?

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和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

2022-02-07 14:13楊悅姚文山李卓閔連秋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亞組外周血紅細胞

楊悅,姚文山,李卓,閔連秋

(1.錦州醫科大學盤錦市中心醫院研究生培養基地;2.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護理分院,遼寧 盤錦 124000;3.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錦州 121000)

腦梗死(CI)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超過腫瘤和心血管疾病[1-2]。CI的防治迫在眉睫。炎癥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對CI的風險程度分級的評估、預防和治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是一種新型炎癥標志物,既提示體內炎癥反應的增強,也反映體內凝血功能的亢進[4]。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是一種反應外周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重要指標,體現了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程度[5]。有研究證實,RDW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等炎癥指標相似,亦是一種新型的炎癥標志物,可以反映人體內的炎癥狀態[6]。本研究擬探討PLR和RDW與CI之間的關系及其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盤錦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發病72 h內的CI患者為研究組,診斷符合CI診斷標準[8],并經頭顱CT和/或MRI確診,年齡在18~80歲;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體檢自愿者為對照組,年齡、性別,以及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情況與研究組相似。

1.2 一般資料

收集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年齡、既往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壓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顫病病史、吸煙、飲酒史等。

1.3 方法

(1)研究組入院24 h內、對照組空腹采血5 mL,EDTA抗凝,檢測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計數(platelet,PLT)、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RBC)、淋巴細胞計數(lymphocyte,LY)、RDW,根據血小板與淋巴細胞計數計算PLR;空腹采血5 mL,3500 r/min 離心10 min。留取血清,檢測血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總膽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相關生化指標;(2)比較兩組間在PLR、RDW、TC、TG、UA、Cr、BUN、WBC、RBC、PLT和LY的差異情況;根據入院時NIHSS評分將研究組進一步分為輕型、(NIHSS≤3分)、中型(NIHSS 4-14分)、重型(NIHSS≥15分)3個亞組[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均進行正態性檢測,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偏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卡方檢驗;多組均數比較采用one-way ANOVA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 Spearman相關分析分析;利用ROC 曲線評價PLR 和 RDW 對CI的診斷價值。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研究組入組患者190例,其中輕型88例、中型60例、重型42例,男性114例,女性76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65.03±11.53)歲;對照組入組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61.61±6.6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飲酒史和吸煙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檢測指標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外周血RDW(14.31±2.06)%、PLR(169.00±31.37)%、TC(4.77±1.18)mmol/L、TG(1.71±0.98)mmol/L、ox-LDL(624.71±50.61)μg/L、hs-CRP(9.60±1.67)mg/L和UA(286.03±102.93)μmol/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UN(5.92±2.11)mmol/L和LY(1.22±0.58)×109/L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LDL-C、Cr、WBC、RBC和PLT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一般資料與檢測指標的比較

2.3 研究組各亞組與PLR和RDW水平比較

研究組各亞組患者的PLR水平如下,輕型為(137.58±18.45)%、中型為(152.92±20.53)%、重型為(176.21±2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23.14,P<0.001);RDW分別為(11.96±2.58)%、(12.83±3.44)%和(15.74±3.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26.28,P<0.001),見表2。

表2 研究組各亞組與PLR和RDW水平的比較

2.4 研究組患者PLR 和RDW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研究組患者PLR與NIHSS呈正相關(r=0.604,P<0.001),RDW與NIHSS呈正相關(r=0.583,P<0.001),且CI患者RDW與PLR呈正相關(r=0.566,P<0.001),見表3~4和圖1~3。

表3 研究組患者RDW和PLR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圖1 研究組患者PLR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圖2 研究組患者RDW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圖3 研究組患者PLR與RDW相關性分析

表4 研究組PLR與RDW的相關性分析

2.5 PLR和RDW 對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PLR預測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 AUC=0.771,當最佳臨界值為 0.465 時,敏感度為82.3%,特異度為64.7%;RDW 的AUC=0.809,當最佳臨界值為0.635時,敏感 度為83.2%,特異度為 79.8%;PLR與RDW聯合預測CI的 AUC=0.955,臨界值為 0.795 時,敏感度為85.8%,特異度為94.3%,見圖4。

圖4 PLR 和 RDW 對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3 討 論

CI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1-2]426-435,507-551,但目前仍然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因此,尋找新的檢測指標對預防CI的發生及評估其嚴重程度至關重要。

本研究發現,CI患者外周血PLR水平顯著升高,提示PLR可能參與了CI的發生、發展過程。腦局部血管閉塞,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被破壞,微循環血管的變形能力降低,會使流經外周血的血小板被激活和破壞,相互聚集并粘附于血管壁,形成白色血栓,腦供血不足,導致CI發生。同時血小板可以增強凝血酶的活性,促進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過程的發生,使人體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重CI缺血[10]。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對CI發生后的炎癥反應具有負向調控作用,在炎癥后期起到主導作用,可以使炎癥反應減輕和消退[11];淋巴細胞數量的減少亦是腦損傷的高危指標[12]。PLR是血小板與淋巴細胞的比值,因此,PLR可能參加了CI的發生發展過程。此外,本研究還發現,CI患者PLR與NIHSS呈正相關(r=0.604,P<0.05)。PLR水平隨著NIHSS評分增加而增加,PLR水平越高,NIHSS評分越高,CI患者病情越嚴重,提示PLR水平可能反映CI病情的嚴重程度。PLR水平上升影響腦神經功能的恢復。有研究發現[13],PLR水平越高,AS斑塊穩定性下降,其脫落的幾率大大提升,會導致CI患者的梗死面積擴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更重,CI患者病情更嚴重[14]。因此,推測PLR可能通過影響斑塊的脫落來影響CI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本研究發現,同PLR一樣,與健康人相比,CI患者外周血RDW顯著升高。與文獻報道結果相符[15]。動脈粥樣硬化是CI發生和發展的主要生理機制,而炎癥貫穿于AS的整個進程。炎癥會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紅細胞的正常生長成熟過程會受到干擾,導致紅細胞尚未發育成熟即釋放入血,外周血中紅細胞大小存在明顯差異,即RDW水平升高[17]。氧化應激反應也是影響RDW的機制。氧化應激反應是CI病程中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的重要病理環節,以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和細胞結構氧化性損害為主要特征。正常生理狀態下,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處于相對平衡。當CI發生后,自由基產生明顯增多,且清除功能相對下降,造成自由基在體內大量堆積。一方面,活化的自由基會對腦細胞造成直接損傷,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另一方面,線粒體亦會被大量堆積的自由基所破壞,使其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損,導致能量生成障礙,加重腦缺血缺氧。氧化應激發生后,紅細胞細胞膜被破壞,且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從而紅細胞的壽命縮短和成熟率降低,導致RDW增加。對抗氧化應激反應,神經細胞損傷可以得到避免[17]。另外,RDW水平升高時,紅細胞的變形能力會下降,導致大量的紅細胞相互聚攏,使血液更加粘稠,導致CI發生[18]。但 RDW能否評估CI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尚存在爭議[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的CI患者的RDW亦不相同,重型亞組最高、輕型亞組最低(P<0.05);經Spearman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CI患者RDW與NIHSS評分之間呈正相關(r=0.583,P<0.05),支持Shahsavarinia等[21]的研究觀點,與Lappegard 等[20]280-287的研究結論相悖。

本研究表明,PLR和RDW對CI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當PLR最佳臨界值為 0.465 時,敏感度為82.3%,特異度為64.7%;RDW的最佳臨界值為0.635時,敏感度為83.2%,特異度為 79.8%;而PLR與RDW聯合預測CI的臨界值為0.795 時,敏感度為85.8%,特異度為94.3%,且RDW與PLR呈正相關。推測兩者聯合應用可能更好地預測CI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提示PLR和RDW在CI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為判斷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生物標記物。兩種指標易于檢測,經濟成本低,便于推廣,對CI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猜你喜歡
亞組外周血紅細胞
紅細胞的奇妙旅行
外周血B細胞耗竭治療在狼瘡性腎炎中的應用進展
艾灸神闕穴對不同程度力竭運動大鼠海馬區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
冠心病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研究 (正文見第45 頁)
不同年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核團ADC值與年齡的相關性
破碎紅細胞檢測研究進展
Uf1000i紅細胞檢測在腎內科的應用價值
白血病外周血體外診斷技術及產品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治對策探討
結腸炎小鼠外周血和結腸上皮組織中Gal-9的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