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對策

2022-02-09 02:16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寶蓮中學王翠紅
亞太教育 2022年24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文高中語文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寶蓮中學 王翠紅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獨立能力,能夠很好地參與社會性活動。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和習慣,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體現普通高中階段性教育和科研的更大價值。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的適當融入,可以使學生實現更全面的發展,為各項人才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資源優勢。人文精神可以無形中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內容與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教學內涵中最根本的內容,也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化的提煉,為文化提供啟發與發展。相對于自然科學來說,人文精神植根于古代人類文明和現代人類文明之間,是以人為主導形成的精神,所以其重心就是人,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關心和重視人的價值。也正是因為這樣,人文精神才體現出飽含溫情的社會價值理念。即使對現代人來說,人文精神依舊熠熠生輝。就高中語文教育來說,人文一方面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對人的重視與關注,另一方面是指語文教學內容中所體現的關心和重視。語文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更有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和義務。人文精神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中,又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F行高中語文教材設置了先秦諸子、古典詩詞、歷史人物等諸多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任務群單元,還有革命文化、青春文學等體現新時代文化精神的任務群單元,都是進行人文精神教學滲透的優質文本。

二、在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偏離語文教育理念

從學科理論上說,語文學科富有人文內涵以及豐富的文化底蘊,不僅能教授學生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讓學生發現語文的人性之美,是一門既實用又有深刻內涵的學科。然而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背景下,不少學校背離語文學習的目標,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教師更重視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忽略了培養學生興趣、鍛煉學生意志和細膩的情感教育等方面。以這種方式進行的語文教學,只會讓學生變得更刻板,并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發展。

就當前語文教育發展現狀而言,雖然改善了教育模式,廣泛采用了啟發、問題導向、合作探究等教學模式,但人文教育缺乏的現狀改進卻并不樂觀,并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這種合作、對話、探究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創新效果,最終導致機械化的總結教學方法。

(二)語文課程安排不恰當

在高中階段,語文學科課程設置雖然在課時安排上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教學內容上主要以語文教育所特有的學科屬性為主,如教授學生修辭方法、古漢語、寫作技巧、詩詞表達等內容。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形式單一,缺乏人文思想的灌輸,使得學生對語文教育逐漸失去興趣。

(三)評價方式單一

由于目前是以高考的方式選拔人才,對語文這門學科而言,主要是以成績為評價標準,所以大家都更加重視考試分數。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學生成績好壞以分數高低衡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較客觀公正,但僅僅根據成績好壞衡量學生的能力水平、定位學生優劣等級是非常不科學的。一味地以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只會讓學生對語文課程的理解、表達等失去興趣,進而使得人文教育培養無法進行。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對策

(一)將語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語文課程的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發現很多語文知識。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與平時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聯系生活,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學習,但是需要注意,這些例子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學生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學生和以前的學生接觸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如果教師仍舊使用之前的例子,現在的學生可能并不能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與時俱進,更換那些過于久遠的例子,用與學生實際生活關聯的事物,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教師還應該具有挖掘精神,學會從課本中挖掘相關的人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人文知識完美地融入平時的教學。

(二)多途徑延伸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將人文精神融合到高中語文教學,如果只依賴課本上的內容和課上開展的活動,會過于單調,長此以往,學生難免會產生厭煩心理,且單調的講述和觀看視頻會使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過于片面,層次過于淺顯。因此教師應該多途徑延伸人文教育,充分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參觀關于文化、教育、歷史等方面的博物館,以及名人的遺址等,感受莊嚴肅穆的氣氛,感受精神與靈魂的洗禮,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滲透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添加一絲樂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杯h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而且深遠的,長久身處于某個環境,熏陶的是內心,改變的是靈魂。因此,教師和學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梢栽谛@內或者樓道的墻上張貼古代文人的相關事跡、開展與人文精神相關的活動、進行班級文化大賞比賽,營造人文文化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不斷接受熏陶,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師需要將人文精神有效滲透至閱讀教學中

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歷史長河中的種種事跡。通過閱讀文字細節,學生可以感知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特點以及情懷,了解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軌跡,提升自身的人文氣息。高中階段的文言文閱讀可以引導學生“穿越時空”,深刻體會古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身上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感,最終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诖?,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情境明確閱讀教學的人文精神目標,引導學生領悟閱讀后的啟發和感想,學會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懷。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分享實現情感傳遞,通過不同維度的思想碰撞產生全新的感受,進而不斷優化學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教師在執教高中語文課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學生可能會在閱讀完后產生這樣的問題:文章中的人物總是抱著懷才不遇的思想,但是又懷揣愛國的情懷,所以這些都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嗎?此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通過精讀細節片段,從文章中尋找答案。通過細致解讀文章細節部分,學生可以逐漸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感知文章中的人物是抱著怎樣的思想情懷面對時代變遷的。另外,教師也要反向引導學生帶著積極且平等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人生中經歷的種種事跡。學生可以在不斷閱讀和分析中明白自由和平等在人生經歷中的價值所在,進而清楚實現人生目標是一個長久的經歷和過程,其中不乏巨大的曲折性,但是秉承良好的人生態度有助于實現最終的人生目標。

(四)加強吟誦,以情入詩,創設詩意情境

教育的目的不是完成當下的教育,而是實現之后長久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詩歌的吟誦、詩意情境的創設,有方向地喚醒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要知道,詩歌的語言一般較為簡短、精悍,不僅音節押韻,節奏感強,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所以,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加強吟誦有利于情感的滲入,有利于創設詩意的課堂。對學生而言,反復多次的誦讀可以觸發自身的情感共鳴,提高自己關于詩歌的認知,有助于學生切身體會詩人所傳遞的真實情感,進而穿破時空的隔閡與詩人達到情感上的交流。

以《再別康橋》為例,在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多次誦讀詩歌,在心靈之間的交流、情感之間的體驗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不斷深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以達到詩意情境的創設。

(五)教師需要有效烘托課堂人文氣息,拓寬學生的人文精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充分認知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高中生涯的重要性。教師不僅需要利用教材內容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還需要引導學生開闊自身視野,對教材內外知識產生探究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價值在學習和成長中的體現,為其未來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知識和精神基礎。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將人文精神的推進當作自身的長期教學目標,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和調整教學設計,使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促使學生保持對課堂學習的熱情,保證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的全方位滲透。

例如,教師在執教高中語文課程《蘇武傳》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發現此篇文章極具人文精神色彩,因此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人物行為活動的內涵。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不僅可以感受到蘇武身上從未被世人乃至于世間萬物動搖的愛國主義精神,透過蘇武的人生經歷,還可以了解蘇武的堅定從何誕生。另外,教師需要及時拓展相關課外知識,促使學生認識我國歷史中更多英雄人物,感受他們的愛國熱情。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結合歷代英雄人物,如林則徐、文天祥等,分析其愛國事跡,感受他們的愛國熱情,激發并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達到提升人文精神深度的教學目的。為了提升人文精神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程度,教師還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提升課堂人文氣息,保證每一節語文課堂都可以營造高效的人文教學氛圍,有效滿足學生對課堂的需求程度,提升人文精神的滲透廣度。

(六)積極挖掘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內涵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很多內容都彰顯了人文精神和教育教學價值,重視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滲透工作,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鴻門宴》的時候,這篇文章是歷史故事記敘類文章,教師在正式教學之前,就需要對文言文的歷史背景做詳細介紹,學生則需要掌握司馬遷與《史記》的相關內容。此外,故事中的人物較多,如項羽、劉邦、項伯、樊噲、張良等,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這些人物遇到事情的處理模式和導致的結果,然后讓學生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態度。如劉邦擁有謙虛、知人善用等比較典型的性格特點,而且善于接納他人的批評,因此能夠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最終成大事;而項羽則更加勇猛,但卻缺少容忍的胸懷,更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因此未能成大事。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導致了不同的命運,也正好符合“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試總結,然后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展開分析,不斷提升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項鏈》這篇課文時,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更應該從情節中發掘主人公具有的品質,從而延伸到對人性的教育。課文中主人公在惡劣環境下弄丟了昂貴的項鏈卻堅持要賠償,表現出主人公做事有責任心,有敢于承擔的勇氣和坦誠,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要有勇氣、耐心和誠意。通過對教材中人文內容的挖掘,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主人公的性格與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獨立、個性的人格,將人文精神有效地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

(七)優化教學環節,以互動交流來推進人文關懷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以教材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缺乏人文關懷?;诖?,為了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文精神,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優化教學環節,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以互動交流推進人文關懷。

在具體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更積極地走進語文課堂,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人文關懷推進人文精神教育。例如,在學習高一語文上冊教材中《短歌行》這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曹操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積極討論詩歌的中心思想。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將小組合作教學與師生互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曹操內心的憂嘆以及其中積極進取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情感,樹立積極的心態。語文教師在課下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積極探尋學生內心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而更好地做到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八)展開想象,再現場景,感受獨特精神

精神的塑造需要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充分展示詩歌的魅力,擺脫傳統說講式教學的困擾,讓學生在詩歌的舞臺中盡情遨游、自由暢想,抒發自己的情感,體悟自己的情懷,將詩歌魅力內化成學生自己的人文精神,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詩歌的意象、意境等鑒賞中的常用概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搭建適宜的人文課堂。在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一心想著讓學生取得好成績,所以在教學時也會著重從理性的角度進行講解,導致學生情感體驗匱乏、情感熏陶不足。同時,有的教師不敢推陳出新,教學缺乏新意,讓自己和學生都陷入了教材和教學大綱之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詩歌的美感,喪失其育人價值。對此,教師應敏銳感知到詩歌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獨特性,為了達到這一教育目標,必須要打破現有的教學限制才行。

以《琵琶行并序》為例,由于學生已經具有較高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教授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想象時間和空間,在對人物、環境、情感等詩歌元素展開想象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多重語文能力,指導學生自主體會詩歌的意境,在聯想和想象力的協助下,重現詩歌畫面,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詩歌意境鮮活起來,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詩人賦予詩歌的人文情懷,陶冶學生的情操。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擔負著很大的責任,不僅要傳授基本的教學內容,更要注重人文思想的滲透。教師需要重視人文精神教育培養,而不是僅關注應試教育的分數,不能以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忽略對學生的人文思想滲透。高中語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黃金時期,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對人文精神的深刻認識,通過與生活結合的方式將人文思想更好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促進人文精神教育的培養。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人文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