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

2022-02-10 07:34李樹文張金鵬
關鍵詞:學界中國化決議

李樹文,洪 波,張金鵬

(江蘇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鎮江 21200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標志性成果。當前,關于《決議》的研究呈現多點展開樣態,尚未見與《決議》相關的研究專著出版,但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漸成雨后春筍之勢,線上、線下講座和研討會的舉辦正方興未艾,《決議》的重要觀點、重大意義、邏輯結構和學科關聯等是學界重點關注的內容。

為了進一步推進對《決議》精神的研究和闡釋,“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學術研討會暨江蘇省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在江蘇科技大學召開,其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為主題,就《決議》所涉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概念、內涵要求、時代升華、基本邏輯、學科承載和機構擔當等方面,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的辯證融合、“兩個確立”理解的多重邏輯、《決議》的邏輯框架、《決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決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1]64等重要概念,明確指出了“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要進一步“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3]14。以此為基礎,學界著重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過程、豐富內涵、本質特征、深層邏輯、多重超越、世界意義等議題展開了探究。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智教授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法論進行了重點辨析。一是道路辨析。王智認為,對于中國而言,傳統王朝循環的道路走不了,民主主義以及其他相關道路(包括社會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等)走不通,教條化的或者本本化的社會主義道路走不順。二是方法論辨析。就領導新中國國家建設而言,王智提出了“跨越”之辨、“正誤”之辨、“治亂”之辨、“名實”之辨等四個辨析概念;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而言,他提出了“明晰體用”“理想分立”“本末順治”“去終結論”“試錯演進”等五個辨析概念,條分縷析應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問題。

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從學理上闡釋了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和意義:改造了一種古老文明,使之散發出現代光芒;接續了人類爭取自由的斗爭,使社會主義成為真實的制度;開創了不同于既有現代化的新道路,為全球發展提供了超越歷史的新文明想象,打開了新文明境界,創造了新文明形態,其對中華民族、世界歷史均具有巨大意義。這種巨大意義主要體現在:在理論上,新文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實體現了這一追求;在歷史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化、豐富化和時代化,其最寶貴的成就之一便是新文明形態的創造,這亦是中國道路的最高價值和終極意義;在現實上,五種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資產階級文明赤字的破解,是符合當代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要求的文明形態。關于如何講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百年奮斗史的內涵、實質和意義,胡大平認為,一是要通過比較研究來確立“新”,從而闡明中國特色具有何種普遍性的基礎以及“特”在哪里;二要通過對(歷史)規律的研究來闡明中國道路的文明意義。

南京農業大學付堅強教授指出,國內學界過去在談論人類文明進程、現代化道路時,容易被局限在“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等西方范式的思維框架中,其在理論視野、理論格局和論證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問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文明沖突論”和“歷史終結論”的破產。

江南大學劉煥明教授重點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人類歷史的三大貢獻:一是生存性貢獻,其使近代以來中國人悲慘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二是發展性貢獻,其解決了中國幾億乃至十幾億人的發展這一世界性難題;三是和平崛起貢獻,其為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以來人類和平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共建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與會專家們辨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及其相關方法論,從學理上闡釋了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和意義,站在理論、歷史與現實交匯的較高視點上,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學理基礎和方法論基礎的構建。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筆者認為接下來的研究應該從幾方面展開。首先,應該深入、具體地揭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繼承和創新的實踐機理和理論前景,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重構與新生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現實樣態。其次,應該揭示其對西式現代化道路和西式文明形態的歷史性超越的本質規定和鮮明特色,搞清楚為什么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具有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東方氣質的現代化道路并與之相適應的文明形態。最后,應該揭示其成為人類現代化和文明發展的新選擇和新可能的原因所在,進一步明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方位與歷史貢獻,以及在人類歷史發展新趨勢中所發揮的引領性、示范性和普遍性作用,從而解決中國特色與人類共同價值之間歷史的、具體的辯證統一問題。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的辯證融合

《決議》提出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24的重大命題,這一重大命題的想法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要求。在理論界,關于如何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百年來總體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對立起來,總體上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是兩個對立的體系,時代的差異、歷史背景的差異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決定了二者難以結合[4];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可以融合,但秉持這一觀點的相關人所處立場不同,有的站在傳統文化立場上[5],有的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6]。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3]13,緊接著又在《決議》中再次予以確認。此后,學界掀起新一輪研究熱潮,主要就“結合”的歷程、根據、原則、路徑和新時代要求等議題展開了探究。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蘇州大學田芝健教授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的辯證統一。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層基因,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為實踐基礎,以世界各國人民所創造的文明成果為外部借鑒的繼承、創新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的融合創新,既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又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徹底的批判精神及對公正道義的向往。黨的百年奮斗實踐既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為其辯證融合提供著動力和動能。

東南大學袁久紅教授認為,當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儒學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層面,以“尊仁”“崇德”“尚和”為價值取向的儒家哲學蘊含著化解現代社會人類自由發展難題的哲學價值;在道德建設層面,以“德行倫理”為形態的儒家倫理蘊含著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化價值;在治國理政層面,儒家以“仁”為基點的“民本”觀、“禮法”觀、“天下”觀蘊含著助益于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治理價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就是討論民族立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兩者是辯證統一的。

與會專家梳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基于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的融合創新辯證歷程以及價值理念層面的諸多契合之處,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辯證融合的動力和動能,在融合的具體方式、新契合點的選擇以及實踐動力機制等方面,基于“百年奮斗實踐歷程”這一學術視閾,進一步推進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如何融”“融什么”“怎么融”等問題的研究,嘗試超越學界已有的“反本開新”說、“轉化創造”說、“創造轉化”說、“和合轉生”說、“抽象繼承”說、“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說等,體現出某種理論與現實邏輯相比較的自覺意識。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筆者認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雙向轉化”的研究,應該以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實踐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代、理想與現實矛盾運動過程中揭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與相互融合的內在機理和價值目標。換言之,這一“雙向轉化”重新定義了中與外、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等一系列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民族復興與人類解放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揭示了二者相互轉化的實踐機理、邏輯理路和實現路徑,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 “兩個確立”理解的多重邏輯

《決議》開創性提出了“兩個確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升華。當前,學界主要從理論、歷史、實踐和價值邏輯角度對《決議》進行了解讀,學者們普遍認為“兩個確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深刻經驗的總結,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結論和根本要求[7],其對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8]。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南京師范大學王剛教授從無產階級政黨原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新時代現實需要三個視角理解“兩個確立”。一是從無產階級政黨原則來看,在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史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均注重黨的權威建設,而無產階級政黨的權威突出表現在政黨領袖及其指導思想上;二是從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來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分別是抗戰即將勝利中國面臨三種建國方案、兩個前途的命運抉擇,“文革”結束以后繼續走封閉僵化的老路還是走改革開放新路的重大抉擇,“六四”風波以后回到封閉僵化的老路、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還是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的命運抉擇),都必須確立黨的領導核心,而新領導核心的確立往往伴隨著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三是從新時代的現實需要來看,新時代既要應對“兩個大局”,又要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這些都迫切需要“兩個確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天勇教授指出了“兩個確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一是歷史邏輯?!皟蓚€確立”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中國革命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其是高度歷史自覺的結果,而歷史自覺主要有三個層次,即對時代變化形成集體認知、在認知過程中追求符合時代的真理以及基于以上兩者形成時代權威。二是理論邏輯?!皟蓚€確立”體現了唯物史觀的要求,其既肯定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根本作用,又肯定了領袖人物的重要作用。三是實踐邏輯?!皟蓚€確立”體現了實踐發展的需要,其既是對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所取得成功的經驗總結,也是開啟新時代新的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與會專家們基本遵循了當前學界普遍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對“兩個確立”進行解讀的經典模式,但也有一定創新。比如,王剛教授對中國共產黨在三次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對確立領導核心的細化研究、張天勇教授對唯物史觀肯定領袖人物重要作用的細化研究,進一步推進了關于“兩個確立”理解的多重邏輯研究的微觀化和具體化。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筆者認為,在厘清“兩個確立”多重邏輯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細化“兩個確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歷史意義和實踐價值,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兩個確立”在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交匯融合以及當今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時增強戰略定力、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中的“定海神針”作用,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堅定性、價值自主性、理論自覺性和方法論自覺性。

四、 《決議》的邏輯框架

《決議》內蘊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關于《決議》的邏輯框架,當前學界主要有幾種觀點。一是“根本問題解釋”說?!稕Q議》的邏輯是用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解釋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歷史意義、歷史經驗、“兩個確立”、強國復興[9]。二是“大歷史觀統籌”說?!稕Q議》以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觀照百年來黨的奮斗歷程、偉大貢獻、寶貴經驗、未來道路[10]。三是“印證貫通”說?!稕Q議》的重要結論相互支撐,重大觀點相互印證,根本方法貫通使用[11]。四是“三個邏輯”說?!稕Q議》內蘊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12]。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南京郵電大學汪業周教授指出,《決議》實際上是圍繞著“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一重大問題,試圖回答我們“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今后如何繼續成功”這兩個根本問題?!稕Q議》中內蘊著四重邏輯:一是“治”的邏輯,就是治國理政的邏輯,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二是“好”的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最獨特之處就是其超越性,目前亟須探討其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相比之超越性及其豐富內涵;三是“行”的邏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其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且哲學基礎非常堅實;四是“能”的邏輯,即中國共產黨“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個基本邏輯,“能”的邏輯既是《決議》的出發點,也是《決議》最終要回答的問題。

與會專家創新性提出《決議》的“四重邏輯”。從理論觀點上來看,其隸屬于“根本問題解釋”說,但相較于已有的“根本問題解釋”說,《決議》所涉層次又有所深化,已有的“根本問題解釋”說以“根本問題-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歷史意義-歷史經驗”這種平鋪直敘的闡釋方式從形式上揭示了《決議》的邏輯框架,但平鋪直敘的闡釋方式容易造成對客觀發展規律探尋的漠視與忽視,因此與會專家開始有意識地以問題(“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今后如何繼續成功”)為研究導向,嘗試創新構建新概念(“治”“好”“行”“能”等),以強化對新規律的深層次闡釋,推進《決議》邏輯框架研究的多重化和學理化。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筆者認為,對《決議》邏輯結構的深層闡釋和探究,還需要深入到對中國共產黨階級屬性和民族屬性的發掘層面,并從其理論基礎的深度和政治理想的高度來界定中國共產黨“治”“好”“行”“能”的內涵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系,創新和構建相關新概念,概括、闡發和解釋新規律,由此系統理解和闡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所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和未來奮斗的根基和目標,科學、全面地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建設規律和發展規律。

五、 《決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

《決議》是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其對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近年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問題給予了較多關注,也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所屬學科發展歷程的研究[13];二是關于建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包括課程演變、教師隊伍狀況等)的研究[14];三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現存問題(包括學科特色、學科意識、教師隊伍、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的研究[15];四是關于今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對策與建議的研究。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認為,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社會研究,當前談及規律和趨勢時都必須意識到,問題本身會受到視野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研究的視野問題。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中的問題,是包含著不同尺度、層次和維度的問題,而它們又糾纏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高水平深入、提出學科真問題拓展了視野,提供了契機。

南京林業大學孫建華教授認為,《決議》四個偉大成就、歷史經驗中“自我革命”“理論創新”等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重要理論生長點,不論對于應用性研究還是對于基礎性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所開創的正確道路及所積累的正確經驗,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因此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理論創新工作。

與會專家們從《決議》中相關概念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自我革命”“理論創新”等出發,辨析了其對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水平深入、提出學科真問題、提供學科重要理論生長點的視野拓展和契機提供作用,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視野創新和內容創新。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學科今后的發展要立足于《決議》精神,應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作為理解、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與現實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為指導,深入發掘和梳理馬克思主義學科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構建結構合理、互有分工、相互支撐和相互融合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學科在21世紀的融合發展、系統發展和前瞻性發展。

六、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

《決議》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和理論的新探索,對其精神的研究和宣傳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現實擔當。中共中央辦公廳在近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中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課教學要有新突破,人才培養要有新拓展,科學研究要有新聚焦,學科建設需要再規范,隊伍建設需要再加強,示范帶動需要再擴大,對如何加強新時代馬院建設、推動馬院內涵式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此后,學界基于思政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以及示范引領等方面對層次、類別不同的馬院建設進行了差異化研究,其中,重點(示范)馬院建設、高職院校馬院建設以及行業特色型大學馬院建設漸成研究熱點。

鑒借學界已有相關研究,與會專家江蘇師范大學曹典順教授結合本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情況認為,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其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新時代馬院建設要依據高校馬院建設標準,一是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發展方向,始終堅持鑄魂育人的工作理念,強化政治站位;二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引領學院發展,學科建設必須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講清中國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與哲理;三是以本科生培養的專業建設為發展基礎,主動對接思政教學的理論要求,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新文科建設中的理論優勢;四是以促進人才培養提質增效為發展動力,強化師生對意識形態要求和理論特質的認識。

南京審計大學陳興發教授認為,要對標找差,進行內涵式發展,加快建設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一是建設思路,要以教學為中心,進行學科引領、對標建設、特色發展;二是主要措施,要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加強學科隊伍建設,促進科研成果孵化,增強學院建設保障等。

常州大學劉曉華教授結合本校馬院建設的具體做法指出,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共建、共享紅色資源,簽訂館校共建紅色文化基地的協議,聘請紀念場館館長為兼職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走進高校思政課堂;建設紅色文化大數據庫,整合各類紅色資源,為后續研究、教育提供資源支撐。二是著力開展紅色文化育人研究,打造全國性館校合作聯盟,制定一校一館結對互動品牌戰略,推進館長院長手拉手合作計劃,構建館校全方位實踐育人共同體等。

與會專家重點探討了重點馬院建設、行業特色型大學馬院建設以及紅色馬院建設的具體思路。重點馬院建設要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發展方向,堅持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發展思路;行業特色型大學馬院建設要注重結合行業特色發展,運用相關行業精神引領思政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等;紅色馬院建設要注重共建、共享紅色資源,積極構建館校全方位實踐育人共同體,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思路創新和舉措創新。

綜合學界研究和本次大會的成果,筆者認為,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要聚焦《決議》所包含的理論基礎、歷史規律和價值內涵,以《決議》精神為基礎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成黨領導下的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發展的堅強堡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主陣地,能夠為高校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提供正確的立場保證、價值引領和道德支持。

綜上,當前關于《決議》的研究呈現多點展開局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但仍存在研究視角不夠寬廣、研究問題意識不強、研究方法較單一等不足。因此,研究視角多維化、研究內容系統化、研究方法多樣化可作為未來《決議》研究的發展方向。

一是研究視角多維化。綜合運用歷史視角、現實視角、學科視角、理論視角和比較視角等,推進研究多視角、多層次、寬領域展開。歷史視角旨在對《決議》展開系統的歷史考察;現實視角旨在聚焦現實要素,諸如中國的實踐和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等;學科視角旨在研究《決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史學、中共黨史學等學科研究的影響;理論視角旨在重點探討《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時代化的關系等。

二是研究內容系統化。加強學理支撐,強化問題意識,注重創新和提出相關新概念,進一步推進《決議》研究的學理化、系統化。學界應推進解釋框架、分析框架規范化,探索并創新研究理念和方法,聚焦《決議》所蘊含的時代問題,堅持以問題為研究導向,在已有的較為豐富的史料檔案基礎之上,注重以新概念的創新和構建來強化對新規律的系統闡釋。

三是研究方法多樣化。注重比較分析、科際整合等研究方法。進一步強化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決議》研究中諸多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一般與特殊、應然與實然、新與舊、中與西的邏輯比較問題。對《決議》的研究,既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史學、國史學等學科的科際關系,更要處理好《決議》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各二級學科將要產生的學科間的關系等。

猜你喜歡
學界中國化決議
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經驗啟示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學界亮點
我省干部群眾堅決擁護全國兩會各項決議決定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業界·學界“微天下”
業界·學界:“微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