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賓市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2022-02-11 08:26唐茂榮韋春沙胡好羅琳琳許園園莫小忠
廣西蠶業 2022年4期
關鍵詞:來賓市蠶農桑園

唐茂榮,韋春沙,胡好,羅琳琳,許園園,莫小忠

(來賓市農業科學院,來賓市 546100)

《廣西蠶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 年,將廣西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蠶桑繭絲綢全產業鏈集聚區、蠶桑產業多元轉型發展先行區、石漠化蠶桑生態治理示范區,率先構建現代蠶桑產業體系,使廣西由蠶桑大省向蠶桑強省轉變。廣西在“十四五”期間對蠶桑產業的發展定位,為來賓市的蠶桑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當前來賓市雖然在推進蠶桑產業的區域化、規?;?、省力化、蠶桑病蟲害綠色防控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蠶桑生產模式仍以傳統模式為主,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業附加值低,加之受市場、疫情影響,蠶桑生產波動較大,桑蠶產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

1 來賓市蠶桑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1.1 蠶桑生產規模與生產布局

來賓市是廣西蠶桑生產大市,截至2021年12月,來賓市蠶繭產量同比增長9.61%,高出廣西全區1.40%。來賓市蠶桑面積24 680 hm2(其中忻城縣17 252.6 hm2,象州縣6 023.53 hm2,興賓區994.7 hm2,武宣縣359 hm2,合山市30 hm2,金秀縣20 hm2),面積位居廣西第五;鮮繭產量達5.21萬t,同比增長9.61%;累計飼養蠶種133 萬張以上,鮮繭均價48.58 元/kg,同比增長45.62%;蠶農售繭收入達25.3 億以上,同比增長69.79%。全市涉及蠶桑生產的共有6 個縣(市、區)、52個鄉(鎮)、456個村,相關從業戶有8萬多戶,小蠶共育基地約139個,小蠶共育率達到96.32%;方格蔟應用率達到71%。蠶桑產業已成為來賓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增效、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1.2 絲綢加工發展及蠶種繁育

據2021 年來賓市蠶桑產業調查統計顯示,來賓市共有1家蠶種生產部門,為象州華佳蠶種場有限公司,年制種10萬張以上。共有10家蠶繭繅絲加工企業(忻城縣5家、象州縣4家、武宣縣1家),108組繅絲機,年生絲產量1 600多t,生絲質量以3A+為主,消耗鮮繭11 428.57 t,占來賓市鮮繭產量的21.8%,另78.2%向外地售賣或留作庫存。2021年,忻城縣引進深圳龍頭企業推動建設三江口(忻城縣)繭絲綢產業園,該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擬打造全國單體最大的繭絲綢產業園區,項目建成運行后,預計年總產值可達100 億元左右,提供直接就業崗位10 000 個以上,將為補齊繭絲綢加工產業短板提供強大產業項目支撐和技術支持。

1.3 科技創新合作,推動桑蠶產業向現代化發展

來賓市引進廣西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河池學院種桑養蠶的技術支撐,對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古蓬鎮上浪村新建的兩個標準化養蠶基地的自動化養蠶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標準化蠶房,配備自動化養蠶設備,將個體分散飼養為主的傳統產業模式,引領轉型為高效標準化、現代化的工廠式飼養模式,示范帶動了全縣桑蠶生產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全年推廣四齡蠶8 萬張以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蠶農養蠶成活率,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企業增效。

1.4 新技術引領產業發展

來賓市加大力度對引進的廣西桑蠶龍頭企業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桑蠶研究高校河池學院的校企合作成果進行推廣應用,開發“智慧蠶業云”平臺,以“互聯網+云”遠程監測跟蹤、技術指導蠶農標準化飼養,通過視頻對講“一對一”提供養殖方案和病害預警,實時在線幫助農戶解決桑蠶種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桑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推廣,切實提高農戶養蠶收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忻城縣桑蠶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蠶農養蠶技術水平。

1.5 蠶桑種養新技術推廣取得的成效

廣西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種養技術及其推廣應用,蠶桑產業的發展又為種養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供了物質基礎[1],來賓市蠶桑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家蠶品種方面,主要以兩廣二號為主,桂蠶N2、桂蠶8號、桂蠶5號等其他品種推廣應用較少。桑品種方面,以倫教40 號、桂桑優12、桂桑優62、育71-1、強桑5號等為主,新品種桂桑5號、桂桑6號目前正在宣傳推廣中,這些桑樹品種適合來賓市氣候條件。方格蔟、自動喂葉平臺、簡單飼養平臺及摘繭機等各種省力化機具和蠶沙無害化堆肥技術、節本高效小蠶共育技術、使用疊框及省力化二回育技術、雜交桑園密植速成豐產栽培技術、桑蠶防病豐產優質技術、桑樹病蟲害防控技術、省力高效大蠶地面育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率逐步提高,大大提升了當地蠶農勞動生產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蠶繭的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2 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2.1 主要問題

2.1.1蠶桑生產模式較為傳統、發展成本上升來賓市大部分蠶區主要以自然戶為生產單位,多采取粗放、單一、低效的傳統飼養生產模式,生產區域分散、規模小,勞動力成本高。例如2008 年,農工價格30 元/d/人,蠶繭價格17 元/kg。2020 年,農工價格100~120元/d/人,蠶繭價格31元/kg。蠶桑生產效益縮水顯著,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不愿從事勞累且收入不高的蠶桑產業,使得蠶桑產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及生產規模的擴大。傳統的生產作業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的發展需要,亟需轉變現有生產模式,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

2.1.2蠶桑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率較低 據測算,來賓市每年產生蠶沙、廢棄桑枝累計多達200萬t,蠶沙、廢桑枝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模式推廣困難。目前來賓市蠶沙無害化集中處理利用率不到20%[2],對蠶桑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影響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笆濉逼陂g,來賓市農業科學院在忻城縣紅渡鎮馬安村板江屯建立12座120 m2蠶沙集中處理示范區,用于解決養蠶環境污染問題,但蠶農接受率低,推廣應用滯后。蠶沙中含有大量病原物,如處理不當會導致蠶病暴發,給蠶農造成損失。來賓市蠶絲被、桑葉茶、桑果酒等的蠶桑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小有成效,但不成規模,知名度不高,占市場份額極少,蠶桑藥用研發方面空缺。

2.1.3蠶桑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導致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據統計,2021 年來賓市鮮繭產量達5.21 萬t,而蠶業科技人員僅為11 人,按照國家蠶?;乜h建設需求,來賓市蠶業每萬噸蠶繭配備科技人員4人的標準,遠遠低于標準水平,人才現狀與行業快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極不匹配。同時蠶業人才出現斷層,部分產業技術人員逐漸轉行,部分產業人才即將步入退休行列,已成為影響蠶桑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來賓市蠶桑產業急需足夠的科技人才支撐,才能確保其可持續穩定發展。

2.1.4“人蠶共居”飼養模式依然存在 來賓市農村養蠶設施簡陋,傳統的“人蠶共居”現象依然存在,仍有20%左右的農戶還達不到種桑養蠶基本的技術要求,這也是來賓市桑蠶生產量小、質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2.1.5桑樹老化嚴重,產量低葉質差 來賓當地桑樹種植年代已久,桑樹老化嚴重,產量低葉質差,政府對桑樹品種更新改良投入少,蠶農也不愿意自掏腰包,桑樹品種改良示范受阻,導致桑樹產量低、桑葉質量差、蠶繭質量不高,平均每667 m2桑園產量不到2 100 kg。

2.2 面臨的挑戰

2.2.1產業間競爭加劇 據來賓市農業部門統計,2021 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為100 000 hm2,甘蔗種植面積118 666.67 hm2,果園面積為733 333.33 hm2,桑園面積為24 680 hm2,桑園面積遠遠低于其他作物的面積。來賓是廣西乃至中國重要的蔗糖產地,國家支持力度也比較大,正在打造糖料蔗產業集群,水果等其他農作物發展也較快,蠶桑產業和其他產業間的競爭加劇。由于蠶桑產業兼有種植業和養殖業兩方面,技術上相比單一的種植業更加復雜,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多,再加上蠶桑產業容易受到市場等因素影響價格波動較大,導致蠶農容易毀桑棄蠶,如象州縣挖桑種果現象普遍。

2.2.2家蠶人工飼料育基地示范推廣受阻 家蠶人工飼料育是中國蠶業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該飼育方式不受桑樹生長、不良氣候條件及各種污染影響,有利于促進蠶桑產業向規?;?、省力化、工廠化轉型升級。2020—2021年,來賓市相繼在忻城縣、象州縣、興賓區建立了家蠶人工飼料育基地,并通過試驗示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基地完善建設和示范推廣有待進一步提高。例如新建的忻城紅渡鎮人工飼料育基地,蠶房面積約120 m2(可養小蠶約250張)、配備智能化環境控制系統加上采購相關養蠶設備,需要投資約35 萬元。該項目的建設資金及后期家蠶人工飼料育推廣運用的蠶種、飼料等物資的來源主要是科技項目經費與基地負責人自籌,所籌措的資金遠不能滿足規?;?、省力化基地的建設需求。目前該基地是來賓市規?;Q人工飼料育運用較好的示范點,忻城紅渡上浪示范基地、興賓區七洞鄉等示范基地等因資金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養蠶設備緊缺等因素,無法持續開展規?;倚Q人工飼料育推廣應用。

2.2.3農藥中毒威脅蠶桑產業發展 來賓市的水果種植面積擴張較快,蠶桑生產區域出現了大片的果園。果園用藥、甘蔗專用藥肥、甘蔗除草劑等農藥的使用,導致養蠶環境污染,家蠶微量農藥中毒現象在各地頻頻發生。如2017 年橋鞏2 hm2桑樹被農藥污染;2017年武宣發生蠶上蔟時大面積死亡現象(疑似中毒事件),損失1 500張蠶;2018年安東鄉羅姐種養專業合作社小蠶共育室的桑園被果園用藥污染,造成損失小蠶900 張;2020 年忻城縣、興賓區面積33.33 hm2以上桑園受到不同程度農藥污染,嚴重的一年內無法養蠶。農藥污染事件對養蠶收益和產業穩定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已經威脅到來賓市桑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2.4管理機制欠缺制約蠶業市場健康運行 由于某些蠶種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各縣蠶桑主產區也沒有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出現生產的蠶種質量不達標或者蠶卵重量不夠的現象,嚴重影響蠶繭的產量和質量,損害了廣大蠶農的切身利益,給蠶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蠶繭收烘市場不規范,沒有按照國家(或者廣西)鮮繭收購標準收購,專收毛腳繭,搶繭源現象依然存在,導致鮮繭繭質差、解舒差、出絲率低,給繭絲加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3 促進蠶桑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強化新技術、新機具在生產上宣傳推廣力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加強新技術、新品種的培訓宣傳與示范推廣,在促進蠶桑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推廣蠶沙無害化堆肥技術、節本高效小蠶共育技術、使用疊框及省力化二回育技術、雜交桑園密植速成豐產栽培技術、桑蠶防病豐產優質技術、桑樹病蟲害防控技術、省力高效大蠶地面育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當地蠶農的蠶桑技術水平,改變傳統種桑養蠶的模式,使先進實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蠶繭的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貧困戶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拓寬增收渠道,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3.2 加快資源多元化應用,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各級黨委、政府,尤其主產區之一的忻城縣要加強對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產業工作的領導,引導社會資本從事蠶桑產業資源綜合開發。加快培育產業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扶持發展小蠶共育戶、種桑養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以及蠶桑專業合作社等[3],大力推進“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新型生產經營方式,積極引導繭絲綢加工企業建立穩定的蠶繭生產基地,全面提升蠶桑生產經營模式和適度規模經營水平[4]。加強對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產業工作的支持,增加蠶桑資源多元化應用研究投入,充分挖掘蠶桑資源,將蠶桑生產融入大農業。

3.3 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提高服務水平

根據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制定工作任務,圍繞產業技術指導、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農業產業功能拓展等領域對忻城縣開展精準施策、對口幫扶,充分發揮國家科技特派團在人才、資源等方面優勢,把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科學技術成果帶到忻城縣轉化,帶動當地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蠶桑生產的發展,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蠶桑生產必須向規?;?、省力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4 改進飼養模式,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來賓市忻城縣從2020 年開始,制定可行性研究報告,采取“項目示范+自行改造”模式,鼓勵蠶農走產業化經營,改變“人蠶共居”的落后模式,引導蠶農建設專用蠶房,推廣省力化蠶臺育、建設簡易養蠶大棚,推廣蠶沙無害化處理技術,推廣省力化自動上蔟和機械采繭技術,規范消毒防病操作,減少蠶病發生率,提高養蠶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產業效益和競爭力。

3.5 實施桑園低產改造,提質增效

2020 年來賓市忻城縣根據《忻城縣2020 年桑樹品種改良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在城關鎮等12個鎮(鄉)實施桑樹品種改良示范項目,采取“示范改良+自行改良”模式,種植桂桑5 號、桂桑6 號和粵桑120號等耐旱、耐高溫、抗逆性強、產葉量高的桑樹優良品種137.13 hm2,投入資金100 多萬元。2021 年6 月已經可以采摘優質的桑葉喂蠶。據調查,該地每667 m2桑園年產桑葉量提高10%以上,每年鮮繭單產提高19 kg以上,每667 m2桑園年增加收入950元(按鮮繭50元/kg計)以上,由此證明通過桑品種改良可顯著提高桑蠶產業經濟效益。

3.6 加強領導,保面積穩產量

政府應加強對蠶桑產業工作的領導,完善行業管理,優化發展環境,確保來賓市蠶桑產持業續穩定發展。提高財政投入比率,加強對規模桑園、低產桑園、蠶沙池、現代化標準化蠶房、蠶農大蠶房和示范基地等建設力度。激勵能人加入,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蠶桑保險制度,穩定蠶繭及產業產品價格,促進與其他經濟作物(如水果)的均衡發展,提高蠶桑業抵御風險能力。

3.7 加強人工飼料飼養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助力生產提質增效

2019年巴貝集團宣告攻克人工飼料養蠶的難題后,江蘇、浙江等東部發達省份再次掀起了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的熱潮。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在無菌化的環境內飼養,可以有效隔絕細菌和病毒的侵擾,解決困擾人們已久的蠶病問題。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可以降低蠶對桑葉的依賴程度,蠶農不用既照顧桑園又養蠶,養蠶的專業化程度大大提高,勞動力需求下降,提高了生產力。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具備許多桑葉養蠶所沒有的優點,能夠解決許多傳統養蠶方式所面臨的問題[5],為廣西蠶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3.8 科學防范家蠶農藥中毒,促進蠶業安全生產

桑園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影響桑葉的產量和質量,有些害蟲攜帶病原還會與家蠶交叉感染。要合理布局規劃,避免成片的桑園夾花種植其他農作物,加強蠶桑病蟲害綠色防控,各有關部門要與林業部門加強聯系,也要及時與周邊農戶溝通農藥施用情況,互通信息、形成協調機制。限制藥肥添加的種類,在土壤中消解慢的農藥不可添加到肥料中,限制使用對蠶殘毒期長的農藥,做到從源頭控制農藥的使用和添加,盡量減少因施農藥而中毒的事件,給予蠶桑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

3.9 完善管理機制,確保蠶桑產業健康運行

政府應加強對蠶桑產業的領導,盡快出臺蠶繭流通管理政策,規范市場收烘秩序,同時做好加工、收購企業監管工作。拒收毛腳繭,全面提高蠶繭質量和生絲等級,以企業、繭站、共育戶、繭農為主體,組建蠶桑生產協會,協調企業、繭站、共育戶、蠶農各方利益主體間的關系,協調制定收繭價格,促進行業自律。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蠶桑標準化生產,采取“公司+基地+蠶農”的合作發展模式可以形成利益雙贏機制。

猜你喜歡
來賓市蠶農桑園
重視桑園管理 強化養蠶基礎
來賓市中學籃球教學影響因素研究
桑園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
淺談現代高標準桑園建設與管理
淺談種繭育夏伐桑園的冬季管理
躲雨
來賓市成為廣西第五個完成第二輪修志評稿任務的地級市
始興首批春繭鳴鑼開收
來賓市圖書館新館落成開放
孩子心中的親奶奶:記來賓市興賓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梁雪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