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Treg在原發性胃癌患者中的表達水平及對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預后的影響

2022-02-11 07:23何薇陳莉馬婷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2年9期
關鍵詞:根治術胃癌病灶

何薇,陳莉,馬婷

【提要】目的 觀察血清調節性T細胞(Treg)水平在原發性胃癌患者中的表達及對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預后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行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記錄研究所需資料,檢測血清Treg水平,隨訪17~36個月,評估患者預后,比較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血清Treg水平,采用COX回歸分析檢驗血清Treg水平對預后不良的影響,并分析血清Treg水平對預后不良的預測效能。結果 116例胃癌患者中途均無失訪或意外事件死亡,其中有45例預后不良,有71例預后良好;初步比較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后,建立COX回歸模型,經COX回歸分析檢驗結果顯示,血清Treg、CD4+CD25+表達上調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因素(OR>1,P<0.05);CD4+表達上調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保護因素(OR<1,P<0.05);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發現,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用于預測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曲線下面積(AUC)均>0.80,均有一定預測價值。結論 原發性胃癌患者血清Treg水平呈現表達上調,血清Treg、CD4+、CD4+CD25+表達與患者預后不良發生有關,并可作為預測因子。

原發性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僅有輕微消化道癥狀,缺乏特異性,患者可忽視自身病情,導致就診時胃癌已進入進展期[1]。對于進展期胃癌,臨床主張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是微創術式,較傳統開腹手術有一定優勢,造成切口小,術中出血少,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2]。且相關研究報道,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療效相近,可完整切除腫瘤病灶[3]。但該研究觀察時間尚短,未能評估胃癌患者預后不良情況,結論有一定局限性。國內研究證實,胃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后,短期內仍有一定預后不良風險[4]。探討預后不良的有效預測因子尤為必要。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被證實在腫瘤免疫耐受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腫瘤增殖、轉移[5]。推測Treg也可能與胃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有關,但對于Treg能否用于預測胃癌患者預后尚有待進一步探討?;诖?,本研究進一步觀察血清Treg水平在原發性胃癌患者中的表達及對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48~66歲,平均(55.84±7.08)歲;男73例,女43例;發病部位:胃竇部77例,胃體部26例,其他部位13例;有慢性胃炎史16例;TNM病理分期[6]:Ⅰ期39例,Ⅱ期63例,Ⅲa期14例;浸潤深度:原位癌62例,腫瘤侵犯黏膜層或黏膜下層54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2例,中分化53例,高分化31例;合并淋巴結轉移25例。本研究符合倫理學有關規定。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胃癌診斷標準[7],經手術標本病理學檢查結果評估確診,并證實為腺癌;②滿足腹腔鏡手術指征:術前經胃鏡檢查、CT檢查等,可見患者腫瘤直徑<10 cm,浸潤深度在T2以內;③術前檢測患者心肺功能良好;④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8]分級Ⅰ~Ⅱ級。

1.2.2 排除標準 ①術前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②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③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⑤合并腫瘤遠處轉移的患者;⑥有腹腔鏡禁忌癥的患者:為胃惡性間質瘤、淋巴瘤的患者,術中腫瘤發生破裂,有血性腹腔積液、腹部疝的患者。

1.3 血清Treg水平檢測方法

于入院時,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10 cm的離心半徑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BD FASCanto流式細胞儀檢測Treg水平、CD4+水平、CD4+CD25+水平。

1.4 觀察指標

1.4.1 收集資料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記錄研究所需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確診至手術時間、慢性胃炎史、TNM病理分期、病灶數目、病灶最大直徑、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手術時間。其中TNM病理分期、病灶數目、病灶最大直徑、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經手術標本病理學檢查結果評估。

1.4.2 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預后評估 均由同一組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并于術中行淋巴結清掃。術后7 d行CT復查,見腫瘤完整切除,無殘留病灶。出院后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根據WHO[9]制定的有關標準評估患者預后,患者每3個月復查1次,初步行CT檢查,對存在可疑病灶患者行進一步的穿刺活檢,若患者保留胃基礎生理功能,術后無病灶復發或轉移情況,則判定為預后良好。若患者胃基礎生理功能基本喪失,或術后有病灶復發或轉移,或病死,則判定為預后不良。將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不同預后原發性胃癌患者生存情況

116 例原發性胃癌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 27個月(四分位數間距18.85~36),Kaplan-Meier 生存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生存率低于預后良好組(P=0.014)。見圖1。

圖1 不同預后原發性胃癌患者生存情況

2.2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Treg水平比較

116例胃癌患者中途均無失訪或意外事件死亡,其中有45例(38.79%)預后不良,有71例(61.21%)預后良好;兩組在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Treg(%)、CD4+(%)、CD4+CD25+(%),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具體表現為預后不良組在腫瘤侵犯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低分化、合并淋巴結轉移占比、CD4+CD25+(%)均高于預后良好組,而預后良好組的CD4+水平高于預后不良組;兩組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確診至手術時間、慢性胃炎史、TNM病理分期、病灶數目、病灶最大直徑、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Treg水平比較

2.3 COX回歸分析檢驗各主要指標對預后不良的影響

將初步基線資料比較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納入作為自變量并說明,變量賦值見表2,將患者預后作為因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建立COX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血清Treg、CD4+CD25+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COX回歸分析檢驗各主要指標對預后不良的影響

2.4 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預測預后不良的ROC結果

將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作為檢驗變量,將患者預后作為狀態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繪制ROC(圖2)發現,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用于預測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分別為:0.834、0.821、0.813,均>0.80,均有一定預測價值,cut-off值分別取5.635%、31.080%、1.645%時可獲得最佳預測效能,各檢驗變量對應的cut-off值、特異度、敏感度等相關參數詳見表4。

圖2 血清Treg水平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圖

表4 血清Treg水平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檢驗結果

3 討論

盡管手術方式不斷改進,胃癌患者受創降低、術后并發癥減少,但患者預后風險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10]。術后復發轉移患者往往需再行手術或放化療治療,可增加患者醫療費用,影響胃生理功能,并有較高致死率[11]。

蔣大平等[12]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行根治術后3年內生存率僅有67.00%,說明患者3年內預后不良風險可達33.00%以上。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17~36個月,116例胃癌患者中途均無失訪或意外事件死亡,其中有45例預后不良,占比達38.79%,高于上述研究結果,主要因本研究將復發、轉移及胃基礎生理功能喪失均納入預后不良范疇。由此得出,胃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后,存在較高預后不良風險。既往臨床將胃癌患者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浸潤深度及腫瘤標志物水平用于評估患者預后,但相關指標用于預測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尚不理想,臨床仍待持續探討新的指標,為治療方案的改進提供多方面的意見[13-14]。

Treg細胞作為抑制免疫的主要效應因子,有關Treg在腫瘤中的作用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目前相關研究已證實Terg與癌癥患者病情進展及治療獲益均有關[15]。本研究進一步觀察Treg對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初步比較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后,建立COX回歸模型,經回歸分析檢驗結果顯示,血清Treg、CD4+CD25+表達上調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因素;CD4+表達上調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保護因素。分析相關機制在于:Treg細胞可促使免疫抑制發生,并抑制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當Treg細胞表達上調時,多種抑制性細胞因子分泌增加,如白細胞介素-10、轉化生長因子-β等,使患者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且自然殺傷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較弱,腫瘤細胞易發生免疫逃逸[16-17]。術前血清Treg高水平的胃癌患者,可能有微小轉移癌灶,且癌細胞不宜被機體免疫系統識別攻擊,術后有較高的復發轉移、病死風險,再行相關治療可嚴重影響患者胃生理功能,造成預后不良[18]。動物試驗證實,CD4+CD25+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抗腫瘤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證實可影響機體對早期原發腫瘤的反應狀態,與腫瘤耐受也有關[19]。在機體CD4+CD25+表達上調時,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r細胞在腫瘤組織局部及外周血聚集,抑制腫瘤特異效應性T淋巴細胞,使腫瘤抗原免疫應答受抑制,實體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攻擊,導致癌變不能被機體有效清除,原發腫瘤易生長、增殖、侵襲,存在腫瘤細胞種植及轉移,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復發轉移風險高[20-21]。CD4+細胞具有多種功能,分為Th1和Th2兩個亞型,分別可介導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可正向調節腫瘤免疫應答[22]。此外,相關研究證實,CD4+還可對腫瘤細胞發揮直接殺傷作用,可通過上調組織相容性抗原表達,促使腫瘤細胞被識別和清除,介導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并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23-24]。在CD4+表達上調時,機體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較活躍,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增強,腫瘤血管不易生成[25]。因此患者行手術治療的獲益較好,術后預后不良風險較輕。

繪制ROC發現,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用于預測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均>0.80,均有一定預測價值,說明血清Treg、CD4+、CD4+CD25+水平在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預測中有一定應用價值。針對此情況,臨床可對術前Treg、CD4+CD25+高水平、CD4+低水平的胃癌患者實施免疫治療或接種腫瘤疫苗治療,并可對預后不良高風險患者實施放化療治療。但Terg細胞不是影響腫瘤預后的唯一因素,腫瘤的發展及轉歸涉及到復雜的機制,本研究因納入資料較少,結論尚有局限,未來還應納入觀察糖類抗原125、糖類抗原199、B淋巴細胞等指標水平,進一步分析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對患者實施合理治療。

綜上所述,原發性胃癌患者血清Treg水平呈現表達上調,血清Treg、CD4+、CD4+CD25+表達與患者預后不良發生有關,并可作為預測因子。

猜你喜歡
根治術胃癌病灶
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術用于胃上部癌根治術的療效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腎透明細胞癌術后復發或轉移病灶診斷中的作用分析
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11例治療體會
H形吻合在腹腔鏡下遠端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
術中超聲在顱內占位病灶切除中的應用探討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胃癌組織中LKB1和VEGF-C的表達及其意義
胃癌組織中VEGF和ILK的表達及意義
VMAT和IMRT技術在乳腺癌根治術后放療中的劑量學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