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格斯自然觀對馬克思主義的卓越貢獻*

2022-02-13 11:38周曄朱珧
理論視野 2022年10期
關鍵詞:自然界恩格斯規律

■周曄 朱珧

【提要】恩格斯自然觀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探究自然科學、自然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關系,揭示出自然界的辯證運動規律不僅適用于對自然領域的認知,也適用于對社會歷史領域的理解。恩格斯以自然為社會存在的前提,為人類社會實踐歷史地引申出一個全新的自然哲學構架:一是提出了從自然本體論出發界定物質范疇及其存在形式;二是提出了從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出發揭示自然界發展的辯證過程;三是提出了從唯物史觀出發闡述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四是提出了從自然辯證法出發解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伴隨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可實證的物理事實,科學進步所引發的認識結果日益向人們展示了以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為依據的、關于自然界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圖景,結束了超驗的形而上學決定論在自然觀上的統治地位,把唯心主義從最后一個庇護所即非理性的主觀感受中驅趕了出去,使自然的研究更為科學。與此發展相同步,恩格斯自然觀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從“經驗自然科學”過渡到“理論自然科學”,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自然、認知自然和改造自然,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確證了人類實踐所依賴的自然科學基礎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

一、恩格斯從自然本體論出發界定物質范疇及其存在形式

物質范疇及其存在形式并非恩格斯科學世界觀的獨創,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誕生之前,物質范疇已經是西方傳統哲學的重要概念,即把“世界的統一性”視為超越經驗而為思維所把握的抽象“本體”。然而,恩格斯從不抽象地談論物質范疇,總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歷史地探討物質范疇及其存在形式,賦予它以新的內涵,使之發生“術語革命”。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

西方傳統哲學在解釋物質范疇時,盡管說法不一,但存在一個共同的理論缺陷,就是僅從物的感性直觀去理解對象,總是把自然對象當作一種“純粹客體”來認識。恩格斯針對此種舊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1]的理論缺陷時指出:“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用物質概念來概括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的東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盵2]恩格斯認為,對于物質范疇這一根本屬性,不能僅僅從物的感性直觀去理解,而應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物質是人可以通過實踐感知的,而不是被動的,不可認識的。恩格斯指出:“當然不知道,因為物質本身和運動本身還沒有人看到過或以其他方式體驗過;只有現實地存在著的各種物和運動形式才能看到或體驗到。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盵3]恩格斯從實踐的觀點出發,使物質范疇建立在人的實踐的基礎之上,為正確理解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二)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在《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著作中,恩格斯對物質運動時所遵循的自然界的一般規律作出科學解釋,他指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無論何時何地,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沒有運動的物質?!盵4]

物質都是運動的,自然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以外,其他什么都沒有。恩格斯根據自然界的物質及其運動形式,把物質世界無限多樣的形態和結構作了具體劃分,概括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形式是由它們的物質載體按照時間先后,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蒙昧到文明的一般順序逐漸展開的。此外,恩格斯認為,物質運動在量和質的方面都是不滅的,“物質在其一切變化中仍永遠是物質,它的任何一個屬性任何時候都不會喪失,因此,物質雖然必將以鐵的必然性在地球上再次毀滅物質的最高的精華——思維著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個時候又一定會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生出來”[5]。這就是說,在自然界中,物質形態的轉化過程雖然有生有滅,但它總是從其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運動,這不僅永遠不會失掉轉化的可能性,而且注定要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

(三)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物質存在于永恒的運動之中,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時間和空間。黑格爾在《自然哲學》中對時間、空間與運動的關系作了說明,他指出,“空間與時間在運動中才得到現實性”,“運動的本質是成為空間與時間的直接統一;運動是通過空間而現實存在的時間,或者說,是通過時間才被真正區分的空間”。[6]恩格斯繼承并發展了黑格爾時空觀的合理形式,他指出:“因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恼Q的事情?!盵7]“物質的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僅僅存在于我們頭腦之中的空洞的觀念、抽象?!盵8]與此同時,恩格斯認為自然界中的物質運動及其變化過程必定服從于時間和空間的規律,時間和空間是有限性與無限性不可分離地統一的,他指出:“無限性是一個矛盾,而且充滿矛盾?!盵9]“時間上的永恒性、空間上的無限性,本來就是,而且按照簡單的詞義也是:沒有一個方向是有終點的,不論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盵10]恩格斯認為物質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與間斷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統一,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是由時間總體的每一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環節組成的,無限寓于有限之中,這一點在現代物理學中得到了科學確認。

二、恩格斯從唯物辯證法三大基本規律出發揭示自然界發展的辯證過程

恩格斯在探究自然規律的實踐中,發現“辯證法被看做關于一切運動的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這就是說,辯證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中和人類歷史中的運動,還是對思維的運動,都必定是同樣適用的”[11]。爾后,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文中,以自然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為依據,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并將其歸結為“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12]。

(一)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

恩格斯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入手,把物質的運動形式確立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指出:“自然界中一切質的差別,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學構成,或是基于運動(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總是這樣——同時基于這兩者。所以,沒有物質或運動的增加或減少,即沒有有關物體的量的變化,是不可能改變這個物體的質的?!盵13]根據恩格斯的論斷,在自然界中,質的變化總是通過物質或運動的量的增加或減少發生的?!斑\動的形式變換總是至少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的一個過程,這兩個物體中的一個失去一定量的一種質的運動(例如熱),另一個就獲得相當量的另一種質的運動(機械運動、電、化學分解)。因此,量和質在這里是雙方互相適應的?!盵14]

恩格斯在闡述“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時,還列舉了大量的關于力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現代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科學成果,以此來證明物體、分子和原子之間的質量關系,他指出:“純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個極限的,到了這個極限,量的分割就轉化為質的差別:物體純粹由分子構成,但它是本質上不同于分子的東西,正如分子又不同于原子一樣?!盵15]“在力學中并不出現質,最多只有如平衡、運動、位能這樣一些狀態,它們都是基于運動的可量度的轉移,并且本身是可以用量來表示的。所以這里只要發生質變,便總是由相應的量變引起的?!盵16]“在物理學中,……每種變化都是量到質的轉化,是物體所固有的或所承受的某種形式的運動的量發生量變的結果?!盵17]在化學中,“在正烷烴中,……依據代數公式CnH2n+2,便有C3H8,C4H10等等,結果每增加一個CH2,便形成一個和以前的物體在質上不同的物體”[18]?!霸谏飳W中,以及在人類社會歷史中,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被證實了,但是我們在這里只想從精密科學中舉出一些例子,因為在這些科學中量是可以精確地測定和探求的?!盵19]恩格斯從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分析了自然界中由量變到質變的兩種基本形式,從而揭示了自然界中質量互變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闡明自然界在本質上是依據唯物辯證法的規則運動、發展、變化的,構筑一幅關于自然界“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的總圖景。

(二)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對立的相互滲透規律作為自然的普遍結構和自然運動的普遍規律,實際上就是指“運動本身就是矛盾”[20]。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給出這樣的定義:“對立——如果一個事物包含著對立,那么它就同自身處在矛盾中,而且它在思想中的表現也是如此。例如,一個事物是它自身,同時又在不斷變化,它本身含有‘不變’和‘變’的對立,這就是矛盾?!盵21]為說明自然界矛盾運動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恩格斯列舉了自然科學中的大量事實,例如磁石有南極和北極的對立,電有陽極和陰極的對立,化學有化合和分解的對立,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排斥、相互轉化,“同一性自身中包含著差異”[22],“與自身的同一,從一開始就必須有與一切他物的差異作為補充”[23]。這說明矛盾著的對立面的又斗爭、又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在統一體中相互作用。

對恩格斯來說,運動中的矛盾不僅適用于自然領域的辯證轉化,而且也適用于人類思維的辯證關系。恩格斯指出:“在思維的領域中我們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內部無限的認識能力和這種認識能力僅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認識上也受限制的各個人身上的實際存在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的,是在無窮無盡的前進運動中解決的?!盵24]恩格斯從自然界和人類思維這兩個領域闡發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揭示了自然和思維都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客觀邏輯的,說明了意識和自然、思維和存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內在一致性,突出了矛盾規律在科學認識中的重要作用。

(三)否定的否定的規律

否定的否定的規律,“它是自然界、歷史和思維的一個極其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發展規律”[25],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辯證的說法:按本性說是對抗的、包含著矛盾的過程,一個極端向它的反面的轉化,最后,作為整個過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盵26]這里的矛盾著的對立面把轉化、斗爭建立在“自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的原則之上,把矛盾看作是同一個東西自身與自身相矛盾、自己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過程。

恩格斯認為,辯證的否定不是外部強加的隨意的否定,而是“揚棄”,是克服和保存的統一。他指出:“在辯證法中,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隨便一種方法把它毀掉?!盵27]“否定的方式在這里首先取決于過程的一般性質,其次取決于過程的特殊性質。我不僅應當否定,而且還應當再揚棄這個否定。因此,我第一次否定的時候,就必須使第二次否定能夠發生或者將會發生?!盵28]“因此,每一種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經過這樣的否定,它同時就獲得發展,每一種觀念和概念也是如此?!盵29]在恩格斯看來,整個世界是一個各種事物和過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其中每個事物都是這個統一整體上的一個環節,根本不存在同周圍其他事物互不相干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恩格斯把否定的否定的規律理解為自己與自己相矛盾、理解為“自否定”和“自己運動”,也就是說,否定的否定的規律之所以能成為事物的“自己運動”的內在動力,只是因為這個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的內在沖動,構成了一切事物內在生命沖動或能動性的一般根據。

三、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闡述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

在恩格斯看來,談論人類歷史首先必須談論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的肉體組織,而且還主要是由物質生產活動所形成的社會存在的人?!皟煞N生產”既是歷史的開端,也是人類按照自身需求來改造自然界的基礎。正是歷史發生的“兩種生產”使得人類最終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也由于“兩種生產”才造就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歷史性進步。

(一)兩種生產理論

人的歷史性活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二是人自身的生產,它們都是與主體自身的能力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在前一種生產中,主體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解決吃喝住穿等生活需要的問題;而在后一種生產中,人類種族的蕃衍著眼于家庭形式與血緣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中,馬克思恩格斯就對史前時期的“兩種生產”作了一番考察,他們肯定了以自然分工為前提的財產公有和血緣關系上的共產制經濟的原始社會制度,認為這種制度具有原始部落自然共同體的特征。但由于當時缺乏史料的支撐,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原始的公有制”的具體組織形式、形成過程等尚不明確,沒有做出具體論證?!霸?847年,社會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盵30]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根據最新的史料成果,對“兩種生產”加以擴充,并做出新的說明。他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盵31]恩格斯認為,從原始部落所有制的最初形式來看,在經濟關系和氏族交往關系尚未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血族關系無疑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因此,探討原始氏族部落的起源,不能僅僅只從物質資料的生產出發,還應從人類自身的生產出發。

(二)原始婚姻家庭的發展和氏族制度的瓦解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剛剛從動物世界脫離出來的時候,尚無婚姻家庭這樣一種獨立的形態,氏族部落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原始共同體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氏族制度的瓦解,于是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新的婚姻家庭形式開始出現。恩格斯指出:“被共同的婚姻紐帶所聯結的范圍,起初是很廣泛的,后來越來越縮小,直到最后只留下現在占主要地位的成對配偶為止?!盵32]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分析了原始婚姻家庭的歷史變遷:在原始社會初期,氏族部落內部存在著雜亂的兩性關系,沒有文明時代意義上的家庭形式。后來兩性關系因氏族部落中的風俗禁例而受到限制和規定,便產生了家庭。具體說來,家庭形式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蒙昧到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即經歷了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專偶家庭等變遷?!皩E贾剖遣灰宰匀粭l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產生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式?!盵33]恩格斯認為,婚姻家庭作為社會存在的一個歷史范疇,它的發展是同人的生存形式、社會性生產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也是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環境相適應的。

(三)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

在人類社會歷史早期,通過生產,人從混沌一體的自然界脫離出來成為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主體,也是在生產中,經過人作用過的自然界內在包含著人對自然界以及人對社會存在的雙向互動關系。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34]這里說明,一旦進入由人本身創造的歷史,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就絕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的個人,而是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生產過程。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原始部落自然共同體的沒落、氏族制度瓦解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他人勞動力的可能等形式。以血族團體、血親婚配為基礎的原始部落自然共同體,由于新形成的社會統治形式,即主人與奴隸、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對抗和沖突而被摧毀,組成為新的文明時代的國家取而代之。恩格斯指出:“在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這種社會結構中,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他人勞動力的可能性,從而階級對立的基礎等等新的社會成分,也日益發展起來;這些新的社會成分在幾個世代中竭力使舊的社會制度適應新的條件,直到兩者的不相容性最后導致一個徹底的變革為止。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由于新形成的各社會階級的沖突而被炸毀;代之而起的是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而國家的基層單位已經不是血族團體,而是地區團體了?!盵35]在恩格斯看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簡單的血族關系來維系的“自然規律”必然要為真正的“社會的生產規律”所取代,人類通過曲折的歷史發展超越外在必然性的支配而獲得更高的目的與手段的統一,人的價值的實現就寓于其創造性的歷史活動之中。

四、恩格斯從自然辯證法出發解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最關心的問題是將辯證法應用于對自然的探索與對人的自然屬性的肯定。在恩格斯看來,自然始終是作為人的社會存在的前提,自然界是人類的母體,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產物。自然界中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必定服從于自然辯證法的規律,這些規律也會對人的社會存在、社會關系、社會歷史發揮重要作用和影響,這種作用和影響恰恰是通過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勞動表現出來的。

(一)自然科學的進步對于人類思維變革的方法論意義

在《自然辯證法》的“歷史導論”中,恩格斯考察了近代自然科學之肇始的前沿成果。他指出:“由笛卡兒確立了解析幾何,耐普爾確立了對數,萊布尼茨,也許還有牛頓確立了微積分。固體力學也是一樣,它的主要規律徹底弄清楚了。最后,在太陽系的天文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規律,而牛頓則從物質的普遍運動規律的角度對這些規律進行了概括?!盵36]伴隨著知識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則,自然科學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辯證法運用于自然科學的經驗事實之上。

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而逐步獲得獨立地位的,然而由于資產階級把自然科學研究加以片面化地發展和運用,忽視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社會歷史的總體規定性,其結果必然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科學給定性與社會歷史性的脫節,總體與局部的分離,使得自然科學研究以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形式出現。正是由于科學理論思維的缺乏和機械思維方式的過分推崇,使得恩格斯必須沖破資產階級舊的思想束縛,闡明形而上學思維的矛盾及其局限性,論證辯證思維是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的科學思維形式,“然而對于現今的自然科學來說,辯證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維形式,因為只有辯證法才為自然界中出現的發展過程,為各種普遍的聯系,為一個研究領域向另一個研究領域過渡提供類比,從而提供說明方法”[37]。

在恩格斯看來,自然科學就是人的科學,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是和諧統一的關系。這種“和諧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表現為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原則本身產生于人的科學,以人的實踐為基礎的社會歷史活動為自然科學提供認識的普遍有效性、辯證思維方法等;另一方面表現為自然科學從給定的對象研究中確證實驗科學的最終根據,即理論思維和人的科學關于自然、實踐、社會等的一般認識,推動著新的自然科學成果的確立和進展。

(二)“勞動創造了人”的科學論斷

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這一科學論斷。他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盵38]在這里,恩格斯揭示了以人的勞動為基礎的歷史本身的存在方式,為人類的起源和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過渡指明了方向。

恩格斯認為,從“猿的活動”走向“人的勞動”并更高地邁向實踐的觀點時,歷史唯物主義也就呼之將出了。通過勞動,類人猿不僅將自在自然變成它們的感性世界,而且在它們的勞動中還創造出語言形式。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39],“而人離開動物越遠,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就越帶有經過事先思考的、有計劃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標為取向的行為的特征”[40]。這里說明,從猿腦向人腦的決定性轉變的關鍵是勞動,通過勞動的社會歷史性的變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恩格斯認為,從歷史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從“猿的活動”到“人的勞動”的轉變過程絕不是任意的、孤立的和封閉的,而是在主體勞動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歷史地改變著的,它的發展變化既決定于主體生命表現的要素,也決定于主體不斷與自然對象打交道的感性的自然界,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是在勞動的基礎上實現的。

(三)“人的兩次提升”的理論原則

自然科學的進步所導致的人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贏得對自然的勝利正刷新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通過自身的勞動滿足“需要本身”,迫使人們通過更為復雜的勞動、更為精良的工具對自然發生作用,改寫著“自然”的性質。在恩格斯看來,如果自然科學一旦屈從于狹隘的特定的階級利益,它就必定要野蠻地對待自然,把自然當作任意掠奪和摧殘的對象。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盵41]恩格斯在這里充分肯定了自然控制和駕馭自然的認識成果,但反對把自然簡單地看作是人的生產方式的奴隸。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恩格斯認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盵42]“動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采集,而人則從事生產,人制造最廣義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是自然界離開了人便不能生產出來的?!盵43]恩格斯在這里雖然是要界定“生產”是人類主體的內在規定性,但卻同時獲得了“人的兩次提升”這一新的哲學范疇。

“人的兩次提升”的哲學范疇,強調人要從異化的人的本質進入真正的人的本質必須經過兩次提升:一次是“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44];一次是“經過對歷史材料的比較和研究,漸漸學會了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在社會方面的間接的、較遠的影響,從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調節這些影響”[45]。在恩格斯看來,只有把歷史地積累起來的人類實踐成果用作對人的異己性的揚棄,只有這時,人類社會發展才從自發階段進入自覺階段,人才真正地上升為自然歷史的主體。

注釋

[1][3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頁;第519頁。

[2][3][4][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6][37][38][39][40][41][42][43][44][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頁;第500頁;第64頁;第426頁;第56頁;第500頁;第55頁;第53頁;第539頁;第463頁;第464頁;第465頁;第466頁;第466頁;第466頁;第467頁;第469頁;第127頁;第356頁;第476頁;第476頁;第127~128頁;第148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49頁;第149頁;第411頁;第436頁;第550頁;第554頁;第558頁;第559~560頁;第559頁;第548頁;第560頁;第561頁。

[6]【德】黑格爾:《自然哲學》,梁志學等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59頁。

[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31][32][33][3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頁;第42頁;第77~78頁;第16頁。

猜你喜歡
自然界恩格斯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規律睡眠中醫有妙招
自然界的一秒鐘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找規律 畫一畫 填一填
找排列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例說“自然界的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