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盆地某生態用地不同土層深度土壤養分狀況分析

2022-02-16 10:46盧楠魏樣閆波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1期
關鍵詞:土壤養分

盧楠 魏樣 閆波

摘 要 為利于建設項目后期科學性制定規劃、選種種植,對漢中盆地某生態用地建設項目不同深度土層土壤養分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采集項目區0~100 cm不同土層深度的土壤樣品,對土壤pH值、質地、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指標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研究區土壤屬弱酸性-堿性,0~60 cm土層以粉壤土為主,60 cm以下逐漸過渡為砂壤土;研究區內0~20 cm土壤養分含量高,其中有效磷含量處于很豐富水平,有機質、全氮和速效鉀均處于缺乏水平,20 cm以下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和速效鉀含量處于極缺乏或缺乏水平。在開發利用時,應注意合理使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關鍵詞 生態用地;采樣調查;土壤養分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12

生態用地指的是區域或城鎮土地中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主的土地利用類型,即能夠直接或間接改良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區域人地關系(如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減緩干旱和洪澇災害,以及調節氣候等)的用地類型[1]。生態用地不僅可以直接產生生態價值,還能用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影響周圍的環境從而間接地為人類提供生態價值[2]。在土地規劃為生態用地項目實施前,對土體養分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可為項目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研究區位于陜西南部漢中盆地某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4.3~15.0 ℃,≥10 ℃的有效積溫4 800 ℃以上,年降水量800~1 000 mm,相對濕度74%左右,年日照時數大于1 500 h,無霜期218~238 d。水資源豐富,時空分布差異基本符合植物生長的生理要求。針對規劃為生態用地區域開展養分含量狀況調查與評估工作,以期為后期選種種植提供數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土壤樣品采集

為掌握項目區內規劃為生態用地區域不同土層(0~100 cm)養分狀況,依據《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 166—2004)和《土地工程普探技術規范》(DB61/T 1322—2020),分別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層土壤樣品,共6個采樣點,合計30個混合樣品,經四分法留取不少于1 kg,去除礫石、雜物及植物根系等進行自然風干。

1.2? 樣品的處理及測定

風干后的土壤樣品研磨后分別過直徑2 mm和1 mm的尼龍篩,完成所采土壤樣品的前處理工作,測定土壤pH值及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指標含量。土壤pH值測定方法參照NY/T 1377—2007,有機質測定方法參照LY/T 1237—1999,有效磷測定方法參照NY/T 1121.7-2014,速效鉀測定方法參照NY/T 889-2004,全氮測定方法參照NY/T 53—1987。

1.3? 數據處理

土壤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級評價標準采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標準(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區土壤pH、質地

研究區不同深度土層土壤的pH值、質地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土層土壤中pH值的變化范圍為5.35~8.80,表層0~20 cm的土壤樣品出現pH最小值,最大值則出現在60~80 cm的土壤樣品。分析不同土層pH平均值發現,土體土壤樣品pH平均值由表層向土層深處(0~80 cm)呈現逐漸增大趨勢,80~100 cm保持相對穩定,可能與土壤本身屬于南方酸性土有關。從表層至深層,pH值變異系數逐漸減小,表層土壤pH值變異系數較大,達中等變異。0~80 cm不同深度土層,土壤樣品黏粒含量逐漸減少,砂粒含量逐漸增大,質地由0~60 cm粉壤土逐漸過渡為壤砂土,最終在80~100 cm質地變為砂壤土。這可能與取樣點位置直接相關,取樣點瀕臨河道,土體下層砂粒含量較高,田地多為當地農民自行拉土改造,也是形成這種土層現象的原因之一。

2.2? 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和全氮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僅代表土壤的碳儲量,碳的活躍狀態,也是土壤供應養分能力及肥力的主要表征指標之一[3]。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情況見表3。不同土層深度土壤中有機質平均含量與種植情況、種植類型、種植周期等有關。研究區不同土層土壤中有機質的變化范圍為4.65~16.2 g·kg-1,表層0~20 cm的土壤樣品出現有機質最大值,最小值則出現在40~60 cm及80~100 cm的土壤樣品。分析不同土層有機質平均值發現,土壤樣品有機質平均值由表層向土層深處(0~100 cm)呈現逐漸減小趨勢,且80~100 cm有機質的平均值僅為表層0~20 cm平均值的48.56%;各土層有機質含量的變異系數均高于15%,表明不同采樣點有機質含量的變化幅度較大,可能系取樣誤差導致。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表層0~20 cm有機質含量處于缺乏水平,20~10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均處于很缺乏水平。

研究區不同土層土壤中全氮的變化范圍為0.31~1.19 g·kg-1,表層0~20 cm的土壤樣品出現全氮最大值,最小值則出現在40~60 cm及80~100 cm的土壤樣品。土壤樣品全氮平均值由表層向土層深處(0~80 cm)呈現逐漸減小趨勢,80~100 cm全氮含量相對穩定,全氮平均值僅為表層0~20 cm的48.89%;各土層全氮含量的變異系數均高于15%,含量變化幅度較大,可能系取樣誤差導致。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土壤全氮含量表層0~20 cm處于缺乏水平,20~60 cm均處于很缺乏水平,60~100 cm處于極缺乏水平。

2.3? 研究區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

研究區不同深度土層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見表4。土壤有效磷、速效鉀是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形態,因而,評價土壤表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對于表征土壤磷鉀肥豐缺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區內有效磷平均含量范圍為8.78~67.92 mg·kg-1,上層含量較高,在40~60 cm處出現突然下降,低于60~80 cm土層有效磷含量,80~100 cm平均含量最低,僅占表層12.93%。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表層0~20 cm有效磷含量處于很豐富水平,20~40 cm和60~8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豐富水平,40~6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中等水平,80~100 cm處于缺乏水平。

研究區內速效鉀平均含量范圍為23.8~64.0 mg·kg-1,速效鉀含量最小值出現在60~80 cm土層處,含量最大值依然為0~20 cm表層土壤樣品,大體呈現由表層至深層,速效鉀含量逐漸減小的趨勢。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表層0~20 cm土壤速效鉀含量處于缺乏水平,20~60 cm和80~100 cm土壤速效鉀含量處于很缺乏水平,60~80 cm土壤速效鉀含量處于極缺乏水平。

3? 結論

研究區土壤屬弱酸性-堿性,0~60 cm土層以粉壤土為主,60 cm以下土壤砂粒含量增多,土壤質地逐漸過渡為砂壤土。研究區內0~20 cm土壤養分含量最高。其中,有效磷含量處于很豐富水平;有機質、全氮和速效鉀表層土壤均處于缺乏水平,20 cm及以下土層土壤處于極缺乏或缺乏水平。建議在種植作物時,根據土壤酸堿性選擇適生品類,與此同時,因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鉀含量整體較低,應注意合理使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同時應注意提高化學肥料的利用效率,改進施肥方式,避免因施肥引起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 鄧紅兵,陳春娣,劉昕,等. 區域生態用地的概念及分類[J].生態學報,2009(3):469-474.

[2] Yue J,Zhang X M. A discussion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in China[J]. Arid Land Geography,2003,26(1):78-88.

[3] 楊帆,徐洋,崔勇,等. 近30年中國農田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J].土壤學報,2017,54(5):1047-1056.

收稿日期:2021-09-19

基金項目:陜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與人居環境技術創新中心開放基金項目(2021WHZ0094);陜西省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19-JC04)。

作者簡介:盧楠(1987—),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地工程、污損土地修復研究。E-mail:lunan8836@126.com。

猜你喜歡
土壤養分
應用腐桿劑對于玉米秸稈腐熟速度及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
探索不同種植年限葡萄園根區土壤養分變化及對再植葡萄生長的影響
不同施肥模式對油茶植株營養生長和土壤養分的影響
廣靈縣平川區土壤養分變化及施肥建議
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產出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
孝義市不同種植方式耕作土壤養分狀況研究
茶園土壤養分狀況與分布
通川區耕地土壤養分現狀與變化趨勢
降雨條件下沉陷區土壤養分遷移響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