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探究

2022-02-18 23:07蘭公湖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內容思政

蘭公湖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相繼開展了思政教學改革工作,深入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精神,全面培養高素質人才。部分高校緊抓多元化背景下思政教學改革機遇,發揮思政教育主陣地優勢,利用新技術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增強思政教學體驗感。同時,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將思政教學從學校層面延伸到社會層面。此外,重視思政教學氛圍的營造,充分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發展。因此,本文將著重對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策略進行探究。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機遇

(一)拓展高校思政教學發展空間

在傳統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下,思政教學內容較為局限,大多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知識、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為主,部分學生難以將這些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過程中,致使思政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文化多元化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機遇,拓展了高校思政教學發展空間。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下,各國文化相互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思想視野和文化視野,還豐富了高校思政教學內容[1]。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對各國政治體系和發展成果進行闡述,可以使學生對我國政治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對國家發展方向充滿自信,對思政教育重要性有更為全面的解讀,從而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政教學發展空間,促進思政教學的改革。

(二)增強高校思政教學實效性

在多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與學習,學生通過社交平臺、國際學院交流活動,可以了解到各國優秀文化,也可以讓其他國家的學生了解和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對傳統教材內容的依賴。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收集各國時政新聞、社會熱點話題,作為對思政教學內容的補充,向學生傳遞各國發展形勢和社會現狀,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有較為正確的認知,糾正部分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此外,教師可以借鑒各國優秀的教學經驗,對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學形式加以改進,并立足學校實際對思政教學進行創新,積極探索思政教學新方法,從而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增強思政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一)思政教學內容與學生多元化需求不相適應

隨著時代不斷向多元化發展,高校思政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難以較好滿足學生日益變化的多元化需要,致使思政教學效果與預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思政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雖然也會運用時政熱點等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補充,但是未能充分發揮這些案例的作用。例如,現在有一些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會將近期國家重大會議的內容進行解讀,闡述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理念,但是沒有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文件對其深入探究,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仍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聯系到實際生活[2]。另一方面,思政教學內容與學生多元化需求不相適應。部分高校未能充分結合學生發展需要,對思政教學內容予以豐富,學生在校內學習的絕大部分知識,都將會運用到后期工作生活當中,因此,大多數學生對于社會技能、專業技能都有較高要求,而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難以較好滿足學生這方面的需要。

(二)思政教學形式與時代技術缺乏高效融合

現如今,絕大多數高校在思想層面都認識到教育發展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但在實踐層面思政教學形式與時代技術融合程度不夠,難以有效提高思政教學實效性。其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形式較為固化,主要以課堂教學、知識講座、主題活動以及參觀教學為主,而沒有充分運用時代新技術拓展思政教學形式。在科學技術多樣化的時代環境下,一些高校思政教師盡管教學課件制作得很好,但沒有將新技術運用到思政課堂教學,思政教學形式仍未根本性改變。其二,思政教學形式未能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而學生個性化差異較大。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吸收程度因人而異,對思政教育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一些學生能夠理解思政教育重要性,另一些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抵觸心理,然而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形式沒有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了解學生差異化需求,難以全方位把控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真正實現思政育人價值。

(三)思政教學方法與社會實踐缺少銜接

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大多以課堂授課、小組討論、單元教學和參觀教學等方法開展思政教學工作,沒有充分重視社會實踐這個重要環節。第一,思政教學規劃缺少社會實踐環節。部分高校思政教學規劃不合理,沒有將社會實踐教學作為思政教育教學重要環節予以開展。社會朝多元化發展,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時間較為短暫,部分學校側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能力、思想素養等方面的培養,一些學生在走向社會后自身綜合實力不夠強,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3]。第二,未能重視公益活動的推動作用。部分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公益活動對增強思政教學效果的作用,在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沒有將公益活動作為思政教學方法的補充,大部分學生無法較好從社會實際出發,通過幫助他人了解社會現狀,將思政知識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從而容易對社會產生較為狹隘的思想認知,對社會缺乏認同感和責任感,不利于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四)校園文化建設中思政教學氛圍不夠濃厚

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思想價值觀念?,F階段,部分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對思政教學的重要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涉及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三個方面。首先,在校風建設方面,部分高校沒有將思政教育內涵與校風建設內容相融合,校風建設中學校宣傳欄、學校官網缺少思政教育板塊,難以營造濃厚的思政教學氛圍,對學生價值觀念、政治素質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其次,在教風建設方面,部分高校沒有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相關課題會議,一些教師對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充分,難以從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角度出發,嚴格落實思政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堅定國家立場。最后,在學風建設方面,部分高校沒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載體,適時向學生傳遞時政熱點、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等思政內容,致使學生對思政教育缺乏深層次理解,思政知識層面較窄。

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一)結合學生多元化需求豐富思政教學內容

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應結合學生多樣化需求,對思政教學內容予以豐富。一方面,立足社會實際充實思政教學內容。高校思政教學內容要與多元化社會實際相銜接,如教師在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等思政內容時,可以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內容進行解讀,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成果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情況相結合,具體到本地實際發展情況,從而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知,對思政教育重要性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結合學生多樣化需求,豐富思政教學內容。高校應基于學生專業發展方向,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與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如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創業就業方向、社會生活技能等方面有需要,高??梢葬槍@些需要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適當增加實訓內容,培養學生社會能力,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

(二)應用多元化時代技術創新思政教學形式

高校思政教學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現如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大部分科學技術都逐漸被應用于高校教育領域,高校要積極利用科學技術優勢,對思政教學形式進行創新。一是將科學技術與思政教學相結合。如高校在開展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去VR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讓學生戴上VR眼鏡,在VR虛擬情境中進行交互式體驗,例如模擬紅軍長征,了解黨的“四個時期”“四個成就”的深刻內涵,感悟革命先烈為國家發展甘愿奉獻自身的崇高革命精神,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二是利用時代技術優勢,了解學生多樣化需求。高??梢圆捎镁€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組織開展思政教育線上教學工作,如“四史”線上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線上學習“四史”相關知識,了解國家發展史、黨史等思政知識[4]。同時,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等相關議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了解學生對“四史”知識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今后思政教學工作進行調整和改進。

(三)基于多元化社會實際探索思政教學新方法

高校應立足于多元化社會實際,積極探索思政教學新方法,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其一,優化本地資源配置,加強校企合作,共建思政育人平臺。高校要積極開展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學校資源,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如高??梢越Y合學生專業發展方向,推進校企合作項目,例如學校與本地大型工業企業簽訂人才戰略合作計劃,將思政類課程教學納入人才戰略合作計劃內容,邀請企業專業人員來學校講授專業機電知識及技能,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使學生了解職業精神、職業禮儀、國家形勢與政策;學生畢業后,高校安排學生去該企業實習,為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其二,將公益活動納入思政教學社會實踐環節。高校要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如社區公益、寒暑假公益教學等,學生可以幫助社區老人打掃衛生、輔導山區兒童讀書寫字等,通過實踐感悟社會生活,明白待人處世道理,從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四)借助多元化校園文化建設助力思政教學改革

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發展。首先,在校風建設方面,高校要加強對思政教育的宣傳,如利用學校宣傳欄、校園廣播站等傳統校園傳播媒介,緊跟時政熱點,并挖掘當地紅色教育資源,向學生傳授思政知識[5]。同時,還可以運用網絡平臺,展示學校思政教學成果,促使學生參與到思政教學活動中;其次,在教風建設方面,高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會議,對國家教育政策、重大會議內容進行全面解讀,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應用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落實教師目標責任,嚴抓思政教學工作,促使教師提升自身政治素養,規范自身行為意識,繼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在學風建設方面,高??梢越M織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相關校園文化活動,也可以打造數字化圖書館,開展閱讀紅色經典主題活動,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等相關書籍作為重點推薦作品,主動向學生傳遞思政知識,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助力思政教學改革創新。

綜上所述,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要結合學生多樣化需求,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拓展思政教學內容;積極應用多樣化科學技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思政教學形式進一步創新。同時,還應立足多元化社會實際,探索思政教學新方法,挖掘校內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將思政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層面,并借助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發展。

猜你喜歡
多元化教學內容思政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賦能“雙減”作業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性人權與性多元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