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發展歷程研究*

2022-02-18 02:15翟雙慶胡鑫悅
醫學與哲學 2022年22期
關鍵詞:教學計劃中醫學學時

楊 芳 翟雙慶 胡鑫悅 袁 娜 焦 楠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1],高等中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56 年中醫高等教育創建至今,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經歷了不斷的改革創新過程,中醫學專業的學科發展、課程改革、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等皆進行了相應的變革。課程問題在教育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2],國家教育委員會“面向21 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入、《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中對中醫課程建設的重要論述,使得中醫藥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開展,為培養優秀的中醫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課程設置是對多門課程的組合構建,是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是指高校根據社會、學科和學生的需求,有計劃地規定課程的門類、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規范各科各類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教學的評定,主要包括課程設置的目標、時數、內容、實施與評價等[3],課程設置對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五所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表的文本進行研究,對五所院校所開設的具體課程進行匯總,按照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分別列出統計,著重探討自中醫學專業設立以來必修課學時、不同類型課程學時的變化情況,揭示我國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發展歷程,為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完善提供些許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中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表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文件,其中對各類課程的教學時長都進行了詳細規定。本研究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五所中醫藥大學自建校以來的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表為研究對象,同時參考《中國高等醫藥院校課程指南(1998)》《中國高等醫藥教育課程指南(2004)》《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志(1956-1992)》及部分文獻中所記錄的上述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情況資料,對中醫學專業五年制自專業建立以來上述五所院校各階段中必修課總學時,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總學時進行統計;對中醫學專業五年制、“5+3”一體化、九年制當前最新教學計劃表中的必修課總學時,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總學時進行統計,總結現存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本研究所用資料皆通過書籍、網絡資源、院校共享獲得,但因資料有限,部分院校數據存在缺失,本研究僅對已有數據進行說明。

2 研究結果

2.1 中醫學專業五年制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1956 年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籌建中醫學院,中醫高等教育得以建立,1966 年~1976 年中醫高等教育處于停滯狀態,1976 年后得以恢復發展。在中醫高等教育經歷的建立-停滯-恢復發展過程中,為完善課程設置,國家主管部門曾在1959 年、1962 年、1978 年、1982 年對中醫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做出四次修訂,由此奠定了我國中醫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理論臨床兼顧、中西并舉的格局[4]。1982 年衡陽會議的召開,標志國家推動中醫事業的全面發展,1984 年原衛生部中醫司在濟南召開高等中醫教育工作座談會后,對中醫專業教學計劃實行放開,同時原衛生部中醫司發表《立足改革、開創高等中醫教育的新局面》提出要加強中醫學科變革,推動了中醫課程設置的改革步伐,顯著地表現在中醫基礎學科課程的分化和壓縮必修課、擴大選修課等方面[5]。2012 年后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醫教協同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在醫教協同的大背景下,各中醫藥院校根據相關規章制度積極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更加注重對中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科學、職業素養與臨床實踐技能培養的新時期中醫藥課程體系[6]。

以上述時間為節點,本研究將中醫高等教育分為1956年~1982 年的艱難開拓階段、1982 年~2011 年的全面發展階段、2012 年至今的創新發展階段,并對各階段中醫學五年制專業必修課程的設置情況及中醫課程體系的特點進行總結。

2.1.1 第一階段:艱難開拓階段(1956 年~1982 年)

該階段內中醫高等教育經歷了1956 年~1965 年的建立、1966 年~1976 年的停滯、1977 年~1982 年的恢復發展三個過程,期間所進行的四次中醫專業本科教學計劃改革對課程設置并無較大變動,僅在1962 年的五老上書和“全國中醫學院教學工作座談會”后對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在課時分配上加強了原著課程[4]。四次教學計劃改革后,我國中醫課程體系趨于穩定,主要由普通基礎課、中醫基礎課、中醫臨床課、西醫臨床課四類課程組成,呈現出以下特點。

(1)以中醫課程為主,經典原著為中心:1959 年原衛生部《關于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項原則規定》中指出“中醫學院應堅持以中醫課程為主的原則,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的教學時數,以7∶3 的比例較為合適,中醫課與普通基礎課加西醫課的教學時數,以6∶4 的比例較為合適。教學進程計劃亦應按先中后西”,由此形成了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基本指導方針,一定時間段內各院校所修訂的教學計劃基本按照上述計劃執行。同時,該時期內教學內容偏重中醫學經典的教學,中醫經典課時占比較大,一般都在100 多個學時,例如,北京中醫藥大學1962 年的教學計劃中《傷寒論》為198 學時,《溫病學》和《金匱要略》均為126 學時;成都中醫藥大學1962 年的教學計劃中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列為重點基礎理論課程,學時數增加一倍左右。

(2)西醫課程學時呈現起落態勢,重要性和地位有所變化:如成都中醫藥大學1959 年的教學計劃中較為重視西醫基礎知識、傳染病學及流行病學知識的教育,但1962 年的教學計劃中將西醫課程壓縮了1/3,呈現出了西醫知識的弱化,1978 年又適當增加了西醫課時的比例,將醫用生物學、西醫診斷學等重新列為必修課[7]。

根據相關資料,對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三所院校在1956 年~1982 年的必修課程設置情況進行統計(本研究未獲得上海、廣州兩所中醫藥院校的數據,故未納入),詳情見表1、表2。

表1 1956 年~1982 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表2 1956 年~1982 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必修課程設置比例

由表1、表2 可知,1956 年~1982 年三所院校中西醫課程的比例不盡相同,存在5∶5、6∶4、7∶3、8∶2 等比例構成,但主流比例為 7∶3,與此階段政策文件中的相關指示保持一致。北京中醫藥大學除1957 年教學計劃中中西醫課程比例為6∶4 外,其余年份課程比例均維持在7∶3;南京中醫藥大學在該階段內中西醫課程比例變化較多,存在7∶3→5∶5→6∶4→7∶3→8∶2 的 比 例 變 動,1972 年 之后中西醫課程之比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可以看出該時間段內的課程設置仍以中醫課程為主體。

從課程設置順序來看,分析發現,該階段內中西醫課程的設置順序總體體現為先中后西,具體而言,第一學年上下學期均開設醫經、中藥學兩門課程;第二學年上學期開設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下學期開設方劑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第三學年上學期開設傷寒論、溫病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課程,下學期開設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與中醫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課程;醫用化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寄生蟲學與微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西醫課程均在第四學年作為實習課開設。

2.1.2 第二階段:全面發展階段(1983 年~2011 年)

1982 年衡陽會議后,中醫高等教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隨著教學計劃的放開,各院校根據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及自身教學實際分別對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該階段內中醫課程體系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征:

(1)減少必修課,增開選修課:當時中醫高等教育偏重知識傳授,忽視人才能力培養,課程設置層次、模式單一,門門必修,學生負擔過重,知識結構單一,不利于培養不同類型的中醫人才。因此,許多中醫院校都采取減少必修課,增設選修課的方式,開設了許多文史哲、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科學知識范圍廣的選修課,擴寬學生知識面,以開闊眼界,活躍思路[10]。如成都中醫藥大學1986 年的教學計劃當中增設了中醫學方法論、中醫文獻學、醫用物理、中醫心理學等系列選修課[11]。

(2)中醫基礎學科的分化:1985 年衛生部中醫司教改調查組調查研究后提出中醫基礎課程存在學科劃分不合理、課程間界限不清、內容重復等問題,1986 年在昆明召開的“中醫基礎學科課程分化”研討會上便對中醫基礎學科課程分化的方案進行了研討論證,此后全國各中醫藥院校開始以此方案為框架對中醫基礎學科課程分化進行實踐與探索。1992 年的相關研究表明中醫基礎課程設置的趨向是中醫基礎學科分化,且部分院校已系統地試用了中醫基礎學科課程分化系列教材[12]。

(3)德育和素質教育得到重視:該階段內我國高等教育界強調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再加之當時的中醫教育存在“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設置、過弱的文化底蘊”等現實問題[13],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在中醫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重視,中醫課程體系中與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類有關的課程數量增加。

該階段內五所院校必修課程設置情況見表3。

表3 1983 年~2011 年五所院校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由表3 可知,1983 年~2011 年,五所院校中西醫課程之比存在5∶5、6∶4、7∶3 三種比例,但該階段以6∶4 為主,與前一階段課程設置相比中醫類課程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西醫類課程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此外該階段內中醫學專業必修課程設置情況呈現出以下特點:必修課從艱難開拓階段的平均4333 學時減少至2953 學時,下降比例為31.85%;中醫類課程平時學時從2457 學時壓縮至1371 學時,下降比例為44.20%;西醫類課程從1005 學時壓縮至784 學時,下降比例為21.99%。

1982 年召開的衡陽會議首次明確提出:“突出中醫特色,是發揮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根本指導方針”,開辟了中醫復興的新征程,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如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仍維持中、西醫課程為7∶3 的比例。之后隨著中醫專業教學計劃的放開,各院校教學計劃開始變革,顯著表現在中醫基礎學科課程的分化以及壓縮必修課、擴大選修課方面,故在該階段內必修課學時顯著下降,多所院校開設了多品種、多向性的選修課程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此外,隨著現代醫學影響的逐步加深,中醫專業西方化趨勢明顯,雖然在必修課學時縮減的大前提下中西醫類課程學時均有所下降,但中、西醫課程學時之比由7∶3 逐漸過渡為6∶4,更有部分學校達到了5∶5,部分中醫院校對經典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如上海中醫藥大學2003 年的教學計劃中將四大經典課程設置為限制性選修課且每門課僅為56 學時。該階段內通識類課程的增加體現出各高校對學生道德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視,這與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界提出的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如北京中醫藥大學1999 年的教學計劃中新開設了醫學倫理學、中國傳統哲學概論等課程,上海中醫藥大學2003 年的教學計劃中新開設科學邏輯學與自然辯證法、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課程順序研究發現該階段內中西醫課程的設置順序體現為中西醫并行開課,上述特征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五所高校相應的教學計劃當中均有所體現。如南京中醫藥大學1995 年教學計劃當中第一學年上學期同時開設中醫基礎理論、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課程,下學期同時開設中醫診斷學、生理學課程;成都中醫藥大學1999 年教學計劃當中第二學年上學期開設中藥學、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課程,下學期開設方劑學、藥理學、診斷學等基礎課程;上海中醫藥大學2003 年教學計劃當中第三學年開設中醫內科學、診斷學基礎、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課程。體現為中西醫并行開課的教學模式,中西醫基礎課程、臨床課程均穿插進行。

2.1.3 第三階段:醫教協同、創新發展階段(2011 年至今)

2012 年以后中醫高等教育進入創新發展階段,醫教協同、新醫科的提出要求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應當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侗究漆t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均提出本科中醫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良好的人文、職業素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與創新精神,并強調要加強中醫臨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實現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該階段內的中醫課程體系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1)增設交叉學科:為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各高等中醫院校積極探索將醫、理、工、文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到核心課程體系中,構建了一批交叉學科課程,如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設的中醫工程學、中醫藥信息學、生物力學等醫工課程[16]。

(2)加強“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由于受功利性教育行為影響,現有的中醫學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中缺少“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課程模塊,導致學生視野狹窄,隨著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可,與之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也在逐漸加強[17],如進一步豐富體育、美育課程內容和形式。

(3)對經典課程的認識重新加強:當前經典課程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重視,各院校積極探索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以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18]。

(4)積極探索課程整合:當前中醫課程體系中仍存在課程體系龐雜、知識重復傳授、課程累積疊加等問題,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還會影響教學效果,為優化課程設置進一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各中醫藥院校在積極探索以中醫經典課程為核心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系列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刪除內容重復和知識陳舊的課程,變縱為橫,打破原有課程界限。

參考五所院校當前最新版的中醫學專業五年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表,進一步對五所院校當前階段的必修課程學時進行統計,詳情見表4。

表4 2012 年至今五所院校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由表4 可知,當前階段五所院校中西醫課程學時數之比普遍為6∶4,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基本維持在3∶4∶3,北京中醫藥大學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為2.5∶5∶2.5,上海中醫藥大學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為2∶5∶3??梢钥闯霎斍爸嗅t類課程∶西醫類課程+通識類課程的最大比例為5∶5,較多院校相關比例維持在4∶6 左右,中醫課程的主體地位并不明顯。

同樣對該階段內中西醫課程的開課順序進行分析,總體仍體現為中西醫課程并行,在五所院校的教學計劃當中均有所體現。如第一學年均開設中醫基礎理論、正常人體解剖學、中醫診斷學、組織胚胎學等課程;第二學年均開設生理學、病理學、方劑學等課程;第三學年開設溫病學、藥理學、中醫內科學等課程;第四學期開設西醫外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等中西醫臨床課程。雖然某些課程的開課時間在各院校之間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各院校中西醫課程的設置順序仍為中西醫基礎課程并列、中西醫臨床課程融為一體。

2.2 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教育部《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自2015 年起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調整為“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含口腔、中醫學專業),自2015 年起新招收的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因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培養模式實施時間較短,本研究僅對五所院校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人才當前使用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中必修課程的設置情況進行統計,詳情見表5。

表5 五所院校中醫學“5+3”一體化必修課設置情況

由表5 可知,中醫類課程與西醫類課程占比基本為6∶4,最小比為5∶5,多數院校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為3∶4∶3,與五年制中醫學專業三類課程的比例一致,僅有上海中醫藥大學一所高校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接近于1∶1∶1,且通識類課程的比例略微高于中、西醫類課程。

當前五所院校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教學計劃當中中西醫課程順序的設置也體現為中西醫課程并行,中醫基礎理論、正常人體解剖學、中醫診斷學、生物化學等中西醫基礎課程并行開設,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等中西醫臨床課程多安排在大三學年下學期或大四學年共同開設。

2.3 中醫學專業九年制必修課程設置情況

中醫學專業九年制的設立是推動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的生動實踐,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 年率先探索中醫學專業九年制,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五所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中醫學九年制專業,致力于中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鑒于中醫學九年制開設時間不長,部分院校剛開始九年制的探索,故本研究也僅對五所院校中醫學專業九年制當前使用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中必修課程的設置情況進行統計,詳情見表6。

表6 五所院校中醫學9 年制必修課設置情況

由表6 可知,五所院校中醫學九年制的課程安排中中醫類課程與西醫類課程的比例基本為6∶4,上海、南京兩所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課程學時數之比為5∶5,與現階段中醫學五年制、八年制的中西醫課程學時數比例相似。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藥大學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皆為3∶4∶3,南京中醫藥大學三類課程學時之比為1∶1∶1,中醫類課程占比略高于西醫類課程與通識類課程。

五所院校中醫學專業九年制中西醫課程的設置順序也體現為中西醫課程并行,中西醫基礎課程、臨床課程均具備上述特征。

3 討論

3.1 必修課時逐漸減少,注重道德教育及綜合能力培養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學時數逐漸下降,如中醫學五年制必修課學時數由艱難開拓階段的平均4 333 學時下降至全面發展階段的平均2 953學時,再至醫教協同、創新發展階段平均2 850 學時。推測必修課學時數逐漸減少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兼顧學生的興趣及個性化需求,縮短必修課時長以開設相應的限制性選修課、任意性選修課供學生學習,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二是隨著整合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將已有課程中重復的內容進行整合刪減,縮短課程時長,故必修課程學時數有所下降。

3.2 中醫類課時相對減少,但比例仍然為所有類別課程最高

我國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中西醫類課程比例從建立初期的7∶3、6∶4,逐漸達成共識,從課時比例上,基本穩定在6∶4。從整體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通識類課程∶中醫類課程∶西醫類課程的比例普遍為3∶4∶3,中醫類課程課時數相對減少,相應的通識課程課時數有所增加,如新開設國學概論、中國傳統文化導論等課程[19],另外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中醫藥院校思政類課程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但中醫類課程仍占主要課程類別。中醫類課程課時數相對減少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院校更注重課程整合與多課堂相結合,在調查中發現某些學校開展課程整合系列實踐探索,同時提高了課程的實踐比例,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對專業課程補充;二是院校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貫穿全程而非完全在專業課領域,這也是未來中醫復合人才的發展方向。

3.3 課程建設重點由關注學時數量轉向關注課程質量

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由簡單的關注課程學時數量,轉向更為關注課程質量。同時,更為強調通識類、西醫類課程的授課目標,應與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為中醫人才高質量成長起到有力支撐作用。此外,中醫課程體系的改革也積極與新時代社會發展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積極探索突破學科界限、以基于臨床問題為核心的課程整合,不斷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充分促進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符合中醫專業人才發展需要。中醫課程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將切實有助于培養人文素質高、中醫理論功底扎實、中醫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優秀中醫藥人才。

猜你喜歡
教學計劃中醫學學時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下的學時發放標準的探索
——以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為例
《詩詞寫作》課程教學大綱(節選)
教學大綱國畫(工筆花鳥)
中醫學關于“瘀血”的用法
中醫學關于“證”的用法
探索學時積分制 構建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
《30米快速跑》單元教學計劃
像歷史學家一樣閱讀:深度學習與啟示——以美國《埃及金字塔》教學計劃為例
教師專業化視角下的“美國史教學計劃”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計劃制訂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