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大學人才培養戰略研究

2022-02-20 21:37李俊鵬趙泓
關鍵詞:發展戰略雙一流人才培養

李俊鵬 趙泓

摘要: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把人才培養提高到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對于“雙一流”建設大學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國內各高校的人才培養長期存在著“低質量”“受輕視”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定社會主義人才培養任務與目標,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經驗,以學科為導向做好專業布局與專業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認識,從體制機制層面改變不適于“雙一流”建設的學校運行模式。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發展戰略

收稿日期:2021-09-12

作者簡介:李俊鵬,西南交通大學戰略與學科處,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23739882@qq.com;趙泓,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藝所,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職能,對于高校自身發展乃至國家建設都具有巨大影響。在如火如荼的“雙一流”建設中,人才培養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建設內容已得到廣泛共識。如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將“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1〕作為衡量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之一;顧秉林院士也認為評價一流大學關鍵要看三方面,首先就是要看大學是否能培養出杰出人才〔2〕。因此,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首先要把人才培養提升至學校的發展戰略加以重視。

一、人才培養戰略對于“雙一流”建設大學的重要意義

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在國內國外兩個面向都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意義。從國內來看,我國現在已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眾多行業企業處于世界頂尖行列,如軌道交通行業等,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肩負的是為各行各業輸送頂尖人才的責任,“雙一流”建設將進一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崛起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國外來看,由于高等教育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全球對于生源的爭奪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美國國際教育協會《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美國高校的國際學生總數達到109.5萬人之多,在美留學生人數已經連續第四年超過100萬〔3〕。2020年之后,雖然新冠疫情的影響使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有所下降,但是美國高校仍是海外留學的首選地。

中國目前也已迅速成長為全球重要的留學目的國之一。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萬多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4〕。對于生源的全球爭奪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發展問題,對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外交政策變化以及文化傳播等都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吸引外國留學生,不能僅靠相對低廉的費用和獎學金計劃,更要通過“雙一流”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學生成才成功率,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水平大學在世界范圍內提高知名度和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是在不斷深化的??v觀國家“雙一流”建設歷程,高校人才培養的政策制定是一個逐漸明晰的過程。自2015年8月18日國家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始,人才培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反復被人們討論,構建與“雙一流”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日益受到政府及高校的重視。2017年1月,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明確了“雙一流”高校的遴選條件,指出了在人才培養方面需達到的要求;2018年6月,在教育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再次強調了人才培養對于“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的建設思路;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中第二章便是“落實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雙一流”建設中的人才培養指明了具體的實施路徑;到2018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擺在了各高校面前。對國內高校而言,這既是一個要求,也是一個警醒,中國大學必須回歸到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上來,要堅定不移地培養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而國內各高校對于人才培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在2015年國家啟動“雙一流”建設之前,我國已開展過“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學建設,按照以往的建設經驗和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很多高校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都會更加重視科學研究,認為只要做好科研,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就指日可待了,人才培養成為了科研的陪襯。這一認識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忽視了本科教育的根本性地位,嚴重犧牲了教育質量。存在這種認識的高校不在少數,甚至個別在科學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的著名高校,其人才培養質量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質疑?,F在,國內各高水平大學通過第四輪和第五輪學科評估的洗禮,以及“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深入,紛紛將人才培養提高到了學校發展戰略的層面。這些舉措將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國家輸送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二、我國“雙一流”建設大學人才培養的歷史成就與積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主要是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的。一條是促進高等教育普及,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77年恢復高考后,我國當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有1.55%,屬于精英教育階段,這種低入學率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99年。該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內各高校紛紛開始擴招,擴招既是二戰后國際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在中國的體現,也是我國國家建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各方面人才的必然要求。此后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2002年即達到15%,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過渡;到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48.1%,高等教育規模成為世界之最;到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50%,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4.4%。另一條是培育頂尖大學和頂尖學科,使之能夠躋身世界前列。從1990年6月國家教委在制定全國教育事業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時,便提出了在“八五”期間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高校的問題。1991年4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正式提出了要重點辦好一批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啟動了“211工程”建設,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1998年5月4日,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睘樨瀼芈鋵嵔瓭擅窨倳浀囊蠛蛧铱平膛d國戰略,教育部啟動了“985工程”建設,即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將“211工程”、“985工程”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沿著這兩條發展建設主線,我國的高等教育4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不僅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化階段,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合格建設者,還使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大批優秀高校躋身世界名校行列。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中,清華大學位列第15名,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三,而北京大學位列第23名〔5〕。

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有一些新問題和新現象不能回避與忽視。自1999年擴招以來,隨著學生規模的急劇擴大,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無法滿足教育需求的矛盾,導致了教育質量的明顯下降,曾經的大學精英教育質量逐漸下滑,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詬病;另一方面,“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也愈演愈烈,這一情況在“雙一流”建設高校表現的尤為突出,這就使得人才培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輕視。面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在2001年8月28日發布了旨在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3年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2007年發布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后又陸續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一系列“卓越計劃”,通過這些舉措,有效地遏制了高等教育質量下滑的趨勢,重新提振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聲譽。與此同時,教育部還通過教學質量評估工作,穩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在2003年出臺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實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為完成這一任務,教育部于2004年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并正式啟動了五年一輪的評估工作,評估工作得到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達到了“以評促建”的最初目的。2011年教育部又出臺了《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確立了“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學校自我評估”“實現分類的院校評估”“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探索國際評估”的“五維”評估方式,這一評估方式融合了政府、學校、專業機構以及社會多元評價,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高校當前的辦學情況,也使受評高校的辦學實力和教學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

三、“雙一流”建設大學人才培養需要辨析的兩個關鍵點

從已有研究可知,“雙一流”建設大學人才培養存在的“低質量”、“受輕視”兩大歷史痼疾,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來看,是一種應然,還是一種實然呢?首先必須做兩個辨析。

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是否會消失??v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可知,二戰以后,各國都曾經歷過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逐漸使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乃至普及化階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精英教育的消失,經過不斷的摸索與曲折前進,各國大多確立了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并存兼顧的原則。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爾認為:從本質上講,大眾化與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并不是英才教育的天敵。英才教育過去主要是在大學中實現的,現在大學的職能業已加強,但是實施英才教育的任務沒有改變〔6〕。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由于學生人數眾多,且崇尚教育公平以及教育機會均等,導致了教育的平庸化趨勢,這引起了當時美國各界的擔憂。進入八十年代以后,美國倡導英才主義的民主論和平等主義的民主論并舉的方針,逐漸平衡了大眾化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系。德國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也經歷了高等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張,但是從2006年開始,德國啟動了“精英大學”計劃,這項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計劃,其目的在于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這一計劃將幫助德國打造一批高水平大學,參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重振德國在高等教育界的威望。對照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來看,我們從1999年擴招以來所走過的道路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所面臨問題是相同的,先進國家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鑒的。也就是說,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需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職業技能學校,而尖端人才培養則必須依靠高水平一流大學。我國“雙一流”建設與德國的“精英大學”計劃相類似,都是希望遴選出一批高水平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做出表率,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另一個需要辨析的是高水平大學的科研是否比教學更重要。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從世界范圍內的高水平大學看,重科研現象不是中國高校獨有的一種特色,各國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德國“精英大學”計劃出臺后,有人認為“精英大學”計劃導致了整個德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損失。而來自美國的批評聲音則更為響亮和直接,2011年1月12日的《自然》和1月14日的《科學》兩個頂尖雜志,“分別刊登了兩篇文章討論當代研究型大學的現狀。其核心觀點就是,由于大學本身的原因,美國教育及研究正在受到損害”。文章指出,“科學研究很容易獲得回報,但教學則不然”,“美國大學都在竭盡全力尋求聯邦政府的經費支持,主要用于建設或者擴建各種各樣的實驗室,購買更為先進的儀器設備,但對于教學,對于要在實驗室工作的學生,卻沒有能夠給予同樣的重視”〔7〕。事實上,對于高水平大學來說,人才培養既是科學研究的“產出”,也為科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科學研究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才培養??茖W研究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知識是人類探索宇宙、思考社會發展的智慧結晶,也是需要人類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寶貴財富。大學教育就是要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年輕有為的莘莘學子,學生也因為學會了這些知識成為社會棟梁之才,所以說人才培養是科學研究的“產出”;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通過進一步深造,成為了科學研究的新生力量,為科研事業添磚加瓦,對科研事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國內各高校對于高水平青年人才的爭搶,就體現了科研與教學共同合力的結果。

四、“雙一流”建設大學人才培養戰略規劃

戰略,是一種掌控全局,實現全局目標的長遠規劃。其核心要素有兩點,一是全局性,即不能過于關注局部利益得失,而應以大局為重;二是長期性,即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根據目標導向做長遠打算。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戰略,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做好全局性、長期性的規劃布局。

“雙一流”建設大學要做好人才培養戰略規劃,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要完成這一根本任務,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就要設定為培養堅定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有了這樣一個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有的放矢,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8〕。

其次是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經驗,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半p一流”的含義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要建成“雙一流”,不僅要靠我們自己不斷摸索、開拓進取,也需要借鑒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的先進經驗。哈佛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經過幾次調整之后,已從培養神職人員轉移到培養各行各業精英上來,現在的哈佛大學,更加重視培養實干家和有教養的人?;谶@兩點,哈佛大學開始了注重實用主義科學的課程改革,并強調通識課程(或稱博雅課程)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牛津大學自中世紀以來就致力于培養領袖型人才,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牛津大學培養的高層次政治家位列英國之首。當代牛津大學所培養的領袖已不局限于政治領域,而是要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袖。為實現這一目標,牛津大學更加重視學科與課程的綜合性,突出學科交叉,文理平衡,培養復合型人才。從國外一流大學建設歷史可見,培養目標的明確性以及培養目標與培養體系的契合,是大學人才培養戰略的核心,對學校發展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高等教育的宏觀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過由于我國高校眾多,發展歷史、發展層次、學科特色均有較大差異,所以各高校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也可以有所不同。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由于擴招影響以及不科學的高校評價,使得很多高校盲目求大求全,缺乏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千篇一律,培養方式大同小異,這也導致了很多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事實上,除了少數綜合性大學,差異性發展才是各高校步入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必經之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是一個可資借鑒的例子,普林斯頓大學是一所只有幾千學生的學校,但是它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它只向學生提供兩類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士(A.B.)課程與理學士(B.S.E.)課程,它甚至沒有在美國炙手可熱的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但是這并不影響普林斯頓大學在世界上的聲譽,它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一起被稱美國“常春藤三巨頭”,在最新的U.S.News 2022年美國大學排名中,普林斯頓大學位列全美大學榜首。普林斯頓大學的發展經驗給國內“雙一流”建設帶來一種啟示,走自身特色的一流之路,不盲目追求熱門,保證學生培養質量,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第三是以學科發展為導向,做好專業布局與專業建設。學科的基本含義是知識或學術的分類,根據《教育大辭典》中對“學科”的定義,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它是按知識的內在邏輯組織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而在高等學校中,學科是圍繞學術分類建立起來的組織,它是高校的基本單元,集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一體,是高校承擔大學功能的基本載體,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支撐〔9〕。專業是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具體領域,《實用教育大辭典》認為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它由特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和相應的課程體系組成。在傳統的觀念,學科更偏重于科研,而專業更偏重人才培養。事實上,從學科評估的角度來看,“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都是學科評估的一級指標框架,可見對于學科來說,除了科研,人才培養也同樣重要。那么學科與專業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從“雙一流”建設的角度來看,學科建設應該是專業布局與專業建設的導向和基礎,專業布局與專業建設必須以學科發展為依托。因為學科是知識的集合,專業則以知識傳授為根本,有什么樣的學科,就要發展什么樣的專業,學科水平越高,專業發展后勁越強,反之,沒有學科支撐的專業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專業也很難發展起來。在“雙一流”建設當中,如何以學科發展為導向,做好專業布局與專業建設?最基礎、也最首要的是凝練學科方向,突出傳統優勢特色學科,并以此作為學校和專業的立足根本;同時要積極發展新興學科,根據科學的最新演進、國家戰略、社會需求等增設新專業、改造老專業;再就是要發展交叉學科,通過知識的交叉,形成新的專業。

第四是提高教師隊伍認識,保障教學與科研的平衡。師資隊伍既是高??蒲械闹髁?,也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者。在現今的學校評價、職稱評審、業績考核等眾多指標中,科研都被認為是重中之重,而由于對教學質量的考核難以量化和把握,往往容易受到輕視。要想提高教師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既要從觀念轉變入手,也要從教學過程、評價方式等方面的進行改革。高?,F在大力引進的院士、長江學者、“千人”等“帽子”人才,不能只在科研上對其要求,而把大量的教學工作壓在青年教師頭上,這無形中體現了“只要科研好,教學無所謂”的不良觀念?!懊弊印比瞬鸥鼞搸ь^給學生上課,為青年教師做好表率,讓教學是教師的根本任務的觀念重新在教師中樹立。同時,高校還要嚴把教學過程關,不讓教師有懈怠之感,保證教學質量。此外,高校還應在職稱評審、業績考核中增加教學評價比重,平衡教學與科研工作,使重視教學的教師獲得榮譽感和滿足感。

最后是從全校著眼,從未來著眼,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所謂“體制”是一種有關組織形式的制度,而“機制”是一個工作系統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對于高校來說,體制機制涉及到學校的收入來源、人事組織、資源分配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全局性、長期性的問題,體制機制不協調,將會嚴重影響學校發展。如今,“雙一流”建設已成為各高水平大學的最重要任務,所以高校內部的所有體制機制都應該圍繞“雙一流”建設進行設計和制定。而作為“雙一流”建設之“本”的人才培養,理應被重點考慮。那么如何針對人才培養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呢?一是要改變收入來源。目前中國高校最基本的收入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這直接導致了高校更加重視招生規模和科研項目數量,而對人才培養加以忽略。反觀國外高水平大學,私人捐款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收入來源,這雖然與不同國家的免稅政策有關,但是校友對學校的感情才是捐贈的最重要因素。我國高校只有重視私人捐款,使之成為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才能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盡可能保證學生成才成功,形成校友樂于為學校捐款的良性循環。二是要改變資源分配機制。高校作為一個龐大的組織機構,其運行模式習慣于各司其職、按部就班,這也導致了很多高校的資源分配部門各自為政、缺少配合,只管投入,不問成效。如各高?!半p一流”建設都有具體的建設任務和考核指標,但是很多高校的經費劃撥權力在財務部門,其要考慮全校的經費用度,不會完全按照“雙一流”任務進行經費預算,這就可能造成“雙一流”建設任務無法完成。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做到全校一盤棋?!半p一流”建設是全校的牽總性工作,全校的資源配置應該圍繞“雙一流”建設統籌考慮,重新進行組織。比如人才培養方面可能涉及到教室改造,但是這也可能與今年的“雙一流”建設任務關系不大,所以可以延后,或尋求其他資金解決??傊?,只有學校各部門協同合作,上下一心,才能更好地保證“雙一流”建設任務的完成,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參考文獻:

〔1〕許智宏.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J〕.印刷世界,2010,(4):56.

〔2〕王世華.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7,(9):3.

〔3〕方怡君.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發布中國留學生增長率再下降〔EB/OL〕.新京報(2019-11-18)〔2021-09-14〕.https:∥www.bjnews.com.cn/edu/2019/11/18/651324.html

〔4〕教育部.2018年來華留學統計〔EB/OL〕.(2019-04-12)〔2021-09-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5〕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闖入前20〔EB/OL〕.(2021-06-10)〔2021-09-14〕.https:∥fashion.chinadaily.com.cn/a/202106/10/WS60c18a89a3101e7ce97544b6.html

〔6〕施曉光.美國大學思想論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7.

〔7〕郭英劍.英美科學家批評大學重科研輕教學〔N〕.科學時報,2011-02-01(B3).

〔8〕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09-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9〕黃寶印,林夢泉,任超,陳燕.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學科評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3.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LI Junpeng, ZHAO Hong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o the strategic level of school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long been subject to problems of “low quality” and “light contemp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trategically, we should firmly adhere to the task and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 make professional layout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disciplines, and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change the school operation mode tha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level.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編輯:閆月勤)

猜你喜歡
發展戰略雙一流人才培養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航運輸企業的發展探究
從財務角度分析公司發展戰略問題探討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