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傳統古物學中早期佛教造像風格的分類與品鑒①

2022-02-20 10:55班旦次仁
中國藏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材質合金西藏

班旦次仁

12世紀左右,以薩迦班智達等為主的高僧大德開始對工巧明為主的“古物學”進行闡釋。在薩迦政權的大氛圍下,后藏的高僧學者們熱衷于整合傳統文化和撰寫古物品鑒類專論著作,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體系和文獻作品。15—16世紀時,活動在西藏中部的宗巴·拉薩班欽 ()以及恰巴·扎西南杰 ()、達倉·宗巴班覺桑布 ()、竹巴·白瑪嘎布 ()等繼續著書完善古物學理論體系。雖然從資訊發達的今天看來,這些文獻內容存在諸多比較粗淺的描述,但是這些作者在幾百年前站在自己的角度,講清了對不同“外來之物”的認識。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在追求接近歷史真實的同時,也分析“如此記錄、如此描述”背后的歷史情境。

一、西藏“古物學”傳統概述

西藏古物學內容涉及對瓷器、絲綢、法器、珠寶、馬鞍、樂器、兵器等的鑒別和分類,至于這些理論最初何時形成,由于材料的缺乏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在藏傳佛教后弘期,隨著幾百年割據時代的結束,整個社會迎來了和諧、安定的局面,促進了宗教、文化、藝術等的繁榮與發展。正如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所說:“在薩迦派領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藝術得到了極大繁榮,無數證明其開明捐助的作品得以完成?!雹賉意]圖齊著,魏正中、薩爾吉主編:《梵天佛地·第四卷江孜及其寺院·第一冊佛寺總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藏族工藝典籍匯編:第5冊》,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486頁。此時我國西藏與內地、尼泊爾等周邊地區之間在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繁盛,掀起了西藏高僧到漢地、尼泊爾、印度等地游學的熱潮。八思巴等薩迦派高僧成為元朝帝師后,西藏與漢地之間關系更加緊密,大量的絲綢、瓷器、法器、佛教造像等物品被帶入西藏,鑒別外來物品的理論也隨之興盛。

關于恰巴⑤“恰巴”是西藏古代一個家族,直到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其子嗣一直生活在山南 “捏”地方?!扒“蛯m殿”遺址在今西藏山南隆子縣境內。根據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記》記載,該家族曾屬于帕竹政權管轄,恰巴·扎西南杰的父親扎西巴桑被帕竹政權的第五任第司·扎巴堅參 (1374—1432年)任命為恰巴地區的萬戶王,恰巴·扎西南杰本人此后也成為 “南部區域”的萬戶王,信奉七世噶瑪巴·曲扎嘉措 (1454—1506年)并書寫了大量佛經、塑造了大量佛像。詳見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記》(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2頁?!ぴ髂辖艿倪@部著作何時撰寫的問題,在其跋記中這樣記載:“此為在古典文獻中所見和聽聞及口傳等集結后,木猴年八月十三日,恰巴·扎西南杰巴桑在白莫貴貝曲德寺完稿?!雹耷“汀ぴ髂辖?《古物品鑒》,手抄本,文獻編號:02804,第55頁。另參見班旦次仁主編:《布達拉宮第一藏書閣文獻目錄》(下冊),第501頁。其內容收錄在《藏族工藝典籍匯編:第3冊》,第187頁。由于沒有提及具體的藏歷“饒迥”年份,我們不能直接從木猴年推測具體年代。有幸的是,史稱“后藏瘋圣赫如嘎”(1452—1507年)的傳記中提到,他在西藏山南雜日神山 ()遇見了恰巴·扎西南杰⑦美桑藏文古籍整理室編:《薩迦派諸賢者所著賢者人文、史籍匯編》(35卷)(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514頁。,由此可以推斷此處的木猴年為1476年。白莫貴貝曲德寺今位于藏南林芝墨脫縣地方。

另外,成書于1454年的藏文史書《漢藏史集》記載了刀劍在吐蕃的傳播和茶葉的種類,尤其是在《鑒別瓷碗經典》 ()里,按照瓷器材質、器型、圖案等的不同分為了三十九等①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44頁。,并認為瓷器的鑒別理論是根據克什米爾遍知上師 ()和大賢者羅追巴桑 ()的著作而來②同上,第249頁。。16世紀,竹巴噶舉派高僧竹巴·白瑪嘎布撰寫了大量的著作,包括醫藥、詩學、顯密文化等,總共有14部,對西藏傳統文化貢獻非同小可。目前關于西藏造像品鑒的著作中,他所撰寫的《造像品鑒欲說口鬘》()最為大眾所熟知,這是一部專門針對佛教造像風格分類的著作。18世紀,在四川康區藏傳佛教不分宗派運動 ()的發起人之一——晉美林巴 (1729—1798年)的《教言集》()中,對造像的不同風格分類進行了闡釋③晉美林巴:《晉美林巴教言集》,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7年。。

二、西藏古物學中對佛教造像的分類

西藏古物學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對佛教造像的分類,主要是從造像的材質、工藝特點、產地等多種角度進行的。在區分造像的不同風格和流派時,還對照了造像的比例、姿勢、裝飾以及服裝細節的處理。

以下從地域、材質、造像題材及特點三方面對宗巴·拉薩班欽、恰巴·扎西南杰、竹巴·白瑪嘎布著作中關于佛教造像分類的說法,以列表的方式進行簡要對比。

首先是地域,主要包括:1.印度五大流派 (中部、東部、南部、北部、西部);2.上部霍爾④“STOD-HOR是元代藏史中對一部分蒙古人的稱呼,漢譯為 ‘上部蒙古’或 ‘西蒙古’,它在當時究竟是指中亞的察合臺汗國還是旭烈兀的伊利汗國,學術界至今未有定論”,參見張云:《STOD-HOR考辨》,《中國藏學》1994年第1期,第99頁;另外藏族學者辛薩·格桑曲吉堅參 指出 “據《教法源流白蓮花鬘》居住在印度一方蒙古稱為上部蒙古,在漢地的蒙古稱之為下部蒙古”,參見辛薩·格桑曲吉堅參:《佛法從天竺到蒙藏地區傳播概論白蓮之鬘》 (下冊),色昭古籍文獻整理室,第305頁。;3.下部霍爾⑤下部霍爾 :指蒙元時期闊端 (1206—1251年)之后的第六代。參見晉美林巴:《晉美林巴教言集》,第108頁。;4.回鶻 ();5.漢地早期造像 (指明代之前);6.漢地晚期造像 (指明代永宣造像);7.吐蕃時期、西藏古造像 (通常指 “噶當俐瑪”);8.喀夏 (指于闐造像)。其次是材質,主要包括:1.紫金(金、銀、銅、鐵、白鉛、黑鉛、水晶、汞等為主要成分的合金);2.俐瑪(根據銅銀等摻雜的比例,分為花俐瑪、白俐瑪、黃俐瑪等);3.銅 (包括黃銅、紅銅);4.生鐵;5.檀香木;6.泥;7.石質 (包括瑪瑙、天珠、雪花石、黑軟石)。

最后是不同地域造像的題材與特點,詳情如下列表所示:

1.宗巴·拉薩班欽《造像品鑒——辨別妙相之明鏡》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1)中部(包括舍衛城、薩格達、瞻波伽、波羅奈斯、廣嚴城、王舍城)紫金、舊銅①造像特點:佛冠挺直,鼻梁直而眼睛細長,嘴唇優美下唇明顯,前面看似軀干向前傾斜,背面卻挺直,手指長,顯妙齡像。②題材:“釋迦牟尼水中像”()、“釋迦牟尼佛金剛座像”(images/BZ_45_1619_699_1820_747.pngimages/BZ_45_1247_760_1492_808.png)、“釋迦牟尼佛調服瘋象像”(images/BZ_45_2004_760_2173_808.pngimages/BZ_45_1112_821_1305_869.png)。忿怒像極少,有時也出現成就者像及國王像等。)、“旃檀佛像”以及“迦澤瑪佛塔”(images/BZ_45_1938_821_2077_868.png(2)東部 (孟加拉國、德里、泥婆羅) 白合金①造像特點:造型優美,身軀細長,顯妙齡像,眼睛如弓,鼻梁直,眉間窄,側面看鼻與眼之間凹陷明顯,無衣皺,頂髻直而飾有寶石,發髻連環纏繞在頭頂。佛座有上下不對稱的蓮瓣。整體由金銀銅、珠寶裝飾,佛座蓮珠排列整齊顯優美,佛座還出現大象、孔雀等形象。②題材: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等密宗本尊及忿怒像。印度東部支系德里,泥婆羅主要區別在鑲嵌金、銀、銅;眼部銀、銅的嵌入;有些飾有珠寶鬘等。(3)南部 [包括吉祥山(images/BZ_45_491_1516_628_1563.png)、白云晉 (images/BZ_45_822_1516_897_1564.pngimages/BZ_45_472_1576_578_1624.png)、廓達瓦熱 (images/BZ_45_806_1576_899_1624.pngimages/BZ_45_472_1636_502_1683.png)、信度河流 (images/BZ_45_771_1636_875_1693.png)紫金及舊銅、石材、木材等孔雀河下游]①造像特點:造型優美,眼睛細長,臉部短而手腳細長,衣服無褶皺,姿態優雅,蓮瓣及佛座等跟中部造像相似,飾有五佛冠的菩薩等,筆直且顯卵形臉。②題材:南部的毗達地方忿怒像居多,也有金剛座模型、立像及佛祖百行像等。(4)西部[包括克什米爾、烏丈那(images/BZ_45_493_1895_630_1942.png)]白合金、紅色合金造像特點:上身粗大胸前突、呈卵形臉,鼻梁高而眼睛如蓮瓣,如同海浪般的衣皺多且粗細勻稱,佛座上的蓮花如同青稞的大蓮瓣,并飾有大象等,有些在佛座上刻有克什米爾文字。(5)北部(泥婆羅)泥婆羅(黃銅)造像特點:黃銅鑄造立像居多,坐像較少,鼻子尖而雙眼間隙窄,裝飾豐富和衣皺勻稱,手腳指頭較粗,前面蓮座雕刻精細且鍍金者多為舊泥婆羅像。此后出現浮雕和鍛造居多,造像姿態優美,臉部形狀無固定樣式。鼻尖雕刻精細,而弓形眼睛內部細,邊緣粗,唇部優美,鑲嵌的珠寶、玻璃、松石等打磨精致。①吐蕃早期造像 (松贊干布時期):造型及量度仿照印度,由克什米爾及文成公主迎請的漢地工匠塑造。但是依舊具有本土特點,比如扁臉、發型,雕刻精細并泛金色。若用生鐵鑄造,雕刻粗糙,則為仿品。西藏 吐蕃吐蕃(舊銅泥、合金等)②吐蕃中期造像 (赤松德贊時期):桑耶寺等地方鑄造,具有印度遺風,造型和姿態與印度中部造像接近,頭頂飾有珠寶及三冠葉,頂部后仰,衣皺少鏨刻花紋,蓮瓣碩大,立像背光多為火焰型,頭部圍繞著光圈。另外,藥漿塑造的菩薩和忿怒像寫實性強。③吐蕃晚期造像 (赤熱巴金時期):白色或紅色以及舊銅鑄造,看似與印度工匠鑄造,細看臉部較短,姿態亦為優雅,頭冠跟上述基本一樣,還會出現紫色生鐵、鐘銅材質,四肢短而頸部粗,身軀顯瘦姿態不美,雕刻粗糙,保留材質的原色。④吐蕃古像:藏傳佛教后弘期阿底峽傳入的流派,包括“迦則瑪佛塔”及泥塑和鑄造的佛像,都飾有五佛冠等,姿態僵硬,佛冠頂部連接在一起,雕刻精細。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1)回鶻 (images/BZ_46_670_566_752_601.png)黃銅、銅、銀等漢地(根據《五臺山源流》分類)造像特點:面部偏扁,塌鼻,發際低,姿態柔軟,衣皺多,圓形蓮座。鑲嵌珠寶多,身披飄帶,也有發際高,涂熱流金或銀。女神造像姿態優雅,長發飄在背后,有細小的鑲嵌物裝飾,多為模仿印度造像。(2)蒙古 [霍爾 (images/BZ_46_786_735_836_783.png)]不詳造像特點:造型優雅,軀體瘦,眼睛猶如弓形且細長,額扁頂髻高,手腳優美,蓮座中間凹陷,上下蓮瓣不對稱,雕刻精細的花紋,打磨光滑有鍍金。(3)明 (永宣造像) 不詳造像特點:姿態優美身軀壯,額頭與面部寬,唇部嬌美,弓形眼,頭發涂有顏料,衣皺多卻很優雅,雙層蓮瓣飾有連珠紋,佛座底蓋有朱砂涂寫十字金剛杵。佛座上雕刻漢字,也會出現石刻或木刻的雕塑。此外,也有為皇帝祝壽等塑造的“超度像”(儀軌像)。

2.恰巴·扎西南杰所著《古物品鑒》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1)中部(包含波羅奈斯)花合金、紅合金、白合金、木、石、泥或雪花石等①造像特點:佛冠挺直,鼻梁直而眼睛細長,嘴唇優美下唇明顯,前面看似微彎背面卻挺直,手指長,看似少年樣子,耳墜長,一般衣皺少而貼體,身體勻稱,面容嬌美。②題材:雕刻佛祖八大事跡或佛祖傳記、度母形象等。紅合金 支系:波羅奈斯造像(2)東部(德里、泥婆羅) 白合金①造像特點:裝飾物品頗多,風格純正,嘴唇很美,兩只眼睛之間間隙小,鼻梁上部低下部高,與中部印度造像相比,鼻子塌,身材高而表情好,整體姿態輕松且四肢勻稱,蓮座為雙層蓮瓣。②題材:組合像 ()及錯金錯銀錯銅的工藝,且眼部嵌有銀銅。images/BZ_46_1399_1861_1486_1893.png印度支系:德里地方造像;泥婆羅造像。(3)南部 (毗達images/BZ_46_745_2078_804_2127.png) 紅合金造像特點:臉部短,兩眼之間較寬,塌鼻,前額不寬,姿態優雅,裝飾遍布全身,有雕刻的圖案,佛座上蓮瓣寬而大,單瓣頭部有點下垂,通過加熱鎏金色彩鮮艷厚實,整體一般為實心的。(4)西部(克什米爾、回鶻)白色和紅色合金造像特點:臉長,呈卵形臉,鼻梁頂部呈圓形,唇厚,銀或銅鑲嵌眼睛和嘴部,姿態輕松而不算十分優雅。支系:回鶻造像:白色生鐵材質,面部圓而短,鼻梁高度適中,衣服裹身,整體姿態比較僵硬,手指腳趾形象不很完美,沒有太多的裝飾品。無蓮座的造像多,與克什米爾的造像一樣。(5)北部 偏黃的白合金造像特點:面如卵形,眼睛細長,身體勻稱,姿態并不優雅,整體形態粗壯,衣皺精細,嘴唇多用銀和紅銅造,并飾有優曇波羅花 (utpala)作為手鐲的裝飾。漢地早期(明朝之前)紫色生鐵①造像特點:身體單薄,面部及嘴唇小,佛座上刻有漢字及侍人形象和供器等。②題材:多為諸佛、菩薩像,祖師像較少。吐蕃 (1)吐蕃早期(松贊干布時期) 紅合金造像特點:此時佛像在建昌珠寺時興起。面部大而壯,面部上下拉長,手足柔軟,衣褶短且飾有飄帶,蓮座與南印度造像相似,身穿斗篷腳穿靴,頭戴三冠葉法帽向內收,多數法衣有陰刻圖案;有些以墊子代替法座,法王頭戴“拉堆”頭巾,靴用陰刻紋裝飾。出現以銅和生鐵鑄造,且無熱鍍金的多為仿古品。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2)吐蕃中期(赤松德贊時期)泛紫的合金吐蕃造像特點:與早期吐蕃造像相似,面部短,手指不美,使用油脂來上光,鑲嵌各種發光的珠寶,法王造像無“拉堆”頭巾,發辮懸垂到左右兩邊,頭部飾有三葉冠。以銅或生鐵鑄造的多為仿品,有鍍金與無鍍金的情況都會出現。(3)吐蕃晚期(赤熱巴金時期) 白合金造像特點:印度工匠在西藏中部用白合金鑄造,與印度中部造像不同之處是臉小而姿態優美;用銀和紅銅制作眼眸,銅鑄造的多數不優雅,屬于仿品。漢地晚期造像(明朝永宣造像)(1)本尊像 連珠①造像特點:拋光和衣褶都加工得很好,鍍金發亮,手和腳有點粗糙,面部棱角突出,蓮座是封閉的,兩排連珠環繞前后,兩排連珠都是一排在另一排上面,下面略伸出到外面;上下連珠一樣長,纏腰帶,且用十字交杵的圖案進行裝飾,并抹上紅色。從材料看,使用漢地的黃銅鑄造。前面正中的蓮花上有皇帝名字。這種造像被作為皇帝的本尊來供養,要求加上陀羅尼,裝藏和開光儀式,蓮座不管正面背面,做工都很純正。②題材:多為化身像。(2)超度像 (儀軌像)造像特點:這類造像與本尊像相似,但是造像沒那么優美,比如在造像底部無十字交杵印和紅色字,材料用黃銅居多,這些造像用于漢地皇帝祝壽儀軌,鑄造數量多,沒有陀羅尼經的裝藏,僅有一些絲綢在內,也沒有進行過開光、火供等宗教儀式。上部霍爾(屬印度西部支系 黑色生鐵images/BZ_47_313_1640_419_1689.png)此類造像雞蛋臉,鼻梁高而雙眼較大,比例勻稱,四肢柔軟,佛衣纏身衣皺多且精細,唇部嵌有銀或紅銅,雙層蓮瓣,花瓣碩大,有龍族抬起方形座?;魻?images/BZ_47_341_1757_391_1804.png)白色生鐵或木質題材上除了諸佛菩薩和祖師之外,還出現了“祖孫三王”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等。

3.竹巴·白瑪嘎布《造像品鑒欲說口鬘》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1)中部紫金和紅合金、白合金、紅銅、菩提樹①造像特點:菩薩像體態勻稱,面部優美,頂髻發辮直立,稍有造像飾有白銀。忿怒像有些造像無佛座,姿態不夸張,有軟墊作為佛座。若有蓮座的蓮瓣上下對稱,總之造像體態優美雕刻精細。②題材:“釋迦牟尼水中像”“釋迦牟尼佛桑唐瑪像”(images/BZ_47_2090_2217_2173_2252.pngimages/BZ_47_1112_2267_1270_2302.png)、“旃檀佛像”“釋迦牟尼佛金剛座像”。(2)東部 (孟加拉國)白合金、紅合金、雪花石(造像特點:造型優美,裝飾頗多,嘴唇美眉間窄,鼻梁上扁下稍高,尖鼻子,身體瘦而衣皺多,佛座等與印度中部造像的相似。雙層蓮瓣瓣葉向內,上下蓮瓣未必能對稱。images/BZ_47_943_2508_1066_2556.png)支系:薩霍像 (孟加拉),白合金質,眼部鑲嵌金銀銅等,整體嵌珠寶和飾有瓔珞等,有人誤認為德里像。印度(3)南部(包括吉祥山、白云晉、廓達瓦熱、信度河流等孔雀河下游,朗巴伽、娑繞喀等)紅合金、白合金、泥造像特點:造像優雅,臉部短而顴骨凸出,鼻梁扁而額間寬,法衣纏身體無鏨刻,法座蓮花花瓣舒展而碩大。支系:南部毗達地方像。比起其他南印度造像,面部顴骨稍微顯得狹窄,法衣上鏨刻紋樣,面部短,鼻梁凹,唇部美,裝飾簡潔,法衣帶飄帶,蓮瓣粗糙。(4)西部 白色和紅色合金造像特點:佛身與面部較長,眉間窄,嘴唇厚,姿態僵硬,手足柔軟,銅唇,銀飾多,有花鬘作佩飾,單層蓮瓣花葉比較大,頸部較細,面部顴骨凸出,腰細,整體勻稱如印度中部造像。(5)北部 (包含泥婆羅)白合金、紅銅、黃銅泥婆羅造像容易辨認,無需贅述。

造像產地 支系 造像材質 造像特點及題材(1)吐蕃早期造像(松贊干布時期)紫金、白紅合金造像特點:面部寬廣柔軟,鼻梁美而眼睛細長,唇部嬌美,肉感比較明顯,手足柔軟,法衣褶皺少,俗稱“羊臉”,蓮座如印度南部造像。身著大氅,腳穿藏式鞋,頭戴三葉寶冠朝向內,多數法衣具有皺褶紋。法王像戴“拉堆”帽,著大氅,腳穿藏靴紋飾熱鍍金,或有涂色也無涂抹物,黃銅鑄造皆為仿古像。吐蕃(2)吐蕃中期造像(赤松德贊時期)紅合金、黃銅等造像特點:除了與前期造像相似處,面部縱短手,指較粗糙,涂珠寶顏色。造像下半部稍顯粗糙,多數頭頂飾有三葉冠,法王造像不戴“拉堆”帽,發辮垂于造像左右肩。三葉寶冠裝飾,涂有冷金或無任何金。(3)吐蕃晚期造像(赤熱巴金時期) 白合金造像特點:佛像皆由印度工匠造。神似印度中部所造像,面部飽滿整體呈福態相,也有銅銀裝飾眼睛相。支系造像:屯婷瑪像 ()。鍍有厚實黃金,鼻梁高,近似泥婆羅造像。(1)上部霍爾 (images/BZ_48_745_1280_851_1329.png) 黑色生鐵上部蒙古造像面部短,身體豐滿面龐較圓潤,法衣纏體,衣褶紋長而紋如同水波紋,鼻眼等如克什米爾像,單層蓮瓣碩大,也有雙層蓮瓣者,蓮瓣柔軟葉內鼓,并配有魯神裝飾的四方法座及圓形山巖作為佛寶座?;魻?images/BZ_48_345_1504_387_1550.png)(2)回鶻 (images/BZ_48_670_1503_753_1539.png)白合金與銀的混合材料及生鐵面部短且呈圓形,鼻梁優美,頭發密,法衣纏身皺褶紋飾少,佛體相好稍顯僵硬。手足指趾等稍粗糙,裝飾不多,多數無蓮座或坐墊。(3)喀夏于闐 (images/BZ_48_745_1644_796_1680.png) 不詳 與吐蕃早期像基本一致。(4)下部霍爾 (images/BZ_48_745_1731_851_1779.png) 生鐵、白合金造像下身大,眼部嘴唇口部皆生動,手足肌膚柔嫩指趾短,法衣輕飄皺褶紋飾美,多數座在山巖及法座。(1)早期漢地造像 生鐵漢地造型較豐滿,鼻梁扁平,嘴唇極精美,面部秀長,眼睛較細,法衣飄帶松散,衣褶美,裝飾頗多,像體顯姣美,手部稍短,個別呈現神或國王像,面及眼部出現打磨紋。(2)漢地晚期造像(明代永宣時期) 黃銅造型打磨光滑精細,鍍金光澤體肥,衣褶美,面部稍扁,眼部較細長,雙層蓮座對稱,上下蓮瓣頂部向外收,兩排連珠粗細顯勻稱,十字交杵刻在底蓋處,其上涂抹朱砂之顏料。

上述3個表格的內容大體梳理如下:

從造像產地而言,宗巴·拉薩班欽將印度分為中部、東部、南部、北部、西部,將泥婆羅和藏地造像作為印度北部一個支系來敘述,回鶻造像被視為印度西部的支系。這種將印度作為“中心”的地域劃分的作法,有受古代佛教源流思想的影響,對此,我們應有清楚的認識。他在對漢地造像的產地分類上,參考了《五臺山目錄》等歷史文獻,將漢地造像分為回鶻、蒙古、明代永宣造等類別。恰巴·扎西南杰同樣將印度分為中部、東部、南部、北部、西部,但在支系分類上,將泥婆羅造像歸為印度東部,而將回鶻歸為印度西部的支系。藏地造像被單獨列出,分為吐蕃早、中、晚時期。將漢地造像分為明朝以前的早期漢地造像和明朝以后的晚期漢地造像 (明永宣造像),將霍爾造像分為上部霍爾和下部霍爾。竹巴·白瑪嘎布將印度造像分為中部、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北部包含泥婆羅。他將藏地造像分為吐蕃早、中、晚期,晚期中包含了11世紀左右的阿里古格地區。而對霍爾造像的分類較為獨特,包含上下部霍爾、回鶻和于闐,且對每一個分類都論述細致。對漢地造像的分類與恰巴·扎西南杰的著述一致。

在造像材質分類上,比較上述3部著作對印度中部和東部造像材質的描述可知,宗巴·拉薩班欽認為印度中部造像材質為紫金和舊銅,東部造像材質為白合金和紅合金;恰巴·扎西南杰對此分類比較詳細,認為中部造像材質有花合金、紅合金、白合金、木、石、泥或雪花石等,東部造像材質為白合金;竹巴·白瑪嘎布認為中部造像材質為紫金、紅合金、白合金、紅銅、菩提樹,東部造像材質為白合金和噶瑪如石頭。3部文獻的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可能其參考資料來源不同,亦或各自對異域造像的了解程度不同,使得他們對同一區域的造像采用何種材質有不同看法。

三、西藏古物學理論的推廣和繼承

17世紀,西藏甘丹頗章地方政權建立之后,古物學理論繼續得到繼承和發揚,且并不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內容中,而是重視文本與實物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五世達賴喇嘛在其《聞法錄恒河之流》中記載了兩種不同的“古物品鑒”傳承體系:“關于鑒賞漢地及印度匠人制造的佛像、樂器、瓷器、絲綢、兵器、馬等的古典文獻傳承,尤其是仲堆·拉薩班欽(宗巴·拉薩班欽)、恰巴·扎西達杰 (扎西南杰)撰寫的 ‘文本與實物對證’的傳承分為兩類:一是從第巴·拉薩宗巴班欽傳給措郭瓦·扎巴多杰、大班智達夢卓·次旺頓珠、珠古·多阿林巴,最后由索布·尋努格桑傳給本人;二是由從袞欽·次旺頓珠 (夢卓·次旺頓珠)傳給班欽·絳央旺杰多杰,再傳給本人?!雹侔⑼ぢ迳<未?《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文集》(1),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26頁。仔細分析這段內容,首先其中未指出該傳承的最早文本的名稱,只是運用了“古典文獻”的模糊概念,也許五世達賴喇嘛本人也并不了解這些傳承的源頭;其次說明了“造像品鑒”只是對包括樂器、瓷器、絲綢、兵器,以及馬等進行品鑒的一個綜合性學科的分支;最后指出他本人接受了兩種傳承體系,而且這兩種傳承體系都跟大班智達夢卓·次旺頓珠與其子夢卓·絳央旺杰多杰密切相關,尤其是第二種傳承體系似乎是夢卓父子獨創,因為這段內容中除了他們兩人沒有出現第三個人。

夢卓父子是后藏第司政權時期的大學者。早在1638年,五世達賴喇嘛就高度評價夢卓·次旺頓珠②夢卓·次旺頓珠 (?—1649年),出生在后藏拉孜平措林寺西北處夢卓 地方,此地東臨謝通門縣,南面為拉孜縣平措林寺,北面為昂仁縣。夢卓·次旺頓珠撰寫了《謝域地方文化概述賢者喜宴》,其內容包括今謝通門縣數百年間的人文地理、民風民俗、自然資源等,以地方志的形式編寫,此書由筆者整理后,于2015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根據《阿旺洛桑嘉措傳記》記載,夢卓·次旺頓珠于1649年圓寂,詳見阿旺·洛桑嘉措:《五世達賴傳》(藏文),上冊,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04頁。為“當今社會精通五明學之大德為夢卓大師也”③阿旺·洛桑嘉措:《五世達賴傳》(藏文),上冊,第176頁。。1645年,其子夢卓·旺杰多杰從后藏被邀請到布達拉宮,成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老師④同上,第261頁。,并著有一部《五世達賴喇嘛傳記——見即獲益》⑤同上,第279頁。。1650年,五世達賴喇嘛跟隨他學習了造像品鑒理論?!霸趬糇堪鄽J (夢卓·旺杰多杰)停留的幾個月時間里,(五世達賴喇嘛)學習了關于合金造像、雅孜 (尼泊爾卡薩王國時期)造像和漢地早晚期造像的鑒賞理論知識內容?!雹尥?,第307頁。不久之后,夢卓·旺杰多杰向五世達賴喇嘛贈送了其父親留下的大量文獻,“收到了 (夢卓·旺杰多杰的)父親 (夢卓·次旺頓珠)傳下來的達倉譯師和久美譯師的關于長壽佛和尊勝佛母的陀羅尼經的珍貴文獻”⑦同上,第263頁。。

18世紀,造像品鑒傳統通過章嘉國師若必多吉 (1717—1786年)等人得以繼續發揚,并被運用到對清宮的造像進行辨認和分類上,現今在故宮博物院等所藏的造像上所附的標注佛像名稱、來源、材質、風格等信息的黃布條,基本上都是由章嘉國師辨認完成的①“只要 (章嘉國師)用手觸摸一下,就能查知佛像等物品制作的好壞,區別出是用印度的還是用西藏的新舊銅料制作的;對唐卡的圖像的好壞也有很強的鑒別能力?!痹斠娡劣^·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250頁。。因此,古物品鑒理論不僅給當時的社會精英階層提供了一種書面知識,而且指導著他們鑒別實物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造像的制作,18世紀的西藏和清宮基本上在同一時期流行復古風格,多為指導工匠創作的高僧大德的興趣使然。

此外,六世班禪班丹益西 (1738—1780年)也是一位在造像品鑒理論上頗有造詣的人物。據噶論索康·斯覺次旦 (1766—1820年)的傳記記載:“拜見六世班禪時,尊者(六世班禪)不僅對宗教與世俗文化皆有開闊的視野,而且十分精通佛像及樂器、絲綢、兵器、馬匹及各類動物的鑒別?!雹谟乐芯妹?、日噶夏加編:《噶論索康·斯覺次旦傳》,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頁。從這位噶論的角度看,對“古物品鑒”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成為評價一位大德的文化視野和知識面的標準。

四、結 論

史料表明,西藏傳統古物學形成于12世紀前后薩迦地方政權時期。在藏傳佛教后弘期,朝圣、賞賜、貿易等成為異域物品流入藏地的途徑。古代的藏族學者們撰寫了諸多品鑒古物的經典著作。過去幾十年內,國內外學者雖然對該領域進行了初步研究,但是許多結論還有待商榷。

初步的考證顯示,西藏古物學理論最初受到漢地和南亞等周邊文化的啟發和影響,如:藏文文獻中指出絲綢鑒賞理論是基于元帝師八思巴從中原帶入的文本,而西藏瓷器的鑒賞理論源自克什米爾學者的著作,對佛像的品鑒和分類不僅參考了《五臺山源流》等文本,還匯集了師徒之間世代口傳的內容等。西藏古物學文獻關于分析佛教造像的風格與分類可以看出,在吸收和改造的過程中,通過選擇性的接受來定義自我認同和周邊文化之間的邊界,比如在對佛像材質的描述中,從漢文直接借用“紫金”等音譯的詞匯,而合金或響銅的名稱沿用了產自“俐域”(即于闐)的“俐瑪”(即合金佛像)的概念。雖然至今未能發現考古學意義上的吐蕃時期金銅造像,但是西藏古物學文獻詳細描述了吐蕃早、中、晚佛教造像的材質、特征等內容,這或許是早期于闐和吐蕃時期佛教造像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記。

17世紀左右,在西藏政治文化中心從后藏轉移到前藏的大變革中,來自后藏的大學者“夢卓父子”等人對于西藏古物學等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五世達賴喇嘛明確指出,他所接受的古物品鑒傳承是“文本與實物對證”的,說明這些傳統并不只是停留在書面知識上。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明的更迭,西藏的古物學傳統未能得到有效的承襲,對不少內容至今無法作出解釋,尤其是在圖文互證方面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歡
材質合金西藏
奧科寧克與NASA聯合研發3D打印用Al-Cu-Zn-Mg合金
都是西藏的“錯”
鉬鎢合金燒結致密化行為
衣服材質大揭秘
Zr-Nb-Fe合金在LiOH溶液中的腐蝕行為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與虛無
外套之材質對比戰
針織衫之材質對比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