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考述

2022-02-20 10:56索南多杰
中國藏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國師五臺山碑文

索南多杰

桑節朵而只是明成化、弘治年間受封的國師,其一生為加強明朝中央與西藏地方之間的聯系,促進五臺山地區藏傳佛教的發展,以及推動明廷治藏政策實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學界對于桑節朵而只的研究成果不多,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存《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碑文所載以外,藏漢文史書中記載均甚少。近期筆者在對山西五臺山地區涉藏碑文資料搜集和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與桑節朵而只及其弟子相關的碑文。鑒于明代有關涉藏史中這段史料的遺缺,本文擬通過對這通碑文和其他相關碑文,以及與藏漢文史料的互證,嘗試梳理這段歷史,并對其文獻價值作初步的討論。

一、碑文信息

“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原碑文題名為《明故大隆善護國寺西天佛子大國師張公墓塔記》。該碑原址在北京五塔寺①五塔寺,創建于明永樂年間 (1403—1424年),原名“真覺寺”。成化九年 (1473),建成金剛寶座塔,因該塔基座上有5座小石塔,俗稱“五塔寺”。乾隆十六年 (1751),因避諱乾隆之父雍正皇帝名胤禛,改成“正覺寺”。1987年,改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剛寶座西側,現存于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剛寶座塔東側,院內編號0124,題名為《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國家圖書館現存有該碑文拓片,館藏題名《張桑節塔碑》,尺寸140×78+43×35(額)厘米,館藏碑文編號為北京6033。

《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由董玘撰文、王綸正書、朱憲篆額,明正德七年 (1512)十月十七日立,碑圓首座佚,碑高204厘米、寬84厘米、厚15厘米。碑首題“明故大隆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張公墓塔記”,額篆書同首題。

二、“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錄文②□為碑上殘缺文字。

碑額題:“明故大隆善護國寺西天佛子大國師張公墓塔記”

碑首題:“明故大隆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張公墓塔記”

賜進士及第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問修

修職佐郎 國子監五經傳士前預

登仕佐郎順天府儒學教授預本府

正德壬申秋八月初五日西天佛子大國師張公坐卒于大隆善□國寺

上聞嗟悼不置命工部給棺營葬建塔于都城西香山鄉公之下院觀音寺后安厝公之長徒奉

勅提督五臺鈐制番漢兼住圓照寺國師 朵而只堅參等慮公潛德湮泯無聞于后悲痛泣涕丐予作記述公平生履歷用

勅于石以垂不朽予按公姓張氏諱桑節朵而只其先世山后人公幼岐嶷頴秀態度異常景泰辛末禮清心戒行國師為師公及長遵

循禮教精通秘典成化庚寅奉

憲廟勅命差往烏斯藏封闡化國王公到彼處彰我

圣朝褒封恩赍之典當時公之德化番夷道載殊域至于己亥方回 京師蒙 賜宴賞 升國師封凈慈利濟弘治己酉彰德

趙王素知公懷奇溫秀人心景仰故畢禮厘幣聘請公于天寧寺講習觀法庚戌隱跡于五臺山圓照寺修習本佛啞曼答葛功課加持六字真言有十萬億夥逮正德辛亥

皇上崇尚秘教念公乃 先朝優禮高僧 欽取召于 禁庭日近

天顏奉 命譯寫各佛修習講說秘密戒法

上聞大悅遂給宴賞寶鏹白金彩幣以嘉其賢壬子加升西天佛子 賜蟒衣金嵌寶石冠帽彩繡織金袈裟并各色四季衣服又

賜金印一顆重二百五十兩加封清覺廣智妙修慈應翊國衍教灌頂贊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公之歷侍

列圣薦膺重任榮名壽祉則已極采及命死葬又蒙皇上賜賻營葬之義裕后榮擢之典是皆公德之所致也距公生于正統乙丑十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八長徒國師卜以是年九月十五日

葬公于塔以謹終也于因請記辭之弗獲攄狀記之記曰

冀北山川 篤生賢哲 公莠毓秀 哲中之杰 襁褓出家 軌軳宗轍 辭色春陽 襟懷秋月 奉檄藩邦 論音煥赫 德化番夷 □□□簣 帝闕 返輿京師 龍顏慰悅 叨逢圣旨 龍眷弗絕 光前有耀 裕后有夜 恩赍褒封 始終愈□□□□躋彌高燃□興九□葬賻 千載貽澤 建塔寓云 為公永宅

正德七年歲次壬申冬十月十七日立石

三、碑文解析

桑節朵而只生于明正統十年 (1445)十月十七日。碑載“按公姓張氏諱桑節朵而只其先世山后人”,說明桑節朵而只漢姓為張,藏族名為桑節朵而只。明景泰二年 (1451),時年6歲的桑節朵而只師從清心戒行國師班卓巴藏卜①班卓巴藏卜,藏文名為,相關論著中有班覺兒藏卜、班卓兒藏卜、班卓巴藏卜等不同譯名。據李志明《大智法王班丹扎釋年譜》(《西藏研究》2017年第3期)譯為“班覺兒藏卜”;《藏漢合璧 〈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考略》(張潤平、蘇航、羅炤編著:《西天佛子源流錄——文獻與初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譯為“班卓兒藏卜”;房山云居寺藏藏漢合璧《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道深序》中記為“班卓巴藏卜”。。班卓巴藏卜為岷州大崇教寺②大崇教寺,永樂十五年 (1416)由班丹扎釋在甘肅岷州薩子山 (今岷縣梅川鎮馬場村)開建,宣德二年 (1427),明宣宗命擴建,賜名“大崇教寺”,宣德四年 (1429)建成,并立有“御制大崇教寺之碑”。僧人,大智法王班丹扎釋的侄子,景泰年間曾加封“灌頂大國師”,至英宗復辟后,又被降為國師。明正統十二年 (1447),班卓巴藏卜隨班丹扎釋到大隆善寺③大隆善寺,據《崇國寺碑文》記為元大德時所建,時稱崇國寺。明宣德二年 (1427)擴建,改寺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七年 (1471)修繕擴建,1472年完工,更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有清一代先后5次修繕,其名稱沿用至今。,參與校訂了藏漢合璧《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④《藏漢合璧 〈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考略》,張潤平、蘇航、羅炤編著:《西天佛子源流錄——文獻與初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其間還參與了《西天佛子源流錄》⑤《西天佛子源流錄》為明代藏族高僧班丹扎釋的傳記,正統十二年 (1447)由班丹扎釋大弟子沙迦室哩編輯,侄子班卓巴藏卜校訂,中書舍人安寧翻譯,同年四月,由嘉議大夫、戶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修國史、知制誥兼經筵講官陳盾為其傳記作序?,F出版有張潤平、蘇航、羅炤編著:《西天佛子源流錄——文獻與初步研究》。的校訂和印制工作。據《敕建大護國保安寺圓寂大善法王墓志銘》⑥《敕建大護國保安寺圓寂大善法王墓志銘》,2011年,北京海淀區蘇家坨鎮管家嶺村村民植樹時發現,由供奉官賈銘撰文,中書舍人張明師書丹,中書舍人傅亨篆額。大明正德乙亥五月初十日立碑。墓碑主人為大護國保安寺大善法王星吉班丹,也是西天佛子大國師班卓巴藏卜弟子。:“(大善法王星吉班丹)天順四年 (1460),舍俗出家,投禮大崇教寺弘修靜戒悟法輔教闡范善應灌頂圓妙西天佛子大國師班卓藏卜?!庇纱丝芍?,天順四年,班卓巴藏卜已被封為西天佛子大國師。成化十七年(1481)冬,大隆善護國寺西天佛子班卓巴藏卜去世,成化帝“命官軍一千五百為建塔治藏”⑦張廷玉:《明史·西域三》卷33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景泰二年 (1451),桑節朵而只隨師班卓巴藏卜居大隆善寺。此時正值大隆善寺鼎盛時期,當時寺內有次年受封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釋①班丹扎釋,藏文名,洪武十年 (1377)十月生于岷州 (今甘肅岷縣),永樂五年 (1407)隨大寶法王至南京;永樂十五年 (1417),太宗文皇帝詔令赴京,升僧錄司右闡教,駐錫大興國寺;宣德元年 (1426),升“凈覺慈濟大國師”;宣德二年 (1427),明宣宗命擴建崇國寺,寺名改為“大隆善寺”,供班丹扎釋居住。宣德十年 (1435),明英宗加封其為“弘通妙戒普慧善應慈濟輔國闡教灌頂凈覺西天佛子大國師”;景泰三年 (1452),又加封其為“弘通妙戒普慧善應慈濟輔國闡教灌頂凈覺西天佛子大智法王”,至此成為明代分封的第四位法王,簡稱“大智法王”。、大國師沙迦室哩②沙迦室哩,藏文名,班丹扎釋大弟子,宣德六年 (1431)任大崇教寺住持,達18年之久。正統十年(1445),明英宗授封其“灌頂凈覺佑善大國師”。正統十二年 (1447),參與《西天佛子源流錄》編輯刊印。、大國師綽竹藏卜③綽竹藏卜,藏文名,正統元年 (1436),明英宗授封其為“凈覺慈濟大國師”。等。之后大覺法王著肖藏卜④大覺法王著肖藏卜,正德二年 (1507)受封“國師”,正德四年 (1509)受封“大覺法王”。、大慶法王領占班丹⑤大慶法王領占班丹,明正德五年 (1510)受封“大慶法王”,居大隆善寺。等藏傳佛教高僧亦駐錫于此。隆善寺作為明朝初期北京地區最主要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當時許多來自西藏和京城的佛教高僧云集于此。據《明憲宗實錄》載:“大慈恩、大能仁、大隆善護國三寺番僧千余,法王七人,國師、禪師多至數十?!雹蕖睹鲬椬趯嶄洝肪?60,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條。各朝封授法王、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等十有八九都出自這三所寺院。而大隆善寺與大慈恩寺、大能仁寺不同的是,明遷都北京后,僧錄司遷移到隆善寺,使其成為管理全國宗教事務的中心。因此在加強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桑節朵而只在隆善寺開始學經生涯,也迎來了自己人生新的起點。

據《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載,“成化庚寅奉憲廟勅命差往烏斯藏封闡化國王”,即成化六年(1470),時年25歲的桑節朵而只受憲宗皇帝委派,敕命前往烏思藏,授封帕木竹巴第七任第悉貢噶勒巴為“闡化王”⑦“闡化王”封號是永樂四年 (1406),為安撫當時西藏最具影響力的帕木竹巴地方勢力,并進一步強化與明廷之間的關系,授封帕木竹巴第五任第悉扎巴堅贊為“灌頂國師闡化王”。自此明朝歷任帕木竹巴第悉世襲“闡化王”封號。。當時帕竹內部“封爵承襲”問題已影響到西藏地方政權的安定團結與明朝中央的邊疆穩定,故此次憲宗敕命委派大隆善寺桑節朵而只入藏,可謂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1432年,首封為“灌頂國師闡化王”⑧《明史》卷331《西域傳》闡化王條;《明太宗實錄》卷25,永樂四年三月壬辰條。的扎巴堅贊⑨扎巴堅贊,藏文名,《明史》卷331《西域三》;《明太祖實錄》卷188,洪武二十一年正月己亥條,均譯作“吉剌思巴監藏巴藏卜”。圓寂后,其侄子扎巴迥乃[10]扎巴迥乃,藏文名,《明史》卷331《西域傳》闡化王條和《明英宗實錄》卷130,正統十年六月乙巳條,均譯作“吉剌思巴永耐監藏巴藏卜”。出任帕木竹巴第六任第悉,承襲其號。1445年,扎巴迥乃英年早逝,由此拉開了帕竹內部權利之爭的序幕:1445—1448年,第悉之位空缺3年。其間扎巴迥乃之父親桑結堅參[11]桑結堅參,藏文名,闡化王扎巴堅贊之弟,扎巴迥乃之父?!睹饔⒆趯嶄洝肪?42,正統十一年六月庚子條,漢譯名為“桑兒結監藏巴藏卜”。以“父襲子職”之名“借襲”[12]1445年扎巴迥乃圓寂,其父桑結堅參向明廷報喪,借此提出了世襲子職“闡化王”封號請求,明廷批準并派員到烏斯藏封賜。據《明英宗實錄》卷142,正統十一年六月庚子條:“故闡化王吉剌思巴永耐監藏巴藏卜父親桑兒結監藏巴藏卜借襲闡化王,命禮部遣官赍敕及彩幣等物同來使綽思恭巴等,往給賜之?!绷恕瓣U化王”封號。1448年,貢噶勒巴[13]貢噶勒巴 (1433—1483年)藏文名為,《明史》卷331《西域傳》闡化王條?!睹鲬椬趯嶄洝肪?,天順八年七月辛巳條,譯“公葛列思巴中奈領占堅參巴兒藏卜”。繼任帕木竹巴第七任第悉后,“闡化王”封號一直被桑結堅參“借襲”長達11年之久,直到其1457年去世。明英宗復辟后,明朝政局趨于平穩,對西藏局勢也予以高度關切,“闡化王”封號的“借還”再次被提上議程。成化五年 (1469),明憲宗正式下文:“命灌頂國師闡化王桑兒結堅參叭兒藏卜男公葛列思巴中奈領占堅參巴兒藏卜、闡教王領占叭兒結堅參男領占堅參叭兒藏卜、輔教王南葛堅參巴藏卜男南葛扎失堅參叭藏卜各襲其父王爵?!雹佟睹鲬椬趯嶄洝肪?2,成化五年正月辛巳條。至此,公葛列思巴中奈領占堅參巴兒藏卜,即第悉貢噶勒巴正式承襲“闡化王”封號。

碑中稱“成化庚寅奉憲廟勅命差往”,即成化六年 (1470),也就是“闡化王”誥封昭告天下后第二年,憲宗敕命桑節朵而只入藏授封“闡化王”,說明明朝中央對西藏地方帕木竹巴政權的高度重視。又載“公到彼處彰我圣朝褒封恩赍之典,當時公之德化番夷,道載殊域”,說明桑節朵而只此次入藏,彰顯了明廷奉封制度的影響力,在西藏也發揮了特殊作用。當時桑結堅參以俗人身份“借襲”“闡化王”11年之久,不僅破壞了只有帕木竹巴第悉才能繼承“闡化王”的規定,而且還以俗人身份出任“闡化王”,違背了教規祖制,從而背負“篡權”罵名。故桑節朵而只這次入藏,也完成了為“闡化王”封號正名的任務。桑節朵而只自成化六年入藏至十五年 (1470—1479)回京,旅居西藏9年之久,時為帕竹第七任第悉貢噶勒巴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時期②貢噶勒巴1448年出任帕木竹巴第悉,1481年,在仁蚌巴·頓月多吉和雍巴才旺為首的政教聯盟的干政下被廢黜第悉一職,1483年去世,享年51歲,在位33年。,關于這期間桑節朵而只在西藏的活動,藏文史料《新紅史》《西藏王臣記》《漢藏史集》《賢者喜宴·噶瑪崗倉史》和漢文史料《明憲宗實錄》等均沒有相關記載。成化十五年 (1479),桑節朵而只完成使命返回北京,明憲宗為其賜宴,并升為國師,誥封“凈慈利濟”名號。弘治二年 (1489),桑節朵而只又應彰德趙王聘請赴天寧寺講習觀法。碑載:“弘治己酉彰德趙王素知公懷奇溫秀人心景仰故畢禮厘幣聘請公于天寧寺講習觀法?!北姓玫录疵鞒w王的藩地彰德府,趙王共歷有八王③趙王即趙簡王。永樂帝第三子朱高燧于永樂二年 (1404)被封為趙王,洪熙元年 (1425)就藩彰德 (今河南安陽市)。趙王共歷8王,分別為趙簡王朱高燧 (1383—1431年)、趙惠王朱瞻塙 (1412—1460年)、趙悼王朱祁镃 (1430—1460年)、趙靖王朱見灂 (1453—1502年)、趙莊王朱佑棌 (1476—1518年)、趙康王朱厚煜 (1498—1560年)、趙穆王朱常清 (1555—1614年)、趙王朱常(?—1644年)。崇禎十七年 (1644),李自成攻陷彰德府,末代趙王朱常被殺,趙王藩地不復存在。,此處碑中趙王應指第四代趙靖王朱見灂 (1453—1502年),為趙悼王朱祁镃長子,其于成化元年 (1465)世襲趙王。弘治二年(1489),也就是36歲趙王朱見灂襲爵時期。

庚戌年 (1490)桑節朵而只隱跡于山西五臺山圓照寺弘法。在《重修圓照寺碑記》④《重修圓照寺碑記》,明隆慶三年 (1569)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圓照寺大雄寶殿前東二碑。碑首漢白玉,高83厘米,寬100厘米,厚23厘米,浮雕二龍捧珠紋,額題“敕建重修碑記”。碑身漢白玉,高203厘米,寬96厘米,厚21.5厘米,四邊雕卷草紋。晶屃座,綠砂石。中,也簡短記載張公桑節朵而只在五臺山圓照寺期間參與重修圓照寺的活動,碑載:“自京城堅參師法王張,兼管臺山提督□□玄公、高僧天璽,同協阜平縣長者孫儒、弟孫孜昆季,金幣躬詣臺山鳳林院徹天大師修建。胤曰:佛典要蓋,布施賴于居士。儒應曰:愿師成造。舍金五百兩。胤領負募化,不過數載,殿宇圣像煥然光新?!蔽闹袌詤⒓粗付涠粓詤?,他是欽差提督山西五臺山鈐制番漢一代寺宇兼大圓照寺住持,為國師張公桑節朵而只大弟子。碑文中稱其為“自京城堅參師法王張”,可釋義為來自京城的朵而只堅參的上師法王張公桑節朵而只。這也正好印證了張公桑節朵而只在離開京城后,曾到五臺山圓照寺修習佛法等。弘治四年 (1491),孝宗崇尚秘教,欽取召于紫禁城。奉命譯寫各佛修習講說秘密戒法。弘治五年 (1492)加升西天佛子,賜蟒衣、金嵌寶石冠、織金袈裟。又賜金印一顆重250兩,加封“清覺廣智妙修慈應翊國衍教灌頂贊善西天佛子大國師”。

正德七年 (1512)八月初五,桑節朵而只圓寂于大隆善護國寺 (今護國寺),終年67歲。明武宗命工部給棺營葬,九月十五日葬于塔。十月十七日,大弟子朵而只堅參①朵而只堅參,明成化八年 (1472)至明弘治十三年 (1500)間任欽差提督五臺山兼管番漢寺宇大慧法王;明嘉靖四年至十六年 (1525—1537年),兼大圓照寺住山國師。明嘉靖十七年 (1538)后,誥封西天佛子大慧法王。為之立碑,碑陰刻有其眾弟子題名,其中不少弟子如國師朵而只堅參、禪師朵而只扎奴、喇嘛朵而只藏卜等在五臺山地區相關碑文中也有記載,并可與桑節朵而只墓塔碑人物相互印證,詳見附錄《桑節朵而只相關碑文名錄》。

四、《張桑節朵而只墓塔碑》的歷史文化價值

1.此墓塔碑碑文是補充明朝初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關系史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 碑文主要記載了明正統十年 (1445)至正德七年 (1512),以及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權貢噶勒巴時期 (1448—1481年)的歷史。記錄了明廷當時依據西藏政教格局形勢變化,尊崇和招撫政教首領,在西藏實行“廣行詔諭詔撫”政策的情況。其中重點記載了對住京僧俗首領或宗教人物的封授官職、頒敕印誥,以及明廷派員入藏招撫情況。這些記載對考察這一時期明廷實行“廣行詔諭”政策的歷史背景、治藏方略,以及歷史意義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2.此墓塔碑是研究明代番僧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自明宣宗即位后,朝廷解決住京藏族僧人的待遇和職級問題,實行住京藏僧分等級管理制度,即按級別享受不同的飲食津貼待遇的僧官制度。據《明英宗實錄》:“番僧數等,曰大慈法王、曰西天佛子、曰大國師、曰國師、曰禪師、曰都綱、曰剌麻。俱系光祿寺支待,有日支酒饌一次、三次,又支廩餼者,有但支廩餼者?!雹凇睹饔⒆趯嶄洝肪?7,正統元年五月丁丑。本碑文及相關碑文中,除闡化王外,還涉及大智法王班丹扎釋、大善法王星吉班丹、西天佛子大國師班卓巴藏卜、西天佛子大國師桑節朵而只、西天佛子大慧法王朵而只堅參、大國師沙迦室哩、大國師綽竹藏卜等,是研究這一時期藏族佛教人物和僧官制度重要的史料文獻。

3.此墓塔碑碑文是記載明代藏傳佛教僧人內地活動的重要資料 永樂皇帝即位后,明廷與藏傳佛教各派之間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之后宣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沿襲祖制推崇藏傳佛教、優待佛教僧人,使西藏僧人與內地往來頻繁,藏傳佛教僧人住京者日益增多?!坝绕涫堑搅顺苫觊g,藏僧人數大幅增加,據載,成化二年一次度藏僧人數達3400人之多?!雹坳愰?《藏史新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73頁。這些住京僧人對西藏與內地文化交流交融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本碑文重點提及了明英宗和武宗年間,住京藏族僧人的一些具體社會活動,他們主要以京城大隆善寺為中心,通過對明朝皇帝個人的影響,或按明廷治藏政策的需要,在明朝治藏政策中發揮了獨特的影響力。

附錄:桑節朵而只相關碑文名錄 (各碑文以立碑時間為序)

①《皇明五臺開山歷代傳芳萬古題名記》,明嘉靖三十六年 (1557)立,位于山西五臺山廣化寺大雄寶殿前東側 (原在碑樓寺)。首、身綠砂石。碑首高108厘米,寬121厘米,厚34厘米。雕二龍捧珠紋,額題“佛祖宗派之圖”。碑身高250厘米,寬116厘米,厚32厘米。碑座砂石,高10厘米,寬123厘米,厚60厘米。②《敕建大護國保安寺圓寂大善法王墓志銘》,明正德十年 (1515)七月立。青石制成,正方形,邊長62厘米,厚9厘米。蓋篆文“敕建大護國保安寺大善法王墓志銘”,志楷體縱書32行,每行2—32字不等。2011年海淀區蘇家坨鎮管家嶺村出土。③《明成化皇帝圣旨碑》,圓照寺碑共有2座,為避免混淆,文中按立碑時間順序明成化七年立圣旨碑,標記為《明成化皇帝圣旨碑》(一);明成化八年立,標為《明成化皇帝圣旨碑》(二)。④《明成化皇帝圣旨碑》(二),明成化八年 (1472)、明成化十七年 (1481)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圓照寺天王殿前 (東二),碑文共分3欄,上欄:《奉天敕命》(成化十七年七月十八日),中欄:《皇帝敕諭護持山西五臺山大智文殊寺》(成化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下欄:《皇帝敕諭護持山西五臺山圓照寺》(成化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碑身綠砂石,晶屃座,高170厘米,寬78厘米,厚29厘米,無碑首。⑤《五臺山重建殊祥寺記》,明弘治十三年 (1500)八月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殊像寺 (原名殊祥寺)文殊殿月臺前東二碑。綠砂石,碑首高116厘米,寬117厘米,厚22厘米,浮雕二龍捧珠紋。碑身高215厘米,寬109厘米,厚18厘米,四邊雕纏枝紋,晶屃座。⑥《皇明五臺山敕賜普濟禪寺太空滿禪師重修功德記并系》,明嘉靖四年 (1525)七月二十九日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碧山寺戒壇殿前西二碑。碑首綠砂石,高114厘米,寬113厘米,厚25厘米,雕二龍捧珠紋,額題“敕賜碑記”。碑身漢白玉,高195厘米,寬107厘米,厚21.5厘米,四邊雕花卉紋,左上角右下角水泥補修。砂石晶屃座。⑦《敕賜普濟寺太空禪師靈塔記》,明嘉靖十六年 (1537)四月二日立,碑陽:五臺山敕賜普濟禪寺開山第三代住持太空禪師靈塔記并銘,碑陰:臨濟正宗傳芳演派苗裔之圖。

①《飯仙寺記》,明弘治六年 (1493)立,位于山西省五臺山梵仙山觀音殿廊下左側。高130厘米,寬69厘米,厚12厘米。砂石,圓首,陽面額題“石偈”二字,陰面額題“佛”字,碑身四邊雕花卉紋。②《重修玉華池敕賜萬壽禪寺記》,明弘治八年 (1495)立,現碑無存,碑文選自《五臺山碑文》。

猜你喜歡
國師五臺山碑文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五臺山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慈云禪寺國師塔與大運河佛教文化
五臺山掠影
不愧為國師
清明立墓碑的由來
往五臺山(外一首)
工布江達縣“萬善同歸”碑文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