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加工方式對藜麥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影響

2022-02-20 07:45張文剛蘭永麗
中國糧油學報 2022年12期
關鍵詞:醛類吡嗪乙酯

張文剛,蘭永麗,黨 斌

(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青海省青藏高原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1,西寧 810016)(青藏高原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實驗室2,西寧 810016)(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3,西寧 810016)

藜麥(ChenopodiumquinoaWilld.),富含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多酚等,對促進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價值,已成為功能食品開發的一個研究熱點[1]。炒制、氣流膨化和擠壓膨化是重要的食品加工技術,在改善食物食用品質和保藏性的同時,還可賦予其獨特香氣[2,3]。揮發性風味是食品最關鍵的品質之一,其變化對工藝優化、品質調控及市場消費具有重要影響。周洋等[4]指出烘烤、蒸汽和擠壓膨化處理可降低藜麥苦澀味,并促使其形成熟花生香氣;延莎等[5]發現蒸煮藜麥香氣主要是醛類、酯類和醇類,常壓蒸煮時最豐富,可賦予清香風味。然而,目前藜麥加工總體處于起步階段,有關風味特征研究較少,針對不同加工方式藜麥揮發性物質的鑒定和差異性鮮有探究。

固相微萃取(SPME)結合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是一種對大量揮發性化合物快速、準確定性和定量的有效方法,在食品風味化合物鑒定分析中具有突出優勢。本研究以青白藜1號為原料,采用炒制、氣流膨化和擠壓膨化3種方式加工藜麥,借助氣質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并結合相對氣味活度、香氣系列和主成分分析,探討不同加工方式對藜麥特征風味物質的影響,為藜麥炒制和膨化加工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青白藜1號藜麥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提供,-18 ℃保存備用。

1.2 儀器與設備

6CG-80控溫電炒鍋,XL-10B小型粉碎機,KETSE 20/40D雙螺桿擠壓膨化機,GC-MS QP2020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頭,SH-Rxi-5 MS色譜柱。

1.3 方法

1.3.1 藜麥樣品制備

藜麥籽粒經清理除雜后使用。炒制組取適量藜麥于105 ℃炒鍋中翻炒3 min;氣流膨化組取1 000 g藜麥加入傳統氣流膨化機,加熱約5 min后開閥膨化;擠壓膨化組取清理后的藜麥打粉過40目篩,進而以藜麥粉(含水量10.26%)為原料于六區溫度150 ℃、螺桿轉速100 r/min、進料15 r/min條件下進行擠壓膨化;將未處理、炒制、氣流膨化和擠壓膨化的藜麥利用粉碎機打粉過60目篩,分別記為LM、CZ、QL和JY,-18 ℃保存備用。

1.3.2 藜麥風味化合物GC-MS檢測

參考白潔等[6]方法。分別準確稱取4種藜麥粉2.0 g于15 mL頂空瓶內,密封,將萃取頭插入頂空瓶中于45 ℃下平衡20 min,吸附萃取30 min。

GC/MS條件:將萃取頭插入氣相色譜進樣口,解析6 min;采用梯度升溫程序,起始溫度50 ℃,保持2 min,以3 ℃/min升溫至80 ℃,再以5 ℃/min升溫至230 ℃,保持6 min,進樣口溫度240 ℃,載氣為He,流速為1.33 mL/min,不分流進樣;離子化方式為EI電離源,電子能量70 eV,掃描范圍45~650m/z,質譜峰通過NIST05.L譜庫檢索匹配,通過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各化合物相對質量分數,計算如式(1)所示。

待測物質相對質量分數=(待測物質的峰面積/總峰面積)×100%

(1)

1.4 風味物質的評價

采用相對氣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7]評價不同揮發性化合物對樣品總體風味的貢獻,ROAV值越大則組分對樣品總體風味貢獻也越大。定義對樣品總體風味貢獻最大的組分ROAVs=100,從而樣品中所有組分ROAV≤100;ROAV≥1的組分為所分析樣品的關鍵風味化合物,0.1≤ROAV<1的組分對樣品總體風味起到重要修飾作用。ROAV值按式(2)計算。

(2)

式中:Ci為揮發性化合物i的相對質量分數/%;Ti為揮發性化合物i的感官閾值/μg/kg;Cs為對樣品整體風味貢獻最大組分的相對質量分數/%;Ts為對樣品整體風味貢獻最大組分的相對質量分數和感官閾值/μg/kg。

1.5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統計分析數據,利用Origin 2019b進行主成分分析及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加工方式對藜麥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影響

由表1可知,LM、CZ、QL和JY組分別鑒定出51、49、53和57種揮發性風味物質。CZ組種類略有減少,而QL和JY組增加。與LM相比,3種加工使酯類大量減少,而雜環類、醛類、酮類等更加豐富。酯類在高溫分解、氧化可以形成香氣,另一方面熱處理使美拉德反應向更復雜方向進行,產生大量醛類、酮類等,而氨基酸分解也能形成部分香氣[8]。

表1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樣品的SPME-GC/MS分析結果

醇類相對質量分數在QL、CZ和JY處理后分別為LM組的7.05、3.10和1.95倍;JY和QL組種類增加,而CZ減少。LM組特征醇為1-己醇和6-甲基-5-庚烯-2-醇,CZ組為3,5-二甲基環己醇,QL組為2,3-丁二醇和4-乙基-1-辛烯-3-醇,JY組為1-戊醇和1-辛烯-3醇。2-呋喃甲醇是處理組的共有醇,其在CZ和QL相對質量分數較高;1-辛烯-3醇閾值較低,對風味有一定貢獻[2]。醇類的增加與脂肪氧化和糖類熱降解有關[9],而膨化包括了高溫、加壓、物料膨化等過程,可以促進新風味物質產生[2]。

酯類相對質量分數和種類LM(56.66%,13種)>QL(13.16%,9種)>JY(4.35%,5種)>CZ(0.86%,2種)。LM組主要酯類為十六烷酸甲酯和己二酸二甲酯,CZ組為2-甲基丁醇乙酸酯和乙酸己酯,QL組為亞硝酸異戊酯、丁內酯和丁酸丁酯,JY組為己酸乙酯和丙酸香葉酯。酯類具有芳香氣味,對風味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2]。熱加工時酯類可能因分解轉化而減少,形成了雜環類、酮類、醛類等風味活度高的化合物[8],影響以炒制最明顯。

醛類相對質量分數和種類JY(32.99%,13種)>CZ(32.22%,8種)>QL(17.41%,8種)>LM(0.22%,1種)。LM組只檢出少量壬醛,處理組主要包括己醛、糠醛和壬醛。此外,5-甲基-2-呋喃甲醛、1H-吡咯-2-甲醛和辛醛分別為CZ、QL和JY組含量較高的特征醛。己醛是亞油酸降解的產物[10],糠醛是熱加工食品的典型風味物質,進一步可形成5-甲基-2-呋喃甲醛[11]。壬醛是油酸氧化的產物,而苯甲醛可能是苯丙氨酸降解產物[12]。3種熱處理顯著增加了醛類,與周洋等[4]的報道較一致,影響為JY>CZ>QL。醛類大多閾值低,對構成加工藜麥特征風味十分關鍵。

酮類相對質量分數JY(24.79%)>QL(9.76%)>CZ(6.29%),種類CZ(9種)>JY(8種)>QL(5種)。CZ組主要為乙酰氧基-2-丙酮和(E,E)-3,5-辛二烯-2-酮,QL組為甲基1-環己烯基酮、3,5-二羥基-6-甲基-2,3-二氫-4H-吡喃-4-酮和2,5-二甲基呋喃-3,4(2H,5H)-二酮,JY組為4-羥基-4-甲基-2-戊酮和6-甲基-5-庚烯-2-酮。加工后酮類顯著增加,可能與LM酯類分解有關[13],其中膨化影響大于CZ,尤其JY。酮類穩定性較差但閾值較低[2],也對風味有重要貢獻。

雜環類相對質量分數和種類CZ(40.48%,16種)>QL(15.36%,7種)>JY(11.87%和6種),LM組未檢出。雜環類主要為吡嗪類物質,包括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等。CZ可以形成大量吡嗪類,與炒青稞研究報道一致[13]。與CZ相比,QL和JY組吡嗪類相對較少,表明該類化合物的形成與加工方式密切相關。加工中升溫和脫水速率是關鍵影響因素,CZ可能升溫、脫水更快,產生的吡嗪類也最豐富[14]。此外,樣品中脂肪、蛋白質、氨基酸、還原糖等前體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發生反應的程度不同,也會造成香氣的明顯差異[13]。

酚類物質總體較少,LM和CZ組分別只檢出苯酚和2-甲氧基苯酚,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為處理組共有酚類,對風味有輔助作用。CZ使烴類顯著減少,可能與高溫下分解有關[2];LM組和加工組最豐富的烴類為十三烷和十二烷。烴類閾值一般較高,對風味影響較小。

2.2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風味物質組成差異

由圖1可知,CZ、QL和JY組藜麥共有峰有17個,分別為醇類1種:2-呋喃甲醇;醛類4種:己醛、糠醛、壬醛、癸醛;酮類1種:6-甲基-5庚烯-2-酮;吡嗪類5種: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酚類1種: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烴類5種:苯乙烯、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和十五烷。共有組分中醛類(11.62%~26.40%)和吡嗪類(7.90%~25.74%)是加工組相對質量分數均較高的特征香氣,烴類也相對豐富但普遍閾值高,對整體風味貢獻較小。

圖1 不同處理藜麥揮發性風味物質GC-MS指紋圖譜

2.3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關鍵風味物質分析

由文獻查詢到29種揮發性成分的閾值,并計算其ROAV值,結果如表2所示。不同加工方式藜麥關鍵風味化合物(ROAV≥1)存在明顯差異,分別為JY(12種)> QL(5種)>CZ(2種)。LM組ROAV≥1為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壬醛和辛酸乙酯,可賦予樣品酯香和醛香;CZ組ROAV≥1為2-甲氧基苯酚和葵醛,可增加芳香和甜香等;QL組ROAV≥1為葵醛、(E)-2-壬烯醛、壬醛、己醛、2,3,5-三甲基吡嗪,表明醛類可能為香氣主體;JY組ROAV≥1包括葵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辛醛、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己酸乙酯等,復合了醛、醇、酯、酮和雜環類等,香氣復雜度更高。CZ、QL和JY組0.1

表2 不同處理藜麥中關鍵揮發性化合物分析結果

2.4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香氣系列分析

由圖2可知,LM組以蠟香為主,其次為油脂香和果香,與其酯類含量高有關,尤其ROAV高的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CZ組堅果香最突出,其次為焦香和甜香,表現為焙烤谷物的典型風味特征,與豐富的吡嗪類及ROAV高的己醛、壬醛、葵醛等有關。QL組焦香和堅果香相對豐富,其次為甜香,復雜度有所增加,具有醛、酮和雜環類令人愉悅的香氣。JY 組青草香和堅果香較突出,其次為果香和花香,各類香氣總體更均衡,這與其香氣種類最多且醛類、酮類最豐富有關。加工藜麥堅果香均較豐富,但不同方式在香氣構成上差異明顯,與原粉顯著不同。

圖2 不同處理藜麥香氣系列分布

2.5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揮發性物質主成分分析

由圖3可知,不同加工方式藜麥可以在PCA圖中予以區分,其中PC1貢獻率為49.8%,PC2貢獻率為32.7%,2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為82.5%,對樣品信息有較好的代表性。樣品在PCA得分圖上的距離可以反映差異大小,距離越近則表示樣品的相似度越高。LM組單獨分布在左側下部,與其他組差異顯著;CZ、QL和JY組均分布在右側區域,表明3種加工方式對藜麥特征風味的影響具有一定相似性,其中JY和QL組相似度相對較高。

圖3 不同處理藜麥的PCA結果

3 結論

不同加工方式藜麥在揮發性風味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未處理、炒制、氣流膨化和擠壓膨化藜麥分別鑒定出51、49、53和57種香氣化合物。熱處理使酯類大量減少,雜環類、醛類、酮類顯著增加,香氣復雜度提高。3種加工藜麥共有香氣17種,其中吡嗪類和醛類貢獻較大。藜麥原粉關鍵揮發性成分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等,炒制組為葵醛和2-甲氧基苯酚,氣流膨化組為葵醛、(E)-2-壬烯醛、壬醛、己醛等,擠壓膨化組為葵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辛醛、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己酸乙酯等。藜麥原粉以蠟香為主,炒制組以堅果香為主,氣流膨化組以焦香和堅果香為主,擠壓膨化組以青草香和堅果香為主。加工藜麥特征香氣具有一定相似性,其中氣流膨化和擠壓膨化相似度較高。3種加工方式中擠壓膨化相對最有利藜麥風味物質的釋放。

猜你喜歡
醛類吡嗪乙酯
結核分枝桿菌對吡嗪酰胺耐藥的相關基因及耐藥機制研究進展
豉香型白酒中三種高級脂肪酸乙酯在蒸餾及原酒貯存過程中變化規律的研究
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實香氣成分變化
吡嗪酰胺治療肺結核的研究進展
膠粘劑中揮發性醛類化合物的環境氣候箱釋放模擬及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方法研究
柴油機低溫起動時醛類排放動態分析
醬油中氨基甲酸乙酯檢測方法的研究
丁酸乙酯對卷煙煙氣的影響
5-甲基-4-氧代-3,4-二氫噻吩并[2,3-d]嘧啶-6-甲酸乙酯衍生物的合成
濃香型“山莊老酒”中吡嗪類物質的分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