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與家風建設

2022-02-21 07:52畢誠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22年1期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風

畢誠

[摘 ? 要]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對人影響最持久而深遠的是家文化。家庭、家教、家風是共生互補與相互作用的。促進形成凸顯核心價值、家風純正的家庭育人文化生態,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風;育人文化生態

人的成長過程與生命發展過程同步,生命源于父母,成長始于家庭,發展于學校,成熟于社會。生命發展過程即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教育過程。教育是通過傳承育人文化培養人的,影響人生發展最持久且最具穿透力的是育人文化的內涵與品質。由家庭、學校、社會三種育人文化構成的人生成長的教育生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家庭文化是這個鏈條的開端。一個人發展成什么樣子,無不留有家庭教育和家風的烙印。

一、家教與家庭

家庭教育是發生在家庭中并以家庭成員為對象的教育形態。中國自古以家為本,治家之道以教育為先,因此溯源中國古代賢哲關于家庭教育與家庭關系的論述,有益于理解家庭教育的屬性。

1.家庭教育最直接和首要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家庭成員

家庭教育是發生在家庭場景中圍繞家庭成員人倫角色關系、責任與義務而實施的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如《顏氏家訓》中提出“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就是說家庭教育要把新成員作為重點對象,新成員包括新生子女和新媳婦(新女婿),讓其接受家庭文化,在家風熏染中學會守規則,在家庭人倫角色關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長幼有序,和睦家人,成為合格的家庭成員。家庭教育的對象包括所有的家庭成員,隨著家庭的發展,每個人都要學會與家庭共同成長。

2.從生活細節入手積小德養大德,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傳統做法

我國先人對家庭教育的最早認知,是注重將孩子的習慣教養貫穿在生活細節中,而且還規定了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洞蟠鞫Y記》載,西周王室太子世子的教育分為嬰兒、孩提、少年、弱冠等幾個階段,各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和相應的教育方式?!抖Y記》中的《曲禮》《內則》也詳細地記載了家庭生活的行為細節及其相應的規定,目的在于讓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既落實在生活細節中,又遵循禮法要求?,F實的家庭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衣食住行、灑掃應對、言談舉止等每一件小事都是課程,家庭教育就是在小事中養小德,積小德成大德。

為保證家庭教育按照年齡階段循序漸進,周公《世子法》規定,要輔翼太子成為合格的王位繼承人,必須設置師、傅、保等專職教官。世子在嬰孩階段,居家室中由“?!迸惆樽笥?,其職責是“謹其身而輔翼之”,即保健其身體;孩提時,出室外活動則由“師”“傅”奉陪左右,“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也就是借助認識各種事物曉喻其理,培養德性;少年至弱冠時,出就外舍學習,其教育則由樂正、大胥、龠師、大師、瞽宗、大司成等教官實施。這種包含德智體美綜合培養的宗室教育模式,不僅在當時的諸侯國和卿大夫貴族中普遍推行,而且還為后代皇室宗親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

3.以家訓立家風,是彰顯家庭教育核心價值的重要方法

家庭不僅生產人,還具有修身立本、培養德性的教育功能。立德是人生發展的第一要義,生存技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北齊的顏之推,生逢亂世,“三為亡國之人”,親眼目睹了亂世中許多家族一夜暴發又一朝而亡的大起大落的過程。他清醒地認識到,社會是由各種階層和各種職業的家庭組成的,家庭教育能否以核心價值追求建樹其品質獨特的家風,對于家族興衰至關重要。作為顏淵的后代,顏之推秉承儒家思想,結合自己平生見聞,著述了《顏氏家訓》。該書堪稱“篇篇藥石,字字龜鑒”,詳論治家、治學、治業和家人按照倫理角色立身行事、和睦相處的道理與行為細則,旨在垂范立訓,“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他強調一個家庭的興衰系于家教,生逢亂世,社會動蕩不安,家庭要求得安穩,修身立德是根本,立德貴在家教,家教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他為子孫后代著想,垂范立訓,教育子孫要以耕讀立身,要以技藝謀生。自《顏氏家訓》問世以后,士族之家興起了家訓之風。以家訓立家風,以家風敷家教,旨在突出家庭核心價值追求,幫助后世子孫學有依歸、行有方向。

4.父母自覺擔起家教責任,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

司馬光認為“正倫理、篤恩義、辨上下、嚴內外”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胺矠榧议L,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1]”家長是一家之主,是家規的制定者和主要責任人。司馬光認為,家長要為家人樹規立矩,率領家人守禮法,在規矩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偏愛,更不可溺愛子女。

當歷史的車輪奮進到今天,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家庭倫理體系隨著舊社會消亡而瓦解。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建家庭倫理體系奠定了基礎?,F代家庭倫理必須體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需要,但以家為本的文化基因不應丟掉。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家教與家庭的關系,對于合理繼承弘揚中國傳統優秀家文化,讓傳統家庭美德助力今天的家庭教育變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家教與家風

家庭教育與家風關系密切。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變革影響家庭變革,家庭變革推動家風變革,促進家庭教育滿足家風建設需要,是家庭教育變革的永恒課題。

1.何謂家風

家風,又稱門風?!凹绎L”一詞,首見于西晉文學家潘岳的《家風詩》。詩中自述家族風尚:“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蓖ㄟ^歌頌祖德、稱美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南北朝時,門閥氏族自詡家風成為一種風尚,諸如“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家風克嗣”等自詡之詞比比皆是,但這種自矜門戶、標樹家風的做法,是門閥士族抵御皇權和寒人侵漁的手段。家風應是一個家庭文化的精神內核,是調整維系家庭成員之間情感關系和利益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家風所體現的是父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榜樣示范,是長輩對晚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子孫后代立身處世、言談舉止的準則。

2.家風創立與傳承

家風作為特定的家文化,形成于家族鏈上某一出類拔萃、對家族興旺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的建樹。其嘉行懿言,不僅為當世家族成員奉為治家圭皋,而且還被后世家族子孫尊奉為祖訓,嚴格遵循。遺風余韻,代代傳承,于是就形成了具有家族個性的道德風貌和家教傳統。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名門望族,還是普通百姓的家風,無不隨著時代變化。為了適應時代變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都必須履行家風建設責任,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探索與時俱進的興家之道,以此不斷完善和發展家風的內涵。良好的家風,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踐行、傳承、積淀、完善和發展才能形成。家風傳承于世代的家庭教育實踐中,并越積越厚。

3.家風的發展

家風傳承和發展主要是守正創新,即在堅守祖訓的精神實質上豐富和發展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內涵。在這方面,吳越錢氏家族堪稱典范。錢氏發跡于吳越忠懿王錢俶(929-988),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宋太祖平定江南時,他出兵策應有功。北宋建立后,他為保一方平安,主動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錢氏家族自宋以來,歷千年之久,始終以《錢氏家訓》為行為準則,踐行“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的訓言,正確處理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四者利益,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治學為人進行全面規范和教誨。時至今日,其子孫已有數百萬之眾,且代有名人。如科技界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國學大師錢穆、錢鐘書等,皆出于錢氏家族??梢?,厚重的家風對家庭興旺、人才培養有多么重要。

4.家風涵養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每個人的家庭情結和國家情結在家風中都能得到體現。這是中國家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孟子,他是最先論述家庭與國家的關系并豐富了儒家孝道思想的教育家。

戰國時期,西周的宗法制和世襲制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宗法分封制的家天下被日益崛起的諸侯勢力割裂和相互兼并,形成了若干戰國。社會大變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了以私有制為本質的家庭快速發展,推動了手工業者、商人和士階層快速崛起。為加強社會分層治理,齊國宰相管仲率先將國民分為士農工商四類,提出按照職業性質劃分區域性定居制度,促進家庭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

在宗法制日漸崩潰的背景下,孟子為使儒家學說適應個體家庭不斷發展的社會大變革的需要,將孔子的仁禮學說發展為德治理論,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最先論及國家政治要以家為本。用現代語言解釋,治國者要以民為本,即以家為本。因為家和國的利益是一體的,是一個橢圓的兩個焦點,國家要維護人民的實際利益,讓老百姓有恒產,有恒產者就有了恒心。利在家就在,心向國家,家國并存,相得益彰。他指出,戰國爭雄僅憑武力是行不通的,國家也無法強大,要想統一華夏,必須注重民生、繁衍人口,人民安居樂業了,經濟就會繁榮。在此基礎上“教以禮義”,為德治建立以孝為本的倫理秩序。

孟子認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仁和義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孝道的表現?!叭手畬?,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比绾涡⒂H?首先是愛身、守身?!安皇渖矶苁缕溆H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笔掠H者,要以愛身守身為前提,自己身殘或身亡又如何事親?愛身、守身,本意為了孝親,但非私用。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泵献訌娬{“孝”要落到實處,即不可四肢懶惰,要勤奮勞動;不可賭博酗酒,浪費財物;不可貪吝財物,只顧妻兒,不顧父母;不可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不可好勇斗狠,危及父母安全。孟子還指出,尊老愛幼是治國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泵献拥倪@些觀點反映了社會、家庭變革對倫理建設的需要,揭示了家國一體和孝道教育涵養家國情懷的道理。

5.家教對家風建設的作用

家庭不僅是婚姻、血緣關系的呈現,也是道德踐履、品德養成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2]。家風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內化為家庭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和行為習慣。良好家風,既是砥礪品行的磨刀石,也是家和萬事興的治家法寶。家風正則民風淳、政風清、社風美。

中華家教注重敦化德行,注重修身、立德、成人之教。一個家庭的家教傳統也是家風的表現。中華優秀傳統家教賡續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生命價值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莫過于家風與家教的相互作用。經過歷史傳承和積淀的尊老愛幼、賢妻良母、母慈子孝、妻賢夫安、相夫教子、兄友弟恭等優秀傳統家風,已深植于中國人的心靈,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基石,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古人所謂“磨礱淬濯,成就其器”,就是要通過家教傳承、涵養中華家風。

三、古今家風異同

人的教育過程與成長過程,都是人生重要的社會實踐過程。人的社會性和生命發展規律,決定了人的社會化過程必然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完成。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點,而最能影響品行修養的是家風。不同時代的家庭都會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家風亦隨之變化。要繼承弘揚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必須明辨古今家風異同。

中國傳統家風是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在世代相傳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家風文化的特色。家風文化具有很強的迭代性、繼承性,我們只能根據社會性質和家風內容之別,大體劃分古代家風和現代家風。古今家風既有繼承性的共同特質,又有因時而變的時代差異性,并各有優劣。概而言之,可從以下幾方面辨別古今家風之異同。

1.教育性

古今家風皆用于“整齊門內、提攜子孫”,具有向上向善的教育品質。凡是積極向上的家庭,無不在家風建設中堅持相親相愛、向上向善、愛家愛國的正向引導原則。突出教育性,是古今家風建設的共同特點和原則。

古代農業社會的大家庭,生產力低下,聚族而居,依靠家庭成員共同生產和生活是現實需要,故而家風易于形成。因為大家庭人口眾多,數世同堂,人倫關系復雜,家長要處理好家庭成員的利益關系,必須為家人立規矩、立家訓。家訓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在古代傳統家庭或宗族的教育活動中更容易得到貫徹,這與古代家庭教育方式以“前喻”為主、“互喻”為輔有直接關系。家規、家訓、族約、祖訓,既是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是一種約束手段,用于規范和制約家人行為。所以家風、門風,對家庭成員來講,是一種強制性要求。

然而,今天的家庭結構多以核心單元為主,家庭人口唯夫妻、子女。子女長大后均獨立成家,人倫關系極其簡單。一般說來,子女對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依賴是階段性的,尤其是獨立成家立業后,這種依賴時有時無或可有可無,相互影響力也隨之減弱。此外,當今社會、信息、教育處于全面開放狀態,教育方式呈現出“后喻”為主、“互喻”為輔的新形態,父母對子女教育深感乏力,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知識和技能跟不上時代,其陳舊的生活經驗對晚輩沒有說服力。因此,即使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強制性約束已經長大成人且個體社會價值日益凸顯的子女,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只能以民主協商的方式,就某些重要問題達成一致看法,約法三章,共同遵循。

即使這樣,古代家風中具有生命力的家訓依然可以借鑒。例如,宋代金溪陸氏家族,十世同居,耕讀為本,家法嚴肅,高風篤行,其家風的形成與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規定的正本、制用的治家原則有直接關系。正本篇強調以孝悌忠信、讀書明理為要,以時俗名利之習為戒;制用篇講持家之道,以節儉為本,不過費以耗材,不因貧而廢禮,稱家有無,隨時撙節。雖然大家庭幾乎沒有了,但這些立德重教、節儉持家的道理與原則,在核心家庭仍未過時。

2.社會性

不論什么時候,家庭始終存在于社會中,家風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會受到社風影響。蘇軾講“惡俗無善政”,不良的風俗滋生邪惡勢力,破壞社會文明生態,更破壞政治生態,對家風造成的負面影響極大。相反,一個時代主流社會家庭的良好家風則可影響社風。在這一點上,古今家風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正確評判時風利弊,懲惡揚善,努力建樹良好家風,以此引導社風、政風建設,也是古今家風建設的共同特點。

例如,北宋呂大中兄弟四人均受張載思想影響,合力于家風建設,成效明顯,因此呂氏家規家法被相鄰敬信,推廣發展為《呂氏鄉約》,后被朱熹修訂為《增損呂氏鄉約》,在全社會推廣,影響深遠?!对鰮p呂氏鄉約》規定了四大糾風教化內容:一是德業相勸;二是過失相規;三是禮俗相交;四是患難相惜。鄉約是由自愿參與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教育組織,管理鄉約者為“約正”,由大家推選德高望重者擔任,主要負責實施道德教化。由呂氏家規發展而成的《增損呂氏鄉約》,在教育內容上是家、社合流的。例如“過失相規”條款,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六種“犯義之過”,即“酗博斗訟、行止逾違、行不恭敬、言不忠信、造言誣毀、營私太甚”;二是五種“不修之過”,即“交非其人、游戲怠惰、動作無儀、臨事不恪、用度不節”。以上過失,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小則密規之,大則眾誡之。如果不聽,則在鄉約聚會時由約正以理諭誨之。愿意接受教育且愿意改正的就紀錄下來,以察實效,改則為善;若不服且終不能改者,可清出鄉約組織。呂氏兄弟將家庭教育移植于鄉約、社學教育中,增強了社會組織的教育功能,突破了家庭、家族的狹隘性,以好家風帶動了社風轉變。這是古代家風建設的寶貴經驗。

今日社會不再是以農業為主的封閉性社會,家庭與社會聯系緊密,甚至不少生活、教育、養老、托幼等家庭功能外溢于社會。但是,家依然是人們生活的依托、心靈的寄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抓好家風。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3]。

3.時代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精神在家庭的反映。道德是隨著社會和人的生活需要而變動的。時代精神在變,家風必然會變。不管什么時代,家風建設必須與社會變遷、政治變革、文化思潮相適應。這是古今家風的共同之處。所不同的是,古代社會精神、社會風氣以禮教為綱,而現代則是以人為本,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堅持以人民發展為中心,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個體社會價值得到凸顯。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此八德作為人們的行為規范,普遍存在于家風之中,節儉是共同遵循的美德。到了北宋時期,城市文化繁榮,奢靡習氣極為泛濫。據司馬光家書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即干雜役的走卒穿戴讀書人衣冠,種田的農夫脫掉草鞋,穿上了絲質鞋襪。士大夫家接待客人更加講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后敢發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4]”。北宋士大夫之家,請客吃飯,大擺排場,還時興邀請歌女在一旁侑酒唱曲,如晏幾道的《小山詞》幾乎都是在好友家宴會中填寫并有多名歌女即席演唱的作品集。

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由古代進入現代,新文化運動倡導新道德新文化,社會風氣幡然大變。隨之家庭觀、婚姻觀、男女觀、教育觀等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得到體現。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翻身做主,社會新風氣新生活新道德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風氣又為之一變,既有愛黨愛國、勤勞致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勇于創新、敢為人先、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積極向上的主流一面,也有崇洋媚外、義利不分、唯利是圖、親情淡漠、腐化墮落、奢靡浪費、大吃大喝的消極面。

古往今來,物質一豐富,奢靡之風便隨之而來,節儉反遭人恥笑。這種現象在今天依然嚴重,既影響家風,也影響社風、政風,是造成貪腐的重要原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治理社會風氣,嚴治腐敗,頒布了中央八項規定,從治黨治軍治政多渠道入手,通過強力打擊貪污腐敗,打擊社會黑惡勢力,肅清封建迷信和丑惡現象,整治各種盈利性校外培訓等,有效治理社會風氣。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良好的社風、政風,要從家風建設立本,根本不牢固,奢靡之風會隨時卷土重來。

4.傳承性

家風傳承是由家庭的特殊功能決定的。家庭(家族)世代傳承的,既有物質財富,更有精神財富。家風作為一種家行為規范、一種家法家規家訓、一種世代遵循的核心價值、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隱含在物質與精神的傳承中。古往今來的家庭都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滿足個人需求:二是滿足社會需求;三是滿足精神需求。由于時代需求在不斷發展,故而古今家風的內涵有所區別。

家風傳承是動態的,以滿足多種需要為前提。首先,個人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命需求,表現為婚姻締結與愛情維持、生育以及對生命的撫養;二是物質需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物質需要讓家庭表現為組織生產、積累、分配和消費的單位;三是精神需求,表現為人倫道德、心理發展、親子血緣親情、兄弟友情、老人瞻養等。為了滿足上述需要,每個家庭都必須根據自家實際建立一種共同遵循并為世代賡續的行為規則,尤其在貞操、忠誠、慈愛、孝悌、勤儉、禮讓、廉潔等方面,應形成具有家庭個性品質的道德準則。

其次,從社會需求方面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穩定和國家進步,更離不開社會道德秩序的進步。社會道德秩序是建立在家庭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維護社會和國家共同利益的責任義務需要千千萬萬個家庭共同分擔。過去以家庭納賦稅為主,如今以個體納稅為主,每個獨立的公民,既是家庭成員又是自然法人,都必須承擔起應負的社會、國家的責任與義務。教育家庭成員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做合格公民,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圍繞家國利益關系主線形成行之有效的家規、責任分擔機制,是家風建設的重要方面。

最后,從精神需求方面看,家庭是人生發展的源頭和起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人生成長需要教育和教養,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滿足個體的生命需要、生活需要、生長需要。一個家庭的價值認同、生活方式,其實就是家風的體現,是生命、生活、生長需要的體現。家訓、家規是家風精神的高度提煉和概括,旨在為家人確立一種積極引導生命、生活、生長的價值觀,必須貼近家庭的實際。

四、家教變革與家風建設

家庭是社會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以家為本的文化傳承,為中華民族筑牢了堅實的文化自信。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家庭像今天這樣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也從來沒有一個政府像今天這樣如此注重家風建設。我國家庭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一個時代性變革的拐點,家風與社風、家風與校風、家風與政風、家風與黨風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了當下中國的社會風氣。如何引領我國社會風氣適應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已成為我國家庭教育變革和家風建設的雙重任務和新課題。

1.明確目標和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偉大號召,要努力使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要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享共建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家風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良好家風,有助于推動黨風、政風、社風、民風的改善。這是我國家庭教育變革和家風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只有堅定這一目標和方向,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著力點。

2.家教和家風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要搞好家教,必須端正家風;而要端正家風,必須依靠家教。但在實踐上看,家教、家風建設都必須以社會風俗的改造為基礎。因為,不論什么時候,不論城市鄉村,也不論貧富貴賤,一個家庭崇尚什么,重視什么,都受當時當地的社會風氣影響,即使是圣賢也得入鄉隨俗,隨風教化。

“夫天下之興,其積必有源。[5]”新中國成立時一窮二白,滿目瘡痍,歷經七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小康社會,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對于社會和具體的家庭而言,其變化卻是全面而深刻的。當今我國社會風俗之變,原因不純是經濟社會發展太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多,也不純是城鄉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變化太大,而是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無論是社會的物質、制度、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還是城市鄉村家庭的人口、結構、婚姻、親情、人與家庭的依附關系,其變化之深刻皆前所未有,關鍵是我國的家庭教育、倫理建設、家風建設還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從未有過的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社會變遷將會更加劇烈。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有幾個數據值得警惕:我國城鎮居住人口高達63.89%;人戶分離人口為49 276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 836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18.70%;結婚率、出生率嚴重下降,平均家庭戶人口數已跌至2.62人,“三口之家”不再適合形容現在的中國家庭。離異家庭、丁克家庭、晚育家庭、空巢老人、獨居青年已成為普遍現象。

這些跡象表明,變革家庭教育模式和加強家風建設的關鍵問題是家庭倫理體系重建。因為,個體社會價值日益凸顯、家庭教育功能不斷外溢、親情日益淡化、人戶分離、人口日益增多的趨勢不可逆轉,要樹立什么樣的家風、重建什么樣的家庭倫理、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如何弘揚,已是未做好準備但又必須回答的難題。新時代的家教變革和家風建設,必須面向新時代特征,面向未來家庭變化,面向社會深刻變革。

3.家教變革與家風建設的主體必須明確

蘇軾曾說:“風俗一變,不可復返。正人衰微,則國隨之?!憋L俗變化了,就很難回到從前。以身作則的正人都衰敗沒落了,國家也會隨之如此。所以,一個國家,不能沒有主流社會家庭的家風建設示范引領,不能沒有時代需要的道德模范。

改變社會風氣的主體是人民,但主導者和組織者首先是政府。我國已經頒布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必將得到全面落實。而在家庭教育變革和家風建設方面,尤其是在家庭倫理體系重建、社會風俗改造、家庭教育課程體系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能否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建設需要,能否做好家風的守正創新、繼承發展,能否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走出一條立家本、辨義利、敦教化、純民風、樹正氣、育新人的新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新課題需要研究。

參考文獻

[1]司馬光.居家雜儀[A].陳宏謀.訓俗遺規[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2][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4]司馬光.訓儉示康[A].陳宏謀.訓俗遺規[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5]蘇東坡.蘇東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王永麗 ? 校對 郭向和)

猜你喜歡
家庭教育家風
勤勞是最好的家風
勤勞節儉傳家風
家風伴我成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幽默好家風(二)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