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傳播評論欄目與“公共領域”的建構

2022-02-21 06:34蘇彥娜
科技信息 2022年4期
關鍵詞:公共領域大眾傳播

蘇彥娜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傳媒市場日益成熟,媒體逐漸成為公共討論和提供信息的平臺,成為建構我國公共領域的重要部分。本文從報刊評論、廣播電視對話欄目、網絡媒體評論頻道與公共領域在不同方面的建構進行初淺探討。

關鍵詞:公共領域;大眾傳播;評論欄目

一、公共領域概念

公共領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涉及并作了深入的研究,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創造性地賦予了新的內涵,使該概念得到了全球性的認可。

“公共領域”一詞在哈貝馬斯的名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被概念化了。哈貝馬斯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這種政治討論手段,即公開批判,的確是史無前例、前所未有的。哈貝馬斯在1964年更加規范地給公共領域下了定義: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

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其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人們聚到一起,并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或專業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章的規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為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而在今天,報紙、廣播和電視就充當了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

總之,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是把經濟生活排除在外的人們公共生活場所,是與公共權力機關相對應的社會生活領域。它典型的特征表現在:(1)由公眾自由組成;(2)以平等交往為存在方式;(3)以公共輿論為表現機制;(4)以協商達成共識為目標;(5)以影響政府決策、體現個人存在為最終目的。

二、大眾傳播與“公共領域”間的關系

電視是一門公共藝術,制作成本高,讓遙控器控制觀眾的注意力,使得它的趨勢逐步迎合大眾的口味,單方面的播出控制話語權,而最廣大的平民百姓只是節目被動的接受者。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是否應該考慮觀眾的想法,實現制作者和受眾的合理溝通,讓電視真正成為大眾表達的手段,顯然談話節目可以更直接的承載這一功能。談話節目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也是一個交流的盛宴,它存在的意義從一開始就不會僅僅局限于一個電視事件本身,當傳媒的觸點已經涉及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瞬息萬變的時候,它的出現顛覆的傳統的電視,不僅是給觀眾一個渠道,更是話語權的分攤,是觀眾一個宣泄和排解的閘口?,F今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心靈充斥著彌散的焦慮,他們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不信任感,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類似于《零點夜話》等午夜直播與談心談話類節目中談論包括他們自己的痛苦和心靈創傷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事情。這是由于人們的話語空間被分割的越來越小,大眾有要求溝通和傾訴的欲望,迫切需要一個公共的話語空間,一個“公共論壇”,而談話節目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談事說理》欄目是主持人邀請有關人士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平等民主氣氛中展開的一種節目形式談話類節目是一種符合當代電視節目發展趨向的節目樣式,節目嘉賓大多數邀請社會關系學專家,心理專家,婚姻大師,情感問題權威人事以及有此類經歷的新聞當事人,談話氛圍輕松。選題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參與性強,因而深受觀眾喜愛,其中,以時下主流社會關系話題為主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對于報刊評論版,談話節目給出的信息量要更大,每位嘉賓也相應根據自己專業的專業領域進行了解釋,觀眾、主持人、嘉賓以平等的地位就同一個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拋開官方媒體的嚴肅,以討論的方式對熱點話題進行剖析,以更平和的方式傳遞給受眾,并最終達到警醒的作用。通過辯、駁,最后得出的并不是誰說服誰,而是就一公共事件從不同的方面剖析,至于受眾獲得的信息任則其選擇。在公共領域建構的過程中,電視談話欄目在話語權掌控在誰的手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網絡媒體評論頻道等與公共領域的建構

網絡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新聞評論,除了具備傳統新聞媒體的基本特征一新聞性、政論性外,還有著傳統媒體評論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

網絡評論以“平民”的身份對公共事務的探討,丟棄官方媒體的面紗,發聲多元,既與國家事務聯系密切,也與私人事務息息相關,公領域與私領域的雙重特征,對社會發展進程具有積極影響。網絡評論多元化的言論表達方式以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影響公共事務發展為訴求。多元化的聲音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利用各種方式表達自身利益,進而使得公共政策朝著有利于自身群體利益的方向制定和發展。另外,在評論主題和功能上,更多針對的是公權力,發揮著媒體輿論監督的功能,并表現出批判性。將輿論監督作為評論功能的著力點,是出于對市場和受眾需求的判斷,將公開事實接受具有批判意識的公眾監督,深刻影響了網絡傳播平臺的公共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個人利益相對,公共利益是公共性的實質。公共利益之于媒體體現為在新聞信息和內容上滿足公眾的需要,媒體應具有精神獨立意識和公共利益意識,而網絡評論頻道在密切關注公共利益的道路上,關注社會制度和變革,力圖通過評論文章來呈現對公共利益的保障或損害。提出社會改革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影響政策制定者。

結語

報刊評論版、電視談話欄目、網絡評論在構建公共領域中,擔任不同的角色,隨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力量日漸趨同,以及媒介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三者豐富、健全了構建起的公共領域,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號接受載體的廣泛應用,加之新聞體制的改革,傳媒事業不僅局限于以往宣傳意識形態及自身產業化,其公共屬性會越來越被重視并加以利用,這三者功能的重疊使得公共領域建構的力量越來越大,而其中新聞、評論的作用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 [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頁

[2] 曾榮,劉開源.簡析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J].新聞愛好者.2014(4)18-19

猜你喜歡
公共領域大眾傳播
論共享理念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的正確定位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究傳播學角度下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的內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設的農村大眾傳播效果管窺
新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
理解公民道德
廣播新聞創新性改革文獻綜述
新形勢下的主持人輿論引導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