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教師課堂元話語研究

2022-02-25 07:30趙靜
成才之路 2022年8期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效果

摘 要:教師話語作為可理解性輸入的源泉,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元話語,提高課堂語言的邏輯性和準確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文章以英語教師真實課堂授課內容為語料,分析元話語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課堂中的使用情況,以總結其特點和規律,為教師有意識地使用元話語,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啟示。

關鍵詞:元話語;英語教師;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8-0015-03

“元話語”(Metadiscourse)指有關“話語的話語”。元話語關注語篇生產者、使用者和語篇本身之間的關系,為受話者解讀語言使用和語篇分析提供一種方法。近30年來,隨著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學者們開始關注話語本身即元話語的意義。教師話語作為可理解性輸入的源泉,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英語教師真實課堂授課內容為語料,分析元話語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課堂中的使用情況,以總結其特點和規律,為教師有意識地使用元話語、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啟示。

一、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元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義和分類的理論研究方面。對元話語定義的研究主要從功能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兩方面展開。Vande Kopple(1985)認為,元話語既是“有關話語的話語”,也是“有關交際的交際”。Hyland(1998)將元話語理解為語篇中用來協商互動意義的表達方式。Meyer(1975)使用信號語解釋元話語的語言構式和語義內容,Lautamatti(1978)強調寫作過程中元話語與主題的非相關性。在分類研究上,Meyer(1975)最早將其分為四大類,隨后Lautamatti(1978)擴展為五大類,但影響較大的是Vande Kopple、Crismore和 Hyland的分類。Vande Kopple(1985)將元話語分為兩大類(篇章和人際元話語)、七子類。他從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語篇和人際功能出發,分類較為系統,但各子類之間有重疊。Crismore等(1993)完善了Vande的分類模型,將小類別進行了調整組合,形成十二種元話語,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Vande分類的缺陷。Hyland(1998)則綜合先前的分類方法,提出元話語的人際模型,將元話語分為交際式和互動式兩大類,共十個子類,側重元話語的社會功能。

上述元話語的理論研究為其應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Wunderlich(1979)創造性地將元話語研究由面對面交際擴展到口語和書面語語篇。MurDue(2007)對比了在學術論文撰寫中,美國和西班牙學者使用元話語有無差別。Intara-prawat & Steffensen(1995)和Cheng&Steffensen(1996)的研究表明元話語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Swales(2001)和Thompson(2003)則關注學術口語語篇中元話語的使用。

國內對元話語的研究始于對這一概念的界定?!癕etadiscourse”(被譯為“亞言語”)一詞最早由成曉光(1997)引入漢語學界。李佐文(2001)和楊信彰(2007)探討了元話語的作用。隨后,國內學者對元話語分類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徐赳赳,2006;王強,2018)。這些研究雖受到國外幾種分類模式的影響,但對元話語的子類分類有新的突破。

隨著理論研究日漸成熟,國內學者開始轉向元話語實踐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將元話語分析應用于學術論文寫作(周岐軍,2014;孫莉,2015;高蕓,2018)、課堂話語分析(閆濤、張麗云,2013;應潔瓊,2017;林維燕,2019)、英漢對比分析(蔡基剛,2017;黃勤、王曉利,2010)、翻譯研究(鞠玉梅,2015;魯英,2012)及各類體裁語篇分析(謝群,2012;胡春雨、李旭妍,2012)等。其中元話語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果最為豐碩(閆濤、張麗云,2013;郭紅偉,2020)。

國內外關于元話語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多元化,研究成果豐富。但當前研究對口語語篇的關注較少,且研究視角多是學生的角度,少有研究關注到可觀察的、真實自然的教師課堂元話語。鑒于此,本研究以元語言為切入點,探討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真實課堂環境中教師元話語的形式和特點。

二、研究意義

元話語作為一種語用手段在課堂話語這一特殊的口頭語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的開展首先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師話語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元話語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加強師生互動、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有助于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元話語可以幫助教師改善和規范教學語言,增強職業語言意識,提高職業語言運用能力。最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元語言意識。教師元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準確示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受眾意識和語用交際能力。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選取湖北省幾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5名英語教師參與授課音頻錄制,錄音時長為每學時45分鐘。5名教師年齡在30歲~40歲,碩士以上學位,教齡均在十年以上,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4人。錄制好的音頻經由人工轉寫成文字,剔除其中的中文內容后,進行校對,再由人工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

本研究的語料分類采用Hyland(2005)基于人際模型的交際式和互動式元話語分類。前者主要指課堂語言組織中的連接成分,包括過渡標記、語碼注釋、言據標記、框架標記和回指標記五個子類。后者用于加強師生互動,包括模糊語、增強語、態度標記、自稱語和介入標記五個子類。

四、研究結果

統計結果表明,兩大類元話語十個子類均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教師課堂話語中出現。以100詞為基準,計算各類元話語的標準化頻次,顯示每100詞出現18.17個元話語,其中12.07個人際互動式元話語(66%),6.1個信息交互式元話語(34%)。在十個子類元話語中,介入標記元話語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次是過渡標記元話語和自稱語。

人際互動式元話語占比過半表明互動型元話語在大學英語課堂上使用頻率較高,在教師課堂元話語中占主導地位。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通常采取大班授課,一個課堂由多個行政班組成,班額大,人數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是確保有效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會頻繁使用互動式元話語,進行課堂互動,以保證課堂活動順利進行。

在十個子類元話語中,介入標記元話語出現頻率位居首位。介入標記在語篇內具有建立作者與讀者之間聯系的功能,在英語課堂中則有助于建立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這類元話語主要包括指令性語言及互動性問句等。如Teacher: You can see that <Eng.> the title of this Unit is A Virtual World.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virtual?<Eng.>” Yes, a virtual world is the computer-based or the Internet- based environment. You can see that <Eng.> the Interne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your daily life, right <Eng.>?Next, I will give you <Eng.> two minutes to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the warm-up question: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Internet?Is that clear <Eng.>?在本例中,教師使用You can see (that)..., I will give you...等第二人稱指令性句式來吸引學生對單元主題的關注和安排教學活動,用Do you know...等問句來引導學生思考主題詞及相關問題,并獲得反饋意見。應用型本科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待提升,且受大班教學的限制,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有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頻繁使用介入標記元話語來促進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過渡標記元話語可理解為連接詞,常為副詞或連詞,在語篇內用于表明上下文邏輯關系,在英語課堂中則用于表明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過渡標記元話語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教學流程和各要點間的邏輯關系,實現信息補充、轉折和總結。如Teacher: Well, next <T.>, let's look a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At the very beginning <T.>, the writer encounters with a boy...Since <T.> he was asked with a ques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answer. So <T.> in the body part, he presents facts to prove that he is poor in some aspects while <T.> rich in others. Finally <T.>, he's grown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himself. So<T.> from the outline you may have a clear picture about the main idea and also <T.>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but <T.> here I would like you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how does the author begin the passage?And <T.> you can consider the commons ways of starting a passage...在本例中,教師介紹了文章結構,并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開篇方式。本例共出現10處過渡標記元話語。next表明與前一任務的承接關系,At the very beginning、Since、Finally表明文章的寫作思路,So 和Also對先前內容進行總結,but和And用來引出下一教學任務。由此可見,教師使用連接詞不僅能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還能傳遞自身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步驟,緊跟教學節奏,提高學習效率。

自稱語是指對自己的稱呼,在語篇內用于向讀者表明作者的身份,在英語課堂中則用于明示教師的身份。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的自稱語能夠對師生互動和課堂氛圍產生直接影響。如Teacher: Just now, we <S.> have seen so many interesting examples of generation gap, and I <S.> also share my <S.> own experience with you, next, let's <S.> come to the group discussion, I <S.> would like to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on the topics: Do you hav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your parents?How can we <S.> narrow or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Afterwards we <S.> will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share your ideas, am I <S.> clear?在書面語中,尤其是學術論文寫作中,自稱語的表達會刻意回避,以避免過于主觀的表述。但在本例中,自稱語使用頻率較高,教師通過自稱語I和we向學生發出教學指令,以推進教學任務的實施。I的使用,能幫助教師明示身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指令。而we的使用,不僅能引起學生對教師所要闡述內容的注意,還能給學生留下親切的印象。

五、結語

研究表明,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元話語,尤其是互動型元話語。這類元話語的使用,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此外,介入標記元話語的使用不僅能向學生發出明確指令,還能以互動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提升教學效果。過渡標記元話語的使用,能有效推動各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而自稱元話語的使用能構建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因此,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元話語,提高課堂語言的邏輯性和準確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紅偉,盧加偉.教師課堂元話語多維功能對比研究[J].現代外語,2020(02).

[2]何中清,閆煜菲.元話語研究30年——發展、問題和展望[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

[3]冉志晗,冉永平.語篇分析視域下的元話語研究:問題與突破[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02).

[4]唐建萍.元話語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0(01).

[5]席穎.基于海蘭德人際模式的高校英語教師課堂元話語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6]閆濤,張麗云.基于語料庫的高校英語教師課堂元話語多維功能機制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02).

Study on Classroom Meta Discourse of

English Teache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J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212, China)

Abstract: As the source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teacher tal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use meta discourse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logic and accuracy of classroom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Based on the real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of English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e of meta discourse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so a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eachers to consciously use meta discourse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eta discourse; English teacher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教師課堂元話語研究”(項目編號:KYY20211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靜(1987-),女,湖北沙洋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高校英語教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猜你喜歡
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效果
應用型本科高?!督煌ㄒ巹潯氛n程教學改革探索
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產教融合的途徑研究
論小學英語教學對小學英語教師素質要求
大學英語教師出國進修的有效性調查與研究
認真開展教研活動提升英語教師水平
教師知識理論視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語教師教材自主能力調查研究
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創新研究
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融合的思考
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
加強焊接教學質量提高焊接教學效果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