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學生視角下新時代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機制

2022-02-25 00:59程雯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學科人才專業

摘要 :?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公共管理逐漸成為政府主要的治理方式,在推動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遇到課程設置具有局限性、教學與實踐脫節、師資力量薄弱等難題,使公共管理專業的競爭力顯著下降。同時,由于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公共管理專業“門檻高”“工資低”的標簽使得廣大學生望而生卻,這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大量缺失。。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努力把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學科,培養出具有自身優勢、全方位發展的高級管理人才。

關鍵詞 :公共管理,培養機制

一、引言

1924年,雪城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首開公共管理教育先河,自此歐美發達國家掀起培養公共管理人才的熱潮。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當代社會科學與管理科學的整體化趨勢以及公共部門管理實踐特別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推動下【1】,公共管理以新公共行政學為基礎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公共管理學在全球蓬勃發展。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為適應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學科,是一門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體系【2】。公共管理學科所培養出的學生即公共管理人才應掌握現代化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基本知識和能力,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科學技術知識背景,熟練運用各種經濟分析工具,熟悉環境經濟與管理活動規律和我國環境政策及有關法規,具備獨立進行環境經濟調查研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參與環境經濟管理宏觀決策的能力,是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3】。

“公共管理”這一概念最早由歐美國家提出,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隨著公共管理理論的不斷發展,歐美國家培養公共管理人才的模式和機制日益成熟。在西方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意識形態呈多元化發展,公共管理理念也更加容易被人們所接受。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歐美國家部分地區掀起了反公共運動,抵制公共管理和社會共治,公共管理發展和人才培養遇到困境。在我國,公共管理學引入國內較晚,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開始于21世紀初,學科基礎薄弱且缺乏相關人才培養經驗。同時,由于社會缺少對于公共管理的了解,選擇報考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數有限,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公共管理的發展。隨著近年來我國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治理理念,公共管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吸引眾多考生報考,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面對疫情防控的挑戰,在我國各級政府強大的組織統籌能力的支持下,公共管理也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其本身有較大的工具價值。隨著公共管理在國內的推廣,公共管理專業得到更多關注,人們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刻板印象得到改變,公共管理人才逐漸參與國家事務和政府決策,推動政府機構組織和職務變革,使公共管理思維深入我國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在掌握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在內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公共管理人才能夠充分合理利用現有各類資本進行社會治理,避免出現關于資金的目標置換,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除此之外,公共管理在推動社會治理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社會治理朝著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推動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公共管理理論運用于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公共管理人才深入研究公共管理相關概念和原理,推動公共管理理論創新,奠定學科發展基礎,推動公共管理學科交叉深入發展,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同時提高我國在公共管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總體上來說,我國公共管理學正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要保持原有研究優勢,推動公共管理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促進不同學科融合創新【4】。在“科研+教育”的固有培養模式中,公共管理學科還應融入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公共管理專業水平,推進學科建設。在未來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機制中,改變人們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刻板印象也必不可少,吸引大量學生報考本專業,促進公共管理專業的持續發展。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努力把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學科,培養出具有自身優勢、全方位發展的高級管理人才。

二、問題

1.課程具有局限性

由于國外對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較早,國外許多知名大學已經形成較為系統的專業課程體系。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大都借鑒國外做法,缺乏一定的本國特色,部分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與我國國情脫節,不利于學生形成“公共管理的中國思維”。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還過于依賴政治學、經濟學等傳統學科,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心理學、環境科學、醫學、地理科學等相關學科【5】與本專業的銜接,阻礙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本專業的創新發展,無法較好地適應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公共管理專業作為傳統的文科專業,在其發展過程中理工科老師較少,學生缺少相應的理科學習和互聯網思維。面對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學生無法很好地應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進行科研和實踐,極大地約束了現代科技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公共管理的學科建設面臨重重問題,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2.教學與實踐脫節

在公共管理專業的實際教學中,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生需要背誦大量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以應對教師提問和學業測試,形式較死板單一。即使教師布置能夠激發學生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論文寫作,學生大都閱讀論文和書籍尋找思路和靈感(有的甚至直接抄襲),而非實地調研親身實踐獲取相應的研究數據和成果,這種“足不出戶“的研究方法無法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還有可能使學生形成閉環研究的固化思維。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目前的學科教學模式與實踐有部分脫節,無法使學生較好地深入基層社會了解真實國情,一定程度上與我們所倡導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學科目標相違背。

3.師資力量較薄弱

公共管理專業作為我國近年來的新興學科,由于學科基礎薄弱以及學科大眾普及性較低,報考本專業人數較少,從而導致培養的公共管理人才數量較少,選擇從事公共管理專業教學和科研的人員有限而且專業能力不一,依靠本土化培養的公共管理人才建設公共管理學科缺乏一定的現實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在留學生群體中,考慮到國外公共管理發展程度和就業前景,本專業選擇回國就業的人員較少。即使選擇回國,面對高校教師工資較少以及公共管理學科申請科研項目資金困難等困境,這一群體中選擇從事高校教學的人數也十分少??傮w上來說,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目前的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團隊建設迫在眉睫。

4.社會接受度較低

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引入我國較晚,相較于政治學、法學、哲學等傳統優勢文科,公眾對本專業了解較少,從而對本專業缺乏一定的認可度。同時,公共管理在我國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所需專業的職位和人員數量較少,畢業后學生就業限制較大且收入較低,這成為限制學生報考本專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理工科專業蓬勃發展,其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且收入較高。比較之下,面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多數公眾選擇發展前景良好的理工科專業,放棄發展具有局限性的文科專業,久而久之形成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認識,使公眾產生“感興趣,不敢選”的顧慮。由此可見,當今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解,社會接受度普遍較低。

三、解決辦法

1.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公共管理專業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涉及知識面較廣,課程設置不能僅限于管理學課程,還要向其他學科延伸,形成學科交叉融合。除了已有基礎學科(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等)、管理類專業學科(管理學原理、戰略管理、經濟學等)【6】,還應設置相應的支撐類(如心理學、醫學科學、地理科學等)、擴展類(如計算機語言、歷史學、小語種等)選修課程【7】,以此拓展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豐富公共管理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在個體、組織、環境、空間等多個層面形成更加廣泛、更具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概念體系,努力與其他學科形成概念上的相互銜接,為學科交叉提供概念基礎【8】,使公共管理專業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共融”階段。

2.別樣實踐深入教學

鑒于目前常態化疫情防控,學生出入公共場所受限較大,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社會參與,公共管理專業應推動學科建設過程性改革,將更多不同的實踐方法融入教學內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增加過程性教學(如小組合作、小組匯報),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形成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構筑公共管理的精神內核;在課堂外,教師可以參照“一核三邊”的三角模式(如圖)【9】,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案例分析大賽(如清華大學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和學科競賽(如哲尋杯公共管理沙盤大賽),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項目中深入理解公共管理的學科內涵和社會價值,收獲到學習本專業的信心和自豪感,形成良性的“外擴”研究方法和思路,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開發與發展。

3.橫跨學科增強師資

相較于其它傳統優勢學科,公共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數量有限且專業能力較為單一。面對這種情況,公共管理專業應采取其它更加有效可代替的方法培養并增強師資,例如:采用專業聯合培養,選擇“數學+公共管理”或“經濟學+公共管理”等多種專業組合方式,培養出知識全面、能力高超的綜合性人才;面向相關關聯專業(如社會學、心理學、環境科學等)招收教師,利用廣泛的強專業性代替狹小的弱綜合性,改變“本專業人教本專業生”的固有局面。同時,公共管理專業學科負責人還應積極向學校和國家建議適當提高教師工資水平,申請相關科研資金,以增加公共管理專業教師收入,更好地防止人才流失。通過這種橫跨學科的方式增強師資,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規避留學或本土培養的本專業人才流失,又可以提高學科交叉融合的水平,增強公共管理專業的綜合性。

4.改變印象提高認同

國家大力提倡社會協同共治,公共管理深入基層社會,但選擇從事公共管理的人才數量卻十分有限,開展公共管理的工作受到制約,打破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刻板印象迫在眉睫。國家層面,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廣大青年學子報考公共管理專業,為推動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礎;社會層面,官方權威媒體應適當宣傳公共管理專業的正面價值,而非一味夸大本專業“門檻高”“工資低”的非理性評價;學校層面,高校在進行校園宣講時,應積極宣傳公共管理專業,推動本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通過多方面的宣傳與推廣,努力改變公眾對本專業的消極評價,使公眾認識到公共管理的學科內涵與社會價值,提高公共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度。

四、總結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公共管理逐漸成為政府主要的治理方式,在推動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遇到課程設置具有局限性、教學與實踐脫節、師資力量薄弱等難題,使公共管理專業的競爭力顯著下降。同時,由于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公共管理專業“門檻高”“工資低”的標簽使得廣大學生望而生卻,這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大量缺失。經過多方主體的不懈努力與共同奮斗,相信公共管理專業目前遇到的難題一定會解決,公共管理專業將來一定能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優勢學科,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管理人才。

參考書目 :

1、【1】【3】百度百科

2、【2】MBA智庫百科

3、【4】【5】【8】黃飚,在時代變革中抓住機遇,深化公共管理學交叉研究,人民日報,2021(10):9

4、【6】【7】【9】黃曉地,王曉艷,宋玉軍,面向“數智”驅動的智慧型供應鏈本科人才培養思考 ,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9):49-55

作者簡介:程雯(2003.8.25)女,漢族,四川綿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歡
學科人才專業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部分專業介紹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專業修腳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熱的專業
“超學科”來啦
毛遂自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