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飛行人員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2)

2022-02-25 14:37全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委員會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22年12期
關鍵詞:醫學中心鼻竇氣壓

全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委員會

通信作者:徐先榮,崔麗,王建昌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北京 100142

一、概述

耳氣壓傷、變壓性眩暈、鼻竇氣壓傷、高空減壓病、肺氣壓傷等氣壓損傷性航空病的診斷和處置原則已經寫入國家《職業性航空病診斷標準》[1]。其中,高空減壓病和肺氣壓傷是發生在訓練時或戰時,座艙與外界氣壓環境迅速相通的意外情況下。而耳氣壓傷、變壓性眩暈、鼻竇氣壓傷在正常飛行情況下,也可能發生。耳氣壓傷、變壓性眩暈的發生均與耳氣壓功能障礙有關,稱之為耳氣壓功能不良。為降低耳氣壓功能不良對飛行安全的影響,2021 年全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委員會發布了“軍事飛行人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

鼻竇氣壓傷是在外界壓力突然變化、鼻竇腔內壓力和周圍環境壓力不平衡時所發生的一種急性壓力損傷,又稱航空性鼻竇炎或氣壓性鼻竇炎。本病在殲擊機飛行員耳鼻喉科住院疾病譜中排第4位,可引起如皮下或眼眶氣腫、失明、顱腔積氣、腦膜炎、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等嚴重并發癥[1,3],且也可與耳氣壓傷同時發生[4]。鼻竇氣壓傷的發生均與鼻額管和鼻竇開口的氣壓功能障礙有關,稱之為鼻竇氣壓功能不良。鼻竇氣壓功能不良導致鼻額管和鼻竇開口不能平衡鼻竇內外的氣壓變化,造成鼻竇的損傷,引起患者鼻竇區疼痛,影響飛行員操作飛機,嚴重時危及飛行安全[4-6]。造成鼻竇氣壓功能不良的原因包括鼻竇開口本身的疾病(如鼻額管狹窄、鼻竇開口發育異常等),由此造成的氣壓傷稱為原發性鼻竇氣壓傷;而由鼻竇開口周圍病變(如鼻腔結構異常、鼻腔鼻竇炎癥和息肉、鼻腔鼻竇變應性疾病、鼻腔鼻竇囊腫和腫瘤等)引起的氣壓傷稱為繼發性鼻竇氣壓傷[7-11]。

徐先榮團隊制作的鼻竇氣壓傷動態動物模型顯示,鼻竇氣壓傷的發生與模擬飛行上升/下降速率、暴露海拔高度、鼻竇開口是否患病受阻(即鼻竇氣壓功能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上升/下降速率越大損傷越重,且主要發生于下降階段,與下降階段鼻竇腔壓力低于外界壓力有關。但在同樣上升/下降速率下,海拔2 000 m 與4 000 m 的損傷程度無明顯差異[12],可能與現行座艙壓力制度下2 000 m 以下大氣壓力變化明顯有關。對于飛行人員特別是殲擊機飛行員來說,上升/下降速率和暴露海拔高度是飛行訓練和空中作戰難以回避的問題。既往鼻竇氣壓功能不良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理療、手術治療[7-11,13]。治療后能否恢復飛行,需采用人體低壓艙模擬飛行,按不同的飛行機種和飛行人員類別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評價[14]。

事實上,鼻竇氣壓功能可以通過在低壓艙內由小到大的階梯式上升/下降方案進行訓練(內部資料),但目前國內外有關航空生理心理訓練項目中僅包含抗荷動作與抗荷正壓呼吸動作、飛行錯覺體驗與空間定向訓練、彈射離機訓練和低壓艙訓練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使低壓艙訓練也只有缺氧體驗和迅速減壓體驗[15],并不包括耳氣壓功能訓練和鼻竇氣壓功能的訓練內容。為此,全軍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委員會根據“十三五”期間空軍特色醫學中心軍隊后勤科研重大和重點課題等研究成果,在2021 年發布“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的基礎上[2],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軍事飛行人員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2)”,以規范鼻竇氣壓功能訓練的適應證、禁忌證、訓練方法和評定原則。

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適應證

(一)鼻竇氣壓傷

1.原發性鼻竇氣壓傷

1)輕度:飛行中出現鼻竇區輕度疼痛,著陸后鼻內窺鏡檢查除鼻腔少許分泌物外鼻腔無異常,影像學檢查僅顯示鼻竇模糊影[1]。輕度原發性鼻竇氣壓傷經治療急性期消退后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

2)重度:飛行中出現鼻竇區重度疼痛,著陸后鼻內窺鏡檢查除鼻腔血性分泌物外鼻腔無異常,影像學檢查顯示鼻竇有血腫[1]。重度原發性鼻竇氣壓傷非手術治療者,急性期消退、血腫消失后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手術治療者,急性期消退、血腫消失、黏膜上皮化完成后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

2.繼發性鼻竇氣壓傷

飛行中出現鼻竇區疼痛,著陸后鼻內窺鏡檢查除鼻腔(血性)分泌物外,還有結構異常型、炎癥型、變態反應型、腫瘤型、混合型等一種以上疾病構成鼻竇氣壓功能障礙的病因,影像學檢查顯示鼻竇出現模糊影或血腫,屬于繼發性鼻竇氣壓傷[4]。

1)非手術治療者:急性期消退、鼻竇模糊影或血腫消失后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

2)手術治療者:急性期消退、血腫消失、鼻竇模糊影或血腫消失、黏膜上皮化完成后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

(二)預防性訓練

對鼻科疾病行手術或放射治療涉及鼻竇氣壓功能者,在患病飛行人員恢復飛行之前,可先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不管其手術或放療前是否有鼻竇氣壓功能不良的病史。

(三)提高性訓練

對飛行中氣壓變化時有鼻竇區不適癥狀,但尚未達鼻竇氣壓功能不良程度的飛行人員,或擬改裝飛行更高性能戰機的飛行員,可進行鼻竇氣壓功能的提高訓練。

(四)鼻竇氣壓功能和耳氣壓功能共同訓練

有些飛行人員同時患有鼻竇氣壓傷和耳氣壓傷,需要同時進行鼻竇氣壓功能訓練和耳氣壓機能訓練,后者的適應證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三、禁忌證

1.鼻竇氣壓傷尚未治愈;

2.導致鼻竇氣壓傷的鼻科疾病尚未治愈、上皮化尚未完成,或有手術并發癥[16];

3.鼻竇CT 顯示鼻竇仍有明顯模糊影;

4.根據不同機種對飛行員和空中戰勤人員、空中技勤人員鼻竇氣壓功能或耳氣壓功能要求,不能恢復飛行者;

5.鼻竇氣壓傷已經治愈,但其他疾病導致不能恢復飛行者;

6.同時患耳氣壓功能不良者,其禁忌證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四、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方法

(一)準備工作

1.儀器和設備

1)低壓艙和通話裝置: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2)鼻科器械:鼻內窺鏡,用于低壓艙模擬飛行前后鼻腔檢查。

3)CT:用于鼻竇CT 掃描。

2.醫務人員

1)接受過航空醫學和鼻科正規培訓的航衛人員,完成病史采集和臨床檢查(含鼻內窺鏡檢查),決策鼻竇氣壓功能訓練實施或臨時取消,選擇訓練方案,評價訓練效果。

2)技師:配合低壓艙檢查操作和維護,向受訓者介紹訓練方法、講解注意事項。

3)CT 檢查技師和醫師:負責鼻竇CT 檢查和報告。

3.飛行人員

1)排除鼻竇氣壓功能訓練禁忌證。

2)訓練當天無上呼吸道感染,按計劃實施階梯式訓練?;级鷼鈮汗δ懿涣颊?,其準備工作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二)訓練方案與步驟

1.直升機飛行人員鼻竇氣壓功能階梯式訓練方案

1)飛行員:低壓艙以5 m/s 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時8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2 m/s 的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時3 m/s 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8 m/s 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時10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4 m/s 的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時5 m/s 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10 m/s 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時12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5 m/s 的速率(受訓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以7 m/s 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該階梯式訓練方案1 次/d。共訓練5 d。

2)空中戰勤、技勤人員:在每次下降過程中,除采用吞咽動作外,也可采用捏鼻鼓氣(Valsalva 法)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其他與飛行員的階梯式訓練方案相同。

2.運輸(轟炸)機飛行人員鼻竇氣壓功能階梯式訓練方案

1)飛行員:低壓艙以6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3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10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5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12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6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該階梯式訓練方案1 次/d,共訓練5 d。

2)空中戰勤、技勤人員:在下降過程中,除采用吞咽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外,還可采用捏鼻鼓氣動作。其他與飛行員的階梯式訓練方案相同。

3.殲擊機飛行員鼻竇氣壓功能階梯式訓練方案

低壓艙以15 m/s“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8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20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高度,停留5 min,以12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休息10 min后,以25m/s 速率“上升”到海拔2 000 m 的高度,停留5 min,以15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該階梯式訓練方案1 次/d,共訓練5 d。

五、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效果評定

(一)評定時機

在完成階梯式訓練后2 d 進行,儀器設備準備、醫務人員和飛行人員準備與訓練方法部分相同。

(二)評定方案

1.直升機飛行人員

低壓艙以10 m/s(評定對象為運輸、搜救直升機飛行人員)至15 m/s(評定對象為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 速率“上升”到海拔4 000 m 高度,停留5 min,在4 000 m~ 2 000 m 以10 m/s(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至8 m/s(運輸、搜救直升機飛行人員)的速率“下降”,在2 000 m 以下以8 m/s(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至5 m/s(運輸、搜救直升機飛行人員)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空中戰勤、技勤人員除采用吞咽動作外,還可采用捏鼻鼓氣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

2.運輸(轟炸)機飛行人員

低壓艙以15~ 20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4 000 m高度,停留5 min,在4 000~ 2 000 m 以20~ 15 m/s的速率“下降”,在2 000 m 以下以10~ 8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空中戰勤、技勤人員除采用吞咽動作外,還可采用捏鼻鼓氣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

3.殲擊機飛行人員

低壓艙以20~ 30 m/s 速率“上升”到海拔4 000 m高度,停留5 min,在4 000~ 2000 m 以30~ 25 m/s的速率“下降”,在2 000 m 以下以20~ 15 m/s 的速率“下降”至地面。

在下降過程中,飛行員間斷做吞咽動作,以平衡鼻竇腔內外壓力。

(三)評定結論

1.鼻竇氣壓功能良好低壓艙檢查上升/下降過程中,評定對象無明顯鼻竇區痛,返回地面鼻內窺鏡檢查與低壓艙上升前相比無明顯變化,鼻竇CT 掃描無炎性影。

2.鼻竇氣壓功能較好低壓艙檢查上升/下降過程中,評定對象鼻竇區輕微痛,返回地面鼻內窺鏡檢查與低壓艙上升前相比無明顯變化或僅有少許分泌物,鼻竇CT 掃描顯示輕微炎性影。

3.鼻竇氣壓功能不良低壓艙檢查上升/下降過程中,評定對象鼻竇區明顯疼痛,返回地面鼻內窺鏡檢查鼻腔有較多的分泌物,鼻竇CT 掃描顯示明顯炎性影或血腫。同時患耳氣壓功能不良,其評定結論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六、注意事項

1.鼻竇氣壓功能訓練方案為低壓艙內模擬飛行由上升/下降慢速率,階梯式逐步達到較快的上升/下降速率,提供的建議速率供一般情況下進行訓練,特殊情況如按建議的最慢速率訓練下降時,受訓飛行人員仍有較明顯的癥狀,可以上升一定高度,經適當休息甚至采用捏鼻鼓氣動作后,再按低于建議的下降速率下降至地面,經重新評估后決定是否繼續訓練。反復訓練無癥狀后再逐步增加速率,最后達到的最快上升/下降訓練速率,相當于評定時的上升/下降速率,以滿足實裝飛行時不同機種對不同飛行人員的鼻竇氣壓功能要求。

2.鼻竇氣壓功能的提高性訓練,主要在承擔飛行人員療養和年度大體檢任務的療養機構進行,也可在承擔收治飛行人員任務的醫療單位進行。而因病治療后和預防性訓練,主要在醫療單位進行。訓練和評定的方案和結果除在醫療單位存檔外,要記錄在飛行人員健康登記本上,并同時明確提出對部隊航空軍醫工作的進一步建議。經過鼻竇氣壓功能訓練的飛行人員返回部隊后,航空軍醫應按醫療機構的建議做好跟蹤和隨訪,記錄飛行中飛行人員鼻竇氣壓功能的訓練效果,為制(修)訂標準提供依據。3.同時患耳氣壓功能不良者,其注意事項見《軍事飛行員耳氣壓功能訓練方法與評定指南(2021)》[2]。

執筆專家:徐先榮,翟麗紅

參與討論專家(按姓氏拼音順序):卞卡(空軍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陳宏(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陳曉旭(解放軍95935 部隊航醫室)、崔麗(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傅衛紅(空軍第九八六醫院)、付兆君(空軍特色醫學中心)、何琳(空軍杭州特勤療養中心)、黃煒(空軍杭州特勤療養中心)、賈宏博(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金占國(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鞠金濤(海軍特色醫學中心)、李玲(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五醫院)、李相生(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李遠軍(中部戰區空軍醫院)、廉武星(聯勤保障部隊九八八醫院)、劉紅巾(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劉娟(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劉勇(空軍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孟永霞(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孫晶晶(解放軍95437 部隊場站醫院)、施斌斌(東部戰區空軍醫院)、田建全(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王建昌(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王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王開輝(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王廣云(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王萬師(中部戰區空軍醫院)、王小成(空軍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王秀明(北部戰區空軍醫院)、吳卓娟(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徐先榮(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曾葭(海軍特色醫學中心)、張丹(南部戰區空軍醫院)、張俊奇(西部戰區空軍醫院)、張青(空軍第九八六醫院)、張向陽(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張遠晨露(解放軍93427 部隊航醫室)、張揚(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鄭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周新紅(新疆軍區總醫院)、鄒志康(空軍軍醫大學科研學術處)

猜你喜歡
醫學中心鼻竇氣壓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聯席會議工作機制的創新與實踐
鼻竇內窺鏡在耳鼻喉病變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分析
看不見的氣壓
浙北醫學中心建筑照明
《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鼻腔、鼻竇神經鞘瘤1例
壓力容器氣壓端蓋注射模設計
經濟型鼻竇球囊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中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
青海大學高原醫學中心介紹
電滲—堆載聯合氣壓劈烈的室內模型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