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教授學術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22-02-26 08:31閆建璋
高等理科教育 2022年1期
關鍵詞:大學教授生產力創造力

閆建璋 王 昕

(1. 山西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2. 山西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大學本質上是一種由不同的學科及專業所組成的特殊的學術機構,從大學的形成與發展可以看出,學科的生成及其發展的主宰者是教授,因此教授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大學這一學術組織發展的決定力量,并且按照學術獨立和自由的邏輯來實現大學組織的運轉[1]29。 大學的成功系于學術的繁榮,而大學教授是學術的化身,他們不但掌握了學術,而且還擔負著將學術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責任[2]91。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教授學術力”的研究較為缺乏,中國知網近四十年以“大學教授學術力”為主題或題名的文獻僅有69篇,而對“大學教授學術力”的具體內容——學術生產力、學術創造力、學術影響力的研究較多。 目前關于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的研究基本聚焦于對論文等科研情況的分析,如:劉琳[3]對大學教師“近親繁殖”對其學術生產力的影響研究中,對學術生產力的含義默認為SCI 論文發表的情況;繆亞軍等[4]從學術生產力與影響力的二維視角對科學家的學術年齡特征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為高被引科學家的論文數、論文被引數及論文發表時間。 關于大學教授學術創造力的研究較少,對學術創新的研究較為普遍。 如:朱旭東[5]闡述了大學教師創新力的內涵和基礎構成要素,提到了創造與創新的不同之處;康曉偉[6]提出大學教師學術創新力是指大學教師在學術研究中的推陳出新,做出與眾不同且具有價值事情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術創新進行了概念解讀,有助于與所研究的學術創造進行概念的區分。 目前關于大學教授學術影響力的內涵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研究也基本聚焦于論文等科研情況的分析。如,巫芯宇[7]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對學術影響力進行研究,認為學術影響力是特定學術研究領域內科研活動的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閻光才[8]16認為,學術關聯主體的成就與聲譽往往需要通過具體的研究成果(如發表論文、專利、技術、產品、人才培養以及其他)來體現,在學術影響力評價的研究中把學術影響力理解為“research impact”,即研究影響力。 各學者對于學術生產力、學術創造力、學術影響力的概念界定都是沿著“科研成果”的方向進行探析,而真正的“學術”遠不止科學研究,既包括發現和綜合,又包括教學與應用,因此,對于大學教授學術力的研究,首先要搞清學術的真正含義,才能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 作為高校教師中思維最活躍、學術水平最高、最具有個性并最具影響力的群體,大學教授的學術力是衡量大學教授學術水平的主要指標,對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文試圖在界定大學教授的學術力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影響大學教授學術力的因素,進而試圖探索提高大學教授學術力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夠豐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

二、大學教授學術力的含義及表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已從最初研究高深知識和學問的象牙塔進入“世俗世界”,其功能的不斷豐富必然要求大學教師承擔更為繁重的教育重擔,并要求教師有過硬的學術力。 作為大學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和實施者,大學教授的學術力具體表現為學術生產力、學術創造力和學術影響力。 要搞清學術力的具體含義,首先應明確“學術”的內涵,大多數人對“學術”一詞的理解僅囿于“搞研究”的層面,這是一種不可取的片面思想。 E.L.Boyer 認為,“我們相信的古老的對‘教學與研究關系’的討論已經過時,給予我們所熟悉的和崇高的術語‘學術’一個更加廣泛、更有內涵的解釋的時候已經到來,它將能夠給大學教師的全部工作以合理性?!保?]據此,他提出了四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學術形式: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 即“學術”不僅局限于“研究”,也包括教學、知識應用、學科綜合等更多豐富的內容和形式。 他的學術觀將研究、教學、應用、學科等概念統一起來,基本涵蓋了現代大學日益豐富的使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大學功能。 因此,對于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理解可以圍繞學術本身的豐富內涵和大學功能的3 個維度進行解讀。

(一)學術生產力

大學教授所從事的職業活動主要以知識為原材料,通過學者的腦力勞動創造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成果(專業人才、科研成果、社會服務成果等)的生產過程,即所謂的“學術生產”的過程[1]30。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可以說是對當前生產力理論影響最為深遠的科學論述,不僅包括物質生產,而且還包括人口生產和精神生產,它們組成了一個具有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 立足于E.I.Boyer 對于學術內涵的擴展,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相對應,把大學教授職責置于現代大學基本職能的要求下,可以將“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解釋為“具科研、教學、應用、綜合等能力于一體的大學學者與學術資源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人類精神世界的能力?!边@是一種精神生產力,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生產力,大學教授的學術生產力通過對高深前沿知識的研究體現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活動中。 因此,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可以表現在教學生產力、科研生產力以及社會服務生產力3 個方面。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素質,將他們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據此,大學教授的教學生產力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傳授所表現出來的可以達到高質量人才培養結果的能力。 大學教授的教學生產力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

現代大學作為“知識的中心”,不只是各種知識的“倉庫”和“集散地”,更是生產新知識的“工廠”,承擔著為社會生產知識的重大壓力[10]。 科學研究的成果就是生產出新的知識,其往往以學科為載體,以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為衡量科研水平的主要手段。 科研生產力就是指大學教授通過科學研究生產知識的能力和水平,其研究成果一般通過論文、項目、著作等形式來呈現。 這也是大多數人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學術”內涵產生的狹義認知。

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是對人才培養和科研職能的延伸,因此,大學教授的社會服務生產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大學教授進行的教學生產所培養出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滿足于社會(市場)生產和發展的需要的能力,主要表現為人才培養質量與就業情況;另一方面是指大學教授進行的科研生產所產出的知識、技術、方法等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的能力,主要表現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人文社科的社會貢獻(文化氛圍、價值觀、公共事務等方面)。

(二)學術創造力

大多數學者將“創造”(creation)和“創新”(innovation)的概念混淆,對于學術創新力的研究較多,對于學術創造力的研究較少。 實際上,創造不等同于創新,但二者含義有極大相似之處,都是指產生出一種“新”的東西,然而創新強調產生有經濟效益的結果,強調市場化的應用,是相對程度的新,僅相對于自身或者他人是新的,是在過去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革新;而創造強調“原創性”(originality),無論在過程還是結果中都可以存在,無論產生正向還是負向的經濟效益,都是創造,是絕對程度的新,不論是對于創造者自身還是他人,對于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新”。 創造力是智力活動的一種表現,它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智力活動,在現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重新組合和加工在頭腦中形成新思想以及發現或創造新事物的能力[11]。 相對于“有中生新”的學術創新,顯然“無中生有”的學術創造難度更大,更是一種需要極為豐厚的學術積淀和極大學術堅持的一種智力轉化活動。

從E.I.Boyer 的學術觀和大學職能的劃分角度來看,大學教授的學術創造力同樣表現在教學創造力、科研創造力和社會服務創造力等3 個方面。 教學創造力體現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觀念進行重新構造和加工,更新教學理念、創造新型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等,極大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力與質量,足以形成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范本力量;科研創造力主要是指大學教授對于知識和技術進行原創性的研究和產出,如創造專業學術理論,進行突破性的科技攻關或創造新產品,大學教授的科研創造往往對整個學科和領域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服務創造力是指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成果培養出創造型人才投身社會和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于社會的能力。 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其實都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只不過它們的服務方式相對間接而已。

創造力(creativity)在人類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各領域均居于中心位置,它被認為是維持這些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甚至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源泉[12]。 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高校教師是大學進行科學研究的中堅力量,要使大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發揮好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大學教授的學術創造力尤為重要。

(三)學術影響力

關于學術影響力的內涵,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 學者們對學術影響力的研究多是基于量化的研究方法集中在對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發文量、專利、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方面。 換言之,這些研究都是以教授具體的科研成果來體現其學術影響力的大小,本質上是對學術的片面理解,僅是對科研影響力的研究。 對大學教授學術影響力的理解,不應僅限于其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標,而應打破唯論文是舉的不良傾向,均衡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的比重,重視除了科研影響力以外的教學影響力和社會服務影響力。

教學影響力可以用發表教學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進行評估,但同時更應該關注其對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貢獻,以及對學生成長和社區、社會發展的貢獻[13]。 大學教授的教學影響力主要指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其心理、思想、道德、行為、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的綜合性的影響,是促進學生發展成為“全人”的過程。 大學教授的社會服務影響力是指大學教授依托教學、科研和知識等方面的產出和創造,向社會提供直接或間接性服務的擴散與傳播的速度、廣度與深度,往往對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在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基礎上,通過為社會輸送人才、提供科研產品、提供決策咨詢、開展校企合作等為地方或區域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務,從而使社會各方主體在認知、行為、傾向和發展中受到影響與輻射的能力。

大學教授的學術影響力就是指因其知識因素對于學生、同行學者及學界、社會所產生的實質性的影響,包括影響學生學業和就業質量,影響同行學者的學術思想與觀點,影響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走向,影響社會人文與科技發展的進程。 大學教授以知識為載體對這些方面產生影響的能力,都可以稱之為學術影響力。 當代,由于研究的價值被賦予社會效益尤其是經濟貢獻內涵,學術影響力其實已經外溢為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度[8]18。學術研究的價值更多地在于是否面對當下領域,是否切實解決了該領域存在的問題。

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學術創造力、學術影響力共同組成大學教授的學術力。 其中,學術生產力強調知識生產的數量規模,學術創造力強調知識生產的質量價值,而學術影響力則強調知識的擴散傳播。 三者是逐步遞進的關系。 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是基礎,只有有了數量的積累,才有質量的提高。 學術創造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學術生產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學術創造力是學術影響力的前提,只有學術創造力強的高質量學術成果才能得到更廣泛、更深遠的擴散與傳播。 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反過來又會促使大學教授進一步提高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創造力,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三、大學教授學術力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創造力和影響力體現著整個大學的學術水平,卓越的學術水平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基本保障。 由于學術生產力、創造力和影響力不是相互割裂存在的,其影響因素大到國際關系和國家教育政策,小到學術個體,往往有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聯系,共同對學者的學術力產生影響、發揮作用。 筆者主要從影響大學教授學術力的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探析,包括學術制度、學術資源和學術文化等方面。

(一)學術制度

“學術制度”是大學中圍繞學術活動而建立起來的、規范和約束學術人員行為的一系列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運行規則。 它涉及學術共同體的構成、學術資源和學術權力的分配、學術政策的制訂、學術準則的確立等內容,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實施機制[14]。 簡言之,學術制度就是對學術人員及其學術活動構成激勵或約束的要求與規范。

大學學術制度對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的影響體現在學術組織化和外部權力的運行邏輯中。 知識(學術)的生產和分化形成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具有某些共性特征的知識體系相融合成為制度化、建制化的科學研究領域,即學科,學科的建制促進學術活動的組織化,大學教授的學術活動則會相對固定在學術組織中,組織化后的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必須接受組織的規定和約束。 除此之外,學術有著“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產生方向性影響,國家必須保障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確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必然要體現國家意志,大學教授的學術活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入外部權力的運行邏輯當中,從而對學術生產與創造的內容和方向產生一定的制約和影響。 學術創造力是大學教授智力活動的一種表現,智力活動是思維層面的“運動狀態”。 思維無邊界,制度有邊界,學術制度的“制度”性決定了它的規定性和強制性,囿于制度的條條框框,大學教授本該跳躍的思維在學術創造的智力活動中總會不可抗地受到制度的約束,創造性思維的“運動狀態”受到限制,學術創造變相成為實現組織愿望的“工具”,大學教授的學術創造力的發展程度僅局限于“工具能力”的發展,而真正的學術自由、探究精神受到束縛,難以實現學術創造力的真正發展。 大學教授的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共同影響著其學術影響力,學術制度一方面可以成為重要的大學制度資源,為學術活動提供制度環境,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個人權利和自主意識,另一方面又以其框架性約束著大學教授個人意識的充分擴展。

大學組織中的學術制度是教師與學生、教學與科研、學科與學科以及不同背景的學術個體之間關系的協調劑,保障各利益主體和學術活動的有序交流和平穩運行。 除此之外,學術制度的核心要素是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是在進行學術規范的同時充分保證學術生產和創造的活力,鼓勵學術主體進行無限自由的發揮和創造,實現“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之魂。

(二)學術資源

大學是一種資源消耗性組織,大學的學術活動及其職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受資源制約,資源的可獲得性和資源的配置方式對大學各院系、各學科專業以及各種職能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2]93。 大學學術資源所包括的財物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大學進行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所必需的客體和主體,共同對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起著基礎保障作用。

大學學術資源中的財物資源主要包括學校的資金、圖書信息資源、實驗設備等具有基礎保障功能的物質條件。 大學教授從事的學術生產雖然是一種精神生產,但是仍離不開客觀世界發展的物質統一性,換言之,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創造同樣具有物質性,大學教授的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離不開教學和科研物資的基本保障,否則其學術活動只是紙上談兵。 大學教授進行學術創造,一方面出自對于學術的追求,另一方面離不開學術資助和學術激勵。 大學教授進行新的課題立項、文章發表、實驗研究都需要科研成本,若教學和科研活動缺少相應財力物力的支持,則教學的學術和科研的學術便無從發展,大學教授的學術生產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大學學術資源中的人力資源主要是指從事教學和科研等大學學術活動的大學教師所具備的現實和潛在的知識、技能的總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大學所有資源中最核心的資源。 大學教授作為核心人力資源,在知識背景、學歷、職稱等方面有著較高水平,甚至是整個學界的領頭人,在學科發展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有著高水平的學術生產力。 高水平的教授團體所形成的學術共同體會促進個體學術能力的發展,其中學術“近親繁殖”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教授學術的生產,提高學術生產力,但這種同緣的學緣結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授的學術活力和創造力,影響大學學術的開放性和學術影響力。

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就是大學學者利用學術資源,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創造科研成果,為社會提供知識產品和學術服務的過程,因此學術資源是大學教授學術力發展的關鍵性制約因素。

(三)學術文化

大學存在的本真意義在于它的學術文化的維系作用,這是探索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重要切入點[15]。 學術文化主要是指影響學者學術信念和學術價值觀的組織氛圍,是影響學者進行學術生產和創造的“軟環境”,對激發學者的學術激情和堅定學術信念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主要包括來自學術組織內部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學科文化”和學術組織所生存的反映大學獨特辦學理念與辦學風格的“校園文化”。

學術系統的核心成員單位是以學科為中心的[16],大學的學術文化尤其是學科文化并非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學科的開放性及其自由的學術氛圍允許沖突的存在。 沖突既可以調動人們維護邊界的努力,有利于學科、專業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精致,也在無形中恢復了由于規訓而弱化了的對其他學科的敏感性,增加了人們發現原有學科規范的破綻和突破各自邊界的機會,因而有助于形成更多的新知識增長點[17]。 而大學教師在學科文化下形成的新知識的增長點就是學術創造的結果,在學術交流和沖突的過程中試圖突破既定的學科邊界,發現學科交叉所滋生出的新的學術增長點,從而滋生出新的學術生產,極大提高教師的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 除此之外,院校文化作為學校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各種優秀文化進行選擇后的沉淀,通過學校理念的意識滲透和寬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使教師趨向于將個人價值和組織理想的實現相結合,從而充分激發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的積極性和學術潛能,提高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 大學的學科文化和院校文化激發教授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學術影響力的提升。 不同于學術制度對學術活動進行的外部規范的強制性,學術文化作為一種內部的精神力量,則會對社會各主體產生無形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大學服務社會的使命,輻射到校園以外的社會和環境中去,對學術同行及社會各方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學術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引領對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良的學術生態需要大學學術文化為其提供自由、前沿和豐富的文化土壤,從而促進教師進行高深知識的生產與創造。

四、提升大學教授學術力的有效路徑

大學教授學術力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有重要的作用,其學術生產力、創造力和影響力受到學術制度、學術資源和學術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利因素會促進教授學術力的發展,而學術制度缺乏彈性、學術資源缺乏合理性、學術文化缺乏自由性則是阻礙大學教授學術力發展的不利因素。 面對當前現狀,我們需要學術制度展現靈活性、學術資源投入多樣性、學術文化體現寬容性,防止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利的沖突、管理文化和學術文化的沖突。

(一)完善學術制度,體現制度靈活性

一是國家和學校在關于學術制度的制定之初應有確保學術獨立自主的意識,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彈性實施的權利,保障大學教師的自主權利和個人意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提出: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18]。 學術制度彈性實施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充分重視并落實“教授治學”的現代大學管理理念,建立以教授為主體的學術委員會制度,將學術權力下放至學術委員會。 學術制度的制定應嚴格明確學術委員會享有充分的學術自治權力,建立權力禁止的負面清單,從法律上對教授治學予以保障。 如此一來,大學教授在進行學術生產和創造過程中享有相對自由的學術權利,擺脫局限于“工具能力”的發展,讓學術權利為所從事的學術生產和創造活動保駕護航,提升自身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

二是建立靈活多元的學術評價制度,重視評價對于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的反向促進作用,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防止評價制度趨向功利主義或流于形式。 目前的教師評價和教師晉升制度重科研、輕教學,且在科研評價的過程中重量輕質,以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為標準對大學教授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進行評價,限制了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創造力的發展。 對此,應打破“五唯”學術評價內容,改革以往的剛性評價制度,不局限于僅注重提高科研學術的生產力,應均衡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的評價比重;構建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同行評價制度,在共同主體、共同規范、共同治理的前提下開展學術評價,監督評價行為,同行評價會對教授學術生產和創造的結果進行實質性的專業分析,從而可以彌補過去聚焦產出數量和被引情況的量化評價機制的不足,客觀上保障大學教授所進行的學術生產和創造產品的質量,從而促進其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創造力的發展。

(二)充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合理性

一是進一步提高政府財政對高等教育合理的經費投入,發揮學術資源的財力物力支撐作用。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國家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難以跟上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速度,無法保障大學科研成本。 教育經費投入是通過合理的支出方式來作用于科研創新,國家大力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要合理管控教育經費的支出渠道,以便可持續性地促進區域人力資本積累[19]。 生產資料是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學術生產力的提高離不開充足的學術生產資料。對此,應擴大教育經費投入,在大學教授進行學術生產和學術創造之前保障信息資源、設備資源等科研經費的充分投入,使學術活動能夠順利開展而無后顧之憂;在學術成果取得之后,對大學教授在物質或職稱方面給予獎勵,從而激發教授學術創造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術生產力,激發學術創造力。

二是打破單一封閉的學緣結構,充分保證高校人力資源的素質與活力。 高校人力資源的結構和水平尤其是教師的結構和水平是影響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決定著大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在全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地位。 目前,大學教師的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學術高比例“近親繁殖”的抑制,高校學術“近親繁殖”是指高校學生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的現象。 為此應充分保障教師的權利,減少因教師權利無法保障而造成的學術上“拉幫結派”的現象。 根據學緣結構的需要,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擴大“異緣”人才相對于留校人才的比例,在學科背景、工作經歷、教研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確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引進多樣化學科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留校任教畢業生的質量,從而降低學術“近親繁殖”的比例,開闊大學教師(授)的學術眼界,提升大學的學術開放性和教授的學術創造力和影響力,促進多元學術文化建設。

(三)建設學術文化,塑造文化寬容性

一是營造自由的院校文化環境和學科文化環境,促成管理文化和學術文化、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利的平衡。 教化、文化繼承和知識傳授、新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三者都離不開學術自由,也都可能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預或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于“公共當局”和“校行政當局”[20]。 所以,首先應正確認識處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利的關系。 尊重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學校內部可以嘗試建立起一種學術行政融合制度,學術人員可以兼任行政機構的部分職位,以期實現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利的內部制約和融合,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降低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受到行政權力制約的程度,甚至行政權力可以為學術活動創造條件,不過這樣的制度對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較高。其次,學校應秉承探索創新的辦學理念,營造學術自由、寬容失敗的校園環境,鼓勵師生敢于質疑、敢于冒險和創新,給予學術探索一切未知的可能;在學術內部的學科文化建設上,鼓勵學術爭鳴和學科交叉,激發學術創造的生機與活力,形成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學術氛圍。 大學學術文化需要為師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提供優質和豐富的文化土壤,促進教授學術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從而提升學校的學術影響力。

二是堅持學術求真的本質,捍衛學術尊嚴。作為一名研究者,對于研究的價值取向體現了研究者的研究心態。 大學教授作為學術創造的主體,應秉持“為學術而學術”的立身之本,其學術創造力的培植首先要求具備學術創造獨特的主體精神,其學術創造的目的應體現為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而不是追求名利等除了知識以外敗壞學術價值的旁的東西。 保持求知的純粹性,研究“真問題”,才能充分迸發出學術創造之活力。 因此,身處大學“象牙塔”頂端的大學教授更應在去功利化的基礎上堅持學術創造的合法性,堅守學術“求真”的本質,開辟出一股求真求實的學術清流,展現學者真正的氣度和情懷,創造并維護天朗氣清的學術生態環境。

猜你喜歡
大學教授生產力創造力
創造力從哪里來? “搗蛋專家”告訴你
以生成性培養創造力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授
激發你的創造力
激發你的創造力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我國道路貨運生產力發展趨勢
深情躬耕海洋 促進人類健康——記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徐仰倉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凡事就怕做到極致 一個詞的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