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美育功能及其現代性意義

2022-02-27 02:58周韌
湖南包裝 2022年6期
關鍵詞:美育公眾情感

周韌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上海 200234)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著作《市場營銷學》中認為“品牌不僅意味著名稱和符號,它們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鍵要素。品牌代表著對產品及其性能的感知和感受,即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意味著的任何事物”[1]。作為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下的現代性產物,品牌的本質是其所代表的產品(或服務)能為受眾帶來更高的功能性或情感性利益。在現代商業社會,品牌就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因為各種品牌需要借助于商標、產品設計、服務創新、廣告活動、營銷策劃等一切可以傳播的手段向目標受眾來傳達自身的功能(或情感)價值,因此品牌事實上也就成為一種與大眾生活最為緊密的文化傳播媒介。并且由于品牌所代表的高于一般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追求與理念塑造,品牌所傳播的信息對受眾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作用。如果能充分認識并發揮品牌的這一文化媒介特性,則有望使品牌成為現代社會美育功能施行的一條有效途徑。

“美育”概念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著名美學家蔡元培先生以時任民國教育總長的身份大力倡導“美育”。這其中又以他1917 年在演講中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之說最為著名。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倡導德智體美勞“五育”,美育與其他四育并駕齊驅成為全面育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通常容易把美育直接等同為藝術教育,這實際上比較狹隘地曲解了美育的內涵。學者周憲認為:“美育就是在教育中對人審美感性體驗力、表達力和審美趣味的陶冶,以塑造健康而全面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回歸自己和諧的本質。[2]”學者祁志祥更是較為具體地將美育概括為“情感教育、快樂教育、價值教育、形象教育、藝術教育的復合互補”[3],該解釋也較為全面地解釋了美育的內涵和外延。而從具體施行思路上來看,目前美育的實現途徑主要是通過“家庭美育”“學校美育”以及受眾接觸時間更多、覆蓋范圍更廣的“生活美育”[4]?!吧蠲烙彼枷朐从谌寮叶Y、樂、射、御、書、數的“六藝之教”。除了家庭、學校所占用的時間,現代人的業余生活相較于前現代更加豐富,包括閱讀文學、觀看影視、欣賞音樂、體育鍛煉、旅游、餐飲、參觀博物館等,這些活動幾乎都無不與各行各業不同的品牌緊密交織、聯系在一起,由于品牌這種對公眾生活無所不在的全面覆蓋特性,使其對實現公眾生活美育具備了重要的現代性意義。

1 價值引領:品牌實現美育的基本宗旨

李安宅認為:“我們說什么是‘美’,乃是做了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的對象便是‘美’。[5]”康德認為“美是無一切利害關系的愉快的對象”[6]。過去我們通常認為美是一種愉悅的感受,是一種精神享受。但這種愉悅并非無緣無故,它是一種有價值的愉悅,確切地說,它是一種能夠給心靈、價值觀帶來積極感受的愉悅,反之則不能認為是美甚至是丑惡的。譬如毒品也能帶來“愉悅”,這種愉悅的快感是一種對能夠使人腦產生興奮物質“F 肽”的天然模仿,但這種愉悅絕對不是“美”,相反,毒品會將吸毒者帶入萬丈深淵。所以對于品牌來說也是如此,品牌實現美育的首要前提就是能夠帶來有價值的愉悅感。當某種(類)產品(或服務)能夠成為人們心目中公認的好品牌,首先這種(類)產品、服務本身要能滿足受眾積極、美好的價值需求。類似于毒品或者色情服務,由于這種產品或行為本身是丑惡的,違背了人類的基本道德原則,因此它們僅僅只是滿足了低級的感官快樂,無法帶來有價值的愉悅感,所以這種(類)產品(或服務)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品牌(雖然個別國家和地區法律允許與毒品或色情相關產品、服務的注冊),因為它無法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價值引領。正如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把生物性的性欲快感稱為“性欲”,把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的性欲快感稱為“愛欲”,這實際上也是從美學上進行了“色情”與“情色”的區分。譬如西方國家、日本一些從事色情影像制品的企業雖然知名度很高,但他們只是通過打法律的擦邊球來生產滿足人性最原始欲望的產品,所以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更非社會的進步。產品(或服務)能夠成為品牌,本身就具有了某種意義上的價值正當性。過去,由于科學不夠發達,人們對香煙的危害認識不深刻,一些香煙品牌通過廣告塑造成為了“男子漢氣概”的象征。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香煙對身體的危害,所以各國先后開始立法禁止或限制香煙廣告,也禁止香煙品牌贊助國際體育賽事,甚至強制要求香煙包裝上設計恐怖的警示圖案。從美育的角度來看,美育的價值引領首先應該是道德美、心靈美的教育。香煙包裝恐怖警示圖案的設計盡管從單純的藝術欣賞角度來看并不完全符合美的標準,但從美育層面來看,卻并不是傳播丑陋,相反卻是一種價值美的教育,這也就是美育并不完全等同于藝術教育的原因之一。

其次,能夠滿足公眾積極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在成長、塑造為品牌的過程中,企業所運用的傳播手段、內容信息也應該是積極、健康的,從而使品牌成為公眾價值觀的引領。品牌既然代表了高于一般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訴求,就應該滿足廣告創意的真實、合法,不違反公序良俗,符合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繁榮使得一些品牌迷失了價值方向,試圖以“打擦邊球”形式乃至惡趣味來換取關注和流量,表面上在短期內吸引了受眾眼球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從長期來看,因為無法給公眾帶來積極的價值引領,實則是破壞了品牌形象。例如一些品牌,喜歡通過性暗示廣告來吸引受眾。一些跨國品牌不尊重所在國(地)的風俗文化或者宗教習慣,拿當地文化做廣告創意進行惡搞取樂,這樣的品牌固然在短時間能夠吸引到不少受眾注意力,但長期來看,實則是損害了公眾的好感,最終將遭到市場反噬。好的品牌不應以短期利益為目標,而需要通過長遠的、積極健康的理念構建,努力成為實現公眾美育的價值引領。

正如葉朗所說“人不同于動物。人不僅有物質的需求,而且有精神的需求。這是人性的完滿性”[7]。從一般產品(或服務)起步,之所以能建構為人們心目中的品牌甚至好品牌,歸根結底是滿足了人性的價值需要,尤其是超越了物質(功能)層面,填補了人們的精神需要、精神享受、精神滿足乃至精神愉悅,這也就是蔡元培所說的人除了在基本物質需求之外還要從精神上“享受人生”[8]。過去,像美瞳、席夢思、可樂、尼龍、GPS、吉普、阿司匹林、香檳……等眾多品牌由于其出色的價值引領甚至就直接成為了某一品類甚至某個行業的代名詞,或許某些作為企業經營實體的品牌終有一天會衰退,但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卻將獲得永久的傳承。品牌如果僅僅局限于滿足公眾的物質(功能)需求,而不從更高的精神層面來加強自身建設,即使歷史再輝煌,也免不了走向衰落的命運。在今天,隨著各國對地球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與碳中和呼吁,在汽車領域正進行一場產品革命,碳排放量更少的新能源汽車似乎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盡管目前新能源汽車品牌與傳統燃油車品牌巨頭相比,看似規模還很小,但毋庸質疑的是,如果一些傳統燃油車品牌巨頭不能主動轉型擁抱碳中和理念,在不遠的將來遭到市場淘汰也絕不是異想天開的故事,而新生的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也一定會由此而成長出一批新興的、有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這也就是品牌為什么要具有前瞻性、主動引領價值觀的原因。因為品牌不去主動把握時代脈絡,就會被時代淘汰。僅僅從滿足物質(功能)層面上來說,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或許沒有任何區別,但價值觀的一進一退體現的卻是人類精神與價值境界的升華,這也正是通過品牌來實現美育的基本宗旨。

2 情感培養:品牌以美育人的心靈共鳴

美育的情感性也就是以審美形象訴諸人的感官,從而激發起人的情感體驗,以陶冶情操,涵養性情,從而完成和諧健全人格的建構。[9]美育不同于智育,并不依靠概念、公式、原理等抽象思維來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美育更多的是通過形象思維教育,從感官體驗到情感共鳴。王國維也認為“美育即情育”[10]。這也就是英國美學家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所說的“‘美’是一種情感語言,它說明的不是對象的客觀屬性,而是我們的一種情感態度”[11]。譬如梅花、蘭花、竹子與菊花,生物學家教授的是它們的種、屬、生長習性等自然知識,而從美育的角度來解釋,梅蘭竹菊則是中國古人所稱的“四君子”,分別代表了傲、幽、澹、逸的高貴品質,它們是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因為這種情感紐帶與心靈共鳴,使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夠百折不撓、迎難而上??梢?,美育對人的影響是內在情感而非外在表征,美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而非科學教育。

品牌也正是依靠這種與受眾的情感共鳴來傳播理念或者品牌形象,以此獲得消費者的心理認同。例如汽車品牌,除了少數汽車發燒友,對于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像扭矩、加速度、軸距、離地間隙、氣缸這些太過專業的汽車參數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致,在現實中也難以分辨。但是企業卻可以根據自身的定位和產品特點把受眾對品牌的印象凝練為最簡單的情感信息:比如沃爾沃與安全、寶馬與操控、奔馳與商務、阿爾法·羅密歐與藝術和浪漫,這就是品牌與目標消費者所建立的情感紐帶。當消費者接受了某個品牌所塑造的情感印象,那么這個品牌所提供的產品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參數,消費者也不會去計較產品中的邏輯細節,而會把對品牌感受具身為一種情感的想象。比如更大的汽車空間是為了讓全家人相聚出游,更小的尺寸是為了親密愛人有更私密的相處空間。而在這個品牌情感培養和傳播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同時是在對消費者進行審美教育,這種美育首先建立在價值引領的基礎上,再通過情感溝通來引起人們的心靈共鳴。

在古代西方,詩歌只是一種與小說、散文并列的具體文學形式,和繪畫、建筑、戲劇、音樂、雕塑等其他藝術類型的社會作用并無二致,詩歌的創作主體是詩人。但在中國古代,詩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用學者張法的話來說,就是“在中國古代,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文學、一種藝術,更是人之為人的一種顯現方式”[12]。詩歌滲透到社會生活以及不同階級的人的每個方面,無論是帝王將相、僧侶士子、凡夫俗子還是繪畫、音樂、建筑、小說,都與詩歌產生了密切的關聯。所以詩歌除了作為文學藝術的審美和教育功能,更是承擔了情感溝通和人性培養的審美教育角色。

但是近代以降,梁啟超、蔡元培、王國維等中國現代文化的先行者始終以西方的文藝體系來改造中國的傳統文藝體系,詩歌作為情感的美育作用日益衰落,成為了一種和小說、戲劇、雜文等并列的普通文學類型。而在現代的社會體系中,也亟需找到類似于中國古代詩歌這樣具有以情動人、使人之為人的替代者。從現代商業社會的本質來看,或許只有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品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這樣的替代角色。首先,是因為品牌在現代社會與公眾零距離接觸的全面覆蓋性;其次,品牌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來實現與公眾更好的情感溝通,使公眾接受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品牌通過無所不在的產品、平面設計、影視廣告、商業攝影、文案口號等一切可以運用的信息手段和媒介來傳播自己,這種傳播不同于顯性的學校式教育容易造成受眾心理抵觸,和中國古代詩歌講究含而不露具有相類似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公眾對品牌傳播的情感教育接受效果遠甚于學校教育;再次,品牌是人創造的,盡管它代表的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但它又是實在的情感依托。品牌雖然是現代商業社會的產物,但一個國家、民族的性格情感卻可以凝縮在品牌中得以展現。像美國這樣一個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幾乎沒有太多傳統文化包袱,依靠商業立國,創造了一大批現代品牌。類似于麥當勞、可口可樂以及迪斯尼早已成為了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品牌也化身成了美國的文化和象征??梢?,由于品牌在現代社會這種類似于滲透在血液中般的存在,品牌作為文化媒介對社會公眾的情感影響力或許能達到類似中國古代詩歌所能達到的“興觀群怨”的美學境界。

當然,或許有人覺得在現代商業社會充斥了太多庸俗的品牌理念和糟糕的廣告傳播,似乎和古代詩歌對人的情感作用完全無法相提并論。不過反過來看,這其實更證明了在現代社會中品牌的影響力,這種與公眾的親密程度與古代詩歌也有高度的相似性。雖然品牌作為文化媒介所傳播的各種理念口號、廣告作品、藝術水準良莠不齊,但真正能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來的才是精品。事實上這點與中國古代詩歌也一樣,現在人們喜聞樂道的所謂“唐詩300 首”,其實也僅僅是在流傳下來5 萬多首存世作品中所沉淀下來最經典的唐詩作品,更多的平庸作品只是沒辦法被人記住罷了。而像后世的乾隆皇帝,一個人一生就作詩4 萬余首,但卻沒有一首能夠讓后人銘記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從我們這個時代來看,品牌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無處不在就像古代詩歌一樣影響了現代人的情感、精神與文化。戴比爾斯的“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A Diamond is Forever)把鉆石和愛情在情感上永遠地捆綁在了一起,讓現代人一看到鉆石就聯想到了愛情的情比金堅。筆者到臺灣省訪學交流的時候,發現臺灣人中秋節都喜歡全家外出野餐烤肉。中秋是中國傳統節日,但并沒有烤肉的民俗,所以我猜測或許有可能是日本殖民時期留下來的風俗。后來通過查找資料,發現是臺灣一知名醬油品牌“萬家香”在1967 年中秋節前推出了一支電視廣告,其中有句“魔性”口號“中秋夜,烤肉夜”讓消費者記憶深刻。之后它的競爭對手“金蘭”醬油也推出烤肉電視廣告,加上各種超市的配合促銷,結果一到中秋節,人們腦海就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烤肉的美味了,中秋烤肉也就成為了臺灣省延續至今的習俗,或許再過許多年,這種習俗的源起早已被人遺忘或無從考證,而真正成為了臺灣省人民的中秋“傳統”習俗。

人性的完滿既包括物質需求,也包括了精神需求。如果說普通產品(或服務)只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物質(功能)需求,那在眾多普通產品(或服務)所凝練出的品牌就是為了滿足人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品牌天然就具備情感上的美育功能。一方面,品牌可以通過情感教育來實現以情感人,使教育者的精神、靈魂發生內在的難以察覺的變化;另一方面,接受了審美教育的公眾又會反過來對品牌提出更高的情感需求。兩者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當然,這個過程并非能夠一蹴而就,在中國改革開放40 年來本土品牌的艱難發展歷程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借用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中國品牌發展大多向公眾傳遞的是簡單的溫飽類情感,像“農夫山泉有點甜”只是告訴國人農夫山泉礦泉水味道的與眾不同,之后農夫山泉的廣告語改為了“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就是告訴公眾水的安全與健康情感教育。比之更高的是人的尊嚴情感,最高層次的則是人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情感,如比亞迪汽車的“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就是完全拋棄了功能訴求,站在了自我實現的角度,這與新能源車的夢想是一致的,也是比亞迪汽車從最初從燃油車低端品牌向高端新能源車品牌印象的一個重要轉折。正如恒源祥董事長劉瑞旗說:“相比產品,品牌一旦占據消費者的記憶,一旦被消費者信賴,就較難被淘汰。所以即使一些產品被淘汰,只要品牌在,還會有不斷更新和發展的空間。[13]”

3 雅俗融合:品牌作為藝術美育的理想橋梁

藝術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也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創造性方式,從美育的角度來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和審美素養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審美活動不限于藝術范圍,但藝術卻是最重要的一種審美活動。談到美育,也就不能不論及藝術教育,因而藝術教育對于美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在東西方藝術的傳統審美文化中,自古以來就有“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二元區分,在前現代時期,由于其審美趣味的精英性質與高昂的價格,高雅藝術欣賞幾乎是以貴族、僧侶為代表的上層階級專屬,普通百姓更多地只能接觸到價格相對低廉、內容形式上比較質樸、單純的通俗藝術。

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現代社會在法律上已經賦予了所有公民政治身份平等的權利。而從藝術的歷史發展來看,“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邊界在現代商業文化和媒介技術的浸染下也逐漸模糊,不再如過去般涇渭分明。具體表現為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相互交融、互為補充。幾乎所有公民都可以通過如參觀藝術館、觀看影視節目、閱讀文學作品、欣賞戲劇、觀賞音樂會等多種途徑來欣賞各種不同層次的藝術和接受藝術教育,這也意味著過去一些離群眾較遠的高雅藝術也更加走近普羅大眾。但僅僅依靠這些特定空間的高雅藝術來普及公眾藝術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一是現代社會雖然從政治上抹平了公民的身份鴻溝,但是民眾之間的實際文化素養與收入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對于一些價格高昂的高雅歌劇、舞劇、話劇、音樂會……,很多民眾心理上難以接受,更愿意接受一些類似于電影、相聲等經濟實惠、形式上貼近民眾生活的通俗藝術形式;二是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一些優秀的美術展、文博展、音樂會往往都只是在大中城市舉辦,小城鎮甚至偏僻農村的群眾難以近距離接觸,更多的只能通過二次媒介來了解,這也限制了高雅藝術教育的普及性。筆者曾經多次考察江浙環滬縣城的一些公立縣級美術館。像昆山、嘉善等不少縣城由于經濟比較發達,其硬件條件完全不輸上海的一流美術館,但是由于離上海太近,很多在上海司空見慣的美術展反而更難在這些地方展出。此外,最重要的是,培養高雅藝術素養本身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公民之間自身審美素養的差距,大多數公眾其實在短時間內無法具備欣賞這些高雅藝術的審美能力。因此,在現代社會,亟需一種公眾最喜聞樂見又足夠貼近民眾生活的文化媒介來實現藝術教育的普及化,作為綜合藝術媒介的品牌無疑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合適的角色。

首先,品牌是在生活中實現藝術雅俗融合的完美媒介。蔡元培先生很早就認識到了“生活美育”與“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的同等重要性。他認為:“美育之道,不達到市鄉悉為美化,則隨學校、家庭盡力推行,而起所受環境之惡影響,終為阻力,固不可不以美化市鄉為重要之工作也。[14]”但不要說在彼時積貧積弱的民國,即使經濟已初步現代化的當代中國,想要完全依靠政府力量來實現環境的生活美育也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說不同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經濟差距。但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商業品牌無疑起到了對公眾美育十分重要的作用。品牌通過商標和產品、廣告創意、商業門店展示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來傳播商品信息,這些日常的生活設計雖然從整體來看屬于較為通俗化的藝術形式,但起到了給公眾耳濡目染的藝術熏陶機會。并且越是高級、成熟的品牌,其產品、廣告、店面設計品位也就越高,越具備高雅藝術的欣賞價值。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認為:“科技進步、社會變遷和生活步調加快使社會不斷加速,卻并未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15]”因此他提出了“共鳴理論”,希望用藝術來建立一種“有關系的關系”。作為文化媒介的品牌正是滿足了這種關系,品牌背后的產品(或服務)代表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其涵蓋的范圍既包括汽車、電子產品、服裝這些工業產品,也包括酒店、餐飲、游樂園、金融、物流等這些現代服務業,但這些產品(或服務)之所以能夠成為品牌,并不是因為他們僅僅只是追求產品科技與企業管理上的一些理性邏輯,也需要依靠感性的藝術手段來實現品牌與公眾的感性共鳴。這種以生活為平臺、向公眾傳播的藝術教育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美育”,而是一種走向生活的“大美育”[16]。這種大美育既包括典雅優美、陽春白雪、充滿詩情畫意的高雅之美,也包括淺顯易懂、質樸單純的通俗之美。在此基礎上,藝術教育才能生成堅實的土壤。從現代社會的生產關系來看,品牌也是藝術家和受眾之間的連接紐帶,三者也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17]。如通過品牌作為媒介,使一些在收藏市場上優秀畫家的價格高不可攀的繪畫作品借助廣告、產品等各種形式的聯姻,使其成為大多數尋常百姓也能夠消費、收藏、欣賞的作品,這實際上也是促進了高雅藝術與通俗文化的融合。

其次,品牌是達成終生美育的理想依托。美育中的藝術教育不是一種使被教育者獲得藝術技能的專業性藝術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性藝術教育。提升藝術素養并不是要人人都成為藝術家,而是能做到懂欣賞、有品位,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欣賞能力[18]。正如朱光潛認為“美育為德育的必由之徑”[19],接受藝術熏陶,應該當作實現終生美育的目標,而不應僅僅作為一時興起的心血來潮。作為文化媒介的品牌,幾乎和當今所有藝術形式都發生了交集,諸如產品及包裝的視覺藝術設計、門店環境的空間展示設計,或是影視廣告中的影視藝術、音樂、廣告語的文學修辭、商場活動的表演藝術以及和當代藝術家的合作等??梢哉f,在現代商業社會,從嬰兒時代吃奶粉、用尿不濕開始,到耄耋老人,終其一生都會與各種不同的品牌相接觸,或明或暗地接受品牌所傳播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只要知其而善用,品牌無疑是一座能夠達成公眾終生美育的理想橋梁。說到底,品牌是一種商品(或服務)的高階形式,雖然本質上是基于商業的產物,但是品牌通過與藝術的結合??梢耘囵B人們超越性的人生態度,并在此基礎上抵御市場思維和資本邏輯的消極影響,從而也可實現藝術上和商業上的雙贏[20]。

4 結語

美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培養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現代與前現代的社會形態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中國古代,由于詩歌在整個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滲透作用,成為無分長幼、階級、貧富的最好國民美育方式。西方國家的宗教教育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成為培養理性人格的重要途徑。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形態的變遷,中國古代詩歌或西方宗教的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美育作用幾乎已經消逝,但也亟需有一種能與公眾密切聯系的現代美育媒介。商業作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基礎,由此所孕育的各行各業品牌因其高于一般商品(或服務)的價值追求,成為對公眾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化信息媒介,因而品牌在現代社會能起到彌補“家庭美育”“學校美育”不足的“生活美育”作用;又因為品牌幾乎與所有當代藝術類型都發生了交集,在某種程度上品牌也起到了類似中國古代詩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綜合美育作用,成為現代社會美育的價值引領、情感培養和藝術熏陶的重要途徑。

猜你喜歡
美育公眾情感
論公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公眾號3月熱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情感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