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融入高職思政教育實效性研究

2022-02-28 17:20馮堃堃
鄂州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志愿育人院校

馮堃堃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提升我國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相契合。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市場需求,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概述

1.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研究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研究主要包含相關定義研究、開展的現狀與策略研究、志愿服務活動的類別與途徑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群體的相關研究等。關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概念,張晶愉《大學生職業服務實踐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中指出,志愿者就是指具有志愿服務意愿并且在行動上不求回報的這一意愿的人。志愿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社會實踐,即一種由人們自愿發起的,在閑時利用自身資源無償地為他人及社會提供服務的實踐行為[1]。關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開展要素,學界認為至少包含三個:第一個是參與的主體即參與者,第二個是參與的受體即被服務的對象,第三個是連接媒介即開展活動的相關方式與手段。

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以志愿者精神為宗旨,利用業余時間,結合自身綜合資源,開展的有組織的無償社會服務活動。之所以這樣限定研究的范圍,是因為相比較于高等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綜合思想特點、高職學生在校學習的周期以及高職院校所能統籌的綜合資源都與高等本科院校有一些區別。

2.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功能

學界普遍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最核心的功能是教育功能。宋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研究——以山東省R 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為例》一文中,從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得到了自我成長與志愿服務促進了大學生的社會化兩大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育人功能論述[2],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思想教育功能。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過程本質就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堂,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情景式課堂,還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立體的多樣性的學習主體空間,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鞏固與思考,有利于傳承優秀的文化思想,浸潤良好人格的提升。大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思想塑造和提升。

第二,實踐教育功能。大學生對學習的慣性思維就是在理論課堂上的學習和書本上的學習,而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要求大學生打破傳統的學習模式,將理論課堂搬到實踐當中來,它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理論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參與主體實踐能力的鍛煉,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的培養、溝通技巧的提升、團隊合作精神的體會與掌握,以及對所學知識的實踐程度的展示等,可以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快速適應社會的成長意識。

二、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現狀

1.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現狀分析

隨著黨和國家對高職院校發展的高度關懷,高職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幾年,高職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關愛志愿服務、工匠精神志愿服務、職教宣傳志愿服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志愿服務、鄉村教育志愿服務、精準扶貧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紅色精神傳承志愿服務及其他志愿服務等方面。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重要特點,越來越引起高職院校的重視與關注。各高校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最突出的就是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經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般立項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項目都能夠得到校團委等部門的支持,為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

2.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所存在的不足

雖然當前的高職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比較豐富,成效非常明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學者也進行了探討。賀才樂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中指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大學生比較認同志愿服務的基本精神,但存在一定的認知缺失;客觀外部條件成為影響大學生后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缺乏長效機制[3]。林冬冬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一文中也提出了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不規范、志愿服務開展的條件匱乏、志愿者的積極性消退、服務項目同質化、活動內容單一、未能形成長效機制等問題[4]。一些高職院校,開展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志愿服務項目宣傳力度不足,缺乏品牌化意識

當前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主要有:一是每年三月雷鋒月活動,志愿者依托各二級分團委開展的多種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實踐;二是高職院校每學期進行的職教周活動,一般由學校宣傳部門牽頭,團委以及各二級分團委共同開展,通過各類平臺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實踐并進行宣傳;三是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團隊,是經過校團委備案立項的志愿服務實踐團隊,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和志愿者成員,并且有專項經費的支持;四是其他類別的,主要是高職院校職能部門和學院臨時性的志愿服務活動,結合當年學校的整體工作計劃與安排所進行的。

這些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缺乏宣傳力度,品牌化意識薄弱。在當前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家對于信息的獲取,很大程度上依靠網絡,對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宣傳來講是一個比較好的機遇,它提供了一個宣傳的新時代大舞臺。良好的宣傳方式與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志愿服務活動項目的持續性與優質性,為志愿服務的品牌化建設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一般在校團委備案的志愿服務項目相對比較穩定,有專門的宣傳渠道與平臺,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志愿服務項目的機動性比較大,宣傳不足,往往是以完成一份計劃、完成一份任務為主,基本上沒有長效的宣傳途徑與品牌項目培育意識。

(2)志愿服務管理機制缺乏長效性,志愿服務基地建設意識薄弱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效果是通過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的,當前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管理機制還是比較匱乏的,多數的志愿服務活動存在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實踐服務周期短的問題,部分志愿服務活動團隊也是臨時組建而成,沒有相關的管理機制,基本上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就沒有進一步的管理意識,同時志愿服務基地建設意識比較薄弱,存在理念認識滯后,資源統籌不完善,不利于整體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性開展。除了少數校團委負責的志愿服務項目或者個別志愿服務團隊有比較穩定的服務基地外,其他各二級分團委單位基本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

(3)志愿服務培訓缺乏系統性,參與者缺乏積極主動性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完成必須要有參與的主體與受體,而參與主體主要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力軍,對于大學生而言,僅擁有自身專業的知識是不夠的,想要更好地實現教育效果,就需要適當掌握專業系統的志愿服務相關知識。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志愿服務的培訓途徑主要是集中的青馬班工程培訓、個別志愿服務項目月度培訓、與志愿服務相關的講座、寒暑假社會實踐表彰與交流大會等,缺乏系統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而且培訓覆蓋面不夠廣,主要集中于團學干部、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以及少數的志愿服務者。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開展的質量,也會使得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主體缺乏積極主動性,對于很多原本有興趣參加的同學來講,因為缺乏相關的志愿服務知識的了解而放棄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或者不能夠持續性地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

三、志愿服務實踐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思考

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春天。高職院校除了對學生高技能的培養,素質教育也成為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重要陣地。為了更好地開展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活動,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增強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實效性。

1.增強志愿服務品牌化意識,培育優質志愿服務項目

隨著當前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各類媒體平臺宣傳力的影響對于人們思想認識的影響是很大的,新時代大學生生逢這樣的信息時代,對信息的獲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信息網絡,對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來講也是非常好的機遇。一方面作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管理者、組織者與參與主體都要樹立并強化品牌意識,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注重品牌的塑造與宣傳力,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精神文化要不斷地提煉總結,使其成為不斷完善的固化成果,指導志愿服務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與成長并引導發揮好榜樣的宣傳力量,為培育優質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奠定良好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統籌資源,增強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傳承性,打破一份計劃、一個工作任務的傳統實踐模式,不僅僅以互聯網+、挑戰杯等大賽精神為依托,要注入品牌文化傳承元素,使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成為活的育人平臺,達到最終服務社會、實踐育人的終極育人目的。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當前是大數據時代,宣傳的效應對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也是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化塑造與傳承的重要平臺,通過線上活動的宣傳與線下活動的實際推進,擴大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影響力,促進優質項目的形成。

2.建立長效志愿服務管理機制

長效科學的志愿服務管理機制是大學生實踐教育的良好基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實踐教育的載體,具備多樣性、豐富性與長效性。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往往依托于多樣化的志愿活動、多平臺、多方式進行,在活動過程中保持內容的豐富性,不單單是圍繞專業知識進行,可以充分延伸,一方面從志愿服務活動的頂層設計到活動開展的階段性管理到服務活動的宣傳,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與備案機制,有利于樹立典型、培育品牌,形成穩定有效的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成效。另一個方面建立志愿服務管理大數據庫,從志愿活動策劃與發布、志愿者的招募、志愿服務項目的備案到階段性記錄管理以及最后的志愿服務答辯等都可以從數據庫中看到詳細的相關資料,有利于項目的實時動態管理與培育;對參與志愿服務的主體同時進行線上注冊備案管理,與線下實時管理同步進行。

3.建立系統化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

建立完善系統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對當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長效性、實效性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比較單一,認為志愿服務活動就是簡單的義工或者無償的志愿勞動,并沒有真正了解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真實意義。建立完善系統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主要從兩大方面入手:系統化理論的培訓體系;專業的志愿服務活動教師團隊。

系統化的理論培訓體系是志愿服務良性運行的基礎理論保障。從志愿服務培訓的指導思想、基礎理論知識與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技巧以及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運營知識等都要進行詳細科學的設計。第二個方面就是要統籌合理資源,通過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產研結合等平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社會服務需求知識與社會志愿服務精英融入到理論培訓體系的設計當中,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可靠、更科學的可行性指導。

專業的教師隊伍是志愿服務活動發揮教育的保障。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管理主要依托校團委的工作人員結合各二級學院的分團委進行管理,由于團委工作事務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對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培訓、開展與管理并不能全面系統地兼顧,僅僅依托各二級學院分團委的管理指導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也勢必會影響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健康良性成長與發展。那么就需要進行專業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教師團隊的建設與培養,俗話講專業的事需要專業的人去做,就是這樣的道理,擁有系統的理論培訓體系只是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堅實基礎理論的保障,還需要專業的團隊去落地實施,才能真正實現志愿服務活動的高質量育人成效。

4.建立科學長效的評價與反饋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開展的終極目的是達到良好的教育成效,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激勵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和不斷完善,而高效快速的反饋機制則有利于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活動策略、最終順利完成志愿服務活動。高職院校目前尚無單獨成體系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評價機制,主要是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評價融入到各二級學院的分團委考核當中的志愿服務參與率與完成率上。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創建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雙面評價機制,在評價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到志愿服務的組織策劃質量、志愿服務時長、志愿服務完成質量、志愿服務品牌化宣傳4 大主要定量評價,另一個方面也要考慮到社會的定性評價即接受服務的受體的客觀評價。

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新時代大學生自我價值與社會服務價值實現的重要載體。本文以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開展現狀為研究出發點,提出了從志愿服務品牌、志愿服務管理、志愿服務培訓與志愿服務評價反饋機制等幾點思考,助力未來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教育實效性的發展與成長。

猜你喜歡
志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我志愿……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擁有《鹿鳴》書與卡,填報志愿成行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小小志愿 大大愛心
因愛匯聚,志愿同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