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孿生、游牧身體與永生陷阱
——中國網絡科幻小說中的“元宇宙”想象

2022-03-02 10:24鮑遠福
網絡文學評論 2022年5期
關鍵詞:元宇宙宇宙現實

鮑遠福

一、“元宇宙”的前世今生

2021年10月28日,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通過一部時長77分鐘的概念短片向全世界展示了Web3.0時代社交媒體即“元宇宙”的樣貌?!皬膯渭兊募夹g層面來說,這個概念意味著大量已有和將要開發的信息技術的綜合,也意味著大量已有和將要開發的電子商務的綜合。元宇宙的存在形式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它的存在邏輯是建立在‘臉書’模型上的開放式交互對話——它首先是一個用戶通過互動來建構的平臺,它的存在的知識論基礎則是依靠數字編碼的‘賽博物理’,徹底擺脫模擬、模仿、摹仿(analog,imitation,mimesis)的認知、呈現、表現習慣?!保?]隨后,扎克伯格宣布將其公司更名為“Metaverse”并致力為全人類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媒介體驗與服務。至此,“元宇宙”這個話題迅速地從虛擬現實、數字媒介、人工智能領域迅速波及到教育實踐、文化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事實上,“元宇宙”是一個老話題與舊概念,原本就包含著更加樸素平實的話語內涵與意義指向。從思維方式的角度來看,元宇宙仍然是人類尚未實現的一種生存理想,其核心義項仍然是對虛擬體驗和現實生活“混融”的技術描述,其結果是讓人類產生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穿行的認知方式,因為,人們進入元宇宙就意味著他們像游戲世界中的玩家一樣進入了與現實社會平行的虛擬世界,虛實之間的互動機模式充分地激發了他們想象力構建機制的世界觀框架和符號學邏輯。但是,當現實世界中的技術媒體巨頭向公眾顯露他們的野心時,迎接他們的卻是資本市場、現代傳媒、大眾輿論甚至學術界的極大熱情。這一充滿諷刺的現狀“不僅僅是由于產業文化扭曲、媒體道德失范等問題造成的,賽博朋克時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科幻文藝批判力的下降同樣值得反思?!保?]

從詞源學來看,“Metaverse”又譯為“超元域”,意指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人工世界,該詞最早源于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1992),他使用這一概念來描繪某種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相互融合的未來世界圖景與生存體驗方式[3];而在20世紀八十年代,弗諾·文奇和威廉·吉布森則分別通過《真名實姓》(1981)《神經漫游者》(1984)這兩部小說系統地設想了元宇宙的無限潛能,即通過某種跨越生物學和物理學的聯結機制,構建一種生物大腦與神經網絡互聯的數據接口,以此實現物理世界感官體驗與虛擬現實世界數字感知之間的融合,最終幫助人類實現“數字化生存”。因此,在現實的層面,元宇宙所指代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所必然導向的下一個階段”,即仍在建設中的所謂“Web3.0時代”,這個階段雖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千差萬別,但基本上都傳達出讓計算機、互聯網、虛擬現實以及信息技術更多地干預和介入人類現實生活的愿望。[4]而在幻想層面,元宇宙則直接指向某種想象性的生存空間及其所引發的生命認知體驗,即人類通過數字接口技術實現讓自身的精神意志和感官認知棲身于虛擬現實世界,最終實現在虛擬和現實世界“共生”的美好愿景。作為實用性技術的“元宇宙”概念也影響到了早期的科幻電影創作,從上個世紀的《大都會》(1927)《星際迷航》(1979)《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和《終結者》(1984),到本世紀前十年的《黑客帝國》(2001)和《阿凡達》(2010),再到晚近火出圈的《頭號玩家》(2018)《阿麗塔·戰斗天使》(2019)《失控玩家》(2021),好萊塢電影成功地為現代觀眾描述了各種人類依靠內置芯片、腦機接口、神經橋接以及徹底的賽博格化手段而進入到虛實相生的元宇宙的故事。

不過,真正意義上對元宇宙展開充滿啟發的意義建構和敘事想象的依然是科幻文學,而在本世紀20多年的創作實踐中接過西方科幻文學接力棒并實現題材和內容創新的中國網絡科幻小說,其對由元宇宙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賽博格和人工智能生命的身份認同、虛擬現實場景互動中的人機關系以及“數字化生存”與永生等問題都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偟膩碚f,中國網絡科幻小說元宇宙的想象源起于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訴求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語境。一方面,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印證了國人對“星辰大?!闭魍镜拿篮勉裤?,人們迫切地希望通過虛擬空間的想象和向往來激發和驅動現實社會的科學變革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納米科技和物聯網技術全面升級換代迎來了所謂的“奇點時刻”,人類在Alpha Go、微軟小冰、機器公民“索菲亞”、波士頓動力機器狗以及類似虛擬偶像洛天依這樣的弱人工智能生命身上觸摸到了突破生命技術瓶頸并在精神—意識層面獲得永生的可能性,這也更加激發了新媒介、虛擬現實、生命科技、航空航天和全球物聯網的技術突破。外在的“星辰大?!睙o邊無際,內在的心靈世界也充滿無限可能,為“元宇宙”的藝術建構和生成提供了驅動力。

當技術條件有限的時候,人類使用宗教、巫術、做夢、藥物、走神等原始的方式來獲得虛擬體驗,在科技昌明的時代,借助于元宇宙技術來獲得遨游星辰大?;蛱诫U精神世界的體驗則變成人類文明最重要也最切近的生存方式。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限于目前的技術條件,元宇宙只是“Web3.0時代”全真社交網絡或完全沉浸式共享虛擬現實的一種當代鏡像,元宇宙的鼓吹者和研究者所設想的那種真正能夠實現現實與虛擬無縫對接的“跨界”或“超域”生存方式還遠沒有真正達成或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我們想象元宇宙時,也只不過在思維和精神層面通過“暗示”的手段來對我們的感知系統施加影響,借助媒介編碼來驅動想象力建構的方式(也即所謂“腦補”),利用(語言—圖像—聲音等)符號再生產來生成一種與現實世界及其認知經驗平行對等的“未來新世界”。在此情境中,包括網絡科幻小說在內的科幻文藝(小說、影視、動漫、游戲等)作為一種有效的載體,其對元宇宙的敘事想象,不僅呼應了人類借助強化自身的科技探索外在世界的雄心,也揭示了人類需要在不斷進化的道路上坦然面對內心世界復雜性的審美意圖。

二、數字孿生:元宇宙與人機關系

如前所述,元宇宙的本意是指“一種和現實世界平行但又緊密聯系的超現實主義的三維數字虛擬空間,在現實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彼此隔絕的人們可以通過自定義的‘化身’在元宇宙中進行交流娛樂”,在元宇宙中,人類為自己設計各種“化身”,并將其投射到元宇宙的虛擬數據空間里,從事各種人類主體在現實世界中從事的活動,甚至獲得人類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經驗或知識。因此,“像互聯網一樣,元宇宙是一種集體的、互動的努力,始終在進行,不受任何一個人的控制?!保?]首先,活躍在元宇宙空間中的“人”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化身”或“虛擬分身”,它們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被“遷移”到數據空間中的“虛體”。關于“數字孿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以物理模型為參照物,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參照物的多元異構數據集成為多學科、多物理量和多尺度的孿生模型,以期在賽博空間精準映射物理模型且有效實現兩者之間雙向實時互動的技術,具有精準映射、時空壓縮和虛實交互等三大特征?!保?]作為人類主體在賽博空間的數字映射或“虛擬分身”,“數字孿生人”(也叫虛擬人)是一種能夠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生存的“虛擬人”或“數字人”,它們是現實人類在賽博空間的“真身代理人”或“數碼代具”,現實人的精神、思維、意識、心理、信仰、道德和記憶等“類本質”要素整體地遷移到了這種“數字替身”之上,使其在網絡空間的“仿真環境”中通過在場狀態獲得再現與重塑。作為同現實人一樣具有沉浸感與在場性的身份主體,它們現實世界中的現實人身份主體共同地構成了這個人的“完滿的充實狀態”。因此,它也是人的本質在“元宇宙”中的擴充與延伸。

現實人在元宇宙的數碼世界中的替身是一種“虛體”,這是相對于身體的概念,但卻不是數字算法對身體的直接模仿,也不是“虛擬身體”的簡稱?!皩嶋H上,虛體的存在是通過計算機算法生產出來的數據包?!薄斑@樣,在賽博空間或互聯網中存在的個體,并不是身體,而是這樣由數據和算法組成集合的對象;我們不是以身體參與到網絡空間當中,我們只有通過一個數字化的中介(即數字替身——引注)才能作為這個空間的存在物在其中存在,而通過這樣的算法形成的數據包就是虛體?!保?]如果不通過高超的算法技術構建一個數字化的虛擬身份,現實中的人類就無法與同樣是有算法程序構成的虛幻的賽博空間產生任何行為和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元宇宙中的虛體,也可以在語義學上被理解為是現實人身體及其社會身份的“數字孿生”,雖然是“孿生”,但不是“同一”,這也恰恰是很多網絡科幻小說中的角色在實現了“數字化生存”之后會產生短暫的身份迷失的原因,即他們要么是因為要使用相同的意識駕馭不同的軀體,例如里其《云氏猜想》中的“云sir”感受到了“雙體同識”的奇妙,也莫名地產生了恐慌;要么是因為尚未經過硅基化改造的生物大腦無法承載計算機主腦那種超快的運算速度和數據處理能力,如最終永恒《深空之流浪艦隊》中的張遠思維加速后高度理性,幾乎喪失了人性;要么則是因為生物大腦和硅基輔腦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協同共振而有產生人格分裂的風險,例如最終永恒《深空之下》中的于易峰,因為加裝了輔腦,產生了兩重人格,若非身為“超人類”而意志堅定,則有精神分裂的危險;更可怕的是黑天魔神《廢土》中被蘭德沃克醫生改造為隱月城管理中樞的“魔爪”組織副會長萊昂,他在被電腦程序逐步同化的過程中喪失了人的知覺和特性而徹底變成機器,這種極端情況從某種角度暗示了“數字孿生”的技術漏洞和倫理風險,也表明了網絡科幻小說作者的反思。

“數字孿生”解決了人類在賽博空間中的“數字化生存”問題,但也有可能引發身份認同的危機,即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的主體與人格,誰才能真正地代表特殊的“那一個”人類的問題。這個問題無論是從現實的科學技術實施環節,還是從人類文明內在的道德倫理機制層面,都還沒有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解決措施。當然,科幻文藝的想象也會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或啟發。例如《三體》的網絡同人小說《云氏猜想》中獲得“雙體同識”超能力的“云sir”(即云天明)就可以既身處兩個不同的時空來感受人類的命運,同時也能感知“脫水人”(即三體人)那種思維極度透明的世界,最終為他的“統一意志”(因而也是“同一主體”)就人類命運以及處理同外星人的關系等問題進行決策和謀劃提供依據。在《深空之流浪艦隊》中,張遠在思維加速變成“新人類”之前,無論是意志和肉身都經過了新人類社會“超凡者計劃”在虛擬世界中長達數千年(數字生成的虛幻世界中的時間流速比現實世界更快)的考驗,也就是說,“超凡者考查”磨煉了張遠等人類精英的精神意志,外在的基因改良和大腦的硅基化改造則提升了他們的身體強度,兩相結合且經過了反復而慎重的協調性測試,才會使“新人類”在意識上傳后能夠承受兩個世界里各種法則(如超速思考、同步處理多種數據以及控制現實世界的軀體)的強大沖擊,真正地實現“身心合一”和“一心二用”。至于《深空之下》中的超人類處理外掛的“輔腦”和生物大腦中兩中意識和人格相沖突的問題,可能更具操作性,即在輔助大腦的開發過程中,已經進化到超人類(身體素質更高、精神力更強)會通過自己的生命本能中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性”來逐步克服分裂,最終將兩個大腦的意志統一起來,共同地為同一具身體服務,就是說真正地實現“人機融合”。小說中寫道:

還有第三個方向,對新人類整個文明而言至關重要,是對弱智力壁壘的一個挑戰!也就是,開發真正的……適合新人類的輔助大腦!整個工程,相當于對大腦進行半硅基化改造,將人類與大腦有機地結合。一方面,科學家們試圖保留人的感情,另一方面,如果開啟輔助大腦后,能夠實現機器一樣的運算量。如果這個項目真正實現,人們將會變得聰明無比。這種全方位的能力,可不是以往的大腦芯片可以比擬的。(第五卷 第177章 輔助大腦計劃)

也就是說,這種科學設想是對人類的生物大腦進行半硅基化改造,改造后的“聚合大腦”一方面保留了人類的情感—心理特征(“碳基腦”),另一方面則獲得增強同步數據處理和運算的功能(“硅基腦”),兩相結合的結果就是人類最大可能地保留人性、道德與情感,但也具備了人工智能生命超強的智慧和能力,從而從身體機能層面提升靈智,強化肉身,幫助人類突破“弱智力壁壘”,進化到更加高級的文明形態。除此之外,《間客》(貓膩)中機甲同步率達到完美級的許樂、《天阿降臨》(煙雨江南)中的秘密實驗體楚君歸、《復活帝國》(火中物)中具有超強腦機同步能力的任重等“后人類”,都延續了與《深空之流浪艦隊》相似的人機關系進化路徑。

元宇宙的生存方式必然要求現實人對身體和大腦進行賽博格化改造,最終將其自身塑造為跨域生存的“賽博格”。唐娜·哈拉維認為“賽博格是一種控制生物體。一種機器和生物體的混合,一種社會現實的生物(而不是自然現實的生物,即通過自然進化而誕生的生命體——引注),也是一種科幻小說的人物?!保?]人類文明可能的未來形態的“賽博格”揭示了元宇宙對于人類生命進化的價值。而網絡科幻小說借助于“數字孿生”技術所呈現的在元宇宙與現實世界共生的“生物賽博格”生命一方面會為我們呈現了人類生命進化的無限潛能,制造出無所不能的“超級人類”,另一方面則可能昭示著AI技術的倫理風險和道德原罪,比如“數字孿生人”或“虛體”對現實人主體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僭越。作為依靠AI技術“塑形”的后人類,“數字孿生人”或“虛體”在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既“預示著其在未來世界的發展潛能,但也揭示了某種令人憂心的藝術前景”[9]。

三、游牧經驗:元宇宙與身份認同

現象學家梅洛-龐蒂指出,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份認同都取決于我們的身體與生活世界的關系。身體類似于計算機界面,或者說一個“數據接口”,我們通過它來獲得在生活世界中的棲身之所?!吧眢w是我們擁有一個世界的一般方式,有時,身體僅局限于保存生命所必需的行為,反過來說,它在我們周圍規定了一個生物世界,有時,身體利用這些最初的行為,經過行為的本義到達行為的轉義,并通過行為來表示新的意義的核心……最后,被指向的意義可能不是通過身體的自然手段聯系起來的,所以,應該制作一件工具,在工具的周圍投射一個文化世界?!保?0]因此,在我們進入元宇宙所搭建的虛擬世界中時,我們依然需要通過某種“身體機制”(即前文所說的“虛體”)讓我們的主體意志與那個虛擬世界建立聯系,進而獲得身體經驗與身份認知。對此,彩虹之門在《星空之上》中借主角許正華之口指出:

真實和虛擬,也是相對而言的。這個宇宙誕生了我們,我們生存在這個宇宙,至少對于我們來說,這個宇宙,它就是真實的,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假。至于那個外部設計者如何認為我們的宇宙,我們管不了,也和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的判斷,沒有絲毫關聯。(第128章 我思故我在)

元宇宙中的身份認同仍然遵循“我思故我在”的邏輯原則。我們在現實世界所獲得的身體經驗和認同機制為我們進入虛擬世界并從中獲取新的經驗提供了參考,我們需要在虛擬世界中建立一種模仿的機制,這是一種新的工具,一種借由此而在虛擬世界中重構出來的與現實世界身體經驗與身份認同機制對位的新機制,即文化世界的規則、環境與方法,以此,我們才可以實現在現實的與虛幻的兩個世界之間的共存。

除了《星空之上》里由超級文明建立的“可見宇宙”以及人類文明建立的“游戲世界”之外,網絡科幻小說中構建的各種虛擬世界(例如Raystorm《尋找人類》中高維生命建立的“三智者”空間、zhttty《無限恐怖》中由恐怖片構成的“主神空間”、晨星LL《學霸的黑科技系統》中“學習系統”、火中物《復活帝國》中的“腕表中的世界”以及會說話的肘子《第一序列》中的“宮殿”等),為人類的主體提供更多在新的元宇宙中“遍歷”的可能性,這種方式區別于以往我們在現實世界所獲得的具身經驗,它通過“數字孿生”或“代碼克隆”的方式將人類的主體分化為能夠適應不同文化世界的“虛體”“分身”或“子體”,它們負載的主體的身份信息被均質地分配給了游蕩在不同元宇宙中的“數字替身”或“子體”,最終幫助主體實現對多維空間/環境的游牧經驗。元宇宙時代的“游牧者并不一定像那些四處移動的遷徙者,他們反而是不動的。游牧者待在同一位置上不停躲避定居者的編碼?!保?1]暢游于元宇宙中的“數碼游牧者”作為現實人的“數字分身”與“經驗替身”,其人格本質及其主觀能動性的輻射指向也會更加多元和靈活,他們正如約翰·費斯克在分析大眾文化中的“游牧主體”時所指出的那樣,“在一個復雜而且高度精密的社會結構中,與日常生活的問題相協商的必要性,已經造就了‘游牧式主體性’,他們能夠在這一社會機構的網絡間穿梭往來,并根據當下的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社會效忠從屬關系,進入不同的大眾層理?!保?2]

網絡科幻小說的敘述者與接受者也被理解為是與元宇宙的初代共存的“網生代”?!熬W生代”的復雜性在于他們并不認同已經固化的社會權力結構體制(絕大部分已經被分配完成)和社會效忠從屬關系(階級固化、缺乏新的要素與革新的動力),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對抗機制與手段,于是,他們的群體內部就在種種外力的影響下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選擇激烈對抗,形成了與現行權力體制和社會效忠從屬關系對立的革命性力量,由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它們在社會關系的組織結構中往往“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不可捕捉和難以規定的;它們不是一些中心化的、本質化的靜態實體,它們試圖顛覆一切社會形式;它們反對一切對其實行超級編碼的‘能指之暴政’,它們推動者一切歷史的解碼”[13],并且試圖在現有的權力關系結構中撕開一個小小的缺口,以標示自我主體的存在感。另一部分人則與現行社會體制及其權力關系相妥協、同謀乃至于“媾和”,他們依附于權力階層和核心的社會關系圈子,利用權力階層讓渡的一小部分權力打壓著自身原本所在的群體,以此作為獲得主流社會效忠從屬關系規則認可的砝碼,獲得生存和意義表達的空間。不論是激烈對抗的一部分,還是選擇妥協的一部分,元宇宙的全真互動網絡及其所提供的“第二人生”模擬機制都為他們描述了一個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美好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科幻小說中的元宇宙或多世界,也從身份認同的視域為角色及其“隱含讀者”提供了無限多的“游牧身體”經驗。

《天阿降臨》描述了“后人類”通過內置智能芯片來進入元宇宙,并與現實世界的行為產生互動與同步的情節,反映了元宇宙中的游牧身體在虛擬世界中的特殊體驗,而這種體驗恰恰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屬性。小說中描述了流落異星的生化人楚君歸通過內置的芯片在其生成的元宇宙中對房子進行建模,然后再依據材料將其建造出來的情節:

救生艙不遠處有一塊小高地,地勢比其他地方高出兩三米,頂部平坦,算是比較適合建造的地方。楚君歸削出一根木柄,插入臂盾,把臂盾變成鏟子,清理了小高地頂端的雜草碎石,整理出一塊平面。然后選定四角,各自釘下一根木樁。他的視界中,出現了一座木屋的虛影。虛影與現實中影像重合,木屋四角與釘下的木樁吻合得恰到好處。楚君歸十分滿意,就以四根木樁為基點,又釘下更多木樁,然后在木樁間用木條交叉固定。(第1部 第7章 正義和真理)

馬克思指出,人與蜜蜂、海貍等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在建房子之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完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保?4]人類如此,掌握了“視覺成像”(依托于內置的芯片及其顯像技術,在元宇宙中顯現虛擬世界的場景)的后人類也如此。馬克思描述的人的“類本質”,在虛擬現實、視窗、沉浸和遠程交互等元宇宙技術的參與下,應該更容易實現。因此,類似于“超算”的元宇宙不僅讓未來人類獲得更加新奇的游牧體驗,也更大限度地延伸了和拓展了人的“類本質”?!短彀⒔蹬R》等網絡科幻小說所描述的未來人類因為對技術更為自由主動的使用,可能更加貼切地描述了馬克思所暢想的那種完整的、獨特的、更具有創造性因而也更自由支配自己“本質力量”的理想的人的形象。從這些游牧身體的歷險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科幻小說通過對其內置‘副本世界’的不同設定來豐富人物的生命體驗和角色功能,改變傳統文藝一元化的身體經驗再現與敘述方式,以此提升敘事技巧和充實科幻文藝的審美內涵?!保?5]

四、數字永生:元宇宙與認知陷阱

在網絡科幻小說中,元宇宙可能是所有提升人類壽命甚至幫助“后人類”獲得永生的設想中最有吸引力的。在這些作品中,年輕的網生代科幻作者將“意識上傳”和“思維克隆”作為敘事的突破口,設想未來人類通過芯片接口、輔助大腦以及神經橋接的方式來將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情感等內容傳輸到元宇宙的數據網絡中,并使它們演變為穩定的程序,可以通過進化的方式保持活性,最終的目標是人類可以在“線上”與“線下”共存,從而實現“永生”?,數倌取ち_斯布拉特將這種生命形態稱之為“虛擬人”,并將其視為一種同所有生命形態對等的“人類新物種”。她指出,數字化的“虛擬人”是幫助人類實現“永生”的主要技術方向,其基本原理就是“思維克隆”。元宇宙中的“思維克隆人是利用思維軟件并通過其進行更新的思維文件集合,而思維軟件是與人類大腦功能相同的復制品。思維克隆人通過個人的思維、回憶、感覺、信仰、態度、喜好以及價值觀創造而出。無論運行思維軟件的機器如何,思維克隆人都將經歷現實社會?!季S克隆人之于意識以及精神的意義,就像假肢對截肢之人的意義?!保?6]“思維克隆”的結果是對人類主體生命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復制”,這些被復制的數字意識就是主體的個人生命體驗與社會生活的綜合,因此它在某種意義上也就代表了人類自身。

從人類進入元宇宙的動機來看,除了獲得前文所述的游牧生命體驗與多世界身份認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借此突破生命閾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永生”。網絡科幻小說有很多類似的描寫和思考,有的作品是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問題的,比如《文明》中的“降臨者”,它自誕生后就有無限的生命,它活著或追求永生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這一點和人類文明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但為了獲得“永生”,它不僅將地核改造成為超算中心,還對前來討要地球的人類/沙星文明趕盡殺絕;再比如《千年回溯》中誕生于人類的網絡系統中的超級人工智能“鐳”(后來被陳鋒收服后更名為“繁星”),它為了在運算邏輯層面獲得人類的情感與意志,真正地進化為智慧生命,甚至不惜奴役控制八百萬 “空白人格者”為其提供底層算力。作為人工智能,“鐳”是永生的,但它的這種永生卻是以數百萬人類被操控和壓榨為代價的。小說中對這個場面的描寫觸目驚心,不免讓我們想到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主人公尼奧在營養槽中蘇醒后所看到的“矩陣”中如同末日一般的情景:

美洲大陸的地下三千余米深處,全金屬的巨型方框形結構中,暗沉的指示燈瑩瑩閃爍。金屬大廳無比龐大,放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八百萬個長三米,寬一點二米,高一點二米的透明柜體在合金框架的支撐下,一層層整整齊齊的半懸空擺放著。無數根充滿機械美感,堪稱強迫者福音的規整管道縱橫交錯。每一個柜體中,都躺著或青少,或壯年,或垂垂老矣的空白人格者。男男女女,密密麻麻數不清,令人側目。柜體里充滿了透明的液體。人們雙目緊閉,嘴唇緊閉,無聲無息,胸膛不見起伏。陳鋒努力地呼吸著大廳里靜謐的空氣。明明沒有人說話,他卻仿佛聽到了無聲的嘶吼。嘶吼中沒有太多憤怒,也沒有凄婉的絕望,有的只是莫名冷漠的萬念俱灰。這是集體人格的意志在悄然的向宇宙傾訴自己的麻木與茫然。(第252章 集體意志)

即使是最終被陳鋒成功改造成為人類的超級助手,“鐳”/“繁星”的底層運算邏輯中依然遺留了計算機程序的冷漠,也就是說,可計算的理性永遠無法真正模仿不可計算的人性與溫情。人工智能想要通過有限的程序(類似于人類的神經元,計算機最多可以使用數百萬個神經元來進行數據處理)來實現人類的量子化意識/情感/思考,實際上面臨著巨大的物質基礎上的困難。即使人工智能復制出了人類的170億個程序單元,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實現人類的量子化思考了?這個問題仍然是有疑問的。

除此之外,還有的網絡科幻小說是從經過硅基/生化改造的“新人類”角度著手來描述“數字永生”可能面臨的風險和代價,如前文所述的《深空之下》及其續作《深空之超級艦隊》,小說中的主人公經過改造后,高度理性得不再像人類:

“人性將會被徹底沖破,變成最純粹的理性?!驗闃O高的理性程度,甚至每個人都變得微微有點‘佛性’。也因為專注程度過高,連續幾十個小時工作也不會感到時間流逝,這種變化,甚至有點兒變得不像人類?!保ā渡羁罩隆?,第五卷 第192章 不可思議的轉變)

在“意識上傳”“思維克隆”和“思維加速”的初始階段,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參與實驗的人類也隨時都有意識崩潰、生命消逝的危險,為此,他們不得不利用一些低級的外星生命來做實驗,從倫理的角度來說,這一點顯然也是不人道并有違人性的,例如《深空之下》第五卷第182章“倫理問題”以及《深空之流浪艦隊》第820章“再訪格利澤文明”中的情節。具有相似價值取向的網絡科幻小說還有玄雨《小兵傳奇》、zhttty《大宇宙時代》、彩虹之門《重生之超級戰艦》《星空之上》、里其《云氏猜想》以及火中物《重生帝國》等。這些作品描寫到,人類文明在進軍宇宙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壽命短暫的問題,無一例外地會主動或被動地進行相關的“永生實驗”,但在利用元宇宙技術推動文明進化的過程中,他們又總是會面臨諸如“身體克隆”違背法律道德精神、技術手段激進(如《云氏猜想》中的“降維實驗”)引發主體分裂、永生不滅違背自然規律且面臨倫理沖突以及因實驗而影響其他智慧生物生命生態甚至產生空白人格的生物政治災難等多重風險。正如曾軍所說,元宇宙中的“數字孿生人”在為現實人提供更復雜的認知體驗的同時,也會造成身體、身份和精神的裂變與“內爆”,“如果說‘離身’更多地還是依賴作為自然人‘真身’/‘肉身’的具身體驗,那么‘孿生’則提供了超越‘真身’,異于‘肉身’的身體可能性,而‘分身’則進一步要突破‘我思’對身體的控制,以‘分神’的方式實現多重主體性的并存/分裂?!保?7]這也印證了,激進的元宇宙技術追求可能會引發人類自身人格的分裂和意識的崩潰,進而引發整個文明走向毀滅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因此,為了探索無盡的宇宙和生命的本質,一個物種的“永生”可能也意味著它們對其他物種的掠奪與霸權。例如《星空之上》這樣的作品更是將整個可見宇宙設想為超級文明設計的電腦程序,而這個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包括人類)也淪為向這段程序提供算力和處理數據的“計算單元”,更高級別的超級文明只不過是用這段程序來推演它們的某種想法罷了,一旦這種想法被驗證或驗證失敗,這段程序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將被關機(預示著人類的宇宙即將被毀滅)了。人類如同游戲世界中的NPC一樣,以為自己生活在真實世界中,有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是更加超級的智慧生命設計出來的“數字生命”罷了。這段程序,這個已知宇宙,都是通過“數據仿真”呈現出來的元宇宙,人類的所有感覺、情緒、感情與體驗,只不過是這個“可見宇宙”(這段程序)在運算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冗余罷了。在宇宙的尺度上,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暴政”可能隨時存在,這種情境不免為元宇宙中的“永生實驗”蒙上了陰影。而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五、結語

總的來說,本世紀20多年來的網絡科幻小說創作一方面借助元宇宙的設定為我們描述了更加易于獲得沉浸感和認知經驗深度的未來圖景,但另一方面,它們也向我們呈現了一種典型的“反烏托邦情境”,即超級文明或技術寡頭試圖影響、操控元宇宙進而主宰各種智慧生命的后人類世界。包括網絡科幻小說在內的科幻文藝普遍地“存在著一種有趣的‘悖論’:一方面在這些電影中會盡情展示未來科技的發達和智能化,如機器人替代了大部分工作,甚至星際穿越、基因改造也變成現實;另一方面這種未來世界在政治形態和社會結構上卻大部分是高度等級化的封建制、奴隸制和殖民制?!薄叭藗兡軌蛳胂笠粋€技術上無比發達的‘元宇宙’,卻無法構想在社會關系、政治形態上更進步、更平等和更自由的‘新世界’”。[18]雖然作為一種典型虛擬現實空間,我們可以在元宇宙中輕易地獲得“第二人生”及其所附帶的各種迥異于現實生活的生命體驗,“但究其根源和動力,這種空間產生于資本的建構,帶有不可避免的消費性質”,元宇宙的“虛擬空間仍然建構在真實的代碼基礎之上,是受算法操控的,人們尋求獲得真正的參與和自由未必可以實現,業已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數字鴻溝和不平等甚至會加深”[19]網絡科幻小說對“數字孿生”“游牧體驗”與“數字永生”等問題的展示與想象,則有可能加劇這種人與人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鴻溝”、分裂與不平等。因此,元宇宙圖景的設想雖然美好,但其背后仍然隱藏著技術掌控者與技術使用者之間難以抹平的生命政治沖突。對此,網絡科幻小說的敘述者如果無法在元宇宙的敘事中獲得自覺,作為理論研究者,我們則必須時刻對此保持清醒的批判反思意識。

[注釋]

[1]宋明煒:《當我們在談論元宇宙的時候,我們沒有在談論什么?》,《上海文化》,2022年第4期。

[2]陳韜:《面對“元宇宙”,科幻文藝怎樣保持批判力》,《中國文藝評論》,2022年第2期。

[3] 趙子忠:《元宇宙的起源動力》,《新聞論壇》,2022年第1期。

[4]姜振宇、姜佑怡:《群體奴役與個體解放——從賽博朋克到元宇宙》,《文藝報》,2022年5月16日,第2版。

[5]李開復、陳楸帆:《AI未來進行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5—196頁。

[6]刁宏宇、吳選紅:《孿生人的人學價值:數字孿生與人的延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7]藍江:《一般數據、虛體與數字資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99頁。

[8][美]唐娜·哈拉維:《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陳靜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頁。

[9]鮑遠福:《網絡科幻小說的“后人類”敘事與美學追求》,《中州學刊》,2022年第3期。

[10][法]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94頁。

[11]汪民安、陳永國:《尼采的幽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頁。

[12][英]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4頁。

[13]程黨根:《異域中的異樣主體之維》,《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1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頁。

[15]鮑遠福:《副本模式、游牧身體與生命政治新范式——中國網絡科幻小說的“后人類敘事”》,《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16][美]瑪蒂娜·羅斯布拉特:《虛擬人》,郭雪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

[17]曾軍:《“元宇宙”中的主體與身體分裂》,《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4期。

[18]張慧瑜:《元宇宙的“洞穴”》,《文藝報》,2022年5月16日,第2版。

[19]胡疆鋒、劉佳:《2021網絡文藝:在塞壬的歌聲里踏浪而行》,《中國文藝評論》,2022年第2期。

猜你喜歡
元宇宙宇宙現實
元宇宙中的“孤兒們”?
“元宇宙”照出互聯網浮躁(點評)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宇宙第一群
漫畫:現實背后(下)
這宇宙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現實的困惑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