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閑暇教育的生命價值營造及發展進路

2022-03-03 00:37陳媛
中國遠程教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閑暇老年人生命

【摘 要】

閑暇時光是貫穿于人整個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越來越重視利用閑暇發展健康有益的生活,營造生命價值可以說是對老年閑暇教育發展的邏輯基礎。老年閑暇教育的發展需要依托學習型社會主體建設,在終身教育思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引領下,從內在教育價值上凸顯老年閑暇教育的生命潛能、生活創造、文化價值,為老年人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此,老年閑暇教育在實踐中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在政府、社會、學校、市場中尋求空間和定位,打造生態化、人本化、數字化的閑暇學習生態圈,培育老年學習社群,聚焦發展老年人的生命活力,獲得群體創造的社會力量,實現老年教育發展的利益最大化。將老年閑暇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發揮二者的合力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老年閑暇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學習型社區;老年教育;老年休閑教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學習生態;未來社區

【中圖分類號】? ?G4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9-458x(2022)2-0035-07

一、引言

20世紀中葉以來,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各國逐步蔓延。在積極老齡化(positive aging)、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理念的倡導下,近年來老齡化研究從社會學范式關注缺陷的老化等消極因素,轉向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旨趣、促進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積極方向發展。對成功老齡化的界定不僅僅是指老年人身體功能性健康,也包含著心智的完善和情感的健全。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理解老齡化,并為老齡化做更積極的準備。為此,聯合國在2002年發布的報告《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2002)中為世界各國老年教育的供給提供了實施框架。報告提出了積極應對老齡化的三大支柱,健康、參與和保障,旨在通過增強老年人生命主體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建立與他人和環境的有效聯結,以應對老年人認知缺陷和社會失能。當前,隨著時代變遷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尤顯迫切。介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學習需求的發展形勢不相適宜的現狀,《“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2017)也將“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梢哉f,使老年生活變得更富有價值和意義是未來老年教育面臨的新課題,這需要我們從更為寬廣的社會視角去回應。當前,不同于普通教育,老年教育能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收益及邊際效用較低,老年教育仍是小眾的、邊緣的,且發展基礎薄弱。同時,由于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所限,當前我國對老年教育的制度建設存在不足,這些因素導致老年教育的自組織能力和發展動力的不足。

當前,老年教育正從消極的社會福利取向,向積極的教育服務取向轉化。將教育與養老有機結合,通過增進老年人的知識、技能和素養,提升他們的自立、自給、自足能力,喚醒自身的生存價值,借此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社會參與,是積極老齡化的有效舉措。老年閑暇教育順應了積極老齡化的養老理念,逐漸顯現出更大的功能和價值,即構建具有生命價值意義的老年教育形式,不僅要在生活保障和物質層面實現老有所安,還要在社會生存技能層面實現老有所為,更要在閑暇的精神層面發展老有所樂。Bynum認為,老年教育的目標定位應從促進老年人的活動參與轉向促進其精神發展,要從內在心理和精神世界對老年人進行積極的干預(Bynum, 2017)。李潔認為老年教育內容(從知識轉向智慧技能)和方法(從傳統轉向現代)應隨之做出創新性調整??梢?,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正是當下老年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的觀念變革(李潔, 2015)。

近年來,對老年閑暇教育的研究日漸豐富,在終身教育發展的前提下,社會學范式為老年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當前把老年教育當作一種生命成長的認識尚有不足,對老年人內在心理建設不夠重視,對老年教育的閑暇傾向的理解和關注也不夠,特別是針對職業退出期閑暇教育形式的設計尤為缺乏。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尚沒有獨立的研究框架和體系,從理論層面對其的挖掘也較少,大多將其作為養老模式來加以探討。老年閑暇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命題,任務多元而復雜。因此,首先需要在理論層面厘清老年閑暇教育的內涵意義,并將其滲透到教育目標、功能、價值等教育理論的理解中,來理解老年閑暇教育的邏輯基點。本文認為,對生命價值營造是老年閑暇教育的邏輯基點,將構建生活作為老年閑暇教育的旨歸,與社區治理形成了老年閑暇教育的最優路徑。通過架構老年閑暇教育學習生態圈,集合社會資源,培養老年人對運用閑暇時間的意識和能力,實現自我充實、自我完善以及精神自洽,形成老年閑暇教育的運作生態體系,構成了本研究的基本內容。

二、老年閑暇教育的價值向度

(一)閑暇的生命意向及其營造

站在生命價值高度來理解閑暇的意義,閑暇同樣是為了生命而存在,是人生的精華,是為了實現生命的自我釋放。在古希臘時代,閑暇在語意上指的是學習和教育的場所,即將教育視為閑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將閑暇提高到“一切的唯一本原”的高度,他認為閑暇是具有“德性”的高尚行為選擇,以自身為目的、自足地實現活動,由此個體可獲得極大的幸福感。這里,亞里士多德已經將閑暇與空閑和娛樂嚴格區分開來(張培均, 2019)。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則進一步將閑暇和生命價值意義相聯系,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是閑暇的,才是自由的,才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和行為,因而閑暇才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叔本華, 2008)。

在近代,人文主義研究范式對閑暇的生命價值觀形成了理論關照。美國學者羅伯茨認為“現代社會的閑暇意義在于,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包括對待生活中的工作和閑暇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閑暇的內在價值是將人從勞動狀態中分離出來,提升人精神的內在理性、愉悅,理智地實現自我完善、生命提升(彭先桃, 1995)。首先,閑暇嵌入現代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貫穿人的整個生命歷程的重要環節,是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工作的原動力和目標,也是具有生命的自由創造力,具有謀求個性化發展,不斷提升生命質量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追求。其次,人需要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以自己所喜歡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 在內心的驅動下獲得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使人越來越走向精神自由,實現生命的自由釋放。Jung即認為老年人在此階段伴隨著自我反省增長,面臨著接受生活中所發生的有價值和意義的精神任務,即對生命意向的營造(Jung, 1959)。

另外,閑暇與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自我實現理念具有一致性(馬斯洛, 2003)。馬斯洛認為:個體在經濟層面上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存和安全需求;在社會層面上的工作目的則是滿足愛與歸屬、尊重和肯定,獲得歸屬感的需求;在心理層面上的工作目的是為了達成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閑暇既是生存需要也是自我實現,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求之上的高層次需求,是在滿足生存秩序后獲得的自由時間,通過自由的選擇達成自我價值肯定和實現,超脫了現實利益獲得“自在的快樂”。這個過程是人的內在潛能及固有價值現實化的過程,使人走向人性的完美,人格的健全,心智的成熟,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建立符合人性發展的價值體系。

可見,閑暇的生命價值意義在于它具有生命理性的終極價值意義和創造生命意向的成長隱喻,能夠提高人的精神內在愉悅和幸福感,豐富生命價值和對生活的自由創造是閑暇教育發展的邏輯基點。

(二)以閑暇為導向的老年教育

杜威(John Dewey)從教育即生長的隱喻(Growth Metaphor)出發,強調教育是生命有機體突破時空局限和自由釋放,通過與環境交互的過程和結果來實現有機體與環境的平衡(杜威, 2014)。他指出了教育的生命本質:生命體與環境要達成有機平衡和統一。人的成長是終身的,這意味著人的學習也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連續過程,人的生命歷程的每一階段都要與社會、環境保持平衡??梢?,老年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提高認知能力,保持自身精神及生活與社會環境的平衡。而以閑暇為導向的樂生型老年教育恰恰滿足了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它將自然的生活要素中的學習作為生活—工作的親密伙伴,這和強調積極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活經驗、有質量的生活品質的老年生活可以說是非常相宜。

其一,閑暇教育能夠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少研究表明,對老年人的心理和行為予以智力刺激,通過獲得新知,訓練心智,可保持大腦的活躍,有助于老年人應對生理的老化。據調查,學習程度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態、壽命長度有著重要影響。教育的程度對預期壽命的影響大于經濟收入和階級地位的影響(趙丹, 2016)。Wolf通過大量基礎研究發現,適度的精神刺激可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語言功能的發展更可以遲至70歲晚期(Becker, 1997);Mielck認為受過較高正規教育的人可以更理性地應對生活而避免健康風險,以減少抑郁的產生(Mielck, 1994)。

其二,閑暇教育賦予老年人對生活的理性認識。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在物質需求得以基本滿足的前提下,精神需求趨于積極,對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也愈加迫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情感需求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與積極老齡化存在著應然的關系。老年人面臨一個被稱為生命回顧、完成的階段,處在退出職場階段的老年人,其生命的重心重歸閑暇生活,具有對生命價值的追問和對自由創造的強烈渴求。閑暇教育恰好彌補了老年人自身之前自由發展的不足,使他們以一種非功利的理性態度重新審視生活,是老年人實現喚醒自我—強化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賦予其理性的生活觀、價值觀和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

其三,閑暇教育引導老年人勝任閑暇。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下,閑暇作為促進人獲得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被正確引導。以生命意向為核心的閑暇教育體現了人本化的生命價值意義,其將休閑、教育、工作和諧地統一起來,以為生活而學習的理念,豐富老年生活的原動力和目標,對老年生活予以自由創造,來營造生命的價值、目標和旨趣。通過對生活方式以及娛樂活動的教育引導,教會老年人感受心靈的涌動,這種本能直覺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和心理建設,感受自我實現的快樂的“精神寄托”,可以更加積極地投入生活,營造充實而又富有旨趣的老年生活。以此應對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問題,將有助于老年人抵御精神孤獨,提升內在愉悅和幸福感,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發展。

三、老年閑暇教育的內涵屬性和設計取向

與學歷教育相區別,老年閑暇教育體現出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非功利性態度以及“樂生”的生命哲學觀。因此,老年閑暇教育在外在形式上要體現出休閑化、社交化的教育屬性,在內在教育價值上要凸顯自然生命的激活、生活創造以及文化價值的引領。

(一)老年閑暇教育的屬性

閑暇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生活化教育,也是促成人性完滿的過程。赫伯特·斯賓塞認為,閑暇教育是為滿足個體愛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動,是人一生所需接受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赫伯特·斯賓塞, 2014)。美國學者J.曼蒂在《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提出,閑暇教育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閑暇時間而獲得某種變化,是人們為提高閑暇生活質量所受的教育,是個人獲得對自我、閑暇、閑暇與生活方式和社會的組織關系理解的過程(瓊·曼蒂, 1989)。老年人恰恰是最有閑的階層,擁有著絕對的閑暇時間和閑適的心態,是最需要對閑暇生活進行組織的人群,并且老年教育的娛樂性和休閑性天然帶有閑暇教育的傾向。老年人的社會化是通過閑暇的形式開展的。老年人大部分時間處于閑暇狀態,為閑暇生活做準備是老年人生活旨趣的重要內容,因此,從內容到形式閑暇教育和老年教育在目標及內容上都具有趨同性。

老年閑暇教育以滿足個體愛好和情感為基礎,教會人們體會幸福。幸福是一種自成目的的自我滿足,不靠其他價值提攜,也不被外物喚起,來自身心的和諧以及具有價值意義的生活。老年閑暇教育定位于通過滿足個人喜好,促成自我陶冶,來獲得高質量的生活、更健康的精神狀態、更加快樂的人生,以及通過豐富閑暇生活來改進生命的質量和意義,提升個體的自我價值和個人喜好。具體表現為運用閑暇發展老年人的興趣、性格、價值觀等自我認知,精進生活技能,和諧家庭代際關系。學習者通過閑暇時間獲得信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的變化,達到個體的充分發展。

老年閑暇教育是打造理性的生命教育。一方面,老年閑暇教育是以培養健康的生命旨趣為內容的教育。同時,老年人若能運用其基于生活經驗的學習、理解、推理、分析、判斷的能力,科學地使用閑暇時光,將知識擴展到晚年生活的社會建構,可以重新服務于社會,使老年人理性地生活。另一方面,從賦權的角度來看,對老年人的“文化反哺”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幫助老年人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其在時代發展中體會到未落伍于社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老年人利用閑暇時間開展的學習和交流活動,可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提升社會主體意識,實現自我完善,進一步提高生命質量。

老年閑暇教育具有和諧的代際性特征。老年閑暇教育不能脫離家庭這個載體,以及人際互動的影響形式。在閑暇時間里,在家庭代際間的非正式互動中,家庭成員可就感興趣的各種問題切磋交流,共享對話,傳遞文化知識、價值觀念、生活習俗。這不僅促進了老年人自我認識,也能增強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平衡和穩定作用,有利于知識的代際傳遞,減少代溝,形成和諧的家庭代際關系。進一步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老、敬老、愛老”的價值導向也為工作在流水線上、生活在公寓房里、缺乏人際間交往的現代人提供了家庭的精神庇護所,無形中增強家庭和社區內的成員的心理聯系,這對于減輕老齡化社會的壓力,優化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

老年閑暇教育具有混合生命周期的特征??肆_斯(Cross, 1981)從人口老齡化的視角在哈格維斯特的“線性生命周期”的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混合生命周期”觀點。在當前規??涨暗娜丝诟锩媲?,傳統的生命周期序列被打破,隨著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閑暇不再為老年人所獨享,學習和工作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學習、工作和休閑結合起來并被分配到整個生命過程中,老年人的生活元素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元。因此,要強調生命歷程的聯接性和開放性,將老年閑暇教育視為全人及終身生涯完整發展的一部分。

(二)老年閑暇教育的設計取向

1. 動機需求取向

為滿足老年人高層次的精神任務需求,需要將其生活經驗、生活態度和生活實際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結構,這是老年閑暇教育的重要內容。Houle認為需求及動機取向是成年人參與非義務教育的主要原因(Houle, 1961),老年閑暇教育的非功利性決定了需求和動機是老年人參與閑暇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Boshier將老年人的學習動機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社交接觸型、社會刺激型、職業進展型、社會服務型、外界期望型和認知興趣型。其中,社會化和個人興趣為目的的學習活動對老年人教育參與的影響相當大(Boshier, 1978)。但每個老年人的興趣、能力各異,具有自我闡釋的內在生發性,因此,老年閑暇教育需要尋找社會化和個人興趣的結合點,為老年人提供足夠多的選擇機會,并將這種選擇融入日常生活,以更靈活多樣的模式來定制老年教育,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學習需求。

2. 社區治理取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親人之間共同交流、相互學習的場域。社區作為最接近于家庭的社會單元,是老年人最為直接的閑暇生活空間。借助于學習型社區的治理,可以有效增加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增強老年人的社會行為能力和生活質量,實現老年群體性發展。Barbare Soloman提出了增能理論,認為負面評價、負面經驗、無效行動是造成個人的無力感源的三個因素(Wilhelmina, 1978)。盡管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使人無法發揮能力的障礙,但是通過社區和家庭的有效互動,可以增強人們在個人層面、人際關系層面(家庭內或家庭間)、環境層面(社區)的行為能力,從而填平這些溝壑,達成增強家庭自助能力,發展家庭文化,形成家庭之間的互動、共融氛圍的目標,助推社會和諧發展。

3. 家庭代際取向

代際學習在歐美近年來開始興起,其宗旨在于促進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交流和互動,已成為兩個人群彼此交換生命和生活要素的一種方法。有學者認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交流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所有人的生活質量(Dantzer, 2012)。老年人處于生理機能衰退期,容易因缺少陪伴而產生精神孤寂,而家庭代際紐帶的聯結性提高了家庭間人際良性接觸,提高了家庭成員彼此的生活質量。家庭是學習共同體的最小單元,家庭間的學習交流,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舒緩了隔代間的情感疏離和價值沖突,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包容度,另一方面可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供代際支持,增加親情滋養,實現家庭和睦,提升社會生命品質。

綜上所述,老年閑暇教育是運用閑暇發展老年人的興趣、性格、價值觀等自我認知,幫助其獲得信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的認知支持,實現老年人的知識攝入、技能拓展和情感滿足,精進生活技能。應從“樂生”這個教育屬性出發,圍繞老年人的生活結構,從動機需求取向、家庭代際取向、社區治理取向塑造老年生活圈,將“個體—家庭”“社區—社會”兩個層面串聯展開:“個體—家庭”層面是指從老年人主體生長出發,整合老年人的生活經驗、生活態度和生活環境,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活結構,并從家庭生活中形成了代際性的學習圈;“社區—社會”層面是指老年人的社會關系架構,以社區為活動中心,形成社群性的學習圈,輻射社會生活不同領域。通過發展老年人的社會生命來提高老年人的自然生命質量。

四、樂生型老年閑暇教育的發展進路

羅伯特·郝欽斯(Robert M. Hutchins)提出了“學習型社會”的概念。在學習型社會中,充滿個人閑暇和自由時間,學習是這一社會的核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每一個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并使個體的人格趨于完善,經歷不斷的價值轉化中,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賢、樂、善”。這再一次強調了讓教育回歸生命原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Hutchins, 1969)。

我國的老年教育尚處于“政府補充性福利主導+非政府組織和民間機構零星參與”的階段,無論是老年教育核心承載體老年大學,還是新興的老年社區教育,其受眾面都極為有限,且缺乏從上到下的統一管理。目前,單一的公共服務體系供給已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日益發展的學習需求。因此,老年閑暇教育要充分依托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在終身教育思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引領下,將其納入學習型社會的主體發展之下,融入社區治理,通過自治共享的形式實現老年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為此,本研究從老年閑暇教育的內涵屬性和設計取向出發,提出了老年閑暇教育的發展框架,即通過構建多維聯動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學習型社區治理下以城市社區為主體的多維層級的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探討老年教育與社區治理結合的新模式。

(一)多維聯動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老年教育是一個由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相互交織的命題,由此不能僅僅從教育本身予以回應。它不僅關系到每個老年個體的主體成長,還上升到了社會公共利益層面。老年閑暇教育的發展需要與終身學習的理念相呼應,為老年人營造積極參與學習的社會環境:在政府的鼓勵、支持和引導下,以社區的“屬地化”服務為核心,借助學習型城市發展之力,整合社會資源,有效融合社會各方資源,吸納公共事業單位、企業、學校等多領域多元化的社會資源,打造多維層級的老年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和多元供給的聯動機制,形成城市社區治理下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由此可以為老年人打造聯通社會各個環節的協調機制、組織模式和制度結構,使教育服務與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形成自治共生的關系。具體而言,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是由城市社區為服務主體的,政府主導、社會各方聯動參與、市場調節,各級各類學校聯合供給的生態化、人本化、數字化的老年教育供給機制。由政府或者其授權部門組織開發并提供基本的政策保障,統籌協調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老年閑暇教育項目,通過政府的制度推動與整合社會資源保障的有效結合與“雙管齊下”使老年閑暇教育的覆蓋面更加廣泛、結構和布局更加合理。例如,大學應積極主動融入社會化老年教育的智庫角色中,將關于老年教育的業務指導、教育示范、師資培訓、資源開發、平臺建設、理論研究、政策咨詢和信息服務等工作整合承擔起來。通過整合學校系統與社會教育系統,進一步實現“平臺一體、資源整合、整體運作、成果分享”的融通共享機制。

(二)多維層級的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

從社會認知理論出發,個體的行為、認知與環境構成了動態的相互決定關系,宏觀制度、資源環境、技術條件等都會影響老年人參與學習。為此,需要從老年人個體需求出發,沿著生活結構營造老年人的學習場域,打造生態化、人本化、數字化的學習生態圈,發展聚焦參與互動的老年學習型社群,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能力,實現老年人發展的利益最大化。具體而言,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圈,更是串聯著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生活圈,使老年人可以融入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內容與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中,組織培育適合老年社群生態發展的生活場域。在開放、生態的環境支持下,老年學習共同體通過上下聯動的社群性學習活動,實現個體自我與社會自我的統一。從老年閑暇教育的三個設計取向出發,多維層級的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分為三個層級化學習共同體部分,由“家庭—社區—社會”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構成,以社區為紐帶培育老年學習社群,輻射家庭、組織、社區、學校、社會等各個活動維度。其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是代際型學習共同體,以社區為單位的是社交型學習共同體,以學校為單位的是服務型學習共同體。三個層級化的學習生態圈將老年人的教育空間從家庭延展到學校、社會,也使老年人的活動范圍從家庭延伸到社會。通過溝通社會關系,提高老年群體的社會活動的幅度和協同能力,使老年人的個體自然天賦和社會生命實踐得以和諧統一,達成自治共融的生活境界,從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未來社區治理下的老年閑暇教育

社區是現代社會人們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也是實施老年閑暇教育的有效途徑和主要載體。它的生活元素和社交元素可充當家庭和社會之間聯結的節點,打通老年人和社會的隔離狀態,以社區為平臺,集合各類社會教育資源,串聯起不用層級的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通過自下而上的社群性教育活動,形成“個體—家庭—社會”三級由內而外的聯動發展的路徑,從構建信任、互惠的家庭關系和具有信任度的社會關系出發,形成社區自治互助的形態,實現家庭與生活社區有機聯結,以教育增進人與社會的協同發展,發揮教育和養老發展的雙效融合??梢哉f,社會公共利益與教育服務導向的結合是老年教育的主體發展方向,將社會教育融入社會治理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有力舉措。浙江省在2019年3月出臺了《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該方案提出了生態化、人本化、數字化三位一體構建集約共治、綠色智慧的未來社區的倡議。為積極推動關于教育場景治理的未來社區建設,當前亟待以“教育+治理”的模式,通過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和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來搭建教育場域,憑借社區治理為聯通兩者的重要介質,將老年人的閑暇生活融入學習型社會的整體發展中。

(四)“閑暇教育+社區治理”新模式

“閑暇教育+社區治理”模式具有賦能增智、激發參與、協調互動、疏導心理、資源聚合等功能,可以促進創新管理模式、提高行政力量與教育資源相結合而產生社會效益。其可為老年閑暇教育引入各項社會化資源,從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實現教育資源的一體化聯動,擴大其對社區老年人身心發展的影響。同時,老年人通過學習建立信任、互惠的積極的人際社會關系,可獲得被陪伴的精神慰藉,能增強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意識,再次挖掘了老年人的社會價值,有助于邊緣化身份的重構,從教育賦能的角度促進了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能力,引導社區治理向更為良性和生態的方向發展。

當前,應積極探索“閑暇教育+社區治理”新模式、新方法。

第一,在老年閑暇教育活動中,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的志愿崗位,在學習中倡導老年人對教育內容做主動創新設計。以教育為老年人賦權增能。老年人通過增強自我價值意識,獲得身份認同,提升社會歸屬感、存在感,激發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實現社區自治共享的目標。

第二,以社區為平臺拓展外維產業空間,與社區的服務產業鏈掛鉤,鼓勵家庭、企業、學校、社區等社會主體定期開展各種集文化性、知識性、藝術性、體育性于一體的教學活動,如知識講座、老年游學營、茶會、聯誼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第三,加強社區老年閑暇教育特色項目的設計。例如,結合屬地社區特征,圍繞社區日常生活,豐富教學內容,靈活教學形式,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營造社區的家庭氛圍,突出老年人對家庭親情及生命價值的感受,宣傳良好的家風家教。

第四,在融合社區老年個體復雜性與差異性的基礎上,精準地掌握他們的個性化教學需求。從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出發,注重對老年人先前知識的引導,以及對生命的回顧,通過嵌入游戲化、社交化的設計理念來增強、豐富閑暇學習的形式,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益智性和互動性,增強老年人對學習的體驗感,進一步完善學習效果和激勵措施。

第五,搭建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字化平臺,縮小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技術鴻溝,整合社區的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共享、智能化的教學支持等服務,將老年閑暇學習生態圈進一步擴展到泛在學習空間,擴展閑暇學習的線上空間維度。

五、結語

從實現生命價值的旨歸審視,老年閑暇教育表達了一種理性平和的生活價值觀,體現出非功利化的教育態度——教育為休閑生活做準備(陳建華, 2011)。老年人多處于閑暇狀態,這使老年教育天然具有閑暇傾向,以老年人為受眾的閑暇教育是積極老齡化的有效舉措,旨在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需求,賦予老年人更大的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更要提升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對老年生活進行再創造,以改善他們的社會生活質量,獲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人生的圓滿。本研究從老年閑暇教育的生命意義出發,圍繞老年人的社區生活提出了老年閑暇教育的發展框架,探討了老年教育與社區治理結合的新模式,以期為老年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和發展進路,未來仍有待于廣大學者不斷進行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的豐富和拓展。

[參考文獻]

陳建華. 2011. 教育為休閑生活做準備——兼論教育與休閑關系的歷史嬗變[J]. 教育研究(10):84-88.

赫伯特·斯賓塞. 2014. 經典教育全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李潔. 2015. 老年教育理論的反思與重構——基于西方現代老齡化理論視野[J]. 開放教育研究(3):113-120.

馬斯洛. 2003. 馬斯洛人本哲學[M]. 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3.

彭先桃. 1995. 成人閑暇教育漫議[J]. 成人教育(6):19-20.

瓊·曼蒂,L. 奧杜姆. 1989. 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 葉京,譯. 北京:春秋出版社.

叔本華. 2008. 人生的智慧[M]. 韋啟昌,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佚名. 2017. 關于《“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政策問答. 中國老年(7):59-59.

約翰·杜威. 2014. 民主主義與教育[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張培均. 2019. 亞里士多德論閑暇教育[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47-56,192.

趙丹,余林. 2016. 社會交往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J]. 心理科學進展(1):46-54.

Becker, R., et al. (1997). Wohlfahrtsentwicklung und Lebenserwartung[A]. In R. Becker (Ed.), Generationen und sozialer Wandel. Opladen: Leske & Budrich:199-231.

Boshier, et al. (1978). Education Participating Scale Factor Structure for Older Adults[J]. Adult Education, 28(3):165-175.

Bynum, L. L., et al. (1993). Motivations of third-age students in learning-in-retirement institutes[J].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1993, (57): 12-22.

Cross, K. P. (196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 cilitatinglearning[M]. 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1.

Dantzer, F., et al. (2012). Learning for active ageing &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R]. (n.p.): European Network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14.

Houle C. The Design of Education[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utchins, R. M. (1969). The Learning Society[M].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Inc.

Jung, C. J.(1959). The basic writings of Jung[M]. Oxford: Modern Library.

Mielck, A., et al.(1994) . Krankheit und soziale Ungleichheit: Empirische studien in West-Deutschland[A]. In A. Mielck (Ed.), Krankheit und soziale Ungleichheit. Opladen: Leske & Budrich: 93-124.

Petite-Manns, Wilhelmina. (1978).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Barbara Bryant Solomon[J]. Social Service Review,52(1):157-160.

WHO. (2002). 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R]. Geneva: WHO.

收稿日期:2020-08-01

定稿日期:2020-12-14

作者簡介:陳媛,副編審,碩士研究生,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科研處(310061)。

責任編輯 郝 丹

猜你喜歡
閑暇老年人生命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人在何時最清醒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閑暇拾筆寄娛情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閑暇時間干點啥?
莫讓閑暇“抹殺”青春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