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來英國科技的演進發展研究

2022-03-07 07:34周丹妮
老區建設 2022年1期
關鍵詞:科技社團科技教育英國

[關鍵詞]英國;科技;科技教育;科技社團

[作者簡介]周丹妮,浙江工業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科技合作、企業國際化。(浙江杭州 3100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1-13世紀西歐人文主義思想演進的歷史形態研究”(18 BSS001)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其科技實力也一直保持在世界領先地位。近代以來,英國先后經歷了17世紀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輝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優勢地位被超越的遺憾、20世紀晚期至今科技創新戰略的強有力推動,其科技實力也一直保持在世界領先地位,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英國科技演進的研究較為零散,成果并不多。因此,梳理近代以來英國的科技發展歷程、科技教育體系發展與變化、科技社團的演進過程,對后續從英國科技發展演進中提煉相關經驗和啟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近代以來英國科技發展簡要回顧

英國科技發展歷史悠久,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一直保持著根據時代發展變化而逐步調整的趨勢。

(一)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確立了該國的君主立憲制[1]。封建專制制度的被推翻、國內關稅壁壘的消失、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不斷擴張的海外殖民地,都為該國近代科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和政治條件。在此期間,英國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為近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涌現出一大批近代科學先驅,使得“科學進步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思想深入人心。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創立了實驗哲學、資產階級唯物主義哲學、近代歸納法,為英國科學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帶來深遠的影響;牛頓(Issac Newton,1642-1727)建立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991)首次提出科學的元素定義,成為化學科學的“開山祖師”;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設計并發明了力學、光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方面的重要科學儀器,被譽為英國的“雙眼和雙手”[2]。

1765年,“珍妮紡紗機”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1785年,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自此,工廠制代替了手工作坊,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走向高潮[3]。在此期間,英國的科技發展植根于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等制造業相對發達的地區,科技進步與工業發展得以相互結合[4]。

(二)優勢地位逐漸被超越(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晚期)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實現了財富的高度匯聚。統計數據顯示, 1870年,各國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前4名依次為英國(占31.8%)、美國(占23.3%)、德國(占13.2%)、法國(占10%)[5]。在此期間,英國在各科學領域的成就依然顯著。例如,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于1803年提出原子理論,為后人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于1831年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并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從而發明了圓盤發電機,被譽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于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的生物進化論學說;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于1873年出版科學名著《電磁理論》。

盡管英國在電磁學領域擁有開創性的偉大科學成就,但卻在以電力技術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錯失良機。這些關鍵性的技術發明最終在德國、美國得到了廣泛應用。究其原因,一是科學技術和生產相分離,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并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需求;二是企業家大多局限于短期收益率,導致對新興產業發展投入不足。在此期間,德國、美國則抓住千載難逢的時機,生產制造能力迅速提升,逐漸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與軍事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重點支持[6]。英國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支持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加大科學技術投入,涌現出一大批服務于戰爭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例如,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于1911年成功證實了原子核的存在,創建了盧瑟福模型并于1919年實現人工核反應;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分別于1923年和1928年發現了溶酶菌和青霉素;瓦特(Robert Watson-Watt,1892-1973)于1935年發明雷達系統;惠特爾(Frank Whittle,1907-1996)于1930年發明噴氣式發動機,給世界航空工業帶來一場革命。

20世紀4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英國充分利用前述科技優勢,重點投入在軍事、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領域。與此同時,該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成果尤為突出。例如,沃森(James Watson,1928-)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于1953年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生命之謎”被打開;又如,1978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以及1997年克隆綿羊的誕生。然而,英國的信息技術自20世紀70~80年代開始落后于美國、德國和日本[7]。

(三)政府實施科技創新戰略(20世紀晚期至今)

進入20世紀后期,英國政府發現其科技發展長期以來存在著重科學、輕應用、科研成果轉化緩慢、經濟效益差等問題,開始大力培育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體系,加強對科技發展目標向經濟發展方面的引導。1993年,英國政府發布《實現我們的潛能:科學、工程和技術戰略》白皮書[8][9],首次對5~10年后的科技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和預測,將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確立為提高國家競爭力、增加社會財富并提高生活質量。

世紀之交,英國政府連續發布多個以創新為主題的科技政策(表1),體現出在知識經濟浪潮下對科技創新戰略的需求。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為推動經濟復蘇,英國政府提出要通過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連續發布多個科技創新戰略方案(表2),強調科技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保持英國在世界科技發展中的領先地位。近年來,英國進入“脫歐”程序,科技創新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二、英國科技教育體系發展與變化

科技教育是科學技術教育的簡稱,其內容、方式、制度都隨著科技、經濟、社會、教育的發展而改變,不僅與教育發展的水平有關,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16]??萍冀逃怯鴩覄撔律鷳B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英國政府首次正式頒布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科學與創新投資框架(2004-2014)》[11],旨在推動科技教育創新的健康發展[17],加強高校與企業相互協同合作[18]。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所發布《2021年技術和創新報告》中,“國家準備就緒指數”①被用來對各國在前沿技術的準備程度進行評分。英國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瑞士),該國已為前沿技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9]。經過相關文獻史料的梳理,英國科技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6]。

(一)萌芽階段(14世紀至19世紀)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至17世紀),英國教育思想就已存在于類似教育機構的場所。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來臨,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生巨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適應新的需求。英國科學家、政治家、教育倡導者普萊費爾(Lyon Playfair,1818-1898)在此時提出要鼓勵發展工商業方面的實用科學技術教育[20]。

(二)形成階段(19世紀至20世紀)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科技教育體系的代表性變革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方法和學科體系的建立。形成了從事物發展變化關系思考問題的研究范式,并以牛津、劍橋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建立了教授席位設立制度。二是學科體系建設。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打破傳統古典教育宗教思想束縛,英國創辦了多所以不同學科方向為特色的大學,如曼徹斯特大學、利物浦大學、伯明翰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威爾士大學、利茲大學等。這些新大學面向全社會,不僅為廣大群眾的子弟入學創造了條件,而且還增加了大量的實用技術方面的內容和課程,把經濟、生產同地方的需要結合起來,受到了地方的歡迎和支持。與此同時,這些高校的學科體系獨立性也在不斷加強。三是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出現。新大學運動和城市學院運動從根本上擴大了教育知識傳播的范圍,將股份制引入高校,使得學科分支在財力、權力等方面得到解放,最終形成多主體有效協同的產學研合作激勵機制[21]。

(三)發展階段(20世紀至今)

20世紀以來,英國科技教育得到了政府財政、各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政府深刻意識到培養新的科學技術專門人才是當務之急。為重新組織科學技術教育,特別是解決好大學和其它技術學院之間的問題,英國政府提出了《珀西報告》[22]。該報告明確指出,大學應為工業培養科學家,技術學院應為工業培養技術助理人員和制圖人員,兩種機構都應該培養高級行政人員和有技術資格的管理人員。

20世紀6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該國政府撥出巨款,加強技術科學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大范圍地擴建實驗室。學校則擴大招生人數,大量購置先進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加強學校和生產部門、科技部門的聯系,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參加生產實習和技術操作。1962年,以羅賓斯為首的羅賓斯委員會應運而生。次年,該委員會發表了《羅賓斯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英國高等教育的計劃和改革教育的方案,開創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在科技教育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這些支持一方面有力促進了科學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強化了高校委員會在國家和教育之間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21世紀以來,英國政府啟動“十年發展規劃”,利用科技創新和技術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以科技教育為主導的英國創新文化個性特征,在協調人才培養與科技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與優勢[23]。

三、英國科技社團的演進過程

師昌緒院士曾指出:“學會與期刊,是代表一個國家科學地位的兩大重要標志”[24],這其中的“學會”意指科技社團[25]??萍忌鐖F是“單個的科學家經由專業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院、研究小組、通信以及新興的互聯網結合成一個社會群體??蒲薪涃M來自政府研究資助、企業的研究和開發部門、大學以及私人捐助”[26],主要組織形式包括學會、協會、研究會等。英國較有代表性的包括英國皇家學會(RS)、英國皇家化學會(RSC)、英國物理學會(IOP)、英國標準學會(BSI)等。通過相關文獻史料的梳理,發現英國科技社團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少數人員活動的科研場所(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

1660年,英國最早的科技社團——英國皇家學會成立[26]。英國皇家學會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實體,其成立的初衷在于進行科學研究。不僅如此,科學的交流和傳播也僅限于少數科學家和中產階級之間。在此期間,社會上層慷慨自助科學研究,科研也日益成為中產階層青睞的時髦職業,科技社團是少數人員活動的科研場所。

(二)面向大眾進行科技傳播(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變,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金融中心??茖W技術的實用性強烈激發當時的受益者——資產階級通過科技社團來提升工業生產效率的愿望。此時,英國政府也持積極鼓勵態度,科技社團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迎來其發展的巔峰時代??蒲腥藛T、資產階級、普通人都以加入科學社團為榮??茖W社團的專業性不斷增強,逐漸從綜合性的學術社團轉變為專業學會。為適應大量民眾的需求,科技社團的科學研究職能逐漸弱化,將向民眾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作為其更加重要的職能。19世紀晚期,隨著科技傳播在普羅大眾中的普及,英國科技社團最初的科學研究職能逐漸被高校和科研機構所取而代之。

(三)職能多元化并成為政府的重要智庫(20世紀至今)

20世紀以來,英國科技社團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拓展了政策咨詢、科學教育、專業認證等多項職能,影響力與日俱增。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社團已成為英國政府不可缺少的決策咨詢智庫。長期以來,英國歷屆政府發現政府過度依賴文職人員的政策建議會存在一定弊端。而科技社團不受政府干預,也并非利益相關者,各種思想能進行充分的交流。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指出:“文官們天生無法提供出首相所渴望的政策創新建議,科技社團沒有被舊體制所腐蝕[27]?!崩?,撒切爾夫人所實施的改革政策,大部分委托科技社團(政策研究中心等)向社會公開,以便政府根據公眾的反應來靈活采取應對措施。又如,近年來英國面臨脫歐問題,英國物理學會參與脫歐咨詢小組,討論在英國退出歐盟方面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英國科技社團在決策咨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智庫。

四、結語

作為近代世界科技創新中心之一,英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該國人口僅為6708萬②,但卻產生了13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二)③。當前,盡管英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已不如往昔,但該國的科學技術實力和科技普及率依然在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近代以來英國科技的演進歷程表明,科技創新是國力強盛的重要基石?;仡櫽萍及l展、科技創新戰略、科技教育體系、科技社團的演進歷程,汲取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注釋:

①國家準備就緒指數(Country Readiness Index)基于五個要素對國家在前沿技術的準備程度方面進行評分,分別為ICT的部署、技能、研發(R&D)、行業活動和融資渠道。

②2021年12月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s://www.ons.gov.uk/)相關數據整理。

③2021年12月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sts/all-nobel-prizes/)相關數據整理。

[參考文獻]

[1]Carl Stephenson and Frederick George Marcham,edited and translated,Source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A Selections of Documents from A.D. 600 to the Present,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37,p.118.

[2]張先恩.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中國科學院.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4][英]約翰·德斯蒙德·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卷二):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M].伍光甫,彭家禮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5]王昌林,等.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經驗與啟示[J].全球化,2015,(9).

[6]劉云,陶斯宇.基礎科學優勢為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英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

[7]樊春良.全球化時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8]陳強,余偉.英國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與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3,1(12).

? ?[9]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Foresight Project[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llection s/foresight-projects.

[10]侯國清,姜桂興.保持科學卓越抓住創新機遇——英國科技政策白皮書《卓越與機遇——21世紀的科學和創新政策》述評[J].中國軟科學,2005,(4).

[11]孟弘,等.英國面向2030年的技術預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3,(12).

[12]BIS. Eight great technologies[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eight-great-tec hnologies-infographics.

? [13]BIS. Our plan for growth: science and innovation[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 tions/our-plan-for-growthscience-and-innovation.

[14]The UK’s National Academies. A summary of the proposals for UK research with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ill[EB/OL].https://acmedici.ac.uk/filedownload/41539578cb8dbbee b5.pdf.

?[15]BEIS. 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 nt/publications/industrial-strategy-bu ilding-a-brita in-fit-for-the-future.

[16]李斌,等.協同創新視角下英國科技教育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

[17]周洲.英國高等教育的創新戰略——基于《2004-2014科學與創新投資框架》及年度報告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1,(Z1).

[18]姜亞洲.英國國家創新系統推進下的大學角色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

[19]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port 2021 Catching Technological Waves: Innovation with Equity[EB/OL].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 t/tir2020_en.pdf.

[20]高志良.19世紀中后期英國科技教育發展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10.

[21]賀國慶,等.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2]劉兆宇.十九世紀蘇格蘭高等教育變革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23]陳勁,柳卸林.自主創新與國家強盛——建設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中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4]申維辰.科技社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J].科協論壇,2014,(1).

[25]一流科技社團往哪里走?聽聽各國專家的說法[EB/OL].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 8/5/413393.shtm.

[26][美]勞倫斯·普林西比.科學革命[M].張卜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7]張舉,胡志強.英國科技社團參與決策咨詢的功能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2).

[責任編輯:熊文瑾]

猜你喜歡
科技社團科技教育英國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科技社團服務管理內部控制建設分析
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教育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
科技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研究
打造“三有”宣傳特色營造濃厚科技氛圍研究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科技社團智庫建設的深度思考
初中科技教育中優化教學策略探析
泰州市提高科技社團能力的調查與思考
科技工作者參與科協團體情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