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蟲苯甲酰胺對環境生物的急性毒性與安全性評價

2022-03-11 02:32陳吉祥于偉麗王廣友蘇磊魏成彩李麗霞劉小縵吳培
生態毒理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氯蟲甲酰胺家蠶

陳吉祥,于偉麗,王廣友,蘇磊,魏成彩,李麗霞,劉小縵,吳培

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化學農藥重點實驗室,濟南 250000

農藥作為減少病蟲草害、調節植物生長的重要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1]。因此,在農藥產品研發、注冊登記與風險評估中,應以新的農藥管理政策為導向,追求新化合物高活性的同時也要確保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促進環境友好型綠色農藥產品的創制與推廣,加速推動農藥產業升級。

雙酰胺類殺蟲劑是繼新煙堿類殺蟲劑之后又一重大突破,該類藥劑通過激活昆蟲魚尼丁(ryanodine receptor, RyR)受體,導致昆蟲過度釋放平滑肌和橫紋肌細胞內鈣庫中的鈣離子,引起肌肉調節功能衰弱,致使昆蟲癱瘓死亡[2-4]。由于靶標昆蟲與其他生物間魚尼丁受體存在差異,這為雙酰胺類殺蟲劑在農業害蟲防治上提供了優異的選擇性。近年來,氟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環溴蟲酰胺、氟氰蟲酰胺和溴蟲氟苯雙酰胺等產品陸續上市[5]。

氯蟲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美國杜邦公司開發的一種鄰氨基苯甲酰胺類殺蟲劑,作為解決傳統農藥抗性問題的良好替代品,具有高效、低毒和選擇性高等特點[6]。近幾年,氯蟲苯甲酰胺在我國防治入侵害蟲美國白蛾、草地貪夜蛾及傳統農業害蟲上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隨著氯蟲苯甲酰胺的大量使用,其抗性問題[7-8]和對環境生物的潛在風險[9-11]也逐漸顯露。氯蟲苯甲酰胺對鱗翅目家蠶的毒性毋庸置疑,亞致死劑量的氯蟲苯甲酰胺會影響家蠶變態發育[10]。Naiara Gomes等[11]研究發現農田中使用推薦濃度的氯蟲苯甲酰胺會對蜜蜂的飛行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在對水生環境生物上,研究表明氟苯蟲酰胺會在環境中分解成對一些水生無脊椎動物產生嚴重危害的持久性物質,2018年我國禁止其在水稻作物上使用,與氟苯蟲酰胺相比,目前仍在水稻上有登記的氯蟲苯甲酰胺對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毒性同為劇毒,其土壤吸附性更差,對魚類慢性毒性較高且降解較慢[6]。目前關于氯蟲苯甲酰胺對環境生物的潛在風險還沒有系統定論,為綜合評價氯蟲苯甲酰胺對環境非靶標生物的安全性,根據我國現行農藥登記環境毒理試驗要求,本研究參考《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GB/T 31270—2014)[12-16]和《化學農藥 天敵(瓢蟲)急性接觸毒性試驗準則》(NY/T 3088—2017)[17],開展了氯蟲苯甲酰胺對鵪鶉、家蠶、蜜蜂、蚯蚓、瓢蟲和斑馬魚6種環境生物的急性毒理研究及安全性評價,旨在為全面評估該類殺蟲劑的環境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試驗材料

日本鵪鶉(Coturnixjaponica),嘉祥縣鴻新鵪鶉養殖有限公司;家蠶(BombyxmoriL.),品種為“菁松×皓月”,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赤子愛勝蚯蚓(Eiseniafetida),濟南市宏源蚯蚓養殖基地;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L.),濟南偉宏生態蜜蜂園有限公司;七星瓢蟲(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測試中心;斑馬魚(Brachydaniorerio),山東魚之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推薦使用劑量:21~31.5 g a.i.·hm-2),山東鄒平農藥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鳥毒性試驗

鳥毒性試驗采用灌藥法[12]。試驗鵪鶉同批孵化,選擇(30±5)日齡,體質量90~100 g,健康、無病、活潑的鵪鶉用于試驗,試驗前16 h停止喂食,試驗溫度(25±2) ℃,相對濕度50%~70%,14 h (光照)∶10 h (黑暗),室內排氣扇通風。根據預試驗結果,試驗設計2 000 mg a.i.·kg-1(以單位體質量計)限度試驗劑量,采用經口給藥,一次性灌胃染毒,給藥量為1 mL·(100 g)-1(以單位體質量計),以純水處理作為對照,每處理10只鵪鶉(雌雄各半),無需重復,給藥后常規飼養。觀察并記錄受試鵪鶉1~7 d中毒癥狀及死亡數,求LD50。依據農藥對鳥類的急性毒性登記劃分標準(劇毒:LD50≤10 mg a.i.·kg-1(以單位體質量計);高毒:10 mg a.i.·kg-1500 mg a.i.·kg-1(以單位體質量計),判定毒性等級。

1.2.2 家蠶毒性試驗

家蠶毒性試驗采用浸葉法[13]。家蠶飼養在人工氣候箱中,試驗溫度(25±2) ℃,相對濕度為70%~80%,14 h (光照)∶10 h (黑暗),試驗用蠶選擇個體大小一致健康的2齡起蠶。試驗設計0.0296、0.0444、0.0667、0.100和0.150 mg a.i.·L-1共5個試驗劑量,將藥劑用純水稀釋至相應試驗濃度,在不同質量濃度藥液浸漬桑葉10 s,懸掛晾干后置于15 mL培養皿中,每個重復接入20頭2齡起蠶,置于培養箱中飼養,每處理3次重復,以純水處理作為對照。觀察并記錄處理后家蠶1~4 d中毒癥狀及死亡數,求LC50。依據農藥對家蠶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劇毒:LC50≤0.5 mg a.i.·L-1;高毒:0.5 mg a.i.·L-1200 mg a.i.·L-1),判定毒性等級。

1.2.3 蚯蚓毒性試驗

蚯蚓毒性試驗采用人工土壤混藥法[14]。蚯蚓室內飼養2月齡以上,選擇已出現生殖帶,體長5~6 cm,體質量300~600 mg的個體用于試驗,試驗蚯蚓飼養在人工氣候箱中,溫度為(20±2) ℃,相對濕度70%~90%,光強400~800 lx連續光照。人工土壤由10%泥炭蘚、20%高嶺土、68%石英砂和2%碳酸鈣配制而成。根據預試驗結果,試驗設計100 mg a.i.·kg-1(以單位土壤干質量計)限度試驗劑量,將供試藥劑溶解在定量純水中,將藥液加入人工土壤,混勻,調節土壤水分,將試驗土壤裝到1 L燒杯中,每個燒杯放入10條蚯蚓,每處理設3個重復,同時設空白對照組。觀察并記錄蚯蚓處理后第7天、第14天的中毒癥狀和死亡數,求LC50。依據農藥對蚯蚓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劇毒:LC50≤0.1 mg a.i.·kg-1(以單位土壤干質量計);高毒:0.1 mg a.i.·kg-110 mg a.i.·kg-1(以單位土壤干質量計),判定毒性等級。

1.2.4 蜜蜂毒性試驗

蜜蜂于室外自然條件下人工控制飼養,蜜蜂于試驗前1 d收集,飼喂50%蔗糖水溶液,試驗溫度(25±2) ℃,相對濕度50%~70%,黑暗條件下使蜜蜂保持24 h適應期,適應期后觀察蜜蜂個體的活力,剔除死亡或表現異常的個體。蜜蜂急性經口毒性試驗采用攝入法[15]。試驗設計37.5、75.0、150、300和600 μg a.i.·蜂-1共5個試驗劑量,將供試藥劑用純水配制成相應濃度,然后將上述藥液分別與50%蔗糖水以1∶1混勻。試驗前蜜蜂饑餓處理2 h,按10 μL·蜂-1藥液量加入飼喂器中供蜜蜂取食,以不含被試物的蔗糖水作為對照,每重復10只蜜蜂,每處理3次重復。觀察并記錄蜜蜂處理后1 d和2 d中毒癥狀及死亡數,求LD50。依據農藥對蜜蜂急性經口毒性等級劃分標準(劇毒:LD50≤0.001 μg a.i.·蜂-1;高毒:0.001 μg a.i.·蜂-111 μg a.i.·蜂-1,判定毒性等級。

蜜蜂急性接觸毒性試驗采用點滴法[15]。試驗設計29.6、44.4、66.7、100和150 μg a.i.·蜂-1共5個試驗劑量,將供試藥劑用丙酮配制成相應濃度,將度過適應期的蜜蜂進行氮氣麻醉,然后用手持式微量點滴器將藥液點滴在蜜蜂的中胸背板處,點滴量為1.0 μL·只-1,待蜜蜂完全恢復前裝入蜂盒內,飼喂50%蔗糖水,同時設置丙酮溶劑對照和空白對照,每重復10只蜜蜂,每處理3次重復。觀察并記錄蜜蜂處理后1 d和2 d中毒癥狀及死亡數,求LD50。農藥對蜜蜂急性接觸毒性等級劃分標準同農藥對蜜蜂急性經口毒性等級劃分標準。

1.2.5 瓢蟲毒性試驗

瓢蟲毒性試驗采用藥膜法[17]。供試瓢蟲飼養于溫度(25±2) ℃、16 h (光照)∶8 h (黑暗),濕度60%~90%的恒溫光照氣候箱中。試驗設計17.8、26.7、40.0、60.0和90.0 g a.i.·hm-2共5個試驗劑量,將藥劑用純水稀釋至相應試驗濃度,取0.5 mL藥液加入指形管中(內表面積為38.5 cm2),于滾膜機上滾動至晾干,制成均勻藥膜管,然后選取大小一致的瓢蟲2齡幼蟲接入藥膜管中,每管1頭,每天飼喂足量的豆蚜,直至羽化。以純水處理作為對照,每個重復10頭,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天觀察并記錄瓢蟲的中毒癥狀及死亡數,求LR50并計算安全系數。依據農藥對瓢蟲的急性接觸毒性等級劃分標準(極高風險性:安全系數≤0.05;高風險性:0.05<安全系數≤0.5;中等風險性:0.5<安全系數≤5;低毒:安全系數>5),判定風險等級。

1.2.6 斑馬魚毒性試驗

斑馬魚毒性試驗采用半靜態法進行試驗[16],試驗期間每隔24 h更換一次試驗藥液。斑馬魚在試驗室條件下馴養7~14 d,每天光照12~16 h,水溫21~25 ℃,試驗前24 h停止喂食,試驗期間亦不喂食,選擇體長(2±1) cm健康活潑的斑馬魚用于試驗。試驗設計92.0、106、122、140和161 mg a.i.·L-1共5個試驗劑量,用曝氣水溶解稀釋,將上述藥液分別過0.45 μm濾膜,取2 L上述藥液轉移至5 L燒杯中用于試驗,以曝氣水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10尾斑馬魚,無需重復。觀察并記錄受試斑馬魚24、48、72和96 h的中毒癥狀及死亡數,用玻璃棒輕觸斑馬魚尾部,無可見運動即為死亡,及時清除死亡斑馬魚。于試驗前0 h和試驗后1~4 d從試驗藥液中取樣,檢測試驗藥液中有效成分的濃度,根據實測濃度求LC50。根據農藥對魚類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LC50≤0.1 mg a.i.·L-1為劇毒,0.1 mg a.i.·L-110 mg a.i.·L-1為低毒),判定毒性等級。

氯蟲苯甲酰胺檢測采用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DAD檢測器。檢測條件:紫外檢測器的檢測波長為245 nm;流動相為0.05%磷酸水∶甲醇(30∶70,V∶V),流速為1 mL·min-1;進樣體積為10 μL;柱溫為30 ℃,色譜柱為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

準確稱量氯蟲苯甲酰胺標準品,配成系列標準溶液,試驗濃度在標準溶液濃度范圍內,進行濃度測定,并繪制標準曲線。在標準系列濃度范圍內,濃度與峰面積有良好的線性關系?;厥章试囼灡砻?,氯蟲苯甲酰胺的回收率均>90%。

1.3 數據來源與處理

死亡率=死亡蟲數/接蟲總數×100%;校正死亡率=(處理組死亡率-對照組死亡率)/(1-對照組死亡率)×100%;安全系數=藥物對被試生物的LR50/該藥物的田間推薦施用濃度。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對數據進行Tukey’s HSD檢驗。根據劑量對數值和校正死亡率進行分析(Probit analysis)。有效成分為氯蟲苯甲酰胺的生態毒性數據來自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如表1所示。

表1 氯蟲苯甲酰胺的生態毒性數據Table 1 Ecotoxicity data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 結果(Results)

2.1 鳥急性毒性

試驗期間,對照組和處理組鵪鶉均無死亡,藥劑處理組鵪鶉表現精神萎焉、羽毛蓬松等癥狀,24 h后恢復正常。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鵪鶉的毒性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鵪鶉急性經口毒性7 d-LD50>2 000 mg a.i.·kg-1(以單位體質量計)。依據農藥對鳥類的急性毒性登記劃分標準,該藥劑對鵪鶉急性毒性經口毒性為“低毒”。

表2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日本鵪鶉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Table 2 Acute oral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Coturnix coturnix

2.2 家蠶急性毒性

試驗期間,對照組家蠶無死亡,觀察藥劑處理后家蠶在不同時間的中毒癥狀,高濃度處理組家蠶出現取食減少,中毒癥狀表現為頭部搖擺、吐水等癥狀,死亡家蠶頭部腫大,身體扭曲變軟,呈“U”形。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家蠶的毒性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家蠶的急性毒性4 d-LC50為0.0588 mg a.i.·L-1。依據農藥對家蠶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該藥劑對家蠶急性毒性為“劇毒”。

表3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家蠶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Table 3 Acute oral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Bombyx mori L.

2.3 蚯蚓急性毒性

試驗期間,對照組和處理組蚯蚓均無死亡,蚯蚓體表光滑,活動正常,處理組供試蚯蚓無明顯中毒癥狀。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蚯蚓的毒性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蚯蚓急性毒性14 d-LC50>100 mg a.i.·kg-1(以單位土壤干質量計),依據農藥對蚯蚓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該藥劑對蚯蚓急性毒性為“低毒”。

表4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蚯蚓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Table 4 Acute oral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Eisenia fetida

2.4 蜜蜂急性毒性

蜜蜂急性經口試驗中處理組蜜蜂染毒6 h,高濃度處理組有少量藥液沉淀剩余。試驗期間,對照組無蜜蜂死亡,藥后蜜蜂出現行走不穩,側躺掙扎等癥狀,死亡蜜蜂出現雙翅展開,身體蜷縮等現象,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蜜蜂的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蜜蜂的急性經口毒性2 d-LD50為133 μg a.i.·蜂-1。蜜蜂急性接觸試驗中對照組無蜜蜂死亡,處理組蜜蜂染毒后,出現活動遲緩,精神萎靡等癥狀,死亡蜜蜂出現雙翅展開,蜷縮發黑等現象,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蜜蜂的急性接觸毒性試驗結果如表6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蜜蜂的急性接觸毒性2 d-LD50為77.3 μg a.i.·蜂-1。依據農藥對蜜蜂急性經口/接觸毒性等級劃分標準,該藥劑對蜜蜂急性經口和接觸毒性均為“低毒”。

表5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蜜蜂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Table 5 Acute oral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Apis mellifera L.

表6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蜜蜂急性接觸毒性試驗結果Table 6 Acute contact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Apis mellifera L.

2.5 七星瓢蟲急性毒性

試驗期間,對照組瓢蟲死亡率為3.33%,處理組瓢蟲表現不活躍或靜止狀態,死亡瓢蟲挺直不動或蜷縮,蟲體干癟,體型縮小,各處理組存活瓢蟲在藥后第8天完成化蛹,第15天完成羽化。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七星瓢蟲的急性接觸毒性試驗結果如表7所示,結果表明,該藥劑對七星瓢蟲急性接觸毒性15 d-LR50為37.3 g a.i.·hm-2,該藥劑在田間最大推薦使用劑量為31.5 g a.i.·hm-2,計算安全系數為1.18。依據農藥對瓢蟲的急性接觸毒性等級劃分標準,該藥劑對瓢蟲的風險性為“中等風險”。

表7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七星瓢蟲急性接觸毒性試驗結果Table 7 Acute contact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2.6 斑馬魚急性毒性

試驗期間,對照組無斑馬魚死亡,處理組斑馬魚染毒后,出現游動緩慢、側翻等癥狀,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如表8所示,結果表明,以實測濃度計算該藥劑對斑馬魚毒性4 d-LC50為10.2 mg a.i.·L-1,根據農藥對魚類的急性毒性等級劃分標準,該藥劑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為“低毒”。

表8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斑馬魚急性毒性試驗結果Table 8 Acute oral toxicity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Brachydanio rerio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6種環境生物的急性數據分析結果具體如表9所示。

表9 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6種環境生物的急性數據分析Table 9 Results of acute toxicity test of 70% chlorantraniliprole WG to six environmental organisms

3 討論(Discussion)

本研究通過測定70%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環境生物日本鵪鶉、家蠶、蚯蚓、蜜蜂、七星瓢蟲和斑馬魚的急性毒性,評價其對環境生物安全性。結果顯示,該制劑對環境生物鳥、蚯蚓、蜜蜂和斑馬魚的急性毒性等級均為低毒,對家蠶為劇毒,對天敵瓢蟲屬中風險。因此,在田間使用時,應避免在蠶室和桑園附近使用,延長藥后桑葉采摘間隔期,同時為充分發揮天敵昆蟲生物防治的控害潛能,應避免在天敵昆蟲放飛區及繁育期使用。

評價農藥對環境生物的安全性不僅要根據急性毒性終點值的大小,還要考慮其對環境生物是否具有潛在的慢性毒性。氯蟲苯甲酰胺對鳥類急性和短期毒性風險較低,但對慢性毒性風險較高,急慢性比高達223[9],推斷氯蟲苯甲酰胺可能對鳥類繁殖具有潛在風險。關于氯蟲苯甲酰胺對蚯蚓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均很低,但Liu等[18]研究發現蚯蚓暴露在含有氯蟲苯甲酰胺的土壤中42 d(土壤中降解<20%),蚯蚓體內氯蟲苯甲酰胺含量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而累積,當氯蟲苯甲酰胺含量高于5.0 mg·kg-1時,會誘導細胞產生過量的氧化自由基,導致體內生物大分子氧化損傷,抑制蚯蚓的生長和繁殖。同樣,Zhang等[19]和劉修園等[20]發現對蚯蚓低毒的溴氰蟲酰胺和氟苯蟲酰胺也能夠誘發蚯蚓體內的氧化脅迫,導致細胞和DNA損傷,可見,酰胺類殺蟲劑雖然對無脊椎動物短期內毒性較低,但會產生持久性危害。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對蜜蜂經口毒性較低,但對蜜蜂接觸毒性可能較高。Dinter等[21]通過半田間試驗研究了蜜蜂取食花粉過程中噴灑氯蟲苯甲酰胺對其影響,結果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對蜜蜂影響較小,安全性高。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對斑馬魚急性毒性為低毒,生物富集因子(BCF)為15,清除50%的時間(CT50)為1.5 d[9],表明暴露于氯蟲苯甲酰胺后對魚類產生的潛在風險很低。宋玥頤[22]、Venkata和Rathnamma[23]等在慢性毒性研究中發現氯蟲苯甲酰胺會導致斑馬魚肝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發生顯著改變,肝臟中出現明顯的氧化應激反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腫脹和空泡[22]。關于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對七星瓢蟲和家蠶的毒性終點國外目前還沒有相關報道。池艷艷等[24]研究發現亞致死劑量的氯蟲苯甲酰胺會抑制家蠶生長,影響變態發育,導致蠶繭和繭絲的質量下降??紤]到氯蟲苯甲酰胺防治對象以鱗翅目害蟲為主,家蠶對氯蟲苯甲酰胺十分敏感,在常規推薦用量下,不可避免地對蠶業生產造到極大威脅,因此,在蠶室及桑園附近避免使用該類農藥。Nawaz等[25]研究發現氯蟲苯甲酰胺對異色瓢蟲2齡幼蟲的LC50值為36.67 mg a.i.·L-1,亞致死劑量下能顯著延長瓢蟲發育歷期,抑制蛹及成蟲體質量、成蟲壽命和繁殖力下降,本研究中氯蟲苯甲酰胺對七星瓢蟲2齡幼蟲的LC50值為37.3 g a.i.·hm-2,接近于推薦劑量,表明氯蟲苯甲酰胺對鞘翅目瓢蟲具有一定的風險。

氯蟲苯甲酰胺對昆蟲與其他生物間具有優異的選擇毒性,主要原因是昆蟲與哺乳動物、鳥類、蜜蜂和魚類等生物魚尼丁受體(RyR)存在差異。對比昆蟲RyR與哺乳動物的RyR發現同源性很低,而不同昆蟲物種間RyR具有高同源性[26]。研究發現,雙酰胺類殺蟲劑對鱗翅目昆蟲的敏感性與昆蟲RyR的局部結構域(N-末端結構域、Repeat34結構域和SPRY2結構域)密切相關[27-29]。Kato等[27]通過置換兔RyR2和蠶RyR的N-末端序列,揭示了N-末端是RyR對氟苯蟲酰胺敏感的結構基礎。Xu和Yuchi[28]通過研究小菜蛾RyR的Repeat34結構域發現該結構域的磷酸化位置附近比哺乳動物多出一個α-螺旋結構,表明Repeat34很可能是RyR上的選擇性靶標。Zhou等[29]解析小菜蛾RyR的SPRY2區域,發現該結構域與BSol結構域之間的界面對Ca2+通道的變構有重要作用,說明藥劑可能通過SPRY2結構域控制Ca2+的釋放。

綜上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對環境生物具有較好的選擇性,考慮到長期暴露或反復暴露對環境生物的影響,該類藥劑對環境生物仍存在潛在風險,因此,關于氯蟲苯甲酰胺對人及環境生物風險可結合農藥在環境中的暴露程度進行全面風險評估及開展高級階段毒性效應研究。

猜你喜歡
氯蟲甲酰胺家蠶
家蠶原原種“871”“872”種性變化分析
抗BmNPV家蠶新品種“川抗1號”的育成
家蠶猝倒病的發生與防治
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研究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蟲苯甲酰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液相色譜分析方法
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防治棉鈴蟲藥效試驗
小麥粉中偶氮甲酰胺的太赫茲時域光譜檢測
浙江省1973年引進家蠶品種名
不同藥劑防治玉米穗期害蟲效果研究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測定兒童產品中殘留的甲酰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