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交大校長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大學應做的事情

2022-03-15 21:17杜瑋
中國新聞周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工業革命校長學科

杜瑋

“當年我上學時,老師讓我們做一個小榔頭。多年過去,我已經從教41年。當我來到西安交通大學,學生的實踐項目還是做那個小榔頭”。2021年,西交大校長王樹國做客央視時的這番話在網上轟動一時。作為西交大的“頭牌網紅”,王樹國思路清晰,口才極佳,常常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公開場合發表脫稿演講,并引發熱議。

今年64歲的王樹國可能是國內任職時間最長的大學校長。2002年,年僅44歲的他放棄當副省長的機會,從黑龍江科技廳廳長任上回到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當時“C9聯盟”(即第一批入選“985”工程的9所高校)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12年后,他又從東北來到同樣地域不占優勢的西北,執掌西交大。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常委、西交大校長王樹國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在采訪中,他表示,“當校長時間越長,對這一職位越敬畏,它太高深了?!彼J為大學校長要職業化,要把做校長當成終身事業。長期執掌理工科院校的經歷,讓他堅定一個信念,就是“大學要深入社會、了解社會,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他還提出了,“我們沉迷于大學排行榜”“大學與社會脫節”“對該解決的問題視而不見”等問題。他有一種緊迫感,不希望中國高校錯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

大家把大學看成一個學術機構,首先要看校長是不是科學家。當然,當好大學校長的一個前提是懂科學,但他并不需要是某一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頂尖科學家未必能做一個好校長,二者的職業要求是不同的。

校長首先要懂社會,你要知道大學在社會中承擔怎樣的角色,大學該怎樣引領、支撐、服務社會,你得有相應策略。第二,你要懂科學,不光懂一門科學,你需要了解所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雖然不是那么精,但是你大概要有一定了解,對未來行業走勢、最新發展有預判。第三,你要有一定的行政工作能力,把大家組織起來。第四,你得敢于改革探索,大學隨著形勢發展,它不斷變革,你要有改革的勇氣和氣魄。所以,大學校長就像企業家一樣。

一個糟糕的校長能夠三五年就把一所學校給毀了。毀掉一所大學損失有多大,再恢復起來,又要付出多大代價,你又耽誤了多少孩子。此外,現在大家似乎覺得,大學是鐵打的營盤,校長是流水的官。不當校長后,還能做什么,是不少校長會考慮的問題。其實,中國最缺的是一生奉獻于大學校長這一崗位的教育家。這一崗位對教育的發展太重要了。我是把大學校長看成一份終身的事業,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

如果做一個只關注我自己所在學科的發展的校長,那這種校長好做。第一找錢,校長找錢還是很容易的。第二挖人,第三出文章。三五年之內學科排名這就上去了,這種點對點的很容易做。但對學校的傷害極大,方向錯了,整個學術氛圍糟糕,不能那么做。

我是研究機器人的,到西交大以后,我的學術研究就基本停了。原因是,第一,我不可能把哈工大的隊伍帶來,哈工大做機器人是全國做得最好的,有300多人的團隊。作為原來哈工大校長,把隊伍帶走,這是不行的。第二,我也不該這么做,否則讓西交大的老師怎么看?當校長后,啥也沒干,先把自己的攤子撐起來了?到西交大后,我要把整個學校做起來,一定要讓所有學科都發展,這是校長的首要職責。你自己有能力不叫能力,你真正要做的是把一批人都變成像你一樣,甚至比你更好的人,這才是校長的能力。

王樹國。圖/人民視覺

出發點很好,也很對,但只要你有計劃,有“雙一流”建設的文件,這個“帽子”就在,只不過是給誰戴的問題。至于叫不叫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這種文字的變遷沒有太大實際效果。真正重要的是下放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大學學科分類不同,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發展招數。從目標檢驗的角度,可以看其人才培養有什么亮點,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這比“帽子”更好。我們的評估太多了,幾乎天天要應付檢查、評估。其實更應引導大學去做符合社會需求的事情。

從目標管理角度,就是讓老師們每年報貢獻。我們叫標志性成果,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哪方面都可以。報完后,如果做得好,就會配給資源,在西交大叫“后配給”。

但現在國家都是先配給,還沒干,就立項目、搶項目。但搶了項目后能不能干出來,沒人管。這就導向到爭資源上。比如說,評選50所、100所高校,入圍了就有資源,多給錢,至少一個周期5年。如果沒入圍,這5年里,所有資源和你無關。這就導致大家一定要爭名分,很糟糕。我還是主張讓大學心無旁騖去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如果做出突出成果,就給其資源,這樣就導向在干工作上,“雙一流”高校身份色彩自然而然就淡化了。

現在的評價體系太泛,我主張將來向個性化發展。我們沒必要局限于頭銜或標簽,不要把“帽子”看得過重,它只是一個崗位,這方面有很大改革空間。高校自主規劃,給它一定空間,資源配置,要按貢獻走。高校要改革的方面很多,如果把這幾件主要的事情做下來,未來進步的空間還很大。

總體來講有差距。因為地域環境和財力支撐不一樣,必然會產生差距。但這一差距不是影響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我曾擔任校長的哈工大,誕生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他研究的是地波超視距雷達,這是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在資源并不充分的條件下,能不能做出別人無法做出的成果,育人環境極為重要。有了好人才未必能出好成果,好人才用好才能出好成果。

哈工大也好,西交大也好,都受地域環境限制。學生的錄取分數和清華北大相比都有相當差距,和東部沿海高校相比也有差距。但現實中,不會因為這10分20分的差距,就注定一個學生未來成不了人才。作為一所學校你改變不了區域環境,我們能改變的是在這樣一個不利背景下,如何把孩子們打造成卓越的人才。

這其實不是為了哪一所學校,而是為了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格局。我們現在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教育資源和產業還不一樣,對教育資源來說,公平一定要擺在首位。

比如說,西交大今年有一個核聚變的大科學裝置落地。但整體來講,在西部高校,能像西交大一樣有一個大科學裝置的太少了。大科學裝置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對一個區域的科學技術發展起到長久支撐作用。就像建高速公路一樣,基礎性的設施應該同樣在西部布局。

資源配置上,尤其涉及基礎設施資源配置上要優先考慮西部,甚至是加重一點,因為它欠缺。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吸引人才。大科學裝置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如果想在這一領域研究,就得到我這里來,這樣就能彌合區域間教育資源差異,使科技資源均衡,對消除區域間經濟不平衡帶來潛在影響。這比簡單地要求不許挖西部高校人才,總是堵的方式會更有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了欠發達地區一個后來者居上的機會。西部地區是國內能源的主要產地。如果能把這一塊重視起來,西部就完全有可能產生不同于東部的發展模式,并率先發展起來。

對教育來說,不能總讓西部孩子跑東部去,這既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耗,也擴大了區域間差距。這種差距進而會帶來生活和心理的不平衡,可能比經濟不平衡對社會未來發展影響更大。就像當年美國西部開發一樣,要真正把西部作為社會未來發展一個有效組成部分,盡全力去打造,進而消除區域不平衡。

關于大學與社會脫節,這實際上涉及文化自信問題。交通大學在建校初期,從海外請了一批大師,他們將習得的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授給學生,那個時候是為了教育興才。但戰火的擾亂,使這一進程停滯。

改革開放后,我們發現了與國外高等教育的差距,它的正向激勵是促使我們努力追趕,負面影響則是一切向西方看,形成一種慣性和不自信。國內高等教育界的文化不自信比比皆是。

學者在不自信的情況下,沒有自己的新思想,就在網上搜熱詞,看別人研究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為了好發論文,評職稱。我們在不自信的狀態下形成了不自信的考核體制。數論文也是從西方學來的,我們很多時候模仿美國大學制度,甚至模仿過頭了,背離了人家當初建立制度的原意,就走偏了。

近代世界發展史和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密切相關。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催生高等教育變革。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前三次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全方位變革,一個顯著特點是各個行業、領域間的融合。因此,高等教育也要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形態。

原來是大學高高在上,引領社會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已變為了社會實踐走在大學前面。因此,大學必須要主動置身社會中,把社會實踐中的科學問題提煉出來,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而引領社會發展。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大學應做的事情。

像以往一個專業與企業的融合只是當下社會快速融合中一小部分。如今高校發展要與社會全方位融合,直接對接。為此,我們在2017年開始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這是一個沒有圍墻的新校區。我們沒有叫西交大新校區,而叫創新港,打破的不僅是物理圍墻,更重要是意識到大學是社會一個組成部分。

像現在華為對5G的研發、投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哪是一所大學能比擬的。我再三強調,大學對知識的壟斷已不復存在,我們要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這是我們建立創新港的初衷。能不能走在社會前列,標志著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要了解社會、深入社會,進而去服務社會、支撐社會,實實在在對社會有貢獻。我認為未來大學不再是一個封閉、孤立的個體,那種孤芳自賞應該摒棄。

西安交大創新港校區。攝影/馬永棟

西安交大創新港校區。攝影/馬永棟

從內部改革講,創新港打破了學科之間界限。聯合國對高等教育學科劃分為20多個,美國高等教育一級學科在40個左右,而中國有110個。學科被切得碎而又碎,不符合時代需求。創新港共設立29個研究院,以社會發展和需求為導向,實現學科交叉和融合。比如,我們成立了能源科學技術研究院,涵蓋工科、文科、理科多個門類的學科,研究能源政策,研究中國在缺油少氣背景下,未來該使用何種能源等具體問題。但坦率說,這樣的設置也受制約。教育部一進行學科評估,就會把我們拉回老路。但我想,這一局面總會改變。

第二,我們提出“跑五”計劃。即要求老師們關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其所在學科領域發展最好、最具引領性的前五名是誰。你是否身在其中,如果沒有,當作何解釋?還要關注你所在領域服務行業的前五名是誰。這當中是否有你的貢獻?

第三,從人才培養角度,以往那種先進行通識教育、再進入專業課學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知識快速更替的發展需求。我們現在辦了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面向所有學科學生。未來,本科生在完成基礎課學習后,可能大二大三就會進入實踐階段,真刀真槍去磨練,培養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大量領先企業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會帶著課題進入學校,對學生雙導師制培養。企業帶來的都是真問題,現在很多時候,高校培養學生的課題都是假問題,是老師拍腦袋想出來的。實踐培養過程中,學生本身成為創新一部分,還可以了解行業、企業文化。

這樣的培養模式并非我們首創,美國有一所非常年輕的學校,叫歐林工學院,成立于1997年。它采用“項目牽引”的方式進行教學,培養的本科生質量目前在美國名列前茅。

西交大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儲能專業,如果不深入企業調研,跟風在網上查熱詞,是提不出這樣的思路來的。我們把創新港稱為西交大的“二次創業”,未來挑戰也來源于此,即思想解放與否,能不能提出引領社會發展的理念,讓企業知道你有可合作之處。

我再三呼吁,希望大家警覺起來。但大家還是沉迷于大學排行榜。我們太好面子了,好像排名上升一位就如何。對于好多該解決的問題,恰恰視而不見,這是我認為最可怕的。對未解問題的攻克未必出成果。哪怕失敗了,對孩子們來說是很好的鍛煉。在實踐中邊干邊學的培養模式,對老師也是極大考驗。

3391500338248

猜你喜歡
工業革命校長學科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煤、鐵、蒸汽與工業革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歷史教學初探——以《面向未來的工業革命》一課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歷史教學初探——以《面向未來的工業革命》一課為例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校長的圣誕節這花是你的嗎?(一)
“超學科”來啦
校長老爸有點兒傻
校長老爸有點兒傻
校長老爸有點兒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