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律使人自由

2022-03-15 21:17維舟
中國新聞周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自律出版社文化

維舟

“自律使人自由”這句話可能很多人聽過,有時在我們的社會語境中,把這看作是一種通過意志來自如掌控身體的自我訓練。當然,這一點遠不僅僅適用于身體運動,而是貫穿人類社會生活的通則。

“自律”說到底是一種不斷強化、調整并加以維持的文化習慣,以此掌控我們的本能(“身體”是屬于“自然”的),這當然是一種自我約束,但正是這種約束使我們獲得了微妙的邊界感,避免了本性的泛濫和退化,達成了自身的升華。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在讀完這部《文化性動物》后,這是我最深的感觸。關于人類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靈,歷來有無數爭論,就連神性、人性、獸性在人身上的占比,也有諸多說法,社會心理學家羅伊·F·鮑邁斯特則在傳統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的基礎上主張:人類并不是一群野蠻的動物在吃飽穿暖之后,閑著沒事創造了文化,而是相反,文化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對人的塑造,改變了“人”的定義——正是文化使人成其為人,使我們有別于其它動物。

有意思的是,這倒是更接近傳統中國思想對“文化”的認識,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對中國人來說,與“人”的概念相對的不是“神”,而是“禽獸”,如果不接受人倫日常的文化規范,就墮入“禽獸不如”的非人境地。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并不是指琴棋書畫,而是一套指導人們行為的意義系統——在中國社會,這具體表現為外部約束的“禮”和內部約束的“理”。

對任何一個大型社會來說,這都是必要的,因為社會要通過彌散的個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離不開這種既有約束又予人自由的交往規則。正如本書所言,文化是“一套意義系統,控制著人們復雜而龐大的行為和互動”,“意義(如符號、信仰、法律等)提供了結構和指導,從而幫助組織起人們的行為”,也就是說,對社會的順利運行來說,它在功能上是不可或缺的。

不只對社會整體而言如此,對生活在其中的個體而言也一樣重要。所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任何人要想實現自我、取得社會認可的成功,必要的自律、自制都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不同領域的學者在研究暴力問題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暴力意味著人們在追求個人的目標時,往往會獲得短期成功,但長期而言則會失敗。心理學家發現,學習的主要影響效果是抑制攻擊性——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們懂得為了群體利益或自身的長遠利益,控制自己的天性。

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正因為這種文化系統既為人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又抑制他們自發的本能沖動,弗洛伊德認為,文化生活帶來的好處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人類犧牲的基礎之上的,文明人為了馴服內在的獸性,自我抑制的結果,就不可避免地折磨和傷害自己。這就是文明人的代價,一種過度抑制本能和攻擊性之后的“文化中毒”狀態,理性的過度約束已經不是通向“文明”,而變成了對人性內在自發的壓制,就像在中國傳統時代經歷了“禮教吃人”后,社會又希望能回歸本能,喚起“人”的覺醒。

這樣,當時代發生變動,人們對“文化”和“人”的理解也隨之發生變化。有人類學家曾說,人們都需要文化,“他們最需要一種有約束性的、具體化的、本質化的和永恒化的文化,但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所拒絕的文化”,為什么?因為對一個尋求自我解放的現代個體來說,上帝已死,頭頂已經沒有一元價值的“文化”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已變成了一個萬花筒,“一個由松散地聯系在一起的預設、公開質疑、爭論和改變組成的世界”。

與此同時,如果說道德是“讓人們生活在一起的規則體系”,那么當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劇烈變化時,道德本身也不可能不加以更新。本來,道德就是人們為了長期滿足歸屬需求而對群體成員作出的妥協,但現代化拆散了社會的原有紐帶,如果原子化的個體沒有和陌生人在新規則的基礎上互動,形成有機的整體,那么整個社會就可能出現道德真空或道德瓦解的態勢——很多人可能信奉“兔子不吃窩邊草”,但如果坑蒙拐騙的是陌生人,他們卻可以完全心無愧疚。

正因此,當一個社會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時,就很難再指望道德來維持,因為關系越薄弱,引起的內疚感就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法治的抽象規則來促使人們做正確事情。我們當下就正處于這樣的社會進程中,因為“禮”和“理”在一百年前已隨著舊道德而崩潰,釋放出了“力”,這既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活力,又使人們長久以來都未能找到一套新的規則來進行社會交往和互動。

從我們的文化根基來說,以往的“理”其實是某種“為了群體的自我管理”,也就是說,人們遵守的規則有很強的自我約束,但卻并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這其實是“他律”而非自律。在當下,很多人則走向反面,想要徹底的自由,這種特殊理解的“自由”,倒有著深厚得多的傳統基底,也是“自由”一詞在漢語中的本義:不受阻礙地任意而為。然而,這同樣排除了自律,因為這樣想法的人勢必缺乏邊界感,而只有邊界感才塑造自律。

細想來,那種有責任、自律的自由,其實是中國人歷來陌生的一種現代觀念,因為它伴隨著“自治的個體”這一概念而來?!拔矣凶杂勺瞿呈隆笔钦f我會為此負責,而不是用來證明“所以我因此免責”——承受自己所作所為帶來的后果,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

我們當下很可能也處在新舊文化交替的過渡時代,能否通過社會的共識的塑造,帶來一種新的文化:它應當既能滿足個體的權利與自由,又能契合整體利益,從而充分釋放社會活力。這就需要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自律、自治,并通過自發的聯合凝聚成社會力量。在這一點上,我相信本書的斷言:“文化最終的成功或失敗取決于,它們能否很好地適應于被設置在人類本性之中那種內在的、不可避免的傾向?!?/p>

《技術大全》

作者:[波蘭]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譯者:云將鴻蒙 等

出版社: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價:118元

本書是對阿奎那《神學大全》的戲仿和回應,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學、物理學、信息學、熱力學、控制論等方面的內容,呈現了各種突破帶來的深遠影響,如克勞德·香農對信息理論的發展,艾倫·圖靈在計算方面的成果等等,討論了演化、宇宙、社會、現實、人工智能、創造世界等深刻的問題。出版后便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討論。

《民族的神話:歐洲的中世紀起源》

作者:[美]帕特里克·格里 等

譯者:呂昭 等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定價:64元

本書聚焦歐洲族群發展的決定性時期“大遷徙時代”,揭示了古典晚期到中世紀早期歐洲族群演化的真實版本。浪漫主義政治哲學、“科學的”歷史學、印歐語文學和民族考古學等看似中立客觀的學術工具共同創造了濫用和曲解歷史的民族主義史學,為族群民族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歷史依據。

《陰謀論中的希特勒》

作者:[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譯者:袁鑫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價:65元

臭名昭著的《錫安長老議定書》是對納粹種族滅絕的授權嗎?德軍是因為被“背后捅刀”才在“一戰”中戰敗嗎?是納粹制造了1933年的國會縱火案嗎?納粹副元首赫斯于1941年飛往蘇格蘭,是代表希特勒向英國提出“和平提議”嗎?希特勒是在1945年死于柏林,還是逃離地堡、流亡南美?本書探討了上述涉及希特勒和納粹黨的陰謀論。

《中年漂流:無法逃離的就業困境》

作者:[日]小林美希

譯者:鄒韻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定價:48元

被日本社會拋下的273萬人,經歷就業冰河期,成為中年自由職業者。他們只因為找不到一份穩定的正式工作,被迫放棄戀愛、婚姻、生育、人際關系、房產,不斷失去一切的人生,看不見夢想和希望……本書采訪了中年自由職業者,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3811500338283

猜你喜歡
自律出版社文化
堅持自律 贏得的是整個人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語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我等待……
自律的力量
知恥自律
誰遠誰近?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業出版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