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出路

2022-03-16 09:36張海東王俊峰尹峰黃艷
當代農村財經 2022年1期
關鍵詞:發展戰略海南

張海東 王俊峰 尹峰 黃艷

摘要:本文從中國所處發展歷史方位出發,分析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時代背景,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對海南的定位、海南熱帶農業的實際、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從強化熱帶農業科技示范、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和中轉、貢獻中國熱帶農業模式、促進海南農旅耦合發展和挖掘南海要沖區位優勢等方面,提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海南 熱帶農業 高效農業 發展戰略

*基金項目:中央公益性科研業務專項“熱帶農業與四大國家戰略研究”(No.1630072021004)。

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打造成為引領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農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立國之本,海南是世界上唯一包括農業、農村、農民在內的全島型自貿港,并且海南農業產值長期占GDP的20%左右,這是海南的實際,新的時代背景下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如何發展將直接關系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目標的實現。

(一)中國進入新時代,“十四五”規劃強調貫徹發展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對我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農業發展穩中有進,糧食產量連續5年達1.3萬億斤,棉油糖生產保持穩定,果、菜、茶供應充足,生豬生產止降回升。然而,受貿易摩擦、地緣政治和衰退風險等重大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近年來世界農產品產量增速放緩,世界經濟增速降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在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經濟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經濟全球化面臨重大轉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大背景下確定并啟動的。海南自貿港建設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發展主題主線,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現代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新發展格局。

(二)構建循環新格局,確保糧食重要副食品安全

2018年以來,受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全球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加劇,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之間的雙邊貿易自由化明顯加快,傳統國際經貿循環明顯弱化。中國有14億人口,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國內經濟循環越順暢就越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合作和競爭。

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建立在各國基本自給和全球化供給基礎上的安全,逆全球化的趨勢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一些國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等措施。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產需存在缺口,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產需基本平衡,不存在明顯的產需缺口,但存在結構性矛盾?!霸绞敲鎸︼L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海南自貿港建設既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以實際行動主動承擔新興大國責任的擔當,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基礎。

(一)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概況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南省總人口1008.1234萬人,其中鄉村居住人口400.5251萬人,海南人均耕地1.27畝。2020年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5532.39億元,占全國的0.5%,其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0.3∶20.7∶59.0,農業總產值1135.98億元,農業總產值長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0%左右,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是海南省的傳統支柱產業。2019年,海南省熱帶作物種植1314.5萬畝,同比增長0.2%;總產量391.5萬噸,同比增長1.9%;總產值298.4億元,同比減少20.0%。橡膠作為國家戰略物資,椰子是海南的象征,檳榔被稱為“綠金”,橡膠、椰子、檳榔“三棵樹”對海南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熱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有著獨特地位。天然橡膠2019年末實有790.4萬畝,全年總產值33.8億元;檳榔年末實有172.8萬畝,全年總產值87.8億元;胡椒年末實有33.5萬畝,全年總產值14.6億元;熱帶水果年末實有230萬畝,全年總產值149.5億元。海南現有椰林面積50.4萬畝,占全國椰子種植面積的99%。在海南,與椰子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從業者有200多萬人,2018年椰果產量約2.32億個,每年省內消費鮮椰果近1.2億個,出島銷售約1億個。同年,我國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毛椰子、椰蓉、冷凍椰漿等原材料折合椰子果共25億個以上。海南春光、南國集團等椰子加工企業產值過億的只有7家,海南有200多個椰子產品,總產值200多億元;而全國的椰子產品研發出260多個,總產值達2000多億。

(二)海南自貿港對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定位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農業GDP每增加1單位,全部行業GDP就增加約3.4個單位。海南農業產值長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涉農事項主要有:建設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瓊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即“一中心兩區三基地”。這對海南省農業產業本身的發展以及農業對外開放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逗D献杂少Q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要求,“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就是要突破一批農業領域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國農業由商品和要素流通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中國新時代農業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

(三)海南農業空間布局規劃(2020-2035)

2020-2035年,海南農業空間布局要實現以下目標:保護基礎農業空間,優先保護優質農業空間,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全島規劃布局六大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牢牢守住1072萬畝耕地紅線和90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10萬畝、產量穩定在29億斤以上。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強化水稻生產功能區和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保護,至2035年,本島林地保有量不低于211萬hm2,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1%以上;水土流失率不高于2%;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31 m2以下。

同時,穩定熱帶農業發展格局,做強做優種植業、優化提升畜禽養殖業、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提升鄉村空間發展質量,優化村莊布局、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保護鄉村風貌、升級鄉村產業。統籌規劃建設全產業鏈糧食產業物流園區,推進海南生態儲糧與綠色糧油產業園建設,穩妥構建農產品多元化進口格局。

(四)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海南省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宜居鄉村。

按照分階段分區域分梯次推進原則,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優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為底線,打造千億級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提檔升級“五基地一區”,加快推動熱帶特色農產品迭代更新,引進新奇特熱帶水果新品種50種,做優做強橡膠、檳榔、椰子、沉香、文昌雞、羅非魚、金昌魚、火龍果、芒果、荔枝、咖啡、生豬等十二大品種,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形成熱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打造熱帶農產品加工、畜禽深加工、儲藏、冷鏈物流和交易中心。建設以天然橡膠、咖啡、檳榔等為主的國際熱帶弄破交易中心。

(一)強化熱帶農業科技示范,服務中國熱帶農業走出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我國農業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海南全省都處于熱區,是中國熱帶農業科技示范的推廣地。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驅動力。2005—2018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I)增長32.72%,年均增長率為2.20%。其中,技術變化指數(ETI)增長3.03%,年均增長0.23%,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的貢獻為10.45%。中國熱帶農業科研經過幾十多年的發展,在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控、加工工藝與裝備等方面已進入領跑、并跑共存的新階段;在南繁育種、熱帶特色作物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精準施肥與綠色防控、動物疫病防控、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等技術研究方面處于領先水平,在熱帶作物選育種、加工與分子改性理論等研究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熱帶農業是中國與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國家開展農業合作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熱帶地區不發達國家居多,貧困和營養不良人口有5億多人,約占全球8億多貧困饑餓人口的6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技術在海南省熱帶農業中的應用對全球熱區具有示范和傳播意義。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區位優勢突出,擁有國家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先后與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等國際組織和5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關系。要強化海南熱帶農業科技和智力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示范作用,提高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農業走出去,幫助熱帶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與世界熱區共享中國發展成果。

(二)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和中轉

自由貿易港是當前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在經濟全球化面臨重大轉折的大背景下確定并啟動的,“自由”是它最鮮明的特色,海南自貿港具有地理區位、政策、制度集成創新和營商環境等優勢。新設立的國際投資“單一窗口”把13個部門的179項投資服務整合,使審批時限、環節縮減近七成。海南省委和省政府把制度集成創新作為高質量高標準推進自貿港建設的關鍵核心,根據自貿港建設早期安排落地和近三年工作重點任務,已制定了18項制度集成創新任務,將有力增強海南對國內外各類企業、人才的吸引力?!逗D献杂少Q易港“零關稅”原輔料清單》發布了包括椰子等農產品共169項8位稅目商品,進一步釋放了政策紅利,有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引導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向海南集聚,夯實海南實體經濟基礎,推進自貿港建設。

2004年起,中國農業開始出現貿易逆差,且呈擴大之勢,主要熱作農產品供求格局將趨向“總量不足、品種分化”;水果也于2018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鮮、干水果及堅果的凈進口量由2018年的224萬噸增至2019年的348萬噸,按人民幣計價貿易逆差同比增長63.4%;蔬菜和水產品順差規模在縮小,進口壓力增大。2020年中國GDP超過100萬億元和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強大需求,將驅動熱帶農產品的深加工發展和進出口中轉。海南自貿港實行鼓勵類企業實施15%企業所得稅、企業進口自用生產設備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對鼓勵類產業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超過30%(含)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征進口關稅等政策,加之對標國內國際最高標準規則進行制度集成創新,這些將助力發展海南現代加工業、熱帶農產品深加工和中轉,是海南自貿港農業產業的出路。

(三)創新中國熱帶農業實踐區,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海南是我國面積最大與最典型的濕熱帶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有非常適宜熱帶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全國60—70%的熱帶與亞熱帶經濟作物和農作物品種集中在海南,產量占50%。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已有較強的科技儲備,科技創新已進入領跑、并跑共存的新階段。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應國家戰略而生,為國家使命而戰,長期扎根海南島。它作為中國熱帶農業科技創新的火車頭,不僅立足海南創新中國熱帶農業實踐,更是科技外交連接世界熱區的紐帶,海南是中國熱帶農業國際合作交流的窗口。

世界熱區大,面積約530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球39.8%;熱區人口35億,占47.3%。全球共有138個國家和地區處于熱帶地區,其中,典型熱區國家94個,局部熱區國家24個,非典型熱區國家20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涉及一帶一路的熱帶國家有78個。中國熱帶農科院以開放的心態面向海內外傳播有效的農業種植技術,截至2019年底,共培訓來自亞洲、大洋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99個國家4162多名學員的實際技能。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政府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跟簽署了197份政府間合作協議,其中,典型和局部熱區國家78個,占比57%。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自然條件相近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地,有較強的經濟發展互補性。中非雙邊27億人口,2018年貿易額2000億美元規模,即反映出市場挖潛空間巨大;還有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地域上涵蓋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16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構建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協定,海南熱帶農業打造的中國農業發展模式、科技創新的實踐區和展示舞臺,將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四)促進海南農旅耦合發展,拓展國際旅游消費的物理空間

海南的農業、農村與非熱區的對比具有鮮明的特色,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對中國廣大的非熱區人民來說具有無窮的吸引力;中國海南島對國外游客來說,中國的悠久歷史、名勝古跡、東方風情和誘人美食具有特別的魅力。農業農村和旅游業天然有耦合性,田園景觀、生態環境、農耕文化和村落民居等資源是現代農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農村早期的功能主要是為全社會提供農產品、為工業提供原料和資金積累,改革開放后又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建設用地和富余勞動力。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農業的多種功能和農村的多元價值開始彰顯。城鄉統籌發展,信息技術、交通物流等支撐條件的日益完善,農村的生態、居住、文化等功能得到發掘,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共享農莊和康養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業休閑園、森林鄉村等新的載體推陳出新,海南要充分把握農業農村和旅游業均呈現多元化、精細化的發展趨勢,促使農旅產業系統融合快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海南省打造100個特色產業小鎮、1000個美麗鄉村,美麗鄉村為快速增長的游客提供了廣闊天地,拓展了傳統景區的生態承載力和物理空間,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傳播了熱帶農業農村的魅力。海南的椰風海韻就是金山銀山,農旅融合發展不僅是農業綠色發展之路,也將拓展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物理空間,鑄就海南自貿港獨具魅力的品牌。

(五)挖掘南海要沖區位優勢,擴大熱帶農產品大宗服務貿易

海南是南海要沖,而南海扼守兩洋交匯地帶,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走廊,多條國際海運航線和航空運輸線必經之地。海南自貿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和航空樞紐,支持洋浦港吸引國內外貨源,發展國際中轉運輸業務,培育其成為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就是對區位優勢的挖掘。海南自貿港開放第一至第七航權加持免稅航油政策,西部陸海新通道將聚集中國的重慶、四川、青海、貴州、廣西、粵西、海南7個省、直轄市和地區以及越南的貨物,貨物集聚、航線加密、運費降低使海南將成為國際集裝箱主航線上的新支點,輻射帶動瓊州海峽兩岸、北部灣、泛南海經濟圈等三大經濟區域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經濟擴大開放和進出口服務作出貢獻。把海南島的區位優勢轉化為自貿港物流體系優勢,拓寬海南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和世界的運輸通道,形成了更密集的國際班輪航線網絡,將為擴大熱帶農產品大宗服務貿易提供條件。

海南自貿港將圍繞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特點,著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南美國家的農業貿易和投資合作,通過建設農業合作示范區、開展技術貿易等多種方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提升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和穩定地向我國出口農產品的能力。海南要著力挖掘自己的區位優勢,擴大熱帶農產品大宗服務貿易,著力促進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逐步提高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掌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海東,吳灣,魏艷,等.國際旅游消費中心背景下海南新興旅游消費的設計與實現[J].當代經濟,2020(6):70-75.

[2]韓昕儒,張玉梅,胡向東.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R].http:// caas.cn/xwzx/tpxw/304389.html

[3]劉慧.中國將面臨缺糧?經濟日報:供需并無缺口,有能力端牢飯碗[N].經濟日報,2020-11-01.

[4]康景林,張曉華.椰子、檳榔、橡膠——三棵樹下有黃金[N].http:// www.hinews.cn/news/system/2019/11/ 26/032223376.shtml?wscckey= 27934e479cfa5677_1585904791

[5]趙清源.中國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飯碗[J].時代郵刊,2020(20):18-21.

[6]趙鵬.海南推進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N].人民日報,2020-10-28,第七版.

[7]葉興慶,程郁,趙俊超,等.“十四五”時期的鄉村振興:趨勢判斷、總體思路與保障機制[J].農村經濟,2020(9):1-9.

[8]李玉萍,梁偉紅,劉燕群,等.中國熱帶地區地理標志產品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責任編輯:欣文

3348500589227

猜你喜歡
發展戰略海南
2022年“爭做新時代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名單
海南書香節 引領全民閱讀新風尚
禮物
59國免簽游海南
熱帶寶島海南
國有企業文化建設需處理好三大關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航運輸企業的發展探究
高端飯店業產學研發展戰略研究
從財務角度分析公司發展戰略問題探討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