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引領 尊重規律 科學銜接——幼小銜接的園本化管理實踐

2022-03-16 13:39
早期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幼小鞋子幼兒園

邵 敏

(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幼兒園,江蘇 南通 226001)

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個自然而重要的階段,順利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園深入貫徹《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精神,以情境理念為指導,以課程建設為載體,探索科學、適宜的幼小銜接機制,多渠道開展銜接活動,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一、建立課程審議機制,構建情境銜接課程

幼兒園以園長為第一責任人,成立課程審議小組,形成銜接課程園本化實施管理機制。根據相關文件精神和幼兒實際發展狀況,常態化地開展課程的審議與創生,開發情境銜接課程,引導幼兒在優化的情境中感知、思考、表達和創造,成為小學生活的向往者,成為主動學習的準備者。

(一)開展審議,建構園本銜接課程

我們圍繞《指導要點》強調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從“兒童—知識—社會”三個維度出發,審議幼兒情境課程,把入學準備貫穿在幼兒園三年教育的全過程中,做好全程準備。首先,各年齡班梳理學期主題,尋找出缺失的目標,將其整合到相應的主題中;其次,結合目標確定相關教育內容,選擇適宜的組織方式;最后,形成實施方案,伴隨著過程中的逐步調整、完善,使幼小銜接內容有機滲透到幼兒情境課程中,融于幼兒游戲和日常生活中,促使知識在情境中生成,社會生活在情境中再現,幼兒在情境中自主發展,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例如:大班年級組在審議過程中,發現“學習準備”中第四個目標“學習能力”的第二點“能較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在我園原來的課程中更多落實在講述活動中。如何利用多種方式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教師們在課程審議時提出,可以在生活環節增加“每日天氣”“今日新聞”等活動,讓幼兒輪流當主持人,負責收集、了解每天的天氣情況和身邊發生的事件,并以播報的形式分享給同伴,這樣的活動不僅促使幼兒更加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日常生活,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優化情境,開發重點時段銜接課程

幼小銜接課程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評估標準上應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結合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的過渡情境課程,我園將幼兒情境銜接課程大班階段的重點進一步聚焦于社會交往、自我調控、獨立意識、專注堅持等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優化情境資源,豐富組織形式,科學開展銜接活動。例如,開發、整合小學環境資源,幫助孩子們熟悉小學環境,親近校園,產生上小學的愿望,為入學做好心理準備;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幼兒制訂“晚間生活計劃”“一日生活計劃”,組織開展“課間十分鐘”“整理文具”“勞動體驗”“夜宿”等活動,幫助幼兒通過實際的練習,學習生活技能,增強自我服務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利用社會情境,開展“愛心義賣感恩行動”“跨班、跨年齡區域互動游戲”以及“小小傳令兵”“再見,幼兒園”等社會體驗活動,在游戲和生活中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優化學習情境,設置閱讀區、小問號等自主學習區域,支持孩子們在情境中自由活動、自主探究、自然表現,培養專注持久、獨立思考等學習品質,發展學習能力。多樣的活動架設了雙向銜接的合理階梯。

(三)相“機”而行,創生班本銜接課程

相“機”而行,以幼兒生活為線索,以原有經驗為基點,關注兒童的興趣需要,創生班本情境銜接課程。這個“機”可能是幼兒學習中感興趣的對象,也可能是幼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鼓勵教師勤于觀察,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或問題,為幼兒創設開放的、廣闊的學習環境,提供探究發現、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間的相互學習與大膽創造,幫助幼兒按照自己的節奏拓展經驗,為逐步適應小學生活做準備,增強課程的適宜性以及銜接活動的實效性。例如:針對小班幼兒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會把鞋子穿反的困擾,教師們從課程的視角,創生“童心‘鞋’力,學習獨立”主題系列活動。有參觀活動:逛鞋店,觀察各種各樣的鞋子,了解鞋子的尺碼、材質、用處等,知道要按照腳的大小去購買相應尺碼的鞋子。有調查活動:調查不同天氣、場合適合穿的鞋子。有探索活動:尋找、發現自己和同伴所穿鞋子的異同,豐富對鞋子結構和功能的經驗。有體驗活動:說說鞋子穿反后的感受,學習正確穿鞋子的方法。有系列游戲活動:“穿鞋大比拼”“主人找鞋子”“鞋子排排隊”“五彩的鞋子”“鞋子舞”……整個微課程從問題入手,拓展幼兒學習空間,變被動等待服務為主動探索嘗試,并有效地將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激活幼兒的學習熱情和生命潛能。

二、建立聯合教研機制,實現雙向奔赴

幼小銜接應是幼兒園和小學雙向的、共同的銜接,銜接的主體是兒童,因此我們根據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建立學習共同體,健全聯合教研機制,常態化地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持續性、沉浸式教研,在案例研究中準確地把握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切實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雙向奔赴。

(一)實地調研,明晰方向

結合小學新生入學,大班的教師開展實地調研,根據一年級一日作息的順序,從“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兩方面設計了“幼小銜接觀察記錄表”,跟蹤、記錄新生在校的生活、學習狀態,訪談一年級教師對新生學習、生活的要求,尋找銜接中的盲點,為小幼雙方進一步聚焦問題、調整與實施課程、提升銜接的有效性提供依據。

(二)聚焦問題,專題研討

針對調研訪談中教師們關注的幼兒行為習慣問題開展專題研討。小幼雙方列出存在的問題,共同制訂了專門的“生活行為指導”,從“學會關愛”“學會做事”“學會愛物”“學會學習”四方面提出詳細的分類目標,生成了四十一條具體的生活行為文明細節。這些細節力圖在行為上是可觀測、可分級、可操作、可達成、可重復、可評價的。同時,鼓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用繪畫、情境表演等多種方式表達對這些細節的認識,辨析行為規范的內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特性和規律,創設特定的情境,采取禮儀范導、情境練習、文學閱讀、綜合評價等策略,反復練習、滋養陶冶、循序教育,促進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同課異構,把握規律

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聚焦繪本閱讀,分別設計組織了大班教育活動“搬過來搬過去”和“鼠小弟和大象哥哥”。兩個活動都能聚焦兒童年齡特點、學習方式。但是幼兒園的活動更加關注從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出發,引導幼兒邊讀邊思,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邊看邊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小學老師的課堂呈現出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將認字、組詞、連句貫穿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準確、完整地表達。通過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幼兒園倡導感受性活動,小學更注重理解性學習,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園和小學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特殊性的基礎上,要努力遵循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和思維的進階性特點,而游戲化、情境化和生活化組織方式能較好地實現雙向的互通共融,讓雙向銜接更科學、更立體、更有效。

三、完善家園協同機制,形成共育合力

我園把家長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園校協同溝通機制,探索幼小銜接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導方法,引導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做好銜接工作。

(一)沉浸學習,轉變觀念

為做實幼小銜接工作,我們組織教師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和做法,分析家長在孩子入學適應方面的焦慮現狀及產生的原因;組織幼小銜接專題學習,針對調查的情況帶領家長學習、理解《指南》《指導要點》等文件的精神,幫助家長逐步改變以“學習、分數”為導向的教育觀。我們還開展沉浸式的家長課堂,每月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觀摩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同時,班級教師結合《指導要點》現場解讀活動內容和價值,讓家長直觀地了解幼兒園教師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做,幫助家長理解并認同幼兒的發展規律、學習方式、學習特點,等等。

(二)親子活動,個性支持

引導家長正視和理性對待孩子間的差異性,對照“四大準備”,分析孩子的發展現狀,給孩子設置合理的“最近發展區”,并制訂家庭幼小銜接計劃,以親子系列套餐的形式和幼兒園一起有針對性地同步給予孩子個性化支持和引導。如親子系列之“早睡早起”:配合幼兒園調整作息安排,提醒孩子早睡早起、按時入園;同時,家長以身作則,以規律作息的習慣影響孩子。親子系列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時提供存放孩子個人物品的家具,指導孩子逐步學會分類整理和收納衣物、圖書、玩具、學習用品等。親子系列之“保護自己”:帶領孩子了解校園、社區等公共場所環境中的安全要求,學會保護自己。親子系列之“小鬼當家”:鼓勵孩子承擔擺放碗筷、餐后整理餐桌、洗碗、掃地、扔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有計劃地幫助孩子積累勞動技能。親子系列之“時間管理”:引導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時間,制訂家庭活動計劃,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分清事情輕重緩急,養成守時、不拖沓的好習慣。我們鼓勵家長做小學零起點教育、規范作息的支持者和監督者,讓孩子帶著對小學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積極地融入小學生活。

猜你喜歡
幼小鞋子幼兒園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提高幼小銜接工作成效的對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真正該做什么
從養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穩銜接
愛“上”幼兒園
混亂的鞋子
多么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