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人”與“生本”導向下中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構建

2022-03-17 06:05彭品榮
課外語文 2022年3期
關鍵詞:立人形式主體

王 皓 彭品榮

(1.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2.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中學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養而言具有重大意義。由于“兩考”(中考與高考)的壓力,中學語文課程出現明顯的“非生態化”:師生關系失衡、教學內容封閉、教學形式固化、教師成為“教書匠”、學生“高分低能”。因此,中學語文課堂的“生態化”需求急需滿足?!吧鷳B”不僅是一個學科術語,更是一種理念和思維方式。中學語文生態課堂就是將中學語文課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考查,將“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四個課堂教學基本要素作為生態因子,從“教師與學生”“內容與形式”“主體與結構”等三對相互聯系的關系中來思考各生態因子的生態位。在“立人”與“生本”理念的導向下,使各生態因子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生態位”作用,從而構建起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即生態課堂。

一、生態主體:教師與學生共生,彰“生本”

生態主體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傳統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失衡的:教師是主體,處于中心地位;學生是客體,處于邊緣地位。在這種“師本”色彩濃重的教育下,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遭到壓抑,對教師的言語和行為“敢怒不敢言”,甚至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眾多專家和學者開始意識到“師本”教育的嚴重危害性,從而提倡“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生本教育,“生本”理念由此而來。

(一)轉變教學觀念: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教師與學生應形成一種緊密互利關系,教師需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做“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校存在的基礎”;同時,教師應樹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學而教”的教學觀念,彰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讓生本理念貫穿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設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第一主角,也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目標的設定只有基于學生而設,考慮學生需要獲得哪些知識、提高哪些能力、培養哪些情感,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生活于未來。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以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為參照,做到“高度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刻明白“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這一道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考慮兩個要素: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興趣特點。學生是獨特的,尊重學生是生本教育的靈魂,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要以學生接受方法來達成。因此,對學生興趣特點的考慮就尤為重要。

教學過程的實施和評價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學、自評,做到“全面依靠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唱“獨角戲”,更不能搞“一言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自行探究文字背后的豐富意蘊,深入理解語言中的“彼岸世界”;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本著“評是為了促學”的原則,鼓勵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轉變學習理念:自主、全面、創新、終身

課堂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只有實現教師與學生共生,才能建立生態課堂中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只有教師單方面轉變教學觀念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轉變學習理念。

學生必須樹立“自主”的學習觀?!吧尽苯逃砟钯x予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學習中承擔的任務也越來越重。這里的任務重,并不是指學生作業多、課業壓力大,而是指學生需要克服對教師的依賴,敢于質疑教師的“ 權威話語”,去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學生必須樹立“全面”的學習觀。學生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積薄發?!叭妗奔劝骋粚W科中的所有知識面,也包括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只有兼顧各方面的成長需要,學生才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健全的人。

學生必須樹立“創新”“終身”的學習觀。在21世紀這個信息時代、經濟時代下,信息更替頻繁,學生只有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在繼承中推陳出新,將學習看作一個永續進步的過程,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二、生態結構:內容與形式相長,促“立人”

生態結構包括教學信息與教學媒體,教學信息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傳遞的信息(即“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傳遞信息的載體(即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是學生成長的養分,教學形式則是養分的輸送管,內容與形式的選取體現了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發展的方向。

(一)注重教學信息(內容)的整合性

人作為一個整體,是自然屬性、精神屬性、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從魯迅先生的“立人以立國”到錢理群教授的“立獨立人格之人”,很多專家和學者對“立人”進行了思考和探索。今天人們對“立人”的關注,更多是突出自身的完善。那種“考就教、不考就不教、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封閉式教學內容是不能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的,若想使學生成為一個精神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教學內容應實現高度的整合性。

語文教學內容上“知、情、意”三維度的整合。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其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道德規范的養成、理想信念的樹立具有獨特的作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中學語文課程必須體現的特點。但觀察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語文的工具性居于主導地位,而人文性被掩蔽。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意志的鍛煉,使學生成為一個“知識容器”,而沒有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道德規范、有理想信念的健全的人。因此,教師應注重所授教學內容中知識、情感、意志力三方面的整合,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自然、人類、宇宙的關懷,不淺浮于刻板的表面知識,而要深挖內容的精神意蘊,用“健全”的內容來塑造健全的學生。

語文教學內容上“聽、說、讀、寫”四能力的強化。語文中這四種能力將影響學生的生活或生命的運動,教師所授內容應具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可能性,“聽和讀”是知識由外向內的內化,學生通過對人類文明的吸收,能豐富自身的精神屬性,“說和寫”是知識由內向外的外化,學生通過情緒的表達與情感的交流,能豐富自身的社會屬性。以上四種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立于“生活之林”,賦予生活更豐滿的意蘊。

語文教學內容上“德、智、體、美、技、心”六育并舉。教學內容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智力教育、體育教育、審美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這“六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供給,實現中學語文生態課堂的價值追求。

(二)注重教學媒體(形式)的多樣性

教學形式作為養分的輸送管,是一種“生命有機體”,其對教學內容“立人”效益的影響作用不僅體現在能表征內容,還體現在能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強化內容,與內容相契合。

在傳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將內容與形式孤立開來,或為了內容硬套形式,或為了形式亂搬內容,經常會出現“一個形式搞定所有內容”的場景。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師為“圖方便”,不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形式本身是多樣化的,包括實物、語言、圖表、圖像、動畫等,但教師真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形式卻是單一、固化的,導致好的內容發揮不出其最大的“魅力”,無法適時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反而使學生對課堂產生“疲軟感”,阻礙教學內容的傳授與吸收。

發揮形式的“畫龍點睛”作用,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實現內容與形式相長,才能達到更好的“立人”效果。例如,較為復雜的內容可以用語言類中的“講授法”進行教學,這種方法便于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復雜內容的理解性;而較為簡單的內容就可以用語言類中的“討論法”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與實踐能力,達到知識與能力、交流與合作等復合效益。

三、生態系統:主體與結構互溶,構“和諧”

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兩個主體和兩個結構要素共同組成。生態主體涉及“誰來構建生態系統”的問題,生態結構涉及“用什么來構建生態系統”的問題。在“中學語文課堂”這個生態系統中,主體與結構是否能交匯決定了生態系統是否能和諧,要想很好地互溶,就必須充分解決好“誰來用什么構建生態系統”的問題,即“主體”對“結構”的選擇。這需要基于對主體特點和規律、結構功效與機理的綜合把握上進行選擇。

(一)把握主體特點與規律

教師與學生作為生態化教學系統中的雙主體,其生態系統的結構只有符合主體的特點和規律,才能發揮其功效。一方面,結構的選擇要基于教師的現有知識結構和教學風格,另一方面,結構的選擇也要基于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與個性差異。

“學高為師”,要求教師的知識、能力有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教師畢竟不是“完人”,每位教師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水平都是不盡相同的,即使是對同一內容的理解、同一形式的運用也會有所區別,造成這種差異原因,主要是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學風格不同。每位教師都有其較為擅長的知識領域,有其運用自如的教學形式,我們提倡結構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但并不表明結構的選擇可以完全不考慮教師的個人特點。教師是內容的傳授者,是形式的運用者,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結構只有在教師的“射程范圍”內,教師才能將結構的效益發揮到最大,以促進學生的成長。

學生是結構確立的依據,內容和形式是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因此,內容和形式的選擇要以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為依據。教師在選擇內容時可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在適度超前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此外,教學形式的選擇也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例如,中學低段的學生更為活躍,趣味性強的形式更被其所期待;中學高段的學生自控能力更強,對形式的趣味性要求降低,對形式的系統性要求增強。

(二)把握結構功效與機理

生態化教學系統中結構指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主體只有充分考慮結構的功效和機理,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一方面,主體要充分考慮內容的適用范圍;另一方面,主體也要掌握形式的靈活運用。特定的內容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只有在適用范圍之內才能發揮內容最大的功效,達到“立人”目的。例如,抒情性強的內容更適合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與人文精神,如果把抒情性內容更多地用于知識層面,則會失去內容的最大價值。固然,不同的形式的運用也有其不同的機理,例如,“提問”用在課堂教學之前,其主要目的是導入授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在課堂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用在課堂教學之后,其主要目的是鞏固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只有深刻掌握不同教學形式的內在機理,做到靈活運用,才能真正發揮形式的功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綜上所述,“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為構建生態課堂的四要素,“教師與學生、內容與形式、主體與結構”為構建生態課堂的三關系,“生本、立人”為構建生態課堂的兩理念,中學語文生態課堂只有破除傳統課堂中的“非生態”問題,使“兩理念、三關系、四要素”發揮各自的生態作用,達到“共生、相長、互溶”的和諧狀態,才能得以構建。

猜你喜歡
立人形式主體
魯迅“立人”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啟示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