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位的張岱 不變的情思
——談《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實踐

2022-03-17 06:05沈永兵
課外語文 2022年3期
關鍵詞:湖心亭看雪舟子故國

沈永兵

(寶應縣黃塍鎮中心初級中學,江蘇 揚州 225807)

張岱是明清之際一位文化奇才,他經歷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入關,朝代更迭讓他這位“小品圣手”有了人生“錯位”之感,遂入山著書,以“夢”言志。

他的作品《湖心亭看雪》(以下簡稱《湖》)全文僅159字,極其洗練,寥寥數語,境界俱現,白描中現精神,尺水里興波瀾。品析和教學如此佳作,我們也能感受到其作品內容、作者行為方式及人生境遇等,均隱隱約約地呈現出“錯位”的形態。故筆者擬以“錯位”為作品的肯綮和理解的切入口,沿坡溯源,探驪得珠,使學生真正讀懂明朝遺民張岱,也使其文言文學習“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一、作品內容的錯位:不落窠臼

品讀經典作品,不能僅沉溺于一味地贊嘆,還要像“煲骨頭湯”一樣,慢慢燉、慢慢煨,通過閱讀涵泳、分析探究,才能打破語言的壁壘而直達文本主旨,才能熬出文本的味道和營養,才可以窺見作品的一絲“真味”。

《湖》一文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敘述了作者雪夜舟上看雪和湖心亭奇遇,描寫了湖心亭悠遠脫俗的雪景,表達了張岱超凡脫俗的文人情懷。作者的人生閱歷和獨特情懷,使其作品也閃耀著獨特的熠熠光芒,不落窠臼,獨具一格,均烙上了作者張岱的獨特印記。無論是所寫內容,還是所用技巧,均不同于一般作家,而是采用一種不可多見的“錯位”的表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鑒于此,筆者是這樣設計課始教學的:

師:我們先來品析題目中的“雪”字。請到文中找一找寫雪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師:對。讀到句中這個“絕”字,我們會想到怎樣的景象?生:這里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用一個“絕”字,寫出了西湖上冰天雪地,萬籟俱寂。師:讀到這里,我們還會想到哪一首含“絕”字的寫雪詩句?生:柳宗元的《江雪》中的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睅煟海ㄗ穯枺┍疚牡膶懢敖嵌扰c柳詩有什么不同?生:課文中句子妙在不從視覺角度寫大雪,而是借助聽覺來寫的。柳詩是從視覺角度來寫雪景的。師:對,作者獨辟蹊徑,從聽覺角度,寫的是人鳥的聲音“俱絕”。課文中,有沒有從視覺角度來寫雪景的?生: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師:這段話中,第一句已經寫了雪之大、雪之白了,第二句為什么還要寫物之小呢?生:這是以小寫大,以黑寫白,以點寫面。師:作者是在舟中看雪,又怎么能看到舟是“一芥”、人是“兩三?!蹦??(學生思考,一臉困惑。)師:請看投影,根據教師的提示再繼續思考,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屏顯示: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x自張岱《西湖夢尋·自序》)生:因為作者的視角不一樣。前面句子中“一白”“一痕”“一點”是眼前景,是實景;而后面句子中“一芥”“兩三?!?,是從回憶、想象的角度來寫的,不是當場的景象,是虛景。師:對,后兩句所寫西湖雪景,有想象的成分,或許就是夢中的虛景。

上述實錄中,筆者緊扣題目中的“雪”字展開課堂教學活動,意在凸顯作品中描寫的寫作技巧:(1)寫雪景大多是通過視覺描其獨特之處,作者張岱卻獨辟蹊徑,先以聽覺切入,概括描寫萬籟無聲的冰雪世界,然后再借助視覺白描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這足可見其筆法夭矯善變,不落窠臼。(2)借助視覺寫雪景時,作品先是白茫茫渾然一體的全景式描寫,然后是幾個特寫鏡頭的集合式描寫,這樣巧妙變換視角,不僅點染勾畫出悠遠脫俗的藝術意境,還旨在推崇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諧統一。這本無可厚非,但作品與眾不同的是,作者本是舟中賞景,而寫著寫著,賞景的觀察點已不在舟上,仿佛到了空中或一個很高的落腳點,由實到虛。掩卷沉思,這與作者的“錯位”人生是多么相似啊,作者本在西湖一帶生活了四十年,但過著過著,隨著清兵入關,實實在在的錦衣玉食的生活變得虛無,他只得隱居剡溪山,不問世事,往昔繁華,皆成夢幻。

這樣設計,旨在讓學生“沉入”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慢慢讀,很從容,“貼緊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語的叢林和字里行間穿行”,挖掘其文字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通過誦讀涵泳、還原探究,不僅不會削弱作品的人文性,反而是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最好詮釋與增強。

二、行為方式的錯位:不隨流俗

解析文學作品不僅須“沉浸于言語”,還要“撥開枝葉”,探尋作品中人物的獨特言行或生活方式,探尋作者如此行文之匠心?!逗芬晃闹械膹堘?,用當今學生的眼光審視,頗覺其行為怪異,甚至還有些不可理喻。因此,教者要基于學情,引導學生探“言”得“意”,即“意”溯“行”;不能得“意”忘“行”,淺嘗輒止。教者要有一顆敏感的心,通過勾連古今,讓學生思維“穿越”到作者生活的動蕩年代,力求發現文本深處作者的深邃目光,細悟作者看似“錯位”的行為方式的時代性、合理性和獨特性,這樣才能獲得獨特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緣于此,筆者是這樣設計課中教學的:

師:我們再來品析題目中“看”字。請先找一找具體寫張岱看雪的句子。生: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師:根據這句話,說說張岱為了看雪做了哪些準備?生:準備了小舟、毳衣和爐火。師:對。再結合具體文字,說說張岱看雪的方式有什么與眾不同?生:“是日更定”,可見時間與眾不同。選擇在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之時,又在天黑更定以后。表明他“不愿被人看見”。生:小舟“獨往”,也表明他“也不愿看到別人”。師:對。這些均可以看出作者張岱的內心是怎樣的?生:作者內心是孤獨的。師:對。文章中寫到的看雪人,還有誰?生:金陵客人。師:那么,金陵客人眼中的雪景是怎樣的呢?從文中找一找。(學生瀏覽、思考,一臉狐疑。)師:沒找到吧。文中雖沒有具體寫,但教師卻能從文中的具體句子中讀出來,你們知道是從哪里讀出來的嗎?生: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師:對。根據這句話,誰來說說金陵客人看雪又做了哪些準備?生:約了知己同往,準備了“暖氈”“熱酒”。師:結合文中具體詞語,我們再來說說金陵客人看雪又有什么特點呢?生:“對坐?!眱扇私Y伴同行,帶了暖氈和熱酒,相對而坐,喝酒聊天。多么悠閑,多么愜意??梢娝麄兪莵硐硎茏匀?、享受生活的。生:“大喜?!币娢液蠛襞笠?,又拉張岱同飲,圖的是熱鬧。足見其不但真誠好客,而且性格豪放,不拘小節。師:說得很好?!袄笔莿幼髅鑼?,還有什么描寫?生:還有語言描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師:(追問)細讀這意外之筆,你有什么發現?生:這是從對方的視角看張岱自己,雖是寫金陵客驚嘆,但實是作者之心聲。生:這是錯落互見的手法,背面敷粉,反客為主。師:對。那么在金陵人眼中,他們會看到怎樣的雪景呢?生:一片粉妝玉砌的冰雪世界,白茫茫一片,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師:是的。作者寫自己去湖心亭看雪,為什么還要特地寫到金陵客人呢?生:這是用襯托的手法。

不難看出,上述實錄中筆者又緊扣題目中的“看”字展開課堂教學活動,探尋短文在敘述中描寫的寫作密碼。張岱和金陵客雖同是在“大雪三日”之夜去“看雪”,但作者行為方式也呈現出與世俗“錯位”的迥異之處:張岱選擇“更定”后“獨往”,“到亭上”卻不發一言,以“強飲”答謝知己,雖給湖心亭奇遇增添了一份暖色,但還是讓讀者感覺到他與世俗有點格格不入,“錯位”人生仍使他不改揮之不去的骨子里的孤獨悵惘;而金陵客則是結伴而行,“更定”前捷足先登,亭上欣逢知己,直言驚喜,并拉友同飲,豪放灑脫非張岱所能及。

如此設計,旨在讓學生借助比較這一解讀文本的利器,感悟張岱那始終淡然的超凡脫俗的形象,通過分析作者的“錯位”的行為,也能潛讀出文中凡是氣氛活躍、情緒盎然之處,均是從他人角度寫出的寫作特色。這樣,學生就能觸及文本的思想內核,實現對“文”中之“道”的融通和體悟,從而獲得獨創性的新發現、新見解。

三、人生境遇的錯位:不忘故國

知人認世,也是閱讀文學作品常見方法之一。作者張岱,明亡后不仕,“批發入山”,潛心著書,不問世事。其人頗有魏晉風骨,對冰雪情有獨鐘,若借用唐代王昌齡的一句詩評價,真可謂“一片冰心在玉壺”。

人先有品,文方有味?!逗愤@篇回憶性游記散文,洗練中見雋永,直白里蘊情韻。人生“錯位”的張岱把自己思索體驗的世界萃取展示在我們面前,把潛藏于字里行間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也暗示給細心的讀者們。所以,我們閱讀作品時,要細細品、靜靜悟,與作者成為跨越時空的心靈相通的摯友,感知他的獨特生平和旨趣,勘探其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才能真正觸摸理解到文本旨歸,感受到文本歷史深處的脈搏。

基于此,筆者是這樣設計課末教學的:

師:說說文中還有哪些讓你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生:張岱去賞雪,不是有舟子陪同嗎?說不定還有仆人隨從拿火爐啊,文中“舟中兩三?!笨梢詾樽C,怎么能說“獨往”呢?

師:哪位同學能說出其中的緣由?

生:這反映出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更表現出他孤傲獨立的情懷。

生:在作者看來,舟子不是他的知音,他不理解作者內心,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

師:(追問)哪里可以看出舟子不理解張岱呢?

生: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師:對,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的?

生:(齊答)“癡?!?/p>

師:舟子所說的“癡”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癡情人”,意思是過于癡迷于自然景物的人。

師:好,張岱正如舟子所云,真的只是癡迷于雪景的人嗎?

生:不是,張岱癡情山水的背后,是孤獨的內心。

師:對?!鞍V”是外象,“獨”才是其內心。由此可見,舟子不理解張岱。還有疑問嗎?

生:作者“問其姓氏”,回答卻是“金陵人”,這不是答非所問嗎?

師:是啊,這不合常理啊,為什么呢?

(生靜靜思考,無人舉手回答。)

師:那么,請看鏈接材料——作者簡介,結合具體詞語,說說你的發現。

(屏幕顯示: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明亡后不仕,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披發入山”,專心著書以終。)

生:“不仕”就是不做官,因為明朝亡后,張岱不想背叛故國,有著對故國的懷思。明朝開國之初曾在南京建都,也就是說金陵是“故國之都”。文中的答非所問,是作者意在強調“金陵”觸動了他的內心,也暗示他對故國的思念。

生:清朝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而作者張岱卻是“披發入山”,可見他有一種故國情思。他身在清朝,卻還對明朝念念不忘,故此處補敘金陵之筆,意在透露出作者人生錯位的無限惆悵。

師:你們說得非常好。作者張岱內心有“故國情思”,使他感到人生錯位的無奈、孤獨。還可以從文中哪些文字也能看出作者的“故國情思”?

生:當時已是清朝,文中偏偏采用明朝的年號“崇禎五年”來紀年,也表現了作者張岱的故國之思。

師:很有見地,上述這些看似矛盾處,其實均可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蘊。

“疑為學之始”,上述實錄從答疑切入,旨在體悟短文敘述、描寫中抒情的寫作特色。學生先后提出并研析了幾處疑問:人數之疑,身份及年號之疑。并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使文言文學習走向了文本縱深之處。學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因“錯位”的人生境遇,而在作品中表現出“不合常態”的言語表達,更能理解其精神的苦悶和濃濃的家國之思。如此設計,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尋找文學作品中看似矛盾之處,透過這些文本的縫隙,感受到光照作者內心的那縷陽光。從而在廓清文本表面迷霧的前提下,動中窾要,真正厘清作者在散文中想表達的個性化的獨特情感。

綜上所述,作者張岱因朝代更替有了人生“錯位”之痛,遂隱遁山林,用飽蘸深情的文字訴說著他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情,更能用實際行動向那個時代吶喊出響亮的“不”:不落窠臼、不隨流俗、不忘故國。研讀小品文《湖》,可循著“錯位”的縫隙,從作品內容、行為方式、人生境遇等方面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觸摸作者近四百年前的情感脈搏,理解其孤高避世、不媚不俗的理想志趣。也讓《湖》這篇經典美文,似深山邃谷中的一株幽蘭,綻蕊吐馨,香飄華夏,氤氳千年。

猜你喜歡
湖心亭看雪舟子故國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故國·青銅
故國·青銅
從《湖心亭看雪》一文窺張岱的故國之思
柯勒律治會話詩歌中闡釋增量的語用功能——以《古舟子詠》為例
故國(組詩)
殘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