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研究文獻綜述

2022-03-17 07:09高京平段曉麗
昭通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學術界抗戰時期研究成果

高京平,段曉麗

(河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盵1]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青年的成長成才也有了新的環境條件和責任使命。我們回顧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總結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歷史經驗,不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青年理論和中國共產黨青年工作思想,也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為開展當今時代的青年工作提供借鑒。因此,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不僅具有深層次的理論意義,還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學術界關于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學術界已經取得許多研究成果,通過檢索、歸類,現將學者們的研究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

一、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的主要內容研究

(一)通論性的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研究

中國青年運動史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討我國近現代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出現了一批系統性的學術著作,針對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改革開放后,青年運動研究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出現了介紹青運史的著作: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青年運動史》、中央團校青運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運動簡史》、鄭洸等人著的《中國青年運動六十年》。這些著作展現了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任務而前仆后繼的奮斗歷程。其中鄭洸編寫的《中國青年運動六十年》以其時期跨度長、內容詳細的特點超越了同類作品。鄭洸從時間發展的角度,對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不同階段進行了研究,先研究了“九一八”事變后青年運動高漲的情況和青年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活動,之后介紹了青年通過組建青年組織、到延安革命熔爐鍛煉等方式投入到抗戰行列的過程,還分析了抗日根據地、淪陷區和國統區三個地區的青年爭取抗戰勝利而進行的斗爭[2]。進入新世紀以后,青年運動研究接續發展,學術界出現了新的研究成果,有郭貴儒著的《青年運動史話》、胡獻忠等人著的《青年運動與中國夢》等。郭貴儒以中國近代歷史上青年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大革命、抗日救亡運動、反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活動為線索,展現了青年們不屈、頑強斗爭的精神,其中在介紹抗戰時期青年運動時著重介紹了青年學生的活動[3];胡獻忠、張振國和艾昆鵬闡釋了中國夢與青年運動的內在邏輯,上篇將1919年至1949年的青年運動化分為四個時間段,其中探討抗日救亡時期時,從一二九運動、青年組織、延安青年活動三個方面分析了青年在抗日戰爭中的擔當,同時還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力量的整合,比如爭取三青團、適當調整國統區青年政策等[4]。

還有部分專題性著作針對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的某一具體方面進行了研究,豐富了青年運動的研究內容。在青年組織方面,李智編寫的《熔爐·豐碑——安吳青訓班文獻集》、紀希晨編寫的《戰火青春——青訓班歷史資料》等著作分析了西北青年救國會組織下的青年訓練班的活動;在抗日青年統一戰線方面,王連弟的《抗日戰爭時期國共青年運動風云錄:中國共產黨抗日青年統一戰線與三民主義青年團》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青年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詳細論述了抗日戰爭中黨的青年運動方針、政策的轉變及發展的歷史進程,用大量事實反映了革命青年踴躍報名參軍支援前線的精神風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抗日青年統一戰線的成果經驗[5];在地方青年運動方面,《北京青年運動史(1919-1949)》《廣東青年運動史(1919-1949)》等著作回顧了抗戰時期地區青年運動發展的演進過程、具體活動等多方面內容。

綜上,通過對學者們的研究進行歸納分析,可以看出在進行通論性研究時,我國學者關于青年運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運動歷史進程方面。學術界多以整個中國青年運動為研究對象,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則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從青年運動史的相關著作來看,還是從青年組織等相關研究成果來看,青年群體在抗日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發揮了重大歷史作用。

(二)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具體問題的研究

1.關于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與青年運動的研究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探究中國共產黨和青年運動的關系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關于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與青年運動的研究,多集中于黨對青年的動員及其方針政策等相關的內容。針對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工作的某個具體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牛翠萍和劉鑫對根據地、國統區和淪陷區的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工作實踐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時期廣泛吸納了社會各階層的青年參戰抗戰[6];莫志斌和崔應忠的《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的成功運作——以抗戰時期青年奔赴延安為例》基于對奔赴延安青年的社會構成和數量分析,對中國共產黨青年動員給予積極評價;楊倩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延安青年的政治動員途徑及啟示》中指出黨對延安青年的政治動員經驗對當代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當下需要重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針對性。在青年運動方針、政策研究方面,團中央青運研究室編寫的《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1921.7-1949.9)》全面系統地收錄了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關于青年運動的方針、政策等歷史文獻,以及中央領導人的重要報告、講話和文章。此外,學者們對青年運動方針、政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識分子政策這一方面,李玫萱總結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保護、尊重和優待知識分子,積極培養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四個方面[7];羅晶和趙翀從知識分子的地位、需求和任用三個向度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得出我們要重視知識分子的實際需求和個人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建設和發展中的能動性的結論[8]。

關于黨內領導人對抗戰時期青年工作的貢獻研究也是學術界研究重點。鄭洸著的《毛澤東及其戰友與延安時期青年運動》記載了毛澤東及中共中央領導人與青年運動相關的重要決策、指導思想和領導活動;相關研究成果還有孫昊的《任弼時青年工作思想與中央蘇區共青團建設》、李萌萌的《馮文彬與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劉芹的《抗戰時期陳云同志加強黨對青年工作領導的方式特點及啟示》等文章,這類文章著重分析了領導人的青年工作思想。此外,學術界對國民黨的青年運動也有所涉及,洪偉的碩士論文《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年政策研究》總結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青年教育政策和組織運動政策,并對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青年政策進行了比較。

總之,學術界對黨領導的青年運動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研究內容具體,覆蓋青年運動的多個方面??箲饡r期國共兩黨都為爭取青年力量付出了努力,對比研究國共兩黨青年工作為抗戰時期青年運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2.關于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的活動內容研究

梳理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的活動內容是研究的基礎,學者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其進行了研究。從宏觀方面來講,《中國青年運動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運動簡史》等歷史著作介紹了抗戰時期各時間階段青年運動的具體活動,涉及青年救國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于青年運動的演講、國民黨青年工作方針等多方面內容;劉冠超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運動》中分別介紹了黨在淪陷區、國統區和解放區領導的青年運動,展現了整個中國青年運動的狀態。從微觀方面來看,學術界針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某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包括對延安大生產運動中青年活動、青年運動的組織形式、青年團體活動等內容的介紹??箲饡r期不同地區的青年運動政治環境不同,活動內容也存在差異性。蔡穎、曾小玲和柯惠的《風馳云卷:抗戰時期的廣東青年運動》著重介紹了廣東涌現出的中山大學抗日先鋒隊和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這兩個青年組織的抗日活動;秦一杰的《抗戰時期黨領導下的重慶青年運動》分析了青年在重慶反對蔣介石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張瑜的《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青年運動的主要內容》將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青年運動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參軍作戰、文化教育和擁政愛民三個部分;總之,學者們研究視角雖不同,但研究成果顯示,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活動圍繞抗戰動員、參戰、生產、教育四個方面展開。

學術界對青年運動活動內容總結大多是關于中國青年運動的基本特征、歷史方向、內在規律和精神等重要問題的論述。王勝國和張煥琴就青年運動的主體、先導、政治色彩、要求和主張這四個方面對其特征進行了總結,分別為主體是中國青年和知識分子,以文化運動為先導,政治色彩是救國救民,主張和要求具有超前性[9];周育國和黃寶成提出,五四運動指明了中國青年運動正確的歷史方向,即馬克思主義是青年運動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青年運動的領導力量,社會主義是青年運動的前進道路,聯合工農大眾是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式[10];胡德慶指出中國百年青年運動的規律在于“變”與“不變”的統一,變化的是青年運動的階段性奮斗目標、組織方式、行為特征等形態內容,不變的是青年群體的愛國主義精神[11]。

學術界對于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活動內容的敘事梳理比較完善,以史實著作為主,相關論文研究成果不多。學術界有待加強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特點的總結分析,特別是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具體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充分探究其特點。

3.關于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代表性事件的研究

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具體事件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一二·九”運動和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等代表性事件的研究。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挽救中華民族危亡而爆發的“ 一二·九”運動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研究成果頗豐,涵蓋其發展過程、領導力量和歷史地位等多方面的內容。王華鋒、謝金容和劉建華在《“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中對“一二·九”運動分析比較詳細,從爆發背景、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歷史過程和影響四個方面介紹了“一二·九”運動;王剛針對學術界關于“一二·九”運動發動原因的觀點不一致的問題,綜合考察各方面因素后,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認為“一二·九”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的,但當時存在黨的領導弱化的情況,因此該運動又具有許多自發的特點[12];陳榮勛對“一二·九”運動給予重要評價,他認為“一二·九”是五四運動后中國學生愛國運動的又一次大高潮[13]。

關于抗戰后期政府發動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其中徐一鳴的《抗戰后期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研究》分析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復雜的發生背景,敘述了知識青年運動的發展過程及青年運動從軍的特殊形式,總結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中的青年知識水平高、運動開展范圍廣的特點,指出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提高了軍隊素養,增強了中國抗日力量,也有助于現代義務兵役制度的建立[14];陳偉則重點分析了蔣介石發動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的初衷,是蔣介石出于補充兵員的實際需要,最終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想[15]。楊耀健的《抗戰后期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侯德礎的《略論抗戰后期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等文章從多種角度對抗戰時期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進行了分析,豐富了知識青年運動的研究內容。

學者們通過大量地挖掘史料對“一二·九”運動、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等具體事件的歷史活動、發展階段進行了梳理,對其歷史意義、時代價值也有深入的研究,豐富了相關研究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學術界對于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相關事件的研究比較集中,有待繼續深入挖掘史料,展開對其他歷史事件的研究。

4.關于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啟示研究

研究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不僅需要挖掘史料還原歷史,更重要的是基于歷史背景對其進行全面分析,形成客觀評價,探究其對于新時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啟示價值。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的歷史意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青年運動的歷史地位,青年運動的歷史貢獻,等等。在抗戰時期青年運動歷史地位方面,徐鋒從抗戰前夕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進行了分析,指出青年學生率先打破了全國抗日運動沉寂的局面,并組建了青年救國團體,為抗戰做了組織上的準備,同時在抗戰武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堅力量[16]。在歷史貢獻方面,白梅坪在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后,得出青年運動培養和鍛煉了廣大青年,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儲備了人才的觀點[17]。魏久明從廣泛動員青年抗戰和實現青年大聯合的實踐角度和豐富馬列主義關于青年工作的理論角度評價了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18]??箲饡r期的青年運動推動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學者們對青年運動所發揮的作用作出了肯定。

在當代啟示方面的研究,學者多集中于研究中國共產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相關成果有孫德魁的《抗戰時期黨的青年工作實踐及其啟示》、閻治才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加強青年工作的歷史經驗》、杜秀的《抗戰時期共產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及其啟示》等,這類文章多強調青年運動要堅持黨的領導,并與時俱進指導青年工作,組織青年為實現黨的中心任務而奮斗。還有少部分文章從青年群體的角度分析青年運動的現實啟示,比如馬有林的《對近代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幾點思考》、王海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運動的發展規律及其啟示》等。馬有林提出,青年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需要青年[19];王海亭同樣提到,要重視青年群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奮斗[20]。

整體看來,學術界對青年運動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啟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歷史價值方面對抗戰實踐價值研究較多,關于其理論價值的研究較少涉及。在現實價值方面的研究較少,不同時代有時代主題,青年也有特定的歷史任務,因此,新時代下研究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現實價值十分有必要。

二、對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研究的評價

綜上所述,近年來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成果頗豐,研究成果可歸納如下:

第一,學術界基本弄清了整個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過程。學術界研究中國青年運動史的專著十分豐富,這些著作梳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青年運動。系統性的資料匯編收集整理了可靠的原始史料,包含文件、報刊等檔案資料,還原了不同歷史階段青年運動的歷史場景。學界對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發展已經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體系,為我們研究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提供了宏觀研究背景。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歷史進程。

第二,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具體內容已經基本掌握。學者們在立足于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青年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青年團體、相關領導人物、重要歷史事件等相關問題,其中有關黨的青年工作、領導人物的青年工作思想這兩個專題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學者們從整體和局部兩個維度對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的活動內容進行分析,展現了中國青年群體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三,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客觀評價。研究成果既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歷史功績進行了總結,又包含了對當今時代相關工作的現實啟示等具體問題的思考。學者們對抗戰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歷史經驗進行了充分研究,對指導當下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整個青年運動的角度,總結了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規律和總體特征??傮w來說,學術界關于青年運動的歷史評價與現實啟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認識也基本一致。

第四,關于青年運動的研究資料大多來源于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由此看來,青運史檔案館下的編輯部和資料部構成了中國青年運動史研究的主體力量。中國青年運動史研究是一個逐漸走向科學的研究過程,起始是為了滿足中國共青團組織的工作要求,比如加強對共青團干部的青運史學習教育、為團校提供共青團工作理論教材等現實工作需要。如今,研究青運史群體逐漸擴大,研究的內容也逐漸科學,具有客觀的研究前景。

三、對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研究的展望

當前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績,研究成果豐富,但是仍有繼續研究的空間,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廣度有待延伸。首先,關于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學者們研究多集中于某個方面或者某一地區的青年運動,從宏觀上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專門進行研究的成果較少。此外,學術界對青年運動的研究內容上重復度高,比如關于中國共產黨與青年運動研究較多,對青年個體或群體的研究較少,在注重黨對青年工作的領導的研究的同時,忽略了青年自身的影響。因此,學術界需要拓寬青年運動的研究內容,比如加強對青年運動中杰出青年人物的研究、民族解放先鋒隊等內容的分析。

第二,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成果多是復述資料和過程的,多敘事而少分析。學者們在對抗戰期間青年運動內容研究時,多是對活動內容進行敘述性表達,關于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對象、歷史分期等理論問題還未研究透徹。此外,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一手資源比較豐富,給青年運動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間。因而,學術界可以充分利用原始資料,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有待創新。學術界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單線型,涉及學科交叉的研究較少,比如政治學、青年學等學科關于青年運動的研究比較少見??箲饡r期青年運動研究對新方法的利用有待提高,理論視野有待開闊,比如縱向對比,國際視野等。學術界可以從多元化角度來展開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以此增強青年運動研究課題的內生動力。

第四,學術界需要充分利用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成果,為當下青年工作總結經驗,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對抗戰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要提高現實針對性,比如抗戰時期青年運動中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啟迪意義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發展新時期的青年運動史研究提供了更準確的指向,我們需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挖掘青年運動的當代價值,讓青運史研究隨著時代發展。

總之,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研究是一個有待繼續開發的研究課題,我們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考察。我們在加強對青年運動相關史料的整理時,要堅持唯物史觀的研究原則;在研究抗戰時期的青年運動的具體問題時,我們要立足于解決時代問題,為當下工作提供啟示;時刻關注學術研究新動向,著力于實現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研究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學術界抗戰時期研究成果
法學之路上的女性:一個多視角的觀察與敘述——讀《法學學術界中的性別與職業生涯》
我校多項研究成果榮獲省、市科研獎
抗戰時期的“跑警報”
出滇抗戰時期龍云對滇軍的治理研究
WTC管理者論壇:共享時代的體制創新(2)——學術界與管理者
冀東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抗戰時期的周恩來與統一戰線工作
節水灌溉技術研究成果獲ICID肯定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研究述評
古代漢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