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性文本深度補白的實踐運用策略淺談

2022-03-17 13:10田貝貝
語文天地 2022年7期
關鍵詞:桑娜西蒙內心

田貝貝

統編版教材中的敘事性文本,有著人們的真實生活和歷程,由具體的事件和角色在實踐中的言行組成,當其中的角色面對著矛盾沖突、處于兩難狀態的情感沖擊時,作者常常有意識地設置留白,這就給閱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支架。因此,緊扣留白,想角色之細節,補作者之未言,就成為了突破難點、達成目標的重要路徑。

在統編版教材的敘事性文本中,無論事情和人物是真是假,總會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中,遭遇情感的沖擊、抉擇的矛盾以及危急之時的判斷等,而作者也基本都會將顯性層面的內容進行細致而詳實的交代,對于其內心的真實狀態,卻有意識地規避——這并不代表人物內心的真實狀態不重要,事實恰恰相反,讀者可以根據文本的其他信息資源進行揣摩和辨析,這就意味著作者故意設置的留白,就成為了教學的重要抓手。但很多教師往往將學生的思維浮游于文本表面,淺嘗輒止。事實上,這是一個融入學生生活體驗、思維認知,與文本故事情境、角色經歷交融碰撞的過程,包含了對文本語言的理解、角色情感的洞察以及主題價值的解構。筆者就以統編版六上第四單元《窮人》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一、角色置換浸潤,在深入體驗中補白

《窮人》中,桑娜提著馬燈來到西蒙家后,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作者對此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描摹,包括西蒙家的環境、西蒙慘死的樣子以及兩個可愛的孩子熟睡的場景。而對于桑娜的言行和感受,卻沒有提及一個字,這就是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對寫作節奏的精妙把握。如此細致而形象的描述,已經給讀者呈現了豐富而細膩的信息。讀者完全可以憑借這些逼真、可感的信息,形成自我的判斷和感知,如果硬是給桑娜進行一次“霸王硬上弓”的描寫,不僅重復,而且顯得畫蛇添足,影響了整篇小說的內在韻律感。

針對作者所設置的這一留白,教師不妨嘗試邀請學生將自己看成是桑娜,以角色代入和置換的方式,將學生從一個純粹的客觀學習者,變身為文本的人物,以角色體驗者的身份介入到文本內容中去。雖然著力處聚焦于這一點,但學生思維就不能局限于此,而需要將整篇文本的資源為己所用。

如小說開篇,以生動、詳實的描寫,展現了桑娜一家的生活貧困:家中物質匱乏,可謂家徒四壁;風雨交加之中,一直擔心未曾歸來的丈夫,而在提起馬燈焦急等待丈夫時,在善良之心的驅使下,又惦念著鄰居西蒙……這一系列自然而巧妙地鋪陳,不僅展現了桑娜雖貧窮,但卻擁有勤勞而善良的優秀品質,同時更為后面的情節推進奠定了基礎。

對這一處的留白補充,學生不僅要從情節發展的縱向層面,把握情勢所逼下的真實心理,同時也需要從具體的處境、人物品性等橫向維度,豐盈其內心的真實狀態,從而體會桑娜在目睹這一切時內心的真實所想。如果這一環節有所偏差,則會對這一留白的想象與補充形成制約,同時也會對后面情節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言行,帶來認知上的錯漏。

經過上述指導以及學生的重組與整合,學生對這一段人物內心的獨白進行了這樣的補充。

補充一:西蒙真可憐??!那么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這么撒手了。你說,她這么愛自己的孩子,這是走得多么地不安心??!我也是母親,做母親的怎么舍得就這樣撇下自己的孩子呢?

補充二:孩子們也是太可憐了。別看他們現在睡得很香,可醒來,知道自己的母親就這么離開了,他們會是怎樣的悲痛???假如我的孩子永遠失去了我,他們會怎樣面對將來的日子呢?

縱觀“補充一”,側重于桑娜惻隱的同情心表達,與鄰居西蒙站立在相同的視角,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借助桑娜走進了西蒙彌留之際的不舍與無奈。而“補充二”,側重于同理心的呈現,表達了對兩個孩子將來生活的擔憂,為后來桑娜做出收留決定埋下了伏筆。

看似簡單的心理獨白,卻在刪繁就簡中,以高效的方式,將學生的意識和思維潛入到文本的故事之中,在學生充分調配和整合文本資源的過程中,為這一處留白聚力,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分組對抗品悟,在碰撞交融中補白

原本就已經非常貧困的桑娜,看到西蒙死后留下的兩個孩子,矛盾之中決定,收留兩個孩子。在行文過程中,作者將描寫的重點設定在西蒙慘死的狀態和孩子在西蒙身邊的場景,而對于此時此刻桑娜的內心感受卻沒有過多的涉及,只是簡單交代了“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以及“心跳得”厲害。桑娜為什么會“心跳得厲害”?很多學生的解讀,只是將其歸為桑娜動了惻隱之心,提煉出其善良的品質,但這些只是簡單的標簽,無法真正深入到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何利用留白形成突破呢?簡單的描寫,其實正是此時此刻桑娜心虛最鮮明的再現,但作者并沒有言明桑娜為什么要抱走孩子,是否如作者所言“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時的桑娜,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思路歷程,才能在自己原本日子就過不下去的情況下,還要收留西蒙的兩個孩子呢?教師不妨順應角色兩難選擇的糾結心理,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兩派:一派重點羅列應該收留的理由,另一派則重點關注不應該收留的根據,以形成正反兩個維度的情感沖突。

學生要想真正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使命,就需要對故事中的桑娜形成多維度、立體化地感知。比如從不應該收留的角度來看,需要緊扣文本資源,羅列桑娜一家生活的貧困與悲慘:人數眾多,開銷巨大,已經入不敷出;養活全家的重擔,全都壓在丈夫肩頭;盡管風雨交加,丈夫甚至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打漁……做出收留的決定,無異于雪上加霜;而從應該收留的角度來看:西蒙是自己的鄰居,死得又是如此悲慘;扔下兩個孩子著實可愛,他們于心不忍,良心上說服不了自己。

由此來看,兩個派別之間的對抗和沖突,其實正是桑娜客觀處境和道德品質之間的矛盾。教師將學生分成兩派的目的,絕不是要讓學生爭個高下,而是讓不同派別的學生,以最充分的文本依據,走向最深刻的人物內心,在交流碰撞之中,彼此悅納,互通有無,用留白將人物內心的掙扎、糾結鮮明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感受人物彰顯出來的人性光輝。

三、角色模擬采訪,在互動中補白

桑娜將孩子抱回來之后,放在床上,并且讓兩個孩子與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然后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在桑娜經歷了內心的糾結與掙扎之后,最終收留了兩個孩子。此時此刻,桑娜走出兩難境地了嗎?雖然最終做出了選擇,但她的內心就坦蕩了嗎?她可能還會想到哪些問題呢?教師不妨設置“角色提問”的方式,對人物內心世界展開新一輪的開掘。

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將桑娜設定為采訪提問的對象,且問題的范圍應該緊扣做出收留孩子的決定展開。其次,提問、交流、刪選之后,每組指派一名學生,承擔課文中桑娜的角色,嘗試以桑娜的視角來回答其他小組的采訪提問。再次,每一位桑娜在完成回答之后,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根據回答的具體內容展開評價和追問,重點分析這樣的回答是否契合小說中桑娜當時的處境、形象特點和內心情感。

這一板塊設置的方式,在于解構人物如此選擇背后的根源。不同的小組、不同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豐富多樣,經過刪選和甄別,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包括:1.你的家庭原本就已經很困難,你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難道就不怕影響他們的生活嗎?2.你的丈夫為了一家人的生存,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你這樣做對得起西蒙和她的孩子,但對得起自己的丈夫嗎?他如果不同意,回來責備你,你將如何面對。3.現在的生活已經是雪上加霜,你們一家的生活將何去何從,這些你考慮了嗎?4.你覺得這樣做,能不能給你們帶來一點點的正面價值?

審視這些問題,就不難發現前兩個問題,是基于文本內容和情境的正常思維,學生也能夠從文本現有資源作答,教師可以據此來評判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對信息資源掌握和處理的能力。而后兩個問題,已經超越了文本現有的信息層面,不是完全依托于文本就能作答的,需要基于文本,而又要超越文本,其目的就是要從現象走向本質,讓學生從桑娜善良和自我犧牲的層面上,發掘人物言行背后的意蘊和價值,從而歷練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三觀。

在這篇小說的教學中,教師以“桑娜收留西蒙孩子”這一情節為突破口——作者描寫這一部分內容時,呈現的都是目之所及的人物之看、人物之做,即便其中有一段堪稱經典的心理描寫,但都基本涉及人物內心世界的表層,而對于人物內心真實的考量,卻沒有真正涉及,這就給利用留白拓展想象,留下了可操作的教學余地。從小說的整體內容來看,此時此刻桑娜內心的掙扎,其實正是人物內在價值思辨的過程,留白就不能停留在對人物內心表層化的揭示,而要感其所感、痛其所痛,經歷她的掙扎、糾結她的糾結。這樣的留白補充,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與洞察,同時還對學生內在思辨能力進行了有效地鍛煉,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拔出蘿卜帶出泥”,將“人窮心善”的主題悄然之間鐫刻在每個學生的意識深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對于這些物質貧窮、匱乏的人們來說,雖然家境的貧寒暫時難以改變,但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言行以及背后所指向的人性光輝,卻給了人們無窮的希望和最大的溫暖——這也應該是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創作這篇經典短篇小說的用意所在。

統編版教材中的選文包羅萬象,很多經典文本,都與學生真實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補白過程由此及彼地拓展和想象,就能有效地彌補這種缺失和差異,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間隔,讓學生以更加立體、多維的方式,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對生命的情意和道德等進行了錘煉,促進了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實現了全人教育的教學之境。

猜你喜歡
桑娜西蒙內心
窮人
內心有光,便無懼黑暗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
《窮人》梗概
原來占據你內心的不是我
論西蒙喜劇的現代變異與發展
充分檢查
父女情真深似?!柕谂c《西蒙·波卡涅拉》
女兒的奇葩問題,老爸這樣回答
續寫《窮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