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與書法漫談
——論不同拳種和不同書體的相通性

2022-03-22 06:15趙思磊
武術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長拳篆書武術

趙思磊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1 前言

1.1 武術與書法演變概覽

幾千年前,軍事、社會活動以及生活實踐,造就了中華武術的產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綿延至今,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說起書法,必先談到漢字,漢字是書法之根,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記事,開創了諸多記事方法,結繩、結珠、契刻等,為了簡化記事方法,出現了流傳千古的“倉頡造字”和“伏羲造字”起源說,奠定了漢字向多樣化發展的堅實基礎。不難看出,記事方法和搏斗的出現,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基于實用層面。

如今,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讓學生學習傳統體育的思想,國家和政府開始加大對傳統武術的宣傳力度,武術開始走進校園,社會武術也開始蓬勃發展,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加之我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武術已經成為連接中國和世界的紐帶,武術的足跡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武術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體育和身體的運動,更多的是一種武術文化的深刻體現。

劉熙載道:“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為書?!睍ㄅc中國文化相表里,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書法始終以“修身立品,立德樹人”為主流,并逐漸融入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必將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

綜上所述,武術和書法作為極具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的藝術,二者產生和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經歷了從最初的實用性到藝術性的過渡,經歷了在時代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以及從單一到多樣性的表現,武術和書法的起源及演變過程都是十分相似的。

1.2 武術與書法表現形式與深刻內涵

前輩們根據習武的經驗提煉出了“武術八法”,即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其中,前四法為外顯,又稱武術的“形”,后四法為內蘊,又稱武術的“神”。八法的拳訣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行蛇步賽粘,精要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宜純。而書法的創作過程不僅以“形”為主,而且同樣附加了“神”的表達,通過反復臨帖對照、揣摩,手指相互配合,最終反映在紙上,再整體配合筆法(中鋒和側鋒,圓筆與方筆,平動、絞轉與翻轉等),墨法(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和干墨),章法(齊整、均勻、勻稱、錯落、聚散、松緊、疏密、虛實),用筆來映射“步”,展現不同風格的“筆力”。歐陽詢的“峻拔遒健”,顏真卿的“雄厚圓潤”,虞世南的“圓融沖和”,王羲之的“欹側遒媚”,黃庭堅的“劍戟森挺”,用筆都勝人一籌,以此來渲染不同表現力和意境。

武術和書法作為國際社會認可的“中國國粹”,蘊含了從古至今各個拳師和流派的智慧與思想,早已打上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烙印。一文一武,相互借鑒,相互交錯,相互影響,不斷豐富精神意境和理念,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對于習武者來說,“自強不息”是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通過自我激勵和自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對武術技術更高境界的認識。習武的真諦貴在鍥而不舍,貴在不竭操練和體悟,貴在數十年如一日地苦心研究;武術中剛柔相推、動靜結合、緩疾比對等矛盾的體現,陰陽相生,相輔相成;中國武術秉承“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注重調心、調息、調身等內涵。武術史上有姬隆豐在陜西終南山水開洞采藥時見鷹與熊搏斗,遂對創拳有所悟而造形意拳的故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促成了中國武術對自然之意的極致追求。

世人傳頌著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典故,智永也為后代留下了“退筆?!薄拌F門檻”的佳話,練習書法不僅貴在堅持,也注重在自然界萬物中尋找靈感,至今書法史上還流傳著唐代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草書益佳的故事;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暮春三月,與友人在蘭亭暢敘幽情,春和景明的景色激發了王羲之的創作靈感,文思泉涌,書如行云,第一行書便躍然紙上。道家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陰陽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滲透在書法文化形態的各個方面,方圓藏逆,剛柔相濟,將濃遂枯,書法藝術中的矛盾對立關系紛繁復雜,比比皆是,充分論證了陰陽的辯證統一。

2 篆書與武術

2.1 篆書與形意拳

秦朝秦始皇大一統天下,統一篆書為標準文字,所謂的“秦書八體”均隸屬于篆書體系。其中,大篆作為象形文字的代表,表現出從混沌到秩序,從無序到有序,從稚拙到精巧的演變。篆書起源于象形且又根植于象形,大多數字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形,又或以形取意,借形取勢,古拙多變,布局均勻。而在形意拳拳譜中也有“象其形而取其意”之說,在表現力上,形與意二者不可分離,只有形而無意為下乘,只有意而無形則無法表現其特點,分離的形與意就像對動作和字體的蹂躪和摧殘。

形意拳奉岳飛為祖師,所謂脫槍為拳,有“劈、崩、鉆、炮、橫”五大基本技法,映射出形意拳五種不同進攻方式,取其精髓后活學活用,達到“無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境界。形意拳還仿照自然界十二種動物創制了“十二形”,融合十二種動物各自的特點,龍的大開大合之勢,虎的搜山撲食之兇,猴的借力墜枝之巧,馬的穿山跳澗之勇,鼉的排山倒海之力,雞的善斗智取之靈,鳥臺的起落直率之能,鷂的展翅束身之變,燕的身輕靈快之長,蛇的首尾相應之合,鷹的放爪擒拿之猛,熊的剛壯勇猛之威。十二形雖取之于自然界,但所仿的也不只是形,更蘊含了這十二種動物所表現出來的本能活力,再融合防身自衛、預防疾病于一身,突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意義,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2 篆書與八卦掌

從文化上來說,篆書與卦象的產生有著必然的聯系,清代書法家劉熙載在《書慨》中說:“圣人作《易》,立篆以盡。意,先天,書之本也,篆,后天,書之用也?!苯沂玖素韵筮\用在書法中成為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例如,第六卦坎卦,本意表示水,而篆書中“水”的寫法是將坎卦旋轉90度所得到的,形狀幾乎完全相同。古代學者用八卦來解釋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及特征,透過現象看本質,蘊含了深邃的文化內涵,而八卦掌合八卦之術,取八卦方位的步法和規律,以卦理解釋拳理,單換掌為兩儀,雙換掌為四象,其余八掌分別對應八個卦象。由此可見,篆書和八卦掌的起源在文化源流方面大同小異。

圖1 篆書的“水”與坎卦

八卦掌有牛舌掌與龍爪掌兩大基本掌形,掌法在套路習練過程中相互轉化,常常借力打力,勁力與方圓轉化在方寸之間,變化無窮;步法以趟泥步為基礎,尾閭中正,重心移向后腿,前腿沿后腳足踝處磨脛而出,兩腿微曲,腰腿如同懸掛在腰上,步伐輕盈穩健。八卦掌的口訣中講:步彎,腳直,向前伸,如同推磨一般真;屈膝,隨胯,腰扭步,掌到三面不搖身。由于八卦掌講究方位變化,于是在步法中加入了擺扣步和走圈,通過腳的一掰一扣來變換方向,扣步決定了八卦掌的圈走成一個圓,而扣步的幅度和角度決定了八卦掌圓的大小。應對進攻時,步法隨走隨變,其變換始終以趟泥步為根本。八卦掌身法起伏擰轉,靈活敏捷,運轉圓活,與步法變化環環相扣。八卦掌練習通常有三個階段,初學者在第一階段牢牢打好“定架子”的基礎,逐漸向“活架子”轉變,最后達到“變架子”的境界。王薌齋評價八卦掌“猶如場上游龍”,就是將八卦掌的技法融會貫通,各個技法為我所用,不想法而法自到。雖然八卦掌百折千回,但換力方向及痕跡讓人捉摸不透,出其不意,讓敵方防不勝防。

現代書法家林散之說:“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睂⒆瓡狈綀A轉化的特點描述地淋漓盡致。書法史上篆書經典碑文《嶧山碑》開啟了書法界審美的先河,以《嶧山碑》為例進行分析,其線條粗細一致,平行對稱,空間均勻,所體現的是書者控筆的能力,同時在書寫過程中特別強調筆畫的圓厚忠實,不能一帶而過,這就像八卦掌的趟泥步,在整套拳法或書寫技法中起到了基本功的作用。篆書整體婉轉而通達,運筆過程特別講究捻管和擰轉,捻管是通過拇指配合食指和中指產生的搓動,使筆鋒發生方向和順逆的改變,筆畫粗細變化少,要求對筆有很強的控制力,運行過程中筆正不斜,多數筆畫以中鋒行筆為主,少數輔之以側鋒拖筆,最終呈現出平衡對稱和靜謐安詳的整體氣息以及圓中帶方的結構特點。篆書習練同樣會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一為入法,找準篆書特點和規律,格物問道,掌握古人筆法;二為出法,敢于破而再立,敢于創新,然后有所感悟;三為變法,不滿足于現形,重視篆書理念之延伸。放在八卦掌中,脊柱如同筆桿,始終保持中正不斜,步法穩健,如同筆毫,處處體現“體正勢圓”。綜上所述,八卦掌和小篆二者在運動形式和意識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 隸書與太極拳

隸書傳說是程邈在獄中所創,是中國文字的一次巨大變革,其刪繁就簡的結構受到人們的喜愛。隸書在漢朝進入鼎盛期,在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的書寫風格講究松靜自如,方中帶圓,外松內緊,取其方扁之勢;在筆畫的轉折處,由篆書的“一筆圓轉”變為“兩筆方折”,橫畫會形成一個“蠶頭狀”的起筆和形似“雁尾”的波磔。在太極拳中,外柔內剛,剛柔并濟,松靜圓活,講究“形松意緊”,不難看出,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特點與隸書是極為相似的,動靜結合而又內分陰陽,渾然一體之勢。例如,太極拳的經典動作“單鞭”與隸書的“蠶頭雁尾”的外在特點就十分相似。

圖2 單鞭和“蠶頭燕尾”

古代書法理論《隸勢》中說道,隸書講究“隨事從宜”,其與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提及的“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所體現的技法內涵如出一轍。二者都隨變而變,反應出一種新的平衡規律,渾圓一體,但平衡不代表死板,隸書講究“雁無雙飛”,即波橫只能在同個字中出現一次,再次出現則必須以平橫代替。隸書同樣講究筆畫之間的相互呼應,正如“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緊趯豎筆之內”所說,就像太極拳,各動作之間并不是獨立的個體,一動俱動,相互鋪墊,雖慢但力量十足,發力講究松活彈抖,正如其根在腳,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比如腰攔肘,肘從腰出,跨步頂肘向前,力與跨步配合最終抵達肘尖;又如青龍出水,兩腿在蹬腿的過程中力量向上傳遞,節節貫穿。

隸書發展到后漢時期,出現了“永字八法”理論,將常用28種筆畫經過簡化,歸納總結成8個類別,并以“永”字作為核心樞紐,闡釋書法中的勁路而非筆畫。所謂八法,即“側、勒、弩、趯、策、掠、啄、磔”。而太極拳中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被稱為核心的八種勁力原理。

“永字八法”和“太極八法”二者可以一一對應,互為己用:側與按,點為側,審查筆勢,下筆側落,筆鋒右顧,側不得平其筆,如高空墜石,讓人可以明確感覺到點畫既是運動著的,又極富有力量感,太極拳的按,勁在腰攻,并非垂直向下按壓,通過審察對方力量大小和方向,向前推擊或上掀;勒與捋,橫為勒,勒不得臥其筆,由輕快過渡到重緩,注重回收,仰筆覆收,折疊蓄勢,太極拳的捋發于手腕,通過自身的松沉之力改變對方攻擊線路,三分向下,七分向后,引勁使之延長,蓄而不發;弩與掤,豎為弩,弩不得直,直則無力,講究粗細變化,其前接橫,后連勾,處在字中的核心地位,具有膨脹之意,掤是太極拳中一種由內而外的核心勁力,勁發于手臂,且兩臂具有圓撐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并與其他發力相互連接,變化多端;趯與擠,勾為趯,上與豎畫銜接緊密,借勢而出勾,力量飽滿,但并非全力傾瀉,太極拳的擠發于手背,是通過整個周身和手的相互配合在松沉折疊后形成合力向前推擲,好似彈簧力。在此僅先論述核心四法的相似之處,其余四法同理,不再贅述。

4 楷書與八極拳

楷書成型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其中,魏碑作為楷書發展初期的過渡字體,略帶隸書風格,作為唐楷的先聲,在楷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風格獨特,雄奇角出,方峻道勁,樸拙渾勁,峭拔精悍。觀造像記,以《龍門十二品》為例,刻工在鑿刻過程中刀法直接,直截了當,棱角分明,不加修飾,在折筆處往往使用側鋒而形成內柔外剛的顯著特點,可以明顯感覺出鑿刻的力度和剛勁。這種力量感是由內向外輻射和迸發的,尤其像八極拳發力爆烈,剛勁雄健,強取硬攻,不拖泥帶水,崩撼突擊的演練風格,正如劉云樵先生說道“八極如虎之威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

通過對造像記的分析,其中點畫大多呈三角形狀,邊角尖銳,切線方利,橫畫的四個頂角也呈尖銳狀,豎畫多以懸針豎為主,但豎畫出鋒較為含蓄,撇畫與其他筆畫形成對比,方中帶圓,捺畫逆鋒起筆,挫鋒行筆,最后折筆出捺腳;“頂”是八極拳不同于其他拳種最具特色的技擊方法之一,其是指用肘攻擊敵方,比如迎門頂肘,頂心肘等,配合步法,上步跺腳成馬步下勢,腳到肘到,肘尖為最終發力點,與肩水平,兩手握拳,前手舉于下頜,拳心向外,后手伸于后方,目視敵方;八極拳也以進身靠打的招式翹楚,在實戰中少不了“貼山靠”的應用,在進身的前提下,以肩部為最終發力點,結合腰胯的合力,力從腳跟生,向對方靠去。其所顯示出“開門出手,六力合一”的勁力讓人嘆為觀止。不難看出,魏碑造像記的筆畫與八極拳的技法都讓人感覺力量向外迸發,鋒芒畢露,借地而起力,顯得棱角分明。

圖3 造像記與八極

造像記融合了不止一種書體的特征,八極拳也借鑒了長拳、劈掛拳,整合筋骨,賦予了“大開大合”的“開門”之精神,造就了習練八極者舍身忘我,敢為人先的價值觀??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贊譽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睂⑹婪旁诎藰O拳當中,也極為貼切,因此在武術界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5 行書與長拳

長拳最早見于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睂儆诒狈饺N,博采眾家所長,吸取了查、花、華、少林拳的特點,形成別具一格,歷史悠久的一個拳種大類別。長拳有“十二型”之說,即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站如松、立如雞、轉如輪、折如弓、快如風、緩如鷹、輕如葉、重如鐵,借用自然界十二種動物或景象充分表達了長拳的節奏與韻律。

行書成熟于東晉時期,張懷瓘用八個字概括了行書的特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跋嚅g”和“流行”相互交錯,使行書既有“動如濤”的流暢感,也有“靜如岳”的停駐節奏。元代盛熙明《法書考》卷二述行書訣云:“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由此看出,輕重緩疾變化也是行書的一大特點。

在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中,黃庭堅的行書風格最為明顯,書寫的力量并不局限于字體內,給人以通達的感覺,暢快灑脫,舒展大方,抑揚頓挫,節奏分明。這種感覺和長拳風格極其類似,長拳以動作大方,節奏鮮明,放長擊遠而著稱。黃庭堅的用筆,松中有緊,線條輻射而深遠,但又不生搬硬套,人稱“輻射體”,以形喻勢,其字如同長拳,縱伸橫逸,正如“起如猿”的描述,舒展大方,雙臂伸展,不局限于所在空間,觀其書如觀其拳,觀其拳更悟其書。明代馮班在《鈍吟雜錄》講述黃庭堅的用筆:“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秉S庭堅筆法自然松活,逆鋒入筆,筆畫富有彈性,欲揚先抑,亦如“折如弓”,更如長拳要求發力前具有折疊之勢,蓄力而發,擰腰扭身發力一氣呵成?!稗D如輪”在行書中體現為轉折圓韌,韻媚婉轉;其也是長拳對手臂運行路線的描述,切記發力不可僵硬,要和身體各部分配合,提臀,立腰,轉髖,以形成通達之勢。黃庭堅的字雖然意在深遠,筆勢開張,但又不鋒芒畢露,常藏鋒收之;長拳雖然脆快似鞭,放長擊遠,但仍然要建立在攻防相互配合的基礎之上。

6 草書與螳螂拳

螳螂拳創自山東即墨人王朗,其在自然界中獲得靈感,通過觀察螳螂捕蟬的動作及形態特征,上取螳螂爪,下走靈猴步,借形取勢,運用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加上了動靜、緩疾、剛柔之變換,再協調配合步法和身法,創制螳螂拳法。螳螂拳的風格,總體來說,就是迅猛靈動,果敢快速,勇往直前,步步連環,防不勝防。而草書結構簡省,筆法簡化,節奏迅疾,縱任奔逸。唐朝張旭和懷素兩人的草書最為出名,張旭性格灑脫,平生喜酒,人稱“張顛”,其草書和李白詩賦,裴旻劍舞被唐文宗御封為“唐代三絕”。韓昌黎評價張旭草書曰:“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睆脑撛u價中,可以看出張旭草書變化多端,赴速急就,力度與速度兼具。

螳螂拳給人帶來的緊急壓迫感和沖擊感和通覽張旭草書全篇的感受是非常類似的,張旭草書結字連綿不斷,而螳螂手如風車,招法銜接緊密,勇猛精進,連環緊扣,出手快若閃電,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可謂之“七拳并用”;張旭放蕩不羈,其草書變幻無窮,用筆大膽,光怪陸離,可謂之“八面出鋒”?!妒鰪堥L史筆法十二意》張旭曾講:“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睆埿竦淖?,力透紙背,字如刀刻,其筆勢瞬息萬變,似驚雷激電,又似團繩解開,看似散亂無章,實則運筆提按、抑揚頓挫、方圓轉折,無一點不合規矩;螳螂拳的“勾摟采掛”融合螳螂習性之行,“左右連摟,有手連環上,無手直接上,不招不架,只打一下,招招架架,十下八下”,其手法密如疾雨,出手打,回手也打,不落俗套,實是有螳螂擋車之無畏。

螳螂拳譜云:“善拳技者,尚勁不尚力,練拳技者,使力化為勁。勁有路不可牽之送之,牽之送之者,自剎其勁者也,能破人之勁者,乘人之勁路也?!绷Σ⒉淮韯?,力是死的,勁是活的,螳螂拳在力與勁的轉化上十分得當,回看張旭的草書,更是如此,筆入紙的力度和角度堪稱絕倫,是當之無愧的“草圣”。

7 結語

中國武術和中國書法在長期以來的發展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藝術的表現形式,極富民族精神代表性?!瓣庩柖舛f物”,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價值觀念,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和養生學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理論。武術與書法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賦予兩者血、肉、骨、筋、皮之比喻,在造型上展現出動作和筆畫的意態。書法和武術自古以來就追求內外兼修,修身立品,其兩者蘊含了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之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心理追求。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寫道:“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轉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睍ê臀湫g兩者雖一文一武,但也是一門共同蘊含迎、讓、搭、承的心靈藝術。畫家李苦禪說過:“對中國文化,專干一門的總易流入匠氣、俗氣?!弊鳛樾聲r代國粹武術和書法的習練者,弘揚和宣傳國粹技藝不可懈怠,勿使前輩之遺珍失于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于我身,通過兩者相互借鑒,相互運用,才能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猜你喜歡
長拳篆書武術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中華武術
淺談長拳發展的歷史流變
鄧石如篆書《唐詩集句》
清代篆書第一人
——錢坫
武術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
129式太極拳的歷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