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我國農村互助養老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2022-03-23 09:39曹均學王瀟涵
關鍵詞:養老農村服務

曹均學,王瀟涵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1]。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鄉人口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比36.11%;全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70%, 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5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分別上漲5.44個百分點和4.63個百分點,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對此,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3]?,F階段,農村養老形勢日益嚴峻,養老服務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矛盾不斷加大,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而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的應用與推廣,是現階段破解農村養老困局,有效應對農村老齡化的基本途徑。

一、農村互助養老的內涵、基本類型和價值

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對我國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在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制度化養老保障水平不高的背景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就地養老模式,實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創新之舉。

(一)農村互助養老的內涵

從2006年開始,國內學者對農村互助養老的內涵進行了大量研究。米恩廣等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是“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效率的新型就地養老方式,亦是多主體協同合作、資源互換共享的多元開放系統”[4]。王鑠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是在社會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農村養老資源所建立起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準社會化養老模式,具有集中管理、集中住宿、集中服務的特點,是從積極老齡化的視角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舉措[5]。司慶燕認為,農村互助養老的核心在于互助,優勢在于鄉土社會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的傳統文化[6]。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認為,農村互助養老就是在農村地區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資源和其他養老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化、互助化養老服務模式。

(二)農村互助養老的基本類型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以建制村和較大自然村為基點,依托村民自治和集體經濟,積極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盵7]廣大農村地區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相繼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互助養老模式。根據主導者的不同,可以將現有農村互助養老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政府主導型,即政府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推廣中扮演主導者、推動者和幫扶者的角色,引領互助養老的發展方向。在這一類型中,政府主導建立互助養老院、幸福院等專業化養老機構,例如,由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前坨村村委會于2008年建立的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就是這種類型。但是,這種類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容易導致農村老人自主性減弱、互助養老機構過分依賴政府的幫扶等,一旦政府主導作用削弱,互助養老的可持續性就會受到影響。

二是社會組織主導型,即社會組織通過慈善募捐等方式,依托社會力量建立互助養老機構。在這種養老模式中,社會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由于社會組織在其中既扮演著經營者的角色又肩負著監督的職責,因此極易出現資源濫用或使用不當等問題,易造成公信力的喪失。同時,社會組織在養老機構的管理運營中具有自身局限性,例如,管理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無法根據不同老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導致此類模式適用的范圍較小。

三是自發互助型,即農村老人集體出資新建養老場所,或者租賃舊房改造成養老場所,集中居住,互相照料生活起居。由于這種養老模式是農村老人自發組織的,因此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為了能正常運轉,參與者會推選一名負責人,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和協調工作,所有參與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種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大部分農村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生活質量往往得不到保障,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三)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的重要價值

在現階段社會養老保障不足,養老資源有限的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以其資金投入較少、社會面反應積極、可操作性較強、能夠滿足老人生理和心理多方面需求的優勢,在促進養老觀念轉變、優化養老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有利于發展鄉村互助文化,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自古以來,我國鄉村就有互幫互助的傳統,但這種互幫互助并不屬于利他主義或公益慈善的范疇,它是在農民家庭經濟資源有限,風險抵御能力較差的條件下衍生出來的,是以血緣、親緣、地緣形成的社會網絡為基礎的互助形式,包括生活互助、生產互助和經濟互助等形式。盡管村民互幫互助是建立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但由于互惠關系存在于村民的社交活動中,因此對傳統的鄉村社會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笆烊松鐣敝械幕ブ幕灌l村充滿了鄉情,而互助養老又具有濃厚的鄉村文化氣息。農村互助養老既是社會結構矛盾和傳統文化積淀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對我國敬老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此外,農村互助養老還能有效促進代際和諧。一方面,可以使日常生活中老人與子女的爭執減少;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子女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進而有助于維持家庭和諧,增強農村凝聚力。因此,引導具有互助意愿的老人相互扶持、互助養老,不僅可以促進鄉村鄰里關系的和諧,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社會氛圍,還能化解社會矛盾,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2.有利于整合社會養老資源,凝聚社會力量。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應用與推廣有助于實現農村養老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整合?,F階段,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閑置了大量房屋。將農村閑置的房屋改建為互助養老場所,既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又能有效節約建設用地,減少資源的浪費,還可以防止因長期閑置造成的房屋破損失修,做到物盡其用。農村老人利用閑置資源解決養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村養老機構的負擔和子女的壓力。從全國各地的試點情況來看,農村互助養老已成為我國養老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有利于開展相關醫療服務,為老年人健康提供保障?,F階段,農村健康觀念仍比較落后,各類醫療服務不夠完善,加之農村老人經濟條件有限,導致農村老人的健康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8]。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應用與推廣則可以在農村醫療設施不完善、健康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助力。首先,有助于開展衛生健康教育和提供衛生保健服務。我國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信息溝通不暢,健康教育在農村的普及程度一直較低,且缺乏健康教育平臺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醫療部門開展相關問診活動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采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以后,農村老人居住相對集中,這為相關部門開展健康知識宣講活動、對老人進行健康體檢等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增強老人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其次,有助于老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傳統農村生活條件、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的影響,很多老人養成了飲食不衛生、錯誤用藥、有病不醫等不良生活方式,嚴重危害老人的身體健康。采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后,農村老人的飲食衛生能夠得到保障,突發疾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治,還有醫療人員定期問診,指導如何用藥。這些都有助于農村老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有利于優化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多元互助形式。首先,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采用使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得到優化。我國養老服務體系旨在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但是,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養老服務資金投入差異較大,養老服務的質量也參差不齊。農村互助養老投入少,成本低,可操作性強,符合農村老人養老的實際需求。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采用使農村養老服務的范圍、內容和質量都得到了明確,有助于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當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而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引入能夠彌補其他養老方式的不足,優化農村養老服務體系[9]。其次,完善互助養老服務的形式。隨著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大部分農村老人的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但他們缺乏心理慰藉,極易患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報告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33.1%存在高抑郁風險……農業戶口人群高抑郁風險的比例在各年齡段均高于非農業戶口人群”[10]。采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后,老人集中居住,具有較強的互助性,有助于彌補老人家庭心理慰藉的缺失,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養老服務因而也從物質層面延伸到了精神層面,互助形式也得到了拓展。此外,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地域特色的農村地區,互助養老形式差異較大,這也決定了農村互助養老的形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11]。

二、新時代我國發展農村互助養老面臨的現實困境

作為農村的一種養老模式,互助養老為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提供了新路徑,緩解了當前農村養老的巨大壓力,但這種模式在具體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困境。

(一)農村老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程度較低

互助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目前大部分農村老人對該模式缺乏深層次的認知,對其缺乏信任和支持。此外,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農村老人都將養老視為家庭內部事務,無論是否與子女同住,都期望得到子女的贍養,因此對互助養老關注較少。目前,農村老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程度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老人認為互助養老提供的服務內容有限,服務質量不高,參與具有風險性。農村老人基于對農村低保、新農保的基礎認知,習慣性地認為養老這類公共事務應由基層政府承擔,忽視了個人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農村長久以來形成的互助傳統使老人對互助養老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他們對參與互助養老可能面臨的風險依然比較擔憂。

其次,農村老人不了解互助養老的運行模式。許多村民對農村互助養老的運作機制、參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不甚了解,常常將農村互助養老與公共行政相關聯,從而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此外,由于相關部門宣傳引導不到位,“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農村仍然較為盛行,受此觀念影響,很多農村老人及其家庭成員對互助養老關注較少。

最后,部分農村老人不認可互助養老。農村互助養老需要低齡老人利用閑暇時間為高齡老人提供照料服務和其他幫扶,這會占用前者的休息時間。有的農村地區在互助養老模式運行過程中參考城鎮社區養老的做法,需要老人及其家人高度配合,容易在時間安排上產生沖突。此外,部分老人認為參與互助養老會占用勞作時間,或者在提供互助服務后得不到與之相匹配的勞動報酬,由此對互助養老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

(二)養老需求與服務供給之間存在矛盾

相關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對農村老人尤為重要?,F階段,農村老人對經濟方面的需求仍然偏弱,但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農村空巢老人普遍感到失落孤獨,精神方面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就需要基層政府從制度構建和實際操作等層面引導相關主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以滿足農村老人的精神需求,切實提高其生活品質,實現互助養老的真正目的[12]。目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健和經濟援助等,其中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尤為重要。農村互助養老絕大多數采取的是集中居住的形式,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多數老人都會出現生活不適應問題,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并給予心理關懷。然而,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多數農村互助養老機構都采用老人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方式,缺少專業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服務水平和質量都不高,所提供的養老服務不能滿足老人的實際需求,導致養老需求與服務供給之間產生矛盾。目前,互助養老的互助內容多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由于缺乏專業人員,精神慰藉、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服務質量不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仍處在應用的初期階段,缺乏完善的配套設施,規范化程度較低,難以滿足老人對養老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三)資金不足且來源渠道有限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隨著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國家財政下撥的資金已經不能較好地滿足當下農村互助養老的需求,資金不足導致互助養老得不到良性可持續發展,甚至有些地方的互助養老機構都難以維持正常運營。如果只依靠政府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資金支持,不僅會造成較為嚴重的財政負擔,而且容易使農村老人產生依賴心理,偏離發展互助養老的初衷。

現階段,農村互助養老的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和村民自籌等,其他類型的資金來源較少,難以保證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部分農村地區重視程度較低,加之其他社會組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不少地區的互助養老存在前期宣傳力度大,后期卻難以維系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農村互助養老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難以受到各部門的重視與支持。此外,農村互助養老還存在投資渠道不暢、社會激勵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鼓勵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參與農村互助養老并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是保障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四)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

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文件指出要健全工作機制,“各地要將發展養老服務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強化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分析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研究推進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認真落實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相關任務要求”[13]。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明確提出,要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14]。但是,目前各地針對農村互助養老的相關支持政策及配套制度的建設總體上還相對滯后,有些地方發展互助養老的政策及措施可操作性不強,有些地方在具體操作中沒有明確互助養老的運作模式、資金籌集渠道和管理主體,也缺乏相關部門的專業指導,導致相關政策難以有效落實,不利于互助養老的長遠發展。

目前,農村互助養老發展的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夠完善。首先,雖然相關政策、法規從宏觀層面為農村互助養老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從微觀角度來看,各地還缺乏符合本地實際的具體操作層面的細化規定。盡管我國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使老年人在經濟上得到供養,在生活上得到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但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在邊遠落后地區,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卻相對滯后。其次,相關保障、監督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農村互助養老發展的相關保障制度不完善,導致互助養老軟硬件設施不健全,從業人員專業性不夠,服務質量不高;相關監督制度不健全,導致一些地區存在資金誤用濫用、操作程序不透明等問題。此外,相關政策對互助養老主體的權責規定不明晰,導致互助養老服務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不夠明確。在農村互助養老中普遍存在這類現象,即低齡老人向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高齡老人提供互助服務后,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從而使前者的互助意愿降低。

(五)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2020年,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總數由2017年的668 608個下降到644 590個,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67.77%下降到63.01%[15]。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一些地方由于財力不足,未能將優質的醫療資源引入農村公共醫療服務體系中,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在發展互助養老過程中缺乏相應的醫療衛生資源以及專業人才,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設備配置不足?,F階段,我國醫療衛生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農村整體醫療水平較低,大部分鄉鎮衛生院只配備了最基礎的醫療設備,而農村互助養老機構更缺乏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老人生病后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救治,需要輾轉至城鎮醫院,才能得到有效診治。其二,農村專業護理機構和護理人員比較缺乏?,F階段,鄉鎮衛生院和專業護理機構的建設仍然不到位,缺乏執業醫師和專業護理人員,基礎護理設施也不健全,無法對互助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的護理技能培訓,導致參與互助養老的老人得不到專業的護理服務。綜上,我國農村互助養老機構比較缺乏醫療衛生資源和專業人員,僅能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服務,難以滿足老人疾病護理和康復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對殘疾老人和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更是難以保障。

三、新時代我國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的有效舉措

現階段,在廣大農村地區傳統的村民間互助日漸式微,新的互助共享理念尚未形成,隨著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日益增加,互助養老成為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村互助養老發展,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地應從實際出發,借鑒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創新互助服務內容和形式,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互助養老模式。

(一)打破傳統認知壁壘,提升互助參與感

當前,很多農村家庭仍秉持傳統的養老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推廣。為進一步拓寬互助養老的覆蓋面,豐富互助服務形式,提高農村空巢老人參與的積極性,相關部門應對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和積極作用進行廣泛宣傳??山Y合當地老人受教育程度、家庭基本狀況等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宣講活動,讓更多農村老人深入了解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和具體內容,促進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與應用。與此同時,對已經開展互助養老服務的地區來說,應積極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質量,引導農村老人積極參與互助養老,讓參與者獲得幸福感。

首先,充分發揮老人的個人價值,提升其互助參與感。老人是互助養老服務的主體,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能否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互助養老能否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老人參與程度的高低。因此,相關部門應幫助農村老人認識到參與互助養老既可為別人提供互助服務,也可獲得他人的幫助,可以充分發揮自我價值,提升獲得感和參與感。

其次,基層組織應積極開展農村互助養老宣傳,促進互助養老基本理念的傳播,培育農村老人鄰里互助理念。各地村委會應積極利用廣播、黑板報和宣傳欄等平臺,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來宣傳互助養老模式的內涵、特質、價值和實施路徑,使農村家庭充分認識互助養老的優勢和意義。此外,要深度挖掘農村老年人力資源,積極組織義工活動和互助活動等,采取多種激勵措施引導老人參與互助服務,營造濃厚的互助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老人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形成互助觀念,增強參與互助的積極性,以實現農村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互助模式,探索多元化互助形式

農村互助養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人參與村民自治的主動性,同時也減輕了農村家庭的養老負擔。但是,互助養老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有關部門和養老機構大力創新互助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互助形式。農村老人在養老服務方式上具有自主選擇權,當前單一的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老人的多樣化需求,唯有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給予老人更多的選擇,才能提升老人的互助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就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而言,“志愿互助”仍是較為普遍的互助形式,即身體健康且具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無償為其他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一定的養老服務。從互助模式來看,志愿互助主要有兩種模式。其一,部分老人通過志愿服務組織機構,無償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和患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2022年,中山市舉辦的一系列“銀齡互助·文明共建”新時代養老服務志愿實踐活動就屬于這種類型,旨在鼓勵并支持老人主動參與社會文明實踐、公益慈善活動和志愿服務等,特別是提倡“初老”為“老老”提供養老服務。其二,雙向互助,即居住鄰近、相處友好或志趣相投的老人聚集起來,無償為彼此提供養老服務。

基于農村老人在不同年齡段身體狀況的差異,可充分挖掘互助養老的內涵,積極探索“老有所為”的新形式。一是要把農村互助養老機構建設成集健身、娛樂、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場所,積極組織老人參加各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建立社區化管理模式。二是組織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例如:租賃閑置土地建菜園,用以滿足養老機構內老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承包企業生產項目,如手工細活等,讓老人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增強自我認同感,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政府應積極調動農村老人參與互助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能提供較好互助服務的老人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

(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

資金是互助養老模式持續運作的重要保障。相較于專業養老機構,農村互助養老機構的運營資金較少,為了能持續發展,維持機構正常運作的日常開銷和其他必要支出必須得到保障。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農村互助養老的資金主要由當地政府提供,農村家庭和社會組織的資金投入較少,資金來源渠道較窄成為互助養老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實施除了依靠政府資金投入外,也可以依賴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和知名人士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相關部門要完善相關激勵機制,采用多種方式鼓勵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等社會力量扶持農村養老事業,例如:對興辦農村互助養老機構的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和個人予以表彰,并在多種媒體上進行宣傳報道;對捐贈金額較大的企業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或財政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激發社會資本扶持農村互助養老事業發展的積極性。

為了實現農村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可設立互助養老基金,以保障資金來源的穩定和使用的合理。農村互助養老的要義是“互助”,主要依靠社會力量,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而維持農村互助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有穩定的資金支持。目前,農村互助養老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撥款、村民集資、村集體資產收益劃撥、成功人士捐款和企業捐款等?;鶎诱梢詫⑦@些資金統一劃歸互助養老基金賬戶,進行統一的管理,保證資金使用合理合法。

(四)加強制度建設,實現互助養老的規范化

農村互助養老要得到有效發展,就需要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并建立一種良好的協作關系。目前,我國農村互助養老機構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養老機構的發展和互助服務水平的提升。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完善相關制度,構建協同治理機制,充分調動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老人提供高效的互助養老服務。

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積極完善相關制度和配套措施,為互助養老制度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各地要根據國家養老政策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互助養老政策和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對互助養老機構運營過程進行全方位監督和評價,細化考核評價指標,嚴格追責問責,實現互助養老機構的規范化運作。

其次,根據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實施情況,結合各地的實踐經驗,對互助養老機構建立的條件、管理方式、參與者的權利與義務、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規范,以確保在老人受到意外傷害、參與者間發生沖突等情況出現后有規可依。同時,進一步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及相關稅費和補貼政策,制定引導和激勵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慈善機構參與農村互助養老的相關政策。

最后,各類農村互助養老機構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互助養老發展規劃、財務管理、組織管理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使互助養老模式能為廣大農村老人所認可和接受,為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夯實群眾基礎。

(五)加大醫療資源向農村傾斜的力度,培養更多服務農村老人的實用型人才

大力推廣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需要各地在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3],加大對農村醫療資源配置的資金支持力度,為發展互助養老提供醫療衛生保障。

首先,要建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協調機制,開通醫療衛生綠色通道,在農村互助養老中引入“醫養結合”模式,為老人提供專業的醫療衛生保障。加大醫療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的力度,加強農村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建設,確保邊遠貧困地區的醫療條件符合相關要求;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服務系統,整合醫療資源,加大對醫療機構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老人的就醫環境,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其次,要組建專業醫療衛生服務團隊,并入駐互助養老機構,為提高互助養老服務水平輸送專業實用型人才。定期開展醫療衛生技能培訓,提高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為農村老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建立和完善醫護人員考評機制,設置明確的考核指標,定期對其服務質量進行考核和反饋。此外,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醫療衛生行業從業人員參與農村互助養老,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提高他們提供醫療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次,要建立農村老人健康檔案,加強對老人的跟蹤走訪,定期對老人進行診治,及時預防大病。定期開展普及醫療衛生知識的講座,使農村老人掌握基本健康常識,滿足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最后,醫藥類院校和衛生護理學校要加大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我國農村醫藥人才、護理人才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醫藥類院校和衛生護理學校應根據農村實際需求,特別是互助養老的需求,培養大批醫療、護理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農村互助養老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結語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應用和推廣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F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大量勞動力涌入城鎮,這些現實因素推動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產生與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是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一個新生事物,目前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強研究,提出解決互助養老問題的具體方案。農村養老問題事關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大局,是鄉村振興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只有解決好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問題和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養老農村服務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養生不是養老
養老更無憂了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