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專業課程的思政途徑研究

2022-03-27 10:36劉彪袁德棟
文學天地 2022年2期
關鍵詞:評價方式教學資源課程思政

劉彪 袁德棟

摘要:課程思政對于英語教學及英語學習者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鑒于英語專業教學的特殊性,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習者英語專業技能的同時,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文化自信,人文情懷和愛國精神等,是英語專業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英語視聽說》為例,通過深度發掘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內容,從教學資源,授課方式和評價手段三方面探討課程思政與《英語視聽說》課程相互融合的可行性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評價方式

1. 研究背景

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自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類課程范圍內,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有機統一的協同育人機制。2017年和2020年,國家先后發布文件,明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具體要求,強調各專業課程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在新的形勢下,英語教育和英語人才培養也面臨新的挑戰。相比于其他專業,英語專業教學為了保證學生所學內容的專業地道,教學材料多為西方文本、音頻及視頻材料,內容多反映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念。這也對于英語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學生英語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提煉和拓展教授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其中,通過中西方思想的碰撞,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型英語人才。

2. 《英語視聽說》思政教育途徑

《英語視聽說》屬于英語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聽力技能和英文表達能力。聽力是語言輸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說的前提。學習者從聽開始,經過理解、內化、模仿體驗到嘗試使用,歷經語言輸入到輸入整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習者的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文章從教學資源,授課方式和評價手段三方面梳理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英語聽說技能培訓和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充分發揮《英語視聽說》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材,為了保證英語語言準確地道,多使用英語國家原版聽力材料或者文章,同時也主要承載了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策略,越來越多再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文視聽材料層出不窮,而且多數資源都可以在網絡上獲得,成為英語視聽說課程材料寶貴來源,例如:A Bite of China(《舌尖上的中國》),這款美食類節目主要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的傳統特色美食、飲食習慣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及價值觀念,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再如,BBC也出品了大量關于中國的紀錄片:《美麗中國》(Wild China)、《你好,中國!》(Hello,China)等等。授課教師應該將這些材料,深度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屬性和價值觀念,在尊重視聽課程自身特點的前提下,與所用教材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強化英語聽說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品德。

2.2 靈活運用不同的授課方式

《英語視聽說》課程授課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語言技能培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深入體會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價值范式,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有正確的方向。3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文章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課前預習:課前預習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以線上形式展開。 預習內容以《中國日報點津》每日新聞播報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每日新聞播報都有英文音頻,符合本課程要求。同時,還配有英文文本,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其次,該部分內容基本涵蓋了每日國內的重點新聞內容,上至國家方針政策,下到百姓才米油鹽,可以讓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民生民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最后,通過聽力和閱讀,在掌握聽力基本技能和熟練度外,學生還能夠使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學生聽懂所選內容,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凝練,然后進行陳述。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材料,進行補充完善。

2)課堂授課:課堂授課主要以線下形式展開,旨在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課堂授課應由“教師中心”轉為“學生中心”,教師成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側重點,有針對性地訓練普遍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總體聽力水平。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針對性輔導。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聽力材料進行討論,或共同完成指定任務,互評互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課后作業:課后作業主要以線上形式進行,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覺性。課后作業應以開放性為主,學生可選擇課堂授課內容的某一個點,并圍繞這一點進行拓展,選擇相關材料,先聽,在理解,最后整理總結,針對這一內容進行陳述,錄制音頻,提交作業。教師根據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逐一給出點評,幫助學生及時修正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從而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大量查閱相關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選擇、整理、歸納等方面的能力,更加適應今后的學習與工作。同時,由于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和魅力,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3 多種評價手段相結合

教師可以運用合理的評價方式與手段開展“英語視聽”課程思政,構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測試體系,通過評價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轉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4終結性評價主要包括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內容包括兩個方面:聽力測試和口語測試,分別占總結性評價的60%和40%,占總成績的60%。過程性評價涵蓋了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分內容占總成績的40%。評分內容多樣客觀,教師和學生均為給分主體。其中包括學生在預習、課堂和作業等方面的表現,還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生生互評相結合,從而客觀地、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同時,生生互評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責任心,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 結語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斷深入和發展,關于中國文化內容的英文文本、音頻和視頻層出不窮,這為英語專業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也為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思政教育是新時代背景下對于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各專業應積極響應,深度挖掘和提煉專業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教育任務的使命,培養新時代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共教育部黨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DB/OL].(2019-04-15)[2021-03-28]. http://news.cslg.cn/index/read/id/80124.

【3】肖香龍、朱珠. “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32

【4】葉俊,盤華. “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45-46+49.

作者簡介:劉彪(1985.06-),男,漢族,遼寧建昌人,研究生學歷,講師,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翻譯教學;袁德棟(1981.03-),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學歷(碩士),副教授,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和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0 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B類“課程思政視域下新時代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以《英語視聽說》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JGB495。

猜你喜歡
評價方式教學資源課程思政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資源開發
新型教學資源在綜合課程中的應用
新型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初中數學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價值功能與評價方式
美國化學課堂多樣化學習評價方式帶來的新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