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2022-03-27 02:00吳維榮
科學與生活 2022年2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客家民系作為世界上分布極廣、影響至深的漢族民系之一,跨越中國江西、福建、廣東、臺灣等多省,外遷東南亞地區(尤其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乃至世界各地。素有“客家大本營”之稱的贛閩粵邊區,在地域性條件制約之下,鑄就了獨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图业貐^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種類繁復,豐富綺麗。本文對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傳承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1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1.1以人為本

人是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民間風俗儀禮、節慶,表演藝術或傳統技藝,民眾歷史記憶等文化事項主體皆為人。以人為本原則,一方面在于加強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完善活態傳承機制。具體措施有,制定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以非遺培訓班的形式提升非遺傳承人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建立傳承人激勵機制,予以一定的資金支持,并增強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面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亟需抓緊開展搶救性記錄,采取錄音、錄像、文字記錄、收集實物等方法,促進瀕危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向有形的信息形式轉化,保留珍貴的基因。另一方面在注重培養“傳習人群”,非遺的傳承實踐使群眾對客家文化形成認同感,繼而傳承、發展客家文化。此外,客家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進課堂、進教材,在文化遺產日舉辦活動,讓非遺文化結合日常生活,以達到“非遺群眾”親近非遺、欣賞非遺、熱愛非遺、傳播非遺的目標??梢?,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群眾參與的“活態性”傳承。

1.2注重非遺保護傳承法律的建立

客家區域的非遺保護傳承注重運用法律來保駕護航,并制訂了一些反映客家區域特色的法規,如《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贛州古祠堂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規的頒布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政策型后盾。

1.3平臺傳播

客家區域積極建設非遺展示廳、傳習所、村史館等平臺,并利用廣場、公園等場所,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1.4聯姻高校

客家區域的文化部門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并充分利用高校的師資、學科、科研優勢開展非遺挖掘、研究、申報及保護等項工作。將閩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園。應該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作用。應該說,高校不僅擁有高素質的音樂師資,而且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理應成為培養客家山歌傳承人的重要場所。例如,可以在學院開設《客家民歌》等客家音樂教育課程,并且聘請客家山歌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傳授,從而為客家山歌傳承培養出更多的新生表演力量,讓客家山歌文化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活態傳承。同時,高校應加大對客家山歌的理論研究,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有計劃的組織專家學者對客家山歌進行理論研究,進而為客家山歌的有序傳承奠定基礎。

2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

2.1弘揚優秀文化

客家文化表現出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區文化特征,直觀體現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如今,科技的進步使客家地區與外界聯系愈加緊密,客家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碰撞下消亡或者新生,例如山歌作為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形式,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表達情感、緩解情緒的重要方式,客家人簡樸耐勞的氣質,很少慵惰浮夸的惡習,猶保存古代人民的風范,這些都和他們山歌的產生及內容等有關系。要傳承好閩西客家山歌就必須保護好傳統客家山歌的載體,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首先,必須注重開展文化普查工作。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應在原有保護成果的基礎之上,加強對傳統客家山歌原貌的采集、記錄和整理,從客家山歌老藝人、村叟鄉賢整理珍貴的原始素材,可以組織人員對他們進行現場采訪,將談話記錄進行整理。同時,還可以邀請他們進行現場表演,然后利用錄像設備進行記錄,將這些音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逐步建立起閩西客家民歌生態庫,進而使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為新時期客家山歌的創作提供豐富的原始素材,同時使客家山歌的生態性得以有序傳承。其次,創新客家山歌歌詞內容。在創作過程中應堅持與時俱進理念,以當下流行的生活事件為基礎來創作客家山歌,從而使其更加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且喜愛。再次,應不斷創新閩西客家山歌傳播形式,從廣大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出發,結合不斷動漫、彩鈴、微信、微博等開展客家山歌傳播,從而使青少年更加樂于模仿、主動哼唱、積極地參與其中,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和學習客家山歌。最后,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調動地方山歌社團的積極性,鼓勵其積極開展客家山歌宣傳工作,并且吸收和培養更多的客家山歌藝術愛好者,同時通過各種表演為愛好者提供展示平臺。

2.2制作特色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傳統技藝在省級及以上客家非遺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傳統技藝在贛南客家地區優勢明顯。通過匯聚客家文化資源、打響客家非遺品牌、加強內部區域交流、促進非遺產業轉化來實現物質性載體轉化為經濟優勢。首先將客家傳統非遺資源匯聚起來,設立文創園以吸引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企業,進行非遺文創產品、衍生產品生產;其次客家贛閩粵三地面對多樣化的客家文化空間,打造發展客家文化品牌,以贛南為例,2018年推出了以國家級非遺贛南采茶戲為基礎的品牌“采茶紀”,取其經典曲目人物形象和動作,創作開發一系列文化衍生產品,將非遺資源轉換為經濟優勢,發揮非遺資源的自身魅力,推動自身傳衍;最后要加強區域交流,實現非遺產品創新交流發展。保證本地遺資源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提高非遺產品的附加值和商業價值。

2.3增設文化旅游項目,加強旅游的體驗感

旅游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聯系,而以文化為主的旅游既要設立各種觀光類項目,同時,還要積極開發文化演出、文化娛樂、文化節日慶典等參與性較強的群體項目。從客家風俗文化、服裝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入手,基于鄉村旅游,全力打造客家習俗體驗館,將特色化的風土民情轉化成具體的參與性項目,以此來增強影響力,促進當地經濟建設。同時,使廣大游客有了良好的旅游體驗,提高了客家文化的宣傳效果,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例如,推動非遺載體進景區,通過在景區設立舞臺、劇場、戲臺等形式,鼓勵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項目進景區展演,鼓勵在景區開展民俗節慶活動,營造氛圍聚集人氣,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活動品牌,充分發揮旅游紀念品、書籍、電子觸摸屏的傳播功能,通過宣傳展示非遺與景區的融合成果,使之成為有效的傳播載體。

3結語

綜上所述,客家非遺資源包括民俗、傳統技藝、傳統音樂等九大類別,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在當前城市化、市場化等時代背景沖擊下,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形勢險峻,亟需采取相應措施存續客家文化。推動客家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進課堂、進教材、進景區,廣泛開展節日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等全民參與活動,豐富民眾生活??图曳沁z逐漸成為客家地區民眾娛樂、學習、生活廣泛參與的事項,也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建設[J].崔瑾.文化產業.2020(32)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策略研究[J].陳菲菲.今古文創.2020(39)

作者介紹:

吳維榮(1976.3.11),男,江西贛縣,漢,學歷:大專;職稱:文博館員;職務: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文博類;單位:江西客家博物院。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族醫藥傳承保護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壁龕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保護傳承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