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及改善對策

2022-04-01 22:01陽寅陽洪偉陽洪平馮偉侯振湘王美凡譚民權
南方農業·中旬 2022年1期
關鍵詞:質量安全農產品管理

陽寅 陽洪偉 陽洪平 馮偉 侯振湘 王美凡 譚民權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通過整理湖南省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做法和成效,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針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探討改善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2.035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為了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2006年我國頒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并依法設立了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各級監管機構,對農產品(含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實施監測,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诖?,從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生產、檢測、認證和管理等關鍵控制環節,綜合分析各環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影響。

1 做法和成效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乎民生民計,歷來深受各級政府高度重視[2]。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相關部門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發揮整合優勢,積極開展工作。

1.1 制度化建設逐步完善

1.1.1 加強了農產品產地環境監管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和長期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農業生產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使農產品產地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在此背景下,衡東縣采取了以下做法。1)衡東縣分別于2007年與2017年對全縣17個鄉鎮,進村入戶全面開展農業污染源的精準普查,掌握農業環境變化動態;同時,在湖南省土壤重金屬高背景值下,衡東縣為了弄清本縣土壤和稻谷重金屬污染情況,并對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根據《湖南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布點方案》的要求,于2011—2013年在衡東縣17個鄉鎮抽取水稻土樣1 632個、稻谷樣品672個送省相關部門檢測,摸清現狀。2)針對衡東縣耕地土壤鎘污染,前期根據省農委和市農業局的安排,開展了VIP修復技術(Variety,Irrigation and pH adjustment,V指采用低鎘品種,I指水分控制,P指調節酸堿度)縣域本土化試驗和示范,為污染耕地修復治理提供技術支撐。3)同步開展了污染耕地修復治理,提高土壤質量,為污染耕地生產出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產品服務。分別于2015—2017年對衡東縣湘江流域的大浦鎮、霞流鎮、新塘鎮、石灣鎮和三樟鎮5個鎮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應急修復項目,累計面積1.79萬hm2;于2020年對衡東縣污染耕地進行安全利用,在中度污染類耕地推廣“VIP+N”技術,面積6 935.13 hm2。

1.1.2 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管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業投入品領域中新的農藥品種和新的添加物質不斷出現,非法添加等成分更加復雜、手段更加隱秘、危害更加嚴重,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新的隱患。在此背景下,衡東縣采取了以下做法。1)2000年初期,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安排和指導下,衡東縣率先禁止銷售和使用對蔬菜水果質量影響極大的高毒、高殘留農藥??h農業執法大隊加大對各類違法違禁農資的專項治理和處罰力度,盡量減少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投入品進入生產環節,從農業投入品源頭上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每年檢查農資經營門店60余家、生產經營主體258家、監督抽查樣品近2 000批。2)加強農產品生產檢查,重點進行禁限用高毒農藥整治。加大對衡東縣17個鄉鎮蔬菜種植基地種植大戶農業投入品使用、生產檔案記錄的監督巡查力度,督促建立生產臺賬和使用投入品記錄,實行可追溯管理;在蔬菜種植基地農藥使用高峰期、蔬菜產品上市期加強田間巡查,指導督促生產者規范農藥使用行為、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規定,嚴格監督其不使用禁限用高毒農藥、不超劑量超次數使用農藥,增強生產主體責任意識。

1.1.3 建立了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

多年來,衡東縣致力于推行了農產品基地準出制度。強化農產品生產者是第一責任人意識,指導農業標準化生產,督促農民建立田間生產檔案,建立自律性檢測室,力求對基地生產的蔬菜水果每批實行100%檢測,嚴禁有毒有害和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入市場。

1.1.4 開展了農產品農藥殘留快速定性檢測

衡東縣于2004年成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和農業環境保護站,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前期試驗性地開展了以蔬菜農藥殘留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2017年成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并配備專業技術檢測人員4人,同時成立縣農產品監管股,并配備監管人員2人,大量增加衡東縣抽樣檢測批次,動態監測蔬菜水果農藥殘留基本情況。經統計,2017—2020年蔬菜例行監測農藥殘留超標率(見表1)低于湖南省市主管部門關于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監測超標率在3%以內的標準。

1.2 積極開展“兩品一標”認證工作,提升衡東縣農產品品牌效應

依托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及國家農產品認證地理標志產品。截至2020年底,衡東縣共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0個,獲得“三樟黃貢椒”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1個。通過“兩品一標”認證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衡東農產品品牌競爭力。

1.3 衡東縣農產品監管網絡體系逐步完善,突出常態化管理

1.3.1 監管體系建設

2017年衡東縣按照示范縣創建要求,加強對全縣17個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建設,提高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了監管職責、農藥監管、巡查指導、生產檔案、準出準入、承諾誠信、檢驗檢測、農產品經營、追溯管理及宣傳培訓等29項基本制度。

1.3.2 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2017年衡東縣按照示范縣創建要求,在全縣17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統一配置檢測用的農藥殘留速測儀;形成了以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為中心,各鄉鎮農產品監管檢測站為基礎,基地、生產企業自律檢測為補充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1.3.3 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追溯體系建設

2017年根據部、省有關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相關要求,衡東縣對縣內規模農產品主體實行農產品“兩證一追溯”管理。對符合要求的規模生產主體,指導其在湖南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注冊,對產品進行身份賦碼;同時注冊進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追溯;對符合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的蔬菜、水果等5類農產品,實行合格證制度,構建“合格證”“身份證”、質量追溯相結合的管理新模式,推動形成行業自律、行政監管、社會監督新格局。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機構,全縣17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和28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成功入駐國家追溯平臺,建立了追溯服務點。

2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農業生產綜合環境不容樂觀

衡東縣耕地土壤鎘污染較為嚴重,危及糧食安全。1)根據2006年《湖南省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衡東縣耕地土壤鎘的含量為0.03~5.55 mg·kg-1。土壤重金屬鎘含量較高[3]。2)灌溉水源污染。灌溉用水是稻田重金屬的主要來源途徑[4]。湘江繞過衡東縣,洣水穿境而過,衡東縣有45%左右的耕地是用湘江、洣河的水灌溉,由于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廢水、廢渣流入江河,江河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農業投入品使用量大。衡東縣每年施用化肥約9.65萬t。其中農膜使用量約535 t,不能降解的約508 t,在農膜使用過程中,新舊搭配,回收率在70%,每年丟棄廢膜約160 t;農藥年施用量約為1 430 t,其中高毒高殘留農藥約為430 t。據調查,施用農藥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7.4%,長期大量施用農藥對水質產生了一定的污染,在土壤中形成了殘留,間接對人體產生危害。4)pH值偏低。土壤的pH值對Cd的活性有重要影響,并直接關系到作物對Cd的吸收[5]。衡東縣稻田pH值平均為5.3,土壤普遍偏酸,使土壤中的Cd活性增加,容易被農作物吸收。

2.2 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滯后

檢驗檢測作為一種重要技術手段,是農產品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關卡,貫穿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把農產品安全隱患擋在門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起著關鍵作用。目前,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弊端表現在2個方面。1)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種類單一。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利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僅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進行定性檢測,而現階段農藥種類層出不窮,大多使用阿維菌素、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等農藥,現有快速檢測技術已不能真實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2)《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快速檢測方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檢測,被抽查人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復檢,但復檢不得采用快速檢測方法。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尚不具備法律規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鑒定、安全認證仲裁能力。

2.3 衡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環節動態管理存在短板

近年來,衡東縣按照示范縣創建要求,加強縣、鄉、村三級農產品監管體系建設,構建了以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為中心,基地、生產企業自律檢測為輔助的管理體系,衡東縣17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統一配置檢測用的農藥殘留速測儀等監管設備和檢測儀器,實現網格化監管,看似體系完善健全,但動態管理環節仍存在短板。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經費投入不夠。衡東縣鄉鎮級監管、檢測工作經費投入有限,限制快速檢測的正常開展;而基地、生產企業自檢受成本效益約束,生產經營者首先考慮的是該行為需要消耗的成本和得到的經濟效益,及經濟效益能否按預期兌現。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隊伍專業能力不足。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專業技術強,操作人員水平直接決定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時效性,而鄉鎮級監管、檢測機構全部由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兼任,監管手段和監管能力有限,且農技人員的主要職責是農業技術推廣,同時還要兼顧鄉鎮的其他工作,造成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檢測精力投入較少,專業能力不足。

3 應對策略

3.1 加強綜合治理

1)完善監測體系。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重金屬污染的面積、程度、類型和危害進行全面調查、檢測和分析,建立長效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土壤重金屬污染變化動態。對受污染耕地進行產地安全質量等級劃分,進行分類管理與指導安全利用。2)推廣污染耕地修復技術,即“VIP+N”修復治理技術模式,通過“低鎘品種+淹灌+石灰+土壤調理劑+葉面阻控劑+翻耕”組合技術模式對中度污染類耕地進行安全利用。3)推行物理修復與調整種植制度技術。對鎘污染嚴重,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可種植苗木、花卉等,或休耕,統一組織施用石灰和深翻耕等措施,達到恢復地力、減輕污染等目的。4)扎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縣、鄉、村”三級農產品監管體系作用,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專項整治,結合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加強農業投入品使用、生產檔案記錄的監督巡查,督促建立生產臺賬和使用投入品記錄,實行可追溯管理,實現農業標準化建設。

3.2 定性與定量檢測相結合

在農藥殘留速測定性的基礎上采用色譜檢測,色譜檢測法最大的優點是能給出蔬菜和水果中農藥殘留的定性、定量結果,提供仲裁依據。因此,應增撥預算經費,建立一整套能夠進行定量分析的氣相色譜設備和檢測室,盡快培訓出與之相配的專業檢測技術人員,實現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雙認證”,更好地保障人們“舌尖上安全”。

3.3 健全監管體系

1)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正常運行。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主體是政府,經費統一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而資金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和經濟實力,沒有資金投入,體系建設就無從談起,資金不足,體系內各要素就會受影響,體系運行遇到障礙,從而導致運行失靈。2)提升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隊伍綜合素質。為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質量,獲取精準可靠的檢測結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檢測人員隊伍。為此,應加強人員培訓,定期組織衡東縣域范圍內農產品監管檢測人員交流學習,共同促進、共同進步,提高檢測隊伍的檢測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及管理水平,讓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的檢測儀器真正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國.普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取得的成績、存在問題及對策[J].云南農業科技,2012(S1):64-66.

[2] 秦楠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創新策略探究[J].今日農業,2019(11):5-6.

[3] 羅義紅,李柏生,陳緒維,等.湖南省衡東縣稻田土壤、稻米鎘污染及治理修復技術[J].農業工程,2016(1):46-48.

[4] 陳能場,鄭煜基,雷紹榮,等.種植業農產品中重金屬超標的成因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54-60.

[5] 陳嘉莉,李柏生,陳緒維,等.稻田鎘污染VIP+n修復技術模式大面積示范效果[J].作物研究,2020,34(1):20-24.

(責任編輯:劉 昀)

猜你喜歡
質量安全農產品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3031億元,同比增長21.7%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混合模式研究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創新策略分析
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困境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規則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農產品爭奇斗艷
管理的另一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