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農業科研機構推進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對策

2022-04-01 23:07彭英周雨濛耿茂林
江蘇農業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彭英 周雨濛 耿茂林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普工作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農業科技與科普工作融合發展是否有效、到位,關系我國能否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和“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運用綜合文獻綜述、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統分析江蘇主要農業科研機構在開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工作情況;深入闡述這些農業科研機構對農業科研與科普“兩翼”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制度不夠健全、統籌方式較單一、保障力度不夠等現實問題;并重點從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農業科研與科普作為科技創新“一體兩翼”的重要性,完善制度、健全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統籌資源、創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普融合的方式,加強保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普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等方面,研究提出江蘇農業科研機構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普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科學普及;融合發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3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05-0241-05

收稿日期:2021-11-31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編號:21SYC-083)。

作者簡介:彭 英(1966—),女,湖南婁底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技管理、農業科技政策等研究。E-mail:njpying@163.com。

通信作者:耿茂林,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學、農業科技管理等研究。E-mail:gmaolin1018@163.com。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我國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的位置[1]。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更是將科學普及推到了法治化發展階段。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要求在“十四五”時期重點實施青少年和農民等科學提升行動[2]。農業科研機構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同步發展方面具有天然優勢[3],當前,科研機構中科研和科普“兩翼”項目設立不均衡、人才培養力度不一致及科普作品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成為制約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4-6]。

本研究通過綜合運用文獻綜述、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江蘇省主要農業科研機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下分別簡稱“省農科院”“省植物所”)在開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實踐經驗,深入分析當前農業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瓶頸問題,研究提出江蘇農業科研機構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普融合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為加快江蘇農業農村發展、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等提供參考。

1 江蘇涉農科研機構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研究組成員對江蘇涉農科研機構——省農科院、省植物所近年來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普融合發展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2家涉農科研機構都是江蘇省公益類科研單位,是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和普及的基層組織單位,具有科研試驗、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輻射帶動、技術咨詢、服務地方等多種科研與科普功能,是科研創新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重要平臺,科研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豐碩,長期注重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成效顯著。主要形式包括:

1.1 積極踐行科研資源開放

為促進科研資源科普化,根據國務院《關于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若干意見》(國科發政字2006〔494〕號)提出的科研機構利用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意義、開放范圍、原則、目標與意見等要求,江蘇農業科研院所積極踐行向公眾開放非涉密的科研資源。例如,省農科院每年常態化舉行重點實驗室、國家種質資源圃對外開放、院主題公眾開放日系列主題活動,僅2020年度就對外開放累計40多次,來訪對象包括中小學老師、學生、社會大眾,接受科普教育的師生,以及其他國內外相關來訪、調研單位,來訪人數超 1萬人次。省植物所依托南京中山植物園收集保存10 000余種植物的專類園區常年對公眾開放,每年來訪中小學生、市民游客等超40萬人次[7]。

1.2 積極參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為促進科教融合,江蘇農業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國家、省市科普基地建設,開展科普教育,培育創新精神。省植物所是全國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成功創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學生校外科技教育基地等,還是南京農業相關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教學基地等。近年省農科院依托專業所成為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溧水植物科學基地被農業農村部、共青團中央評為首批“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農業信息研究所與關心下一代周報社合作成立“智慧農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通過多個農業相關科學研究課題,培育創新精神。

1.3 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服務

江蘇農業科研院所多形式開展科普服務活動,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的積極作用。例如省農科院相關專業所結合科技成果展覽、技術咨詢、信息發布和示范觀摩等活動,進行科技創新成果的公益性宣傳,展示科研成果,果樹研究所相關學科團隊科研人員為南京小學寒假雛鷹假日小隊“美麗南京小主人”開展農業科普實踐活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技術支撐南京電視臺“食品安全進社區”大型惠民公益活動,休閑農業研究所休閑昆蟲團隊開展蝴蝶養殖與科普教育培訓,省農學會開展科普展館“豆豆王國”志愿服務,開發視頻、繪本、展教品、研學課程等。省植物所每年舉辦20余場次科普展覽、主題科普活動、夏(冬)令營活動以及科學探究活動,讓青年人感受科學魅力,激發科研熱情,還舉行小學科技教師交流活動,舉辦公益性科普講座進校園向青少年等重點群體普及科學知識,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1.4 組織科普內容產品創作

江蘇農業科研院所在致力于農業科技創新的同時,積極圍繞農業創新成果、農業與植物文化等內容研發科普產品,組織科普創作。省植物所長期注重科普作品創造,根據植物園科普計劃,組織編寫科普小冊子、發表科普文章、建立科普網站、拍攝科普視頻等,還結合出版基金項目組織出版科普圖書,編撰多部科普著作,近年還借助新媒體渠道向社會公眾傳播。省農科院信息服務中心原創科普動畫“農科小博士”系列入圍中國科協科普部項目,省農學會組織專家打造“妍智美食”“云種植”等特色科普品牌,針對公眾關注的焦點內容,以“轉基因,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為主題,主動發出權威聲音,回應社會關切,還利用清華同方知網教育頻道開展直播,同時聯合光明網進行推流,并將直播視頻剪輯成小片段,在“三農科學傳播”公眾號等平臺傳播,取得了廣泛傳播效果。院級層面還組建了農業科普創新團隊,積極開展院所重大科研項目科普宣傳,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實時普及,積極推進科研、科普兩促進。

2 江蘇涉農科研機構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存在的問題

江蘇農業科研機構是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近年來在科普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的同時,在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中也呈現許多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

2.1 對農業科研與科普“兩翼”的重要性認識需進一步提高

農業科研機構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客觀上農業科技工作長期存在“重科研、輕科普”的傾向。當前,江蘇涉農科研院所的工作重心仍集中在科技創新,對農業科普工作作為創新的“兩翼”內涵和重要意義認識不夠,未能緊跟新時期新要求,將面對農民和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作為主責主業的一部分。調研發現少部分中高級職稱農業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意愿不強,他們主要忙于繁重的科研任務,特別是高素質專家型農業科技人員參與科普活動較少,普遍認為自己的本職是農業科學研究,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不是必要、重要的工作,且科研項目成果科普轉化缺少明確的資金支持及科普人力資源有限,農業科普就變成了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因此無論是單位管理部門,還是農業科技人員,對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普融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2.2 推進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制度需進一步健全

近年來雖然國家已有相關鼓勵科學普及的政策出臺,如《關于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建議將科學傳播的業績考核辦法視為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但并沒有實質性的操作細則和硬性規定,導致政策無法落到實處。調研發現,目前江蘇農業科研院所也存在著對科普工作缺乏制度規范等問題,受訪農業科技人員普遍認為,在現行的科研和人才評價體制中,科普工作貢獻大多是無名又無利、費力不討好。有關科普工作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科技人員從事科普工作在單位工作考核中沒有體現,他們參與科普工作占用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在考核中卻得不到認可,比如評獎、評職稱等都沒有被考慮,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科研單位大家更看重項目、論文、影響因子、人才帽子等,科普崗位相關人員存在業績考核通道不夠暢通,難以在職稱上獲得認定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現行工作考核評價體系沒有將科普放在相對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以項目、文章、品種、專利、成果等為硬性指標考核體系的框架下,農業科普工作面臨著戰略地位不高,缺乏系統規劃、整體設計、考核激勵制度,投入經費不足、專職人員短缺等。已有的“指揮棒”忽視了科普工作,機制上的欠缺使得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普融合發展缺少強有力的制度體系支撐,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相關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先進農業知識、技術和文化的傳播、應用與發展。

2.3 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統籌方式需進一步創新

整體來看,江蘇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和科普融合方式還比較單一,缺乏系統性,科普工作近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著碎片化、方式創新不夠等問題,科技人員的科普能力也有待提升。單位在頂層設計上缺少整體規劃,方向指導不足,導致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普遍存在“打游擊”現象,這方面發一篇文章,那地方辦一次活動,主題不突出,重點不明確,缺乏針對性,更沒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甚至存在個別人員或部門“單兵作戰”“單打獨斗”等現象。據科普人員反饋,科普工作好像是少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或負責科普宣傳工作一個部門的事情,人員之間、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導致力量分散,缺乏統籌,規范不一,有時甚至出現口徑不一致、說法相互矛盾、重復勞動等現象,科普工作的影響力和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證。同時科普工作方式創新不足,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目前已開展的農業科普方式主要是推廣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舉辦技術培訓和示范觀摩會、參與科技下鄉宣傳、為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咨詢服務、為青少年學生舉辦科普講座或培訓、撰寫科普文章、就科技熱點問題接受大眾媒體采訪、依托植物園開展“觀植物、識植物”等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活動內容和流程也大多雷同,品牌特色不突出,科研資源的科普化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在設立科普工作機構的農業科研院所,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比例低,專職的科普人員少,且科普方式不能緊跟全媒體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還是僅停留在實體科普展覽、人工講解、紙質宣傳冊等傳統方式上,勢必造成農業科普傳播受時空的各種限制,科普效果欠佳。

2.4 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保障力度需進一步加強

農業科研院所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農業技術、科技成果,為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集聚大批擁有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與技術的農業科技人員,同時還有一些科技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村一線,擁有與農民溝通的豐富經驗,可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科普知識儲備和人才隊伍保障。但長期以來缺少農業科普經費支持,科普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仍需完善,調研發現,目前突出的問題是科研成果科普轉化缺少明確的資金支持,許多科研項目經費預算中沒有列支科普預算;科普相關人員職稱通道不夠暢通,難以在職稱上獲得認定;專業科普人才體系仍然匱乏,兼職科普人員居多,專職科普人才較少。在缺少激勵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氛圍和制度情況下,其激勵機制與現行農業科普要求不匹配,不能體現農業科技人員科普參與的投入和付出,影響農業科普工作的效率。

3 江蘇涉農科研機構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江蘇涉農科研院所實力雄厚,具備豐富的科研科普資源。如何進一步發揮科研院所科普主體作用,將科研院所打造成為科普前沿陣地至關重要。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3.1 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農業科研與科普作為科技創新“一體兩翼”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時強調,要不斷開拓科技成果服務“三農”的有效途徑,不斷探索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活動的成功經驗,要求堅持將抓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乎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代農業科普工作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涉農科研機構要圍繞新時代國家發展需求和科技自立自強要求,著眼科普事業中長期發展,明確推進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新定位、新使命,著力強化面向社會科普的責任,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科研基礎設施完善的優勢;將科普工作作為機構職責,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將科普工作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全面提升科普能力,提升公民農業科學素質[8]。

同時要切實意識到開展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與時俱進的科學理念推進科普工作的有序開展,要切實認識到農業科普工作不僅僅是農業科研院所的公益性質所要求的政治任務,也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更是農業科技創新“接地氣”、擴大影響力、獲得理解與支持的重要途徑;同時認識到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不僅僅是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動,也是面向不同領域科學家、政府機關、產學研合作企業、媒體、農業從業者等各層次成年人開展的素質提升活動。

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切實增強科普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弘揚科學家精神,恪守科學道德準則,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做出表率。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面向公眾的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承擔科普責任。

3.2 完善制度,健全農業科研與科普融合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

農業科研院所要結合科普工作特點,完善機構設置,明確科普工作職能部門,研究制定開展科普工作的管理制度,確定責任部門和人員的職責、權利和義務,細化操作程序,使農業科普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注重增強其針對性和操作性。

首先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參加農業科普工作,讓科技人員在科研與科普融合中發揮主體作用,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將科普工作績效納入科技項目成果評估體系,將科技人員參加科普工作納入專業技術等級評定范疇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從事科普工作的科技人員給予應有的認可和激勵,如科普文章在評定職稱時也算作科研論文的一種,將科普工作視為科技推廣的成果之一,在科研立項方面對科普工作予以適當傾斜和經費支持,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活力,促使其養成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參與科普活動的習慣,以完善的制度體系引導。

其次要科學制定科普工作的績效考核內容,明確工作標準,加強過程監督,發揮制度的導向性作用,對科普工作中積極作為、頗有成效的人員加大獎勵激勵力度。同時,對其他科技工作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開展科普活動,給予額外的鼓勵或嘉獎,以提高他們的科普熱情,讓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走出“實驗室”,走向農村、走向生產、走向社會公眾[9]。

3.3 統籌資源,創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普融合的方式

農業科研院所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機構的整體優勢,加強各部門之間的統籌規劃與協調運作,集中優勢科研資源形成團隊的科普合力,聯合攻關、協同配合,瞄準當前農業科普工作的重點領域和目標人群精準發力,杜絕農業科普工作單打獨斗、力量薄弱等不利局面。

其次要建立與政府部門、學會團體、媒體平臺、社會企業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利用外部力量擴大科普影響面、增強科普工作的效果。比如確定拓展農業科普功能的學校與社區,聯合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科普項目,將現代農業技術普及到學校、社區,加深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了解和認知,積極投身于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究和建設中去,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高速平穩發展[10]。

另外農業科研機構要提高單位自身開展科普工作的能力。加大科普基本設施的構建和投入,完善現有種質資源圃的基礎建設,提升其科普展示功能,建立可供科普和環境教育活動的平臺,如科普工作所需的圖片、文字、掛圖、實物標本或各種網絡音像多媒體課件等,及開展各項活動的所需實驗藥品、器材、植物實體標本等,搭建科普影像廳(或科普館)等可以進行科普教育的穩定場所,可將現有的多個資源圃連為一體,形成特色的科普網,將其與科普影像廳(或科普館)有機結合,建成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所需的可體驗、實踐、操作的環境平臺[11]。

同時農業科研院所還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加大科普產品創作,有效利用電視、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APP、互聯網等新媒體,多渠道、多方法地宣傳推廣。還可將農業科普與智慧農業相結合,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操作的同時接受農業科普的影響,想方設法提高公眾參與度,以獲得良好的科普效果[12]。

3.4 加強保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普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

農業科研機構的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科普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國家相關的科普工作實施辦法,適應農業科普工作發展要求,逐年增加對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普的經費投入,完善專項科普經費保障機制,并通過立法、政策制定等手段,明確農業科研院所科普經費列支比例,保證科普資金來源??梢越梃b發達國家經驗,在財政經費支持的科研項目按照項目經費匹配不同比例的科普經費用于科研成果普及。在農業科研項目中設立科普任務,科普產品應作為項目結題考核內容之一[13]。

另外要加強農業科普工作方面人才的培養,因為科普事業的發展需要專業的科普人才來支撐,農業科研機構要積極不斷完善科普人才培養機制,激發農業科研人員從事科學普及的工作熱情,不斷促進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梢越Y合單位發展的自身特點,在科技成果推廣、新品種試驗示范、農業展示基地建設等類型科研項目中明確科普工作任務,通過項目引導的方式培養科普人才隊伍。對于農業科研院所科普人才的績效考評方面,除了和科技人員的共性指標以外,還可以按照不同的科普內容,設置個性化、“分眾化”的考評指標,充分反映不同工作內容科技人員的工作績效,體現公正性[14]。

同時要建立常態化的科普培訓機制,重點培養專業化科普人才,挑選優秀人才作為科普工作的“領頭雁”,引領科普團隊在農業科普工作中的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和關鍵領域發出科學理性的聲音;單位要加強農業科研院所各級管理者和普通科技人員的科普技能培訓,培養全員做科普的“有心人”,養成在平時注意積累科普素材、善于發現科普亮點內容的良好習慣。尤其要重視發揮行業權威專家的“首席科普專家”的作用,擴大科普工作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2016年 5月 30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國務院. 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 (2021-06-03)[2021-10-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3]姚莉莉,陳玉成,李玉德,等. 試談農業科研院所在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作用[J]. 農業經濟,2010(12):16-17

[4]袁汝兵,王彥峰,郭 昱. 我國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政策現狀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5):21-24

[5]楊 晶,王 楠. 我國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普活動現狀研究[J]. 科普研究,2015,10(6):92-101.

[6]陳 玲,李紅林. 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創作情況調查研究[J]. 科普研究,2018(3):49-54,63.

[7]李 梅,宇文揚. 走進南京中山植物園[M].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8]馬 帥,周 晶,趙光遠. 農業科研院所開展農村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132,118.

[9]駱芳芳,張小蘭. 農業科技人員科普參與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 農業科技管理,2017,36(1):86-90.

[10]陳 妹,杜麗清,陳佳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科普新模式探析[J]. 農業與技術,2020,40(18):154-156.

[11]鄧 旭,陳明侃,張 莉. 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普教育工作的實踐和意義[J]. 熱帶農業工程,2018,42(1):66-69.

[12]連彥樂. 加強農業科研院所科普工作的思考[J]. 農業科技管理,2017,36(6):31-34.

[13]劉 娣,馬冬君,許 真. 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普創作的實踐與建議[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10):100-102.

[14]鄭久良,潘 巧. 新時代中國農村科普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探析[J]. 科普研究,2018(4):45-50.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科學普及助力科學教育做加法——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教育論壇會議綜述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關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