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

2022-04-04 14:08姜雪涵
中國市場 2022年12期
關鍵詞: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摘 要: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村集體經濟是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助推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為國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發展的基礎,筑牢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但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空巢村莊”“產業空心化”、農產品價格國內外倒掛、基層村組織建設薄弱等一系列問題逐漸凸顯。文章通過對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所屬鄉鎮和農村進行調研,分析總結了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困境,并對未來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2-004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2.044

1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與主要模式

1.1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黃梅縣全縣耕地面積101.323萬畝,其中承包地79.053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78.02%,非承包地22.27萬畝,約占21.98%,全縣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式為主。黃梅縣共有17個鄉鎮,515個村,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達372個,占比約為72.23%,村委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數為143個,集體經濟組織589個,可以看出黃梅縣農村經濟發展仍以集體經濟模式為主。匯總農戶數共有20.2286萬戶,其中純農戶達14.5859萬戶,占比約為72.11%,而非農戶有1.1342萬戶,僅占5.61%,黃梅鎮、分路鎮、蔡山鎮、下新鎮、柳林鎮、苦竹鎮、杉木鎮等非農戶數為零,同時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業兼業戶的比重都比較小,所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潛力較大,同時壓力也比較大。

截至2019年年底,黃梅縣17個鄉鎮中,集體經濟總收入為28174.77萬元,集體經濟總支出為18534.95萬元。從集體經濟收支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鄉鎮都是收支盈余。收支基本平衡的鄉鎮只有2個,即分路鎮和蔡山鎮,如表1所示。在黃梅縣17個鄉鎮的515個村中,有467個村有集體經濟收入,其中56個村收入在5萬元以下,占62%;338個村收入在5萬~10萬元,占72.3%;57個村收入在10萬~50萬元,占12.2%;9個村收入在50萬~100萬元,占2%;7個村收入在100萬元以上,占1.5%??梢钥闯?,黃梅縣村級之間的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差異很大。

2019年黃梅縣總收入為3343530.13萬元,總費用達2686661.06萬元,其中集體經營收入為195548.12萬元。黃梅縣財政局農管局形成了“鄉財縣管鄉用”和專管員專門管理的路徑,較好地解決了鄉財的管理問題,從而使鄉鎮的集體經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增加。

1.2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主要發展模式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流轉模式。在村黨支部主持下,將一些農民的土地以轉租、入股等形式流轉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以獲取一定管理服務費用。例如大河鎮鄉政府積極號召村民入合作社,并將村里580畝土地通過村里流轉,按照村民500元/畝轉出,合作企業600元/畝轉入,大河鎮通過100元/畝的中間差價,獲得5.8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截至2019年,黃梅縣872個農民合作社中,有19個政府授牌的示范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數量達408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非成員農戶戶數6088個,從事種植業的有342個,林業49個,畜牧業158個,漁業91個,服務業61個,其他17個。從整體來看,農村合作社數量較多,種類較為全面。但還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合作社較為分散,各村鎮間的聯系較為松散,經濟水平差異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其次,農村合作社整體水平偏低。以小池鎮為主的極少數村鎮合作社效益明顯,但近90%的合作社基本為收支平衡或虧損狀態,農村合作社的整體效果不理想。

(2)園區+企業+農戶模式。該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找準切入點,通過開發特色產業、建立養殖基地等途徑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功能,形成以園區為中心的“一村一業”運作模式。健全園區、企業、農戶三者共贏機制,園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吸引知名企業入駐,進行精細化管理,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園區筑巢引蜂還能幫助更多的農民就業致富,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黃梅縣組織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工作,在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名單上黃梅縣大勝關山農村創新創業園榜上有名,農民豐收節在濯港太白小鎮盛大舉行。

(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資產。通過引導扶持村集體利用集體產權物業采取整治、改造、建設等方式,邀請高端專業團隊來做整體規劃,發展物業經濟,增加村集體資產,拓展集體經濟增收途徑。開辦砂廠。2007—2008年,黃梅縣永安村村集體在村黨支部書記馮天星帶領下在低產田區開辦砂場獲利61萬元。私人辦廠,集體收租。村支書馮天星自己帶頭創業辦廠,引進外地老板,在村內的石山咀辦起了新型建材加工廠。這兩個廠,每年上繳近5000元地租給村集體。

2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薄弱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鄉鎮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10萬元,集體收入較低,甚至有個別鄉鎮無經營收入的村個數遠大于有經營收入的村個數。大部分村的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壯大集體經濟的空間很小。到目前為止,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主要依靠企業或政府和其他收入,如存款利息等。還有部分村來源于土地承包費收入。而這些收入渠道無法保證收入水平和收入的可持續性,想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良性循環發展困難較大。

2.2 各村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方面由于發展環境受到限制,可開發利用資源不明顯。一般集體經濟較薄弱的村,自然稟賦先天不足,基礎設施陳舊,人們思想觀念僵化;而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林地、農地等資源豐富、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且集體經濟較好鄉鎮與集體經濟較差鄉鎮貧富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狹窄、數量小,由于自然條件的歷史差異,各鄉鎮之間的發展極度不平衡。

2.3 農民缺乏集體經濟意識

絕大多數農戶受制于自身認識水平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再加上缺乏學習進步的意識和條件,導致很多農戶對村集體經濟存在認知誤區,看問題比較片面。并且如果村集體有較大的決策變動,農戶不愿承擔其責任的話,就會給村集體帶來不利影響。

2.4 部分村收不抵支,負債較多

黃梅縣大部分鄉鎮最缺乏的就是資金和技術,經濟基礎底子薄,支出費用又相對較多,發展集體經濟舉步維艱。一是無法形成品牌效應。大部分農戶經營的農地較少,規模較小,一般是自給自足,無法形成產業鏈模式。二是黃梅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狹窄、數量小,支出不斷上升,各村鎮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所擔負的債務額度差異也較大,有村鎮負債為零,也有村鎮負債達百億。主要歸結為以白條抵債、盲目搞基礎設施建設、引入空殼企業,造成嚴重虧損、基層干部私挪公款吃喝等原因。

2.5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人才,勞動力流失嚴重

農村集體經濟不僅缺少高質量領導班子,而且缺少高素質積極參與的現代農民。部分干部領導文化偏低、發展思路欠缺,創新能力羸弱,對工作喪失自信。有些因個人家庭原因加之繁重的農活分散了大部分精力,根本無暇顧及本職工作,組織帶富能力不強。還有一些領導干部私心較重,經常以公謀私,民眾認可度較低。在農村,懂市場會經營的農民通過自主創業和外出經商來獲得收入,剩下的農民大部分只懂得務農。再加上鄉鎮地方小,經濟不發達,走出去的大學生不愿意回來,政府又吸引不到高素質的人才,致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領軍者,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6 可依托資源利用不充分

黃梅縣湖田廣布,水利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完整有效開發利用,部分村鎮出現大量土地荒蕪棄耕的現象,湖田主要進行糧食生產,糧種存在產量低、品質差、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村級集體經濟可依托資源種類較少,利用率較低。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盈利能力弱,從村集體經濟收入結構上看,收入主要來源為山林、水面、耕地、發包、廠房、門戶租賃等,而投資收益相對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占比極小,各地區存在可依托資源結構差異大、收益結構單一、不完善等問題,從整體來看,村級集體經濟依托資源發展的潛力巨大。

2.7 “兩委”班子建設滯后

在黃梅縣的農村基層建設中,未能充分選用人才,基層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基層干部一味的拿著公款吃喝,責任使命感不強,使“兩委”班子與基層百姓脫鉤,未能盡到替百姓說實話、為百姓謀福利的職責,使黃梅縣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困難。一些村集體資產因領導瀆職或管理不善出現流失。部分農村嘗試改革,建立了集體經濟的合作社,但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是直接照搬村里的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使合作社失去了獨立判斷能力和競爭力。

3 對策建議

壯大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中央和省、市、縣的明確要求,是鞏固農村基層組織政權和社會穩定、增加農村農業發展潛力、改變農村環境面貌、服務群眾致富農民的前提和保證。新常態下,發展村集體經濟不僅不能淡化,還必須進行強化,以確保村集體經濟穩步健康的發展。

3.1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集體經濟

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必須依托區位優勢,挖掘內生動力,集中培育產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建立規模種植。一是黃梅縣的北部山地和南部湖田面積較集中,有利于大規模的開發農業產業,加上黃梅縣處于三省交匯處,有5個長江港口和30個泊位,內河港湖汊縱橫交錯,水運交通較便利,可形成一個較發達的經營模式,推進產業化經營。二是黃梅縣是佛教禪宗和黃梅戲的發源地,文化氛圍濃郁、旅游資源豐富,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招商引資,加大對旅游業的投資,完善鄉村投資環境。

3.2 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不拘泥于現有發展模式下,大膽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支點。如下新鎮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從盤活土地資源入手,實行集約化生產、管理。將有資源的農民手中的資源盤活,將無資源的農民手中的土地流轉出去,引進私企,讓村民變股民,構建起“專合社+集體經濟+農戶”三方利益聯接機制,把處于沉睡狀態的資產喚醒,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3.3 加強領導班子的建設

一是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政府引導,村委會進行落實,培育和加強農民的集體經濟意識??赏ㄟ^培訓班、在村內宣傳、外出學習和觀看視頻等途徑來培養農民的集體經濟意識,提高農民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和生產積極性。二是加大村干部培養任用力度建設,繼續在村干部中開展黨史、廉潔教育等培訓工作,鼓勵其自考提升學歷,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讓有能力、愿奉獻的同志走上村支兩委的主要領導崗位。為充分調動干部能動性,應相應提高基層干部的福利待遇,按時發放工資,建立健全工資制度,完善基層干部福利保障體系,減輕基層干部的生活壓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基層事業中,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三是重視能人回鄉創業,通過吸引創業項目來留住人才。四是牢抓教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努力培養優秀人才;把握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投身基層事業,用專業知識、創新思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3.4 加大財政的扶持和監管力度

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政府的財政扶持政策起著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財政扶持政策能夠調動地方干部和百姓的進取心,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財政扶持政策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中缺乏引導性和創造力,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財政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使財政扶持鄉村振興形成長效機制;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和專項資金,提升村級組織“造血”功能,與此同時積極做好電力通信、道路改造等基建項目,整治村容村貌。

3.5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城市里已經完全普及的各種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尚未得到推廣和應用,應該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建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有的放矢地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金融服務全面覆蓋。

3.6 加強村級債務清理

村級債務沉重是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開展村級債務審計清理工作,回收欠款以化解債務風險,還可利用回籠資金周轉集體經濟資產,產生經濟效益。[9]

3.7 以城市建設為主,以農村建設為輔

由于城市化的必然性,經濟發展的潮流以城市經濟為主,造成農村資源的荒廢化,因而可以將農村打造成大后方,采取政府租賃、公開招標投標等方式將資源從村民手中流轉出來,實行集約化經營生產,形成規模效應,作為城市發展的生產要素供應地,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有效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碧蓉.對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考[J].農技服務,2016, 33(18): 163-164.

[2]汪東風,劉玉貴.發展壯大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J].經濟科苑, 2014: 292.

[3]韓傳均.山區鄉鎮、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考[J].農家科技(上旬刊), 2013(4).

[4]蘇朝弟.文山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應對建議[J].投資與創業,2018(5).

[5]李振東,潘從銀,賈瓊.甘肅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5):72-76.

[作者簡介]姜雪涵,女,漢族,遼寧朝陽人,本科,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

猜你喜歡
黃梅縣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養在“深閨”天下知 黃梅縣住建局擘畫城市畫卷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關于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監督若干問題探究
農村集體經濟中的三資管理探討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建議
讓宣傳更出色 讓成效更出彩——黃梅縣地方稅務局稅收宣傳月活動回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