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特殊體育教育“體醫融合”精準扶貧模式研究

2022-04-11 13:53胡啟良丁俊
關鍵詞:體醫融合特殊教育高校體育

胡啟良 丁俊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等對高校特殊體育教育“體醫+理念、制度、服務、設施”的精準扶貧模式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高校特殊體育“體醫融合”精準扶貧是通過體育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方式對特殊群體進行精準幫扶,實現高校特殊體育群體體育教育從“傳統體育保健”到“體醫融合+”精準脫貧模式的轉變:體醫理念精準扶貪能轉變特殊體育群體生活質量生命關懷的態度,體醫制度精準扶貧能逐步整合落實特殊群體體育教育法律意義上的公平,體醫服務精準扶貧能推動特殊體育教育服務“心”工程,體醫設備精準扶貧能保證特殊體育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的補償教學有序開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特殊教育;體醫融合;精準扶貧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相關規定只是零散地分布在《體育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等法律法規中,主要表現為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學生實行免修免評、體質健康標準免測、教學時數縮減、單獨開設保健課等1-2,這種特殊教育“人文關懷”是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由于普通文化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差異性,現有法律法規“籠統模糊”的規定不僅制約著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也導致特殊群體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相關研究表明,高校特殊體育群體被稱為高校體育“嬌容”中的一塊“傷疤”,特殊體育教學處于隨意的低水平安置狀態,這種體育教學中的外生性課程疾病急需精準扶貧補救。

隨著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高校特殊體育教育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代。結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到“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多元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和《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2018.7.30)》明確精準扶貧對象,實施體育扶貧工程回,按照十九大關于“深化教育改革、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對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推行“體醫融合”精準扶貧模式教學,實施“體醫+”理念助推精準扶貧,構建非醫療健康干預的多維度創新模式,促進該群體學生體適能水平、運動認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最大限度完善對身體缺陷功能的補償和實現自我超越,驅動高校體育特殊群體身心健康脫貧轉型。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高校特殊體育群體的概念

研究資料顯示,我國學者根據大學生體質與健康提出的“特殊群體”的名詞界定有“特形生”“體質弱勢群體⑧體育弱勢群體、健康弱勢群體1o、體育差生11)、運動弱勢群體2等不同概念,“特殊群體”參與的體育稱為“特殊體育”符合我國的實際和語言習慣3。學術界特殊體育群體的界定包含一個充分條件和兩個基本標準:充分條件是指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鍛煉運動的疾病或身體患殘障的人群;兩個基本標準是《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未達到及格或者體重指數(BM),BM《20或BMI≥26.5的人群14-1。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以生為本”理念的貫徹,本文認為高校特殊體育群體主要包括因先天性疾病或陳疾引起喪失運動能力的身體殘疾群體:慢性或長期性傷病致使身體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不能支持其完成體育課程的運動障礙群體(患有特殊疾病、體質虛弱、身體形態異常、肥胖、運動能力低下、身體素質差等):體育認識不足、抱怨設施內容、心理排斥體育而逃避群體活動的心理障礙群體(性格偏執古怪、運動心理自卑、退縮內向、緊張焦慮等):他們在體育教學、課外活動和體育競賽中主要表現出“厭課”“不動”和“看客”行為。

(二)高校特殊體育精準扶貧內涵

高校特殊體育貧困是由于健康理念、制度缺失、服務不對等和設施缺乏等多維度原因造成的貧困,其治理將是一種指導式、融合式和共享式的多維治理方式。本文高校特殊體育精準扶貧是指在體育精準扶貧工作中,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教育公平原則,尊重體育素養的個體差異,堅持人文關懷,以促進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提升為基本原則,發揮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綜合帶動作用,實施特殊群體精準分類、體育健康數據精準測量、體育設施精準供給、體育認知精準分析、體育文化精準培育、體育信心精準干預和體育資源精準扶持,各高校體育管理部門、校醫院和體育特殊群體共同合力參與的協作共生的可持續格局模式。

(三)高校特殊體育體醫融合的概念

體醫融合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技術紐帶,是體育科學促進健康的關鍵。隨著健康政策的支持和體醫融合理論的完善,高校體醫融合健康實踐由于實施群體相對單一、需解決的問題較集中、理論研究強,理應成為體醫融合實踐的先行者。隨著高校特殊體育教育對象界定的內沿發展,現階段特殊體育的本質應該是調整拓展“體育保健課程”為“調適性體育課程”,即提供實用、個性化的特殊教育。因此,高校特殊體育體醫融合可以定義為,以高校為基本單位,體育管理部門和校醫院在教學過程中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結合進校體檢數據、體測成績和醫學相關知識等確定特殊體育學生群體并開出針對性的運動處方,以調理身心、加強缺陷適應及補償、提高適應力為目標,通過適應性項目運動技能的培養和運動保健知識的傳授,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幫助康復、培養意志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19。

三、高校特殊體育“體醫+”精準扶貧模式

(一)“體醫+理念”精準扶貧模式轉“樸素的人道主義”為“人本的生命關懷”

我國特殊體育從“醫療體育”“矯正體育”“殘疾人體育”“康復保健體育”到“特殊體育”的發展歷程,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和生命關懷的理念轉變。長期以來高校特殊體育教育因擔心運動風險存在“重醫輕體”“主動鍛煉意識缺失”等現象2四。高校特殊體育體醫融合不是用運動的手段治療疾病,而是“防未病”“促健康”的協作方式,它需要“運動是良醫”理念的正確引領,更需要差異化運動處方的技術支持。我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由于教育對象存在身心缺陷給予免修或單獨開設體育保健課等樸素的人道主義關照與教育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等理念不符?!绑w醫+理念”精準扶貧模式倡導“以生為本”,利用體醫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突出科學鍛煉促進身心健康和疾病預防的認知,保障特殊學生的體育教育權利平等實施。

第一,“治未病、防未病”健康理念?!绑w醫+理念”精準扶貧模式遵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治未病、防未病”的“大健康觀”,精準傳播“運動是良醫”非醫療手段干預融入特殊體育教育個性化教育的全過程,讓特殊學生群體成為體醫融合的實踐者,促進傳統體育保健課程理念更新。因此,高校領導要轉變健康觀念,充分認識“運動是良醫”理念對健康促進的價值和功能,整合校內資源,發揮宣傳部、教務處、體育管理部門、校醫院等相關部門的協同作用,發展學生的全面技能和促進積極的身體活動,提高生命質量。

第二,自我和社會的接受認可理念?!绑w醫+理念”精準扶貧模式必須直面運動實踐時特殊群體的身心缺陷,客觀接受體育教育中的特殊需要和人文關懷。首先是內心上接受自身的缺陷,從拘泥于已失去的功能上促進尚存能力的價值轉換;其次是接受社會上的人文關懷,把社會對自己的特殊照顧培養成“關心他人”的精神土壤,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特殊體育學生援助系統,從課程模式安排、運動項目選擇、師資設施配備、運動成績評價、課外體育鍛煉的監管等全方位支持學生,解決好特殊學生身心缺陷的接受問題,一定能在保健康復中超越自我。

第三,生活生命關懷提升理念?!绑w醫+理念”精準扶貧模式直面生活質量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從保障招錄的每位特殊學生都能得到體育教育權利的初級關懷,提高到以人為本學習生活過程的深層關懷。通過精準靶位研究特殊群體的差異性,借助無障礙體育環境、個別化體育教育、特殊體育指導、康復訓練等安全性、有效性的運動處方因人施教,重構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體系,增強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讓特殊學生學會關心,懂得珍惜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根本上重視個體生命力的呵護與關照,生命的完善和價值的提升。

(二)“體醫+制度”精準扶貧模式銜接整合落實體醫政策法律意義上的公平

我國的《憲法》《教育法》《體育法》《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1979)》《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1990)》《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02)》《全民健身計劃(2011一2015年)》等諸多法律法規都只是從單列的條文中對高校特殊學生體育課、體育活動、體質測試、體育教師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缺少專門的特殊教育法、缺少具體措施和服務流程,法律意義上的公平缺乏監督、約束與評價機制,透視了我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深層問題四?!绑w醫+制度”精準扶貧模式依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法律政策精神,除關注法律意義上接受體育教育權外,更加關注是否創造高校特殊群體平等享受這種權力的發展機會。因此將零散的法律規定有機的銜接和整合,形成可操作性的管理辦法,為我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質量保駕護航,使特殊學生在社會轉型和教育改革中“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第一,加強特殊體育教育的頂層設計。學習參考發達國家地區的先進經驗模式,精準整合與健全零散籠統的特殊教育規定和部門碎片化的體醫融合政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如《特殊教育法》《特殊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健康促進法》等有關體醫融合或健康促進方面的系統政策或法律,做好體醫融合的頂層設計及實施辦法,讓健康體育教育惠及所有特殊需要學生,盡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明確特殊體育教育的實施對象。高校教務、體育和醫院各部門根據檔案、體檢數據和體測數據動態精準識別特殊體育群體,根據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情緒障礙、體育障礙、肥胖、疾病、體質虛弱等各類殘障精準分類,確保身體殘疾群體、運動障礙群體、心理障礙群體跟班隨讀、免試免測和體育保健的精準供給。

第三,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干預。轉變傳統保健體育教育理念,根據身體殘疾群體、運動障礙群體、心理障礙群體的精準分類和各高校的具體實際,從特殊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在體育保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中實施差異化的運動處方滿足特殊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要。

(三)“體醫+服務”精準扶貧模式推動特殊體育教育服務“心”工程

教育就是服務,高校特殊體育教育是特殊的教育服務,是“心”的工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由于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開設以體育保健課為主的康體教育不能涵蓋其教育的整體目標,高校特殊體育教育也遠不止傳統保健體育所詮釋的內涵。隨著健康中國建設和體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康復理療”“休閑教育”“體醫融合”便逐漸融入特殊體育教育的服務體系成為一種專門的“推送服務”來滿足特殊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在“體醫結合”向“體醫融合”邁進的過程中,“體醫+服務”精準扶貧模式就是提供體育技術技能服務、個性化差異化保健康復服務、提高生命質量超越自我服務。

第一,提供體育技術技能服務要盡心。教務處聯合體育管理部門和校醫院完善免試免測、隨班跟讀、體育保健三種模式模塊,確保每一個特殊學生有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享受這種權利主要體現在體育教師由單純傳授運動技術技能的“教書匠”向促進學生養成體育核心素養的“育人者”轉變,學生接受體育教育、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評價等。高校特殊體育技術技能服務“心”工程可以分為正?;慕虒W(隨班跟讀)、修正式的教學(教材的彈性修正)、平行式的教學(特殊的方法與規則)、融合式的教學(適應性的跟班)、隔離式的教學(處方針對性)等。

第二,個性化差異化保健康復服務要動心。體育管理部門和校醫院根據體檢報告等數據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確保每一個特殊學生能接受適合其身心發展的特殊體育權利。享受這種權利需要多位教師、專業人員或同伴、父母的協助與支持,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高校特殊體育個性化差異化保健康復服務“心”工程主要包括精心設計的體育保健課程、補償性體育鍛煉、差異化運動處方、個性化體育指導、人性化評價體系、以及監管下的課外活動小組等。

第三,提高生命質量超越自我服務要關心。體育教師和保健醫生要制定特殊學生群體課堂練習、體育競賽和課外鍛煉干預計劃,確保每一個特殊學生過體育最大限度完善對身體缺陷功能的補償和實現自我超越。高校特殊體育提高生命質量超越自我服務“心”工程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呵護與關照、同質比賽中輸贏的看法與態度、鍛煉過程中的自我認識與體驗、課外體育鍛煉的堅持與安全等。

(四)“體醫+設配”精準扶貧模式保證特殊體育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的補償教學有序開展

體醫設施是體醫融合教學的基礎保障,是體育保健教學內容選擇什么運動項目為載體的重要依據。調查顯示,各高校都沒有為特殊學生設置完善的體育鍛煉設施和體育保健室,由于過分擔心安全問題,高校特殊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基本上處于無序、無人組織管理的狀態,損害了體育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權利?!绑w醫+設配”精準扶貧模式精準配置體醫設施、專項資金和優化師資隊伍等,保障體育項目教學的需求和對器材引發安全事故的預防。

第一,精準維護更新體醫設施。教務部門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做好全校學生身心健康的整體規劃,合理配置校內體育醫療資源;體育主管部門做好體育設施登記建卡,體育設施維修資金預算,根據實際情況,精準分配體育項目設施維修資金,確保體醫設施的持續性維護與改造,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安全、適宜的運動康復場所。

第二,精準開放校內體育設施。各高校體育場館中心要定時向特殊需要學生開放體育場館,鼓勵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課外體育鍛煉,提高學校體育設施的利用率,滿足特殊學生的體育健身需求,同時安排專業的體育保健教師組織監督特殊學生課外體育場館活動,確保運動安全,真正落實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進程。

第三,精準配置體醫師資隊伍。各高校盡可能地引進具備體育知識技能和體育醫療保健的教師,特色配備體育保健室和體育康復室:加強對體育保健康復教師的在職培訓,提高體育教師的運動項目保健水平和健康素養,滿足特殊學生運動處方的制定、教學及鍛煉指導需求,培養學生“運動是良醫”的健康觀念,形成終身體育健康意識,確保特殊體育群體學生慢性病的防御端口前移。

高校特殊體育教育“體醫+”精準扶貧模式是高校教育精準扶貧模式的拓展,是新時代高校教育“以生為本”理論的具體落實?!绑w醫+”精準扶貧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特殊群體的精

準分類、體醫制度的精準制定、體醫本源的精準培育、體醫設施的精準供給和體醫資源的精準扶持構成的有機整體,需要高校行政、體醫管理部門(保健教師和醫生)和體育特殊群體共同合力參與協作,才能使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精準脫貧,實現終身教育、健康教育、人本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種教育訴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2002[Z].

[2]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版)2014[Z].

[3]陸莎,傅王倩.論社會公平視野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J].中國特殊教育,2014,(3):12-16.

[4]張中正.中小學體育課程疾病分類及診治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15,(2):50-55.

[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8-12-06].http/www.g0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6]國家體育總局國務院扶貧辦公室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S].2018-7-30.

[]陳云開.對體院“特形生”競技體操動作技術教學方法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2):68-73.

[8]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5):72-74.

[9]孫榮會.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5):64-66.

[10]宋衛東.康復運動處方在高校健康弱勢群體中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2,(6):76-78.

[11]鄭頌平,等.高校體育差生心理狀況和成因測試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6):120-122.

[12]王健,等融合共享:運動弱勢學生體育教育改革的時代訴求[J].體育科學,2014,(3):39-47

[13]陳華衛.特殊體育相關問題辨析.體育學刊,2017,(1):7-11.

[14]楊錫讓.實用運動生理學(第2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479.

[15]孫可.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新課程學習,2011,(9):21-23.

[16]彭敏.試談體育教學與弱勢群體[M].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3):65-66.

[17]陳波,等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與對策.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1):84-86.

[18]張朋,阿英嘎.學校體育運動弱勢群體的隱性存在與顯性教學補救[J].中國教育學刊,2017,(5):86-90.

[19]吳培香.咸陽市秦都區中小學體醫融合可行性研究[J].陜西理工大學2019屆碩士學位論文.

[20]彭國強,舒盛芳.美國運動健康促進服務體系及其對健康中國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6,37(5):112-120.

[21]岳建軍,龔俊麗.體力活動生命體征:運動是良醫的核心、體醫融合的支點[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6):116-120.

[22]楊小寧.特殊體育專職化教育質量的績效考核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6):37-40.

[23]曹烴,李良,劉俊潔.中美特殊體育教育法律制度的比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336-340.

[24]段鴻斌.體育扶貧:法律意涵、政策機制與實施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8):5-12.

[25]馮振偉,王先亮.基于共生理論的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共生路徑構建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5):1-7.

[30]張汪洋,趙子建.體育精準扶貧模式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8,(11):36-40.

猜你喜歡
體醫融合特殊教育高校體育
關于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探析
“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與體育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
體醫融合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創新模式與路徑選擇
特殊兒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設初探
關于特殊音樂教育師資培養的個人見解
新時期我國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檔案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浙江省金華市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的互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