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南地區小麥–玉米輪作體系維持作物高產和土壤磷素水平的適宜施磷量研究

2022-04-13 07:29楊夢棣趙萍萍于志勇李林燕王宏庭崔寶玉賈俊芳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磷素磷肥輪作

楊夢棣,趙萍萍,于志勇,李林燕,王宏庭*,崔寶玉,賈俊芳

(1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2 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1;3 襄汾縣農作物原種場,山西襄汾 041500)

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土壤肥力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1–2],化肥施用是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和維持土壤肥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3],我國糧食總產中約有1/3歸功于化肥的貢獻[4]。磷作為植物必需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磷肥施用在保障糧食增產和土壤磷素肥力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在不同氣候條件[6–11]、土壤條件[7–11]、不同作物類型[6–11]和不同生產系統[11–14]下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磷肥的適宜施用量[6–7,11–12]及磷肥利用效率的提高[15]一直是研究關注的重點,因為磷肥施用不足,雖然有較高的磷肥利用效率,但會造成作物減產和收益降低[7,16],而磷肥施用過量,往往會造成土壤磷素過量累積,導致磷肥利用效率低下,容易引發生態環境風險[17–18]。據報道,磷肥施用對我國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的增產率分別為9.2%、14.3%和12.2%[19],而磷肥的當季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20]。就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生產系統而言,適宜施磷量的研究多關注單季作物(冬小麥或夏玉米)的當季效應,而關注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整體作物效應的中長期的適宜施磷量研究相對較少。在當前生產條件下,如何提出既能保障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系統持續高產、穩產,又能維持土壤磷素肥力不降低的適宜施磷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研究于2016年10月在晉南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主產區建立了磷肥用量田間定位試驗,連續3年定位監測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周年土壤有效磷變化特征和作物施磷效應,應用直線平臺模型求得當前生產條件下,既保持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高產又維持土壤磷素肥力可持續發展的適宜施磷量,以期為晉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磷肥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臨汾市是山西省南部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的主產區,種植制度為一年兩熟制。據報道,2018年臨汾市小麥播種面積為19.9萬hm2,占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的35.5%,小麥玉米總產為244.5萬t[21]。臨汾市屬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在11.5℃左右,年均降水量約550 mm,無霜期185天左右。田間試驗于2016年10月冬小麥季開始建立,試驗地位于臨汾市襄汾縣西賈鄉義順村(111°18′21″E,35°49′24″N),氣壓 956.5 hPa,海拔 412 m,供試的土壤類型為石灰性褐土,質地為中壤。試驗前耕層(0—2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下:pH 8.3,有機質 17.5 g/kg,全氮 0.96 g/kg,全磷 0.97 g/kg,硝態氮 14.8 mg/kg,銨態氮 1.3 mg/kg,有效磷 18.5 mg/kg,速效鉀 180.3 mg/kg,有效鈣 1867.6 mg/kg。

1.2 試驗設計

田間試驗為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 11.0 m (長)×4.55 m (寬)≈50 m2,東西向種植。試驗在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周期施氮 (N) 400 kg/hm2、施鉀 (K2O) 180 kg/hm2的基礎上設置了 6個磷(P2O5)水平,分別為0、120、180、240、300、360 kg/hm2,分別以 P0、P120、P180、P240、P300、P360表示。每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氮、磷、鉀肥總用量的50%依處理在冬小麥季、夏玉米季分別施用,其中每季作物45%氮肥與100%的磷、鉀肥在播種前混勻后一起底施,每季作物55%氮肥用作追肥,分別在冬小麥拔節期和夏玉米10葉期追施。供試肥料品種包括尿素(N 46%)、粒狀過磷酸鈣(P2O512%)和氯化鉀(K2O 60%)。供試冬小麥品種為濟麥22,夏玉米品種為先玉335。冬小麥播種時間分別為2016年10月16日、2017年10月22日、2018年10月18日,播種量為300 kg/hm2,收獲時間分別為2017年6月12日、2018年6月11日、2019年6月13日;夏玉米播種時間分別為2017年6月16日、2018年6月17日、2019年6月15日,播種量為 22.5 kg/hm2,種植密度為 60000 株/hm2,收獲時間分別為2017年10月21日、2018年10月11日、2019年10月19日。每個小麥季和玉米季收獲后的秸稈全部還田。小麥生育期間通常澆水4次(越冬前、返青期、抽穗期、灌漿期各1次),玉米生育期間通常澆水2次(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各1次),其它管理措施按當地習慣。

1.3 樣品采集與測定

植株樣品的采集和全磷含量測定:冬小麥成熟期,分別在每個小區的中心區域,離地1~2 cm用鐮刀人工收割3行行長為1 m的小麥植株,打捆后用精度為1 g的電子秤稱重,記錄收割時的生物量重,之后單獨脫粒計小麥籽粒重和秸稈重,在105℃下殺青30 min,然后在70℃下烘干至恒重,分別計算小麥籽粒和秸稈的水分含量,之后用植株粉碎機粉碎成粉末后制成小麥籽粒和秸稈樣品供實驗室分析;夏玉米成熟期,分別在每個小區的中心區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樣品3株,離地1~2 cm用鐮刀人工收割玉米地上部植株,同樣用電子秤分別稱穗重和秸稈重,之后玉米穗單獨脫粒計玉米籽粒重和穗芯重,在105℃下殺青30 min,然后在70℃下烘干至恒重,分別計算玉米籽粒和植株的水分含量,之后用植株粉碎機粉碎成粉末后,制成玉米籽粒和秸稈樣品供實驗室分析。小麥、玉米籽粒和秸稈樣品均采用H2SO4–H2O2消煮,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磷含量。

作物產量、生物量的測定:冬小麥成熟期,分別在每個小區的中心區域,離地1~2 cm人工收割小麥地上部3 m2,用精度為1 g的電子秤稱重后記錄收割時的生物量重,折成小區50 m2生物量重,之后根據小麥籽粒和秸稈樣品的水分含量折算籽粒和秸稈干物重,小麥籽粒產量按水分含量13.5%折算;夏玉米成熟期,在每個小區離地1~2 cm人工收割玉米地上部中間4行植株,記錄玉米植株數后,同樣用電子秤分別稱穗重和秸稈重,之后折成小區50 m2的穗重和秸稈重。根據玉米籽粒和秸稈樣品的水分含量折算籽粒和秸稈干物重,玉米籽粒產量按水分含量15.5%折算。

土壤樣品的采集與測定:每季作物收獲后,每個小區采用5點法用土鉆采集土壤表層(0—20 cm)混合樣品,風干、碾磨過1 mm網篩制成土壤樣品供實驗室分析。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

1.4 主要計算公式

磷肥農學效率(kg/kg)=(施磷處理籽粒產量–不施磷處理籽粒產量)/磷肥 (P2O5)施入量 (1)

磷肥偏生產力(kg/kg)=施磷處理籽粒產量/磷肥(P2O5)施入量 (2)

磷肥利用率(%)=(施磷處理吸磷量–不施磷處理吸磷量)/磷肥(P2O5)施入量×100 (3)

1.5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使用Excel 2016,方差統計分析采用SAS 9.4,數據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法(P<0.05為差異顯著),直線平臺模型采用SAS 9.4,y=kx+b(x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磷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磷素吸收量、產量及凈收益的影響

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是晉南地區主要的輪作方式,施用磷肥往往是提高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土壤供磷能力、促進作物的磷素吸收、產量增加和收益提高的重要措施,但不同磷肥用量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磷素吸收、產量和凈收益的影響均存在差異,且不同年份的表現也存在差異(表1)。從兩因素方差統計結果看,施磷量、年份及施磷量與年份的交互效應均顯著影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吸磷量、產量和凈收益。

表1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磷素吸收量、產量和凈收益Table 1P uptake, yield, andprofit of the winter wheat and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rates

表1結果顯示,就同一處理的不同年份而言,不施磷處理(P0)的吸磷量、產量、凈收益隨著種植年份的延長呈下降的趨勢,且各參數年度間的變異系數在所有處理中均表現為最大,這主要與連續不施磷造成土壤磷素肥力耗竭有關。隨著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素供應能力逐漸提高,各參數年度間的變異系數逐漸變小,當施磷量達到或超過180 kg/hm2時,各參數的變異系數變幅相對較小(小于10%),這說明較高的施磷量有助于維持體系各參數的穩定性。2017年的平均吸磷量、產量、凈收益均高于2018、2019年,且變異系數較小,隨著試驗年份的延長,平均吸磷量、產量、凈收益均呈下降趨勢,而變異系數呈增加趨勢,這主要與不施磷、低量施磷處理造成土壤磷素肥力耗竭有關。

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吸磷量、產量和凈收益均以P0處理最低,之后隨施磷量的增加均呈現先顯著增加后平穩的趨勢。這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施磷,體系的磷素吸收量、產量、凈收益隨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當超過某一施磷量后,體系的磷素吸收量、產量、凈收益呈現相對平穩狀態,基本不隨施磷量的變化而變化,達到平穩狀態的施磷量基本穩定在180~240 kg/hm2范圍內。

2.2 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吸磷量、產量、凈收益與施磷量的擬合關系

為探求獲得磷素吸收量、產量、凈收益最高值的施磷量,根據田間試驗設計的肥力均一性原則,同時也考慮不同磷肥用量連續施用的平穩性,用直線平臺模型分別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3年平均的磷素吸收量、產量、凈收益與施磷量的關系進行了擬合(圖1),由此求得達到3年平均最高磷素吸收量的施磷量、最高產量施磷量和最高凈收益施磷量分別為239、210和193 kg/hm2,可見,獲得各參數最高值的施磷量存在差異,獲得最高吸磷量的施磷量高于獲得最高產量的施磷量,這表明試驗的磷素吸收存在奢侈吸收的現象。

圖1 2017—2019年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平均吸磷量、產量、凈收益與施磷量之間的直線平臺擬合關系Fig. 1 The relationship fitted by linear plateau model between P uptake, yield or profit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phosphorus application from 2017 to 2019 in the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2.3 施磷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增產及增收的影響

從磷肥施用的增產增收情況(表2)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各年份的施磷處理均較不施磷處理具有增產增收作用,增產率和增收率均隨施磷量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趨勢。2017、2018、2019年輪作體系施磷處理比不施磷處理的增產率變幅分別為10.2%~17.0%、10.7%~21.5%、23.8%~53.1%;增收率變幅分別為8.1%~13.3%、8.8%~16.5%、24.2%~52.9%,施磷處理的增產率和增收率隨著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這主要是不施磷處理土壤磷素肥力持續耗竭造成的。從3年增產的平均效應看,P240和P300處理增產率最高,為28.0%,與P360處理無明顯差異,顯著高于P120和P180處理,施磷處理比不施磷處理3年平均增產23.9%;從3年增收情況平均效應看,P240處理增收率最高,為24.7%,與P180和P300處理無明顯差異,顯著高于P120和P360處理,施磷處理比不施磷處理3年平均增收20.4%??梢?,不同年份P240處理均有較高的增產增收效應。

表2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增產率和增收率Table 2 The yield and profit increase rate of the rotation system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 rates

2.4 施磷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周年土壤有效磷含量變化的影響

圖2表明,不施磷處理(P0)下,土壤有效磷含量隨著種植年份的增加呈持續下降趨勢,從試驗開始前(2016年10月)的18.5 mg/kg下降到2019年的4.0 mg/kg,年均下降 4.8 mg/kg。P120 和 P180 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從試驗前的18.5 mg/kg分別下降至2019年的9.5和14.6 mg/kg,分別下降48.6%和21.1%,年均下降分別為3.0和1.3 mg/kg。而P240、P300和P360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則分別上升至2019年的22.9、30.6和31.2 mg/kg,較試驗前有效磷的基礎含量分別上升23.8%、65.4%和68.6%,年均上升分別為1.5、4.0和4.2 mg/kg,P300和P360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P240處理??梢?,施磷量偏低會造成土壤供磷能力下降,提高施磷量可以快速提高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但是施磷量過高(P360)也不會繼續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圖2 2017—2019年施磷量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響Fig. 2 The response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to P2O5 application rate from 2017 to 2019

為進一步明確各年份保持初始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對各年份施磷量與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數量關系進行了直線模型擬合(圖3),2017、2018和2019年的直線擬合方程分別為:y=0.0515x+8.6018(R2=0.9084)、y=0.0618x+6.5075 (R2=0.9307)和y=0.0842x+1.8723 (R2=9527)。由土壤基礎有效磷水平與3個方程的交點可以分別求得,當土壤有效磷含量達到基礎土壤有效磷水平(18.5 mg/kg)時,2017年所需的施磷量為 192 kg/hm2,2018 年為 194 kg/hm2,2019年為197 kg/hm2,這與3年平均凈收益與施磷量的關系用直線平臺模型擬合求得的年平均適宜施磷量193 kg/hm2相近,這表明年施磷量193 kg/hm2是同時實現作物高產、高經濟效益、保持土壤初始有效磷水平的適宜施磷量。

圖3 2017—2019年施磷量與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擬合關系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2O5 rate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from 2017 to 2019

2.5 施磷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磷肥效率的影響

磷肥施用的偏生產力、農學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均是評價磷肥效率的重要指標,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磷肥施用的效率,磷肥的偏生產力反映土壤養分水平和磷肥施用量的綜合效應[7],磷肥的農學效率表征了每增施1 kg磷肥(P2O5)作物產量增加的量,是反映肥效的重要指標,而肥料利用率則表征作物吸收肥料養分占施肥量的比例,是反映肥料吸收利用的重要指標。表3結果顯示,磷肥的偏生產力在各年份及3年平均均表現為隨施磷量的增加呈現顯著降低的趨勢。2017、2018、2019年的磷肥偏生產力隨施磷量的增加,變幅分別為189.3~65.4、163.3~58.3、147.9~58.9 kg/kg,3 年平均的變幅為 166.8~60.9 kg/kg。磷肥的農學效率在2017年表現為隨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變幅范圍在17.6~8.1 kg/kg;在2018、2019年及3年平均隨著施磷量的增加大致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2018、2019年的變幅分別為16.7~9.2和35.1~19.4 kg/kg,3年平均變幅為23.0~12.2 kg/kg。磷肥利用率在各年份及3年平均也均隨施磷量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且各施磷處理隨年份的增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2017、2018、2019年的磷肥利用率的變幅分別為7.5%~19.8%、12.6%~22.2%、24.1%~35.9%,3年平均的磷肥利用率變幅為14.7%~25.8%,以P240處理表現最高,磷肥利用率為25.8%,其次為P180處理,磷肥利用率為25.1%,這兩個處理的磷肥利用率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但二者均高于其他處理,可見,施磷量在180~240 kg/hm2時磷肥利用率較高。

表3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磷肥的利用效率Table 3 Phosphorus use efficiency in the rotation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 rates

2.6 適宜施磷量下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磷肥利用效率

為進一步明確適宜施磷量的磷肥效率,對2017—2019年輪作周期的磷肥利用效率與施磷量(P2O5)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元二次函數擬合(圖4),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磷肥偏生產力、磷肥農學效率、磷肥利用率和施磷量之間的二次方程分別為y=0.00147x2–1.1363x+280.4 (R2=0.9925)、y=–0.00026x2+0.0866x+14.823 (R2=0.9089)和y=–0.00047x2+0.1912x+5.7091 (R2=0.8411),求得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適宜施磷量(193 kg/hm2)下,磷肥偏生產力、農學效率、利用率分別為115.9 kg/kg、21.9 kg/kg和 25.1%。

圖4 磷肥利用效率與施磷量之間的關系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 use efficiency and rate of P2O5 application

3 討論

3.1 磷肥施用效應評價

肥料效應是指各種參數(觀察值)對施肥的反應,如養分含量或吸收量反應、產量反應、收益反應、土壤養分全量或有效含量的反應,等等,各種參數反應的大小是評價肥料效果的重要指標,它既受土壤本身的肥力水平[11,22]、氣候條件(降雨量、氣溫)、耕作措施、作物類型及品種等因素的影響,也與施肥量、施肥方法、施肥時間、施肥位置有關[3]。本研究經過3年的田間定位試驗,就不同施磷量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作物吸磷量、產量、凈收益、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含量等參數的影響開展了研究,結果顯示施磷處理的上述各參數均顯著高于不施磷處理,但不同施磷量的表現存在差異,且獲得各最高反應參數的施磷量也存在差異。就增產率和增收率而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施磷處理較不施磷處理3年平均增產14.3%~28.0%,增產率和增收率均以施磷量240 kg/hm2表現最高,但當施磷量達到或超過180 kg/hm2時,產量和凈收益沒有顯著性差異,并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侯云鵬等[6]研究結果表明施磷比不施磷的玉米產量3年平均增產9.2%~23.9%,施磷量為100 kg/hm2增產最高。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在施磷量120 kg/hm2時產量最高且較為穩定,李廷亮等[10]在晉南旱地小麥的研究中得出單季小麥的施磷量達到120 kg/hm2時產量最高也最穩定。就磷肥利用效率(偏生產力、農學效率、利用率)而言,則總體上隨施磷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10,13]。就土壤有效磷含量而言,不施磷處理的有效磷含量隨著種植年份的延長呈持續下降的趨勢,施磷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與前人[23–25]研究結果一致,但過量施用磷肥會造成土壤有效磷含量過多累積,增加環境風險[17–18],因此,從糧食安全和環境安全角度看,需要盡可能減少磷肥用量,并減少磷素在土壤中累積。本研究求得晉南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維持土壤基礎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吳啟華等[7]通過在吉林連續3年的玉米試驗得出,施磷量為60 kg/hm2能基本維持土壤基礎有效磷(30.2 mg/kg)含量;Fixen等[11]在不同磷素肥力水平上連續3年種植苜蓿的試驗中,求得中低磷素肥力(基礎有效磷14 mg/kg)和高磷素肥力(基礎有效磷26 mg/kg)維持各自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分別為每年137和98 kg/hm2,可見各地區基礎有效磷含量不同、磷肥施用效應存在差異,維持作物高產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也存在差異,因此,評價磷肥施用效果采用單一指標往往是片面的,需要根據當前農業生產的多目標要求(高產穩產、優質、低耗、可持續、環境友好),協調各參數綜合反應來評價磷肥的施用效果,而獲取適宜施磷量是評價磷肥效果最關鍵的參數。

3.2 磷肥適宜用量的確定

通過田間試驗建立肥料效應函數是獲取適宜施肥量的常規方法,目前應用的函數模型包括一元二次模型、線性平臺模型、指數模型和平方根模型等[26],求取的肥料適宜用量具有準確性高的優點,可以計算出經濟施肥量、施肥上限和下限。通過單季作物[8,12]田間試驗獲得的肥料適宜用量往往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而通過多年田間試驗獲取的適宜肥料用量克服了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可靠性更高,實用性更強,更具統計學意義。對于磷肥施用而言,通過多年定位試驗來求取磷肥的適宜用量尤為重要。在本研究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中,根據直線平臺模型的擬合求得的3年平均最高吸磷量、最高產量、最高凈收益的施磷量分別為239、210、193 kg/hm2,根據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施磷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求得維持土壤基礎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梢?,不同目標求取的磷肥用量存在差異,最高吸磷量的施磷量高于最高產量施磷量,這表明磷肥施用存在磷素奢侈吸收的現象[7,11],不符合資源利用的最小化需求,從農業生產經濟角度看,最高凈收益(經濟)施磷量是適宜的,這與減少土壤磷素累積、維持土壤基礎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相近,因此,綜合考慮高產、低耗、可持續和環境友好的目標,最終確定193 kg/hm2是晉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適宜施磷量。該施磷量高于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120 kg/hm2的適宜施磷量,這與兩地產量水平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差異有關。侯云鵬等[6]通過吉林乾安連續3年的玉米試驗得出,適宜施磷量為88~97 kg/hm2;吳啟華等[7]通過吉林公主嶺連續3年的玉米試驗得出,推薦施磷量為60 kg/hm2??梢娀诓煌纳a條件、作物類型、土壤基礎有效磷含量,得出的適宜施磷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多年磷肥試驗所得的磷肥適宜用量,一方面與連續不施磷處理供磷能力持續下降和各施磷處理連續施用的效應及其效率有關,另一方面,磷肥的適宜用量與作物的吸收和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釋放有關。土壤中各種形態的磷轉化為有效磷的速度慢于作物吸收帶走的磷素,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需要投入更多的磷肥,以保持土壤磷素肥力并促進作物高產穩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土壤磷的累積[27]。經過長期磷肥投入和土壤緩效態磷的不斷釋放,土壤磷的固定和釋放會逐漸平衡[28],本研究磷肥的適宜用量將會逐漸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這一點將隨著試驗進行得到驗證。

3.3 磷肥適宜用量下的磷肥利用效率評價

提高磷肥利用效率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關注[6–10, 15],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磷肥的利用效率與施磷量有關,磷肥施用量少,磷肥的偏生產力、農學效率及磷肥利用率往往較高,但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因此,不應該片面強調磷肥利用效率,而更應該關注作物高產、穩產條件下的磷肥利用效率。本研究在保障作物高產和保持土壤磷素肥力不降低的前提條件下,求得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整體的適宜施磷量為193 kg/hm2。利用磷肥利用效率與施磷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圖4)求得適宜磷肥用量下磷肥偏生產力為115.9 kg/kg,磷肥農學效率為 21.9 kg/kg,磷肥利用率為25.1%。本研究適宜施磷量下獲得的磷肥偏生產力低于侯云鵬等[6]在吉林省連續3年種植玉米的磷肥偏生產力,這與兩地基礎肥力水平不同有關,而磷肥農學效率和磷肥利用率與其相近。磷肥農學效率處于Dobermann等[22]報道的適宜條件下谷物20~50 kg/kg的范圍,也與王寅等[29]得出的吉林省玉米的平均磷肥農學效率相近,低于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得出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磷肥農學效率。磷肥利用率處于Dobermann等[22]報道的適宜條件下20%~30%的范圍,高于張福鎖等[30]統計的全國小麥和玉米平均磷肥利用率。適宜施磷量下的磷肥效率基本處于世界平均范圍內,磷肥效率不同與氣候條件、土壤磷素肥力水平及產量水平不同等原因有關。

4 結論

在本試驗條件下,不施磷肥或年施用P2O5少于180 kg/hm2土壤有效磷處于耗竭狀態,年施P2O5大于24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趨勢,維持基礎土壤有效磷含量(Olsen-P 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

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磷素吸收量、產量和凈收益隨吸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達到平穩狀態,但達到平穩狀態需要的施磷量存在差異。經直線加平臺模擬計算,保持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高產高效和較高磷肥利用率的磷肥用量為P2O5193 kg/hm2,且該用量也可以維持土壤的有效磷水平。

猜你喜歡
磷素磷肥輪作
上半年磷肥行業運行呈現“兩降三增”特點
高投入蔬菜種植體系磷素高效利用的根際對話及效應研究進展*
土壤磷素活化劑在夏玉米上的田間試驗效應分析報告
施氮對胡麻磷素營養狀況的影響
磷素添加對土壤水分一維垂直入滲特性的影響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農民瓜菜“接茬輪作”增效益
花生增產巧噴磷肥
輪作制度對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狀影響的研究
磷肥:國內屢遭“冷眼”國際利好頻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