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德育美育內涵構建中的中國傳統器樂藝術

2022-04-15 14:14文/鄭
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 2022年12期
關鍵詞:器樂美育民眾

文/鄭 穎

一、音樂中的德育與美育

德育與美育,是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提高審美情趣,進行道德情操的培養,以助于凈化心靈,規范言行,激勵真善美,正確三觀,正風氣,繼以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確立文化身份,得到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音樂的美是全面的、綜合的,包含視覺美、聽覺美、感覺美、內心美等等諸多方面。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組成,自遠古產生音樂以來就有美育與思想政治在內,當原始社會部落狩獵和勞作號子出現時,就是為了通過統一的節奏型、有氣勢的音響來進行對原始民眾統一思想,提高效率,以得到生存的保障,同時保障部落首領的領導地位。到封建社會時,音樂成為勞動人民的娛樂生活和統治階層享樂的主要方式,音樂的美則體現在民風的淳樸和統治階層的文化統治方面。當新中國成立,音樂用于陶冶情操,是民眾審美情趣不斷提高的需求產物,是民眾感受美、享受美、體驗美的,充分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成為指導民眾通過音樂以陶冶心性,完美人格,凈化心靈,提高品質之時,就足以充分說明古人便已對音樂的社會功能做了明確的理解與分析。在新中國的歷史背景下,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更加需求著音樂成為“立德樹人”重要途徑。

二、民族器樂藝術的德育與美育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形式的發展,民族器樂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常見民族器樂,如胡琴、竹笛、古箏、古琴、琵琶、笙、揚琴等等;二是少數民族器樂,如薩塔爾、熱瓦普、馬骨胡、蘆笙等等專用于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這些民族器樂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著不同的美,形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樣的器樂藝術形式,不論從形制、音色、音域等等都充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是德育與美育內涵的傳遞手段與途徑。

1.凈化心靈的德育與美育

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都充分體現著美,從形制、音色、音質和思想都是美的展現。音樂的意義就在于由心而發,由心而感,純凈心靈,使人得到教化,從傳統民族器樂所蘊含的深層意義,賦予了一切的思想與感情。每一首作品的創作都與作曲家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以及作曲家的構思緊密相關,里面包含著旋律的美,意境的美,構建藝術形象的豐滿,當演奏者能夠深入了解并擅于結合自己的審美與理解,經過二度創作,給聽眾呈現這些內涵,使聽眾能夠得到心靈上的觸動,引發聽眾自覺自愿的受教,從中得到啟發。

人心本善,“唯樂而不可以為偽”,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民眾修身養性的生活娛樂形式,是生活與生命的詮釋,近年的音樂治療成為了醫療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當民族器樂藝術引導著民眾的想象力,充實著內心與靈魂之時,成為了心理治療的良方。

2.團結合作的德育與美育

傳統民族器樂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審美情趣的提高,早已脫離了單獨演奏的形式,不同樂器間的融合、甚至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融合,都大大豐富了音樂內涵的展現,這就促進了不同樂種、不同演奏者之間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相互能力的融合、相互情感的融合、相互思想境界的融合,需要個性與共性的并存,需要在強調獨特性時更重視合作的“中和”精神。合作使人平和穩定,通過團隊合作做到壓抑自己的特殊性,磨化自己的棱角,控制激情但又缺少激情,共同進退,共赴榮辱。

民族器樂藝術中所體現的團體合作精神主導著不同個體的自主、自發、自覺與融合,團體成員之間共同感受美,發掘美,體驗美,傳達美,讓欣賞者能夠在共性與個性的融合之中不僅感受到個別的美,還能夠欣賞到合作的美。團隊精神對團隊成員的集體認同有一種強化作用,從而形成強大的內在凝聚力,團隊合作是成員之間的任務分配處理,團隊合作通常是人們合作并實現共同目標的意愿。團隊合作精神充分展現了成員的自信心,高水平的情感安全和集體合作的能力,是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體現。

3.心理素質的德育與美育傳播

演奏過程就是傳播過程,作為民族器樂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要非常穩定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樂器的演奏技術技巧影響著作品的理解與表達,舞臺表演的經驗以及器樂演奏時的心理素質是民族器樂演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刻苦練習過程中,心理素質的練習必須通過舞臺實踐來完成。舞臺心理素質同時極大地取決于練習的成熟情況,即所謂的藝高人膽大。通過不懈的練習,刻苦提高技術技巧能力,繼而轉戰至舞臺,通過一次次的心理素質的鍛煉,在舞臺實踐過程中完美展現樂曲的內涵與意境,使得民族器樂藝術中蘊含的美育精神準確的傳播。

心理素質培養的內涵,在于建立演奏者的藝術表達自信以及提高音樂審美意識,審美意識得以提升,演奏者方能夠充分發揮出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是民族器樂教學中“美育”的關鍵部分。心理素質與審美意識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得演奏者更好的把握樂曲的情感發揮,從而體現出樂曲的內在的藝術美,對于演奏者以及觀眾都是一種積極的審美傳遞。

樂曲的審美表達與演奏時的心理素質都是大腦所認知的一種內心理活動,將這兩點融合起來,對樂曲美學意義上的審美表達融匯于演奏時的心理素質當中,從而在演奏時能夠更集中精力于表達樂曲的情感,這就需要把心理素質培養與“美育”融合起來,循序漸進的培養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隨著民族器樂演奏的發展,演奏者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4.革命精神的德育與美育

民族樂器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革命精神、紅色文化,反抗天氣隱喻著反抗舊社會,反抗封建思想,反抗世俗觀念,反抗命運不公,謳歌勞動場面,謳歌中華民族精神,謳歌戰爭的斗爭精神,在每一首作品中都以隱喻、明喻的手法展現給世人,引起民眾的認同,激發民眾的自尊、自強,激勵民眾不斷奉獻、不斷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中發掘革命精神,對于引導民眾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緬懷革命、珍惜當下是中華民族的紅色精神,是時代進步發展的號角,激勵著樂人的革命情感,激勵著聽眾的心潮,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傳遞者愛國情懷,感化和熏陶著民眾精神力量的凝聚。習總書記說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英雄,戰爭中的英雄,反抗壓迫的英雄,反抗舊封建禮教的英雄,他們的行為都是革命,是我們民族器樂人在音樂創作與演奏方面所需要正視和贊頌的。

三、民族器樂藝術德育與美育的社會性服務

音樂是一門語言藝術,音樂藝術是賦予表現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是情感的表達與傳遞,通過情感的共鳴來傳遞德育與美育,是一種社會性的服務形式。民族器樂藝術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主要形式與手段,在社會性服務過程中傳遞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奮斗與拼搏,將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德”“美”傳遞與傳播。

1.審美意識的德育與美育傳播

審美意識是音樂藝術教育價值的體現,更是民族器樂藝術的德育結合美育的傳播內涵。當作曲家通過自身的審美意識創作出想要表達的音樂形象與音樂內涵的作品后,演奏者結合自身的審美意識進行理解與詮釋,將作曲家的審美意識傳遞給聽眾,聽眾同時結合自身的審美意識進行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完成了審美意識的傳播。這個完整的審美意識傳遞成為了音樂藝術的審美意識傳播路徑。將美持續到底,廣泛傳播,體現著中國形象的文化自信,引導民眾文化自覺意識,獲得文化身份的文化認同,使聽眾感受到其中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優秀的作品就成功地完成了內涵美育的傳播,這是意識形態的升華,是情感的體驗。

民族器樂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發展的產物,從古至今,都具有感性美,從作品的創作塑造藝術形象的美,通過聲音、音色構建美,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樂器進行展現,民族器樂的親民性和易感特征,能夠充分體現審美意識的傳遞與傳播,能夠將德育和美育精神當做主要的感化、教化內容傳遞給民眾。

2.文化扶貧的德育與美育傳播

文化扶貧是指在相對貧困的地區進行文化傳播,提高當地的審美情趣,感染當地的民眾思想,提高當地的文化覺悟?;ヂ摼W已充斥著全社會、全人類,文化扶貧的德育美育傳播可以以奔赴當地傳播和進行互聯網傳播兩種形式并存。文化扶貧可以激發能生動力,當民族器樂藝術不斷開展文化扶貧活動時,就會源源不斷地傳遞音樂內涵的德育與美育內容,這是提高當地民眾素質修養,藝術修養,文化修養的基礎。

民族器樂藝術的文化扶貧形式和內容主要為演出下鄉、規培鄉村民族樂教育等,拉進藝術與鄉村民眾的距離,對鄉村文化振興具有深遠意義。民族器樂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品格的集中體現,傳統民樂有著親民性的特點,易被群眾接受,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精神內核影響深入人心,有利于提高民眾對傳統民樂、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厚實文化底蘊,進而更加深入的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探索。

在文化扶貧背景下,發展文化服務運營,在現有的文化運營模式基礎上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政府與社會第三方共同協作、線上融媒體廣泛應用等方式,遵從“文化必須始終服從于、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宗旨,踐行出了符合社會需求、響應群眾呼聲的新模式。民族器樂文化扶貧通過落在實處的演出、教育規培以及樂器捐贈等服務活動,從民族器樂入手,拓展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等在內的專業音樂教育,擴大鄉村民眾的音樂知識獲取途徑,規范鄉村音樂教育,促使音樂教育系統化。進行民族器樂文化扶貧,普及民族器樂,有助于培養鄉村民眾的審美能力,通過學習音樂藝術相關知識和鑒賞經典民樂作品來感悟傳統文化之美,塑造對美的正確認知,提升審美修養,豐富審美體驗,并由此拓展自己創造美的能力,以自身所學貢獻社會所需,從而真正做到美育的內化。民族器樂文化扶的同時也汲取了來自民間的音樂元素,通過相互的信息置換,深藏在鄉間的不為人所知的部分傳統音樂得以被挖掘,并由作曲家賦予新的現實意義,推動民族器樂縱深發展。

3.社團實踐的德育與美育傳播

社團即社會團體,在民族器樂藝術中,社會團體有大型民樂團、小型民族室內樂團、單獨樂種樂團等等多種形式,社團的實踐可以使藝術形式豐富而多樣,可以通過多形式的社團實踐來進行音樂內涵中德育美育精神的傳播。

美育教育的傳播需要各個學科、多方面長足的影響提高全民素養,民族器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美育所帶給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等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注重人的身心層面的發展。然而在當今多媒體社會下,有沒有養分的各類信息充斥著生活,通過民族樂器社團實踐,傳播、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的同時鍛煉人們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從而喚醒美育對人的教化。

民樂社團在形式上與傳統課堂不同,對于美的感知需要親身參與體驗實踐,通過語言以外的方式感受、表達美的情感,這也是了解民族樂器最直接的方式。社團實踐在社會中應用十分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民族器樂是美育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以發揚民族樂器為核心,既能夠激發民眾對不同民族樂器的認識喜愛,塑造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感受和表達,也是對民族音樂、器樂的傳承。

社團實踐是跨學科的發展,在實踐中拓展知識面,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約束進行文化的交流,在傳播過程中發揮價值,使之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和接受民族器樂藝術的美,讓所有人在科學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中汲取養分,使生命的厚度與深度、知識層面與精神層面都得到拓展,面對任何問題時都能從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塑造卓越的品格。

結語

音樂藝術作為德育美育的重要教育形式,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其內涵,而民族器樂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的分支,更具有著特殊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意義。民族器樂藝術以感性和理性結合的特征,使得德育和美育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多元性的傳遞與傳播,是民眾審美經驗豐富、審美能力提高、傳遞審美內涵,引導民眾文化自覺、充滿文化自信、得到文化認同,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器樂美育民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談器樂在初中音樂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途徑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演奏劇場”:器樂表演新形式——以箏作品《人生幾何?!》為例
美育教師
關于舉辦“學院獎全國高等院校器樂比賽”的通知
略談器樂在歌唱教學中的應用——以《金孔雀輕輕跳》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