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2022-04-15 14:37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第一小學董春梅
黑河教育 2022年12期
關鍵詞:德育工作德育語文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第一小學 董春梅

德育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使正處于認知階段的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是什么”,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在不斷求善、知善、行善的過程中找到“怎樣生活更有意義”的答案。要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兼容性,將道德觀念以最有效的方式融入到學科體系當中,構建可以實現育才育德雙贏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基礎課程,同時也作為德育的隱形課程承擔一部分的德育任務,在此過程中主要是以語文教材作為媒介和教學載體,挖掘出最核心的德育內容,并最大限度發揮語文課程的熏陶與感染力,不斷深化滲透德育內容。

一、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的聯系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最大限度教學生一定的讀寫能力,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語文作為最開始認識世界和描繪世界的工具,可以通過識字閱讀從文章中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感悟人生的百味哲理,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緒,語文并不只是書本上單調的文字,它更像是一只富有生命力的精靈,自由灑脫地飛翔,帶著那希望的光替我們照亮遠方。

由于小學生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存在差異,多方面的影響會使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難以控制的個體差異,這也讓學生在處理某些疑難問題時會出現一些觀點上的分歧,從而采取不同的做法,而在學生并沒有形成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時,一些錯誤的做法和不適當的行為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深化改革小學德育工作,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引導他們樹立積極正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成為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項重要基本任務。

無論是哪一階段的德育工作,都應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并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新奇的事物不斷出現,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也漸漸發生變化,所以,德育工作也應與時俱進,改舊創新。語文作為最具人文教育性的學科,更應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更好地豐富語文課程內容,創造一條語文教學與德育緊密聯系的通道,對學生而言,可以在寓教于樂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而對每一位語文教師而言,則是一條改革語文課程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構建教學相長、積極健康的教育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者結合旨在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向的思想,這樣的想法固然新穎獨創,卓有成效,但我們應先了解兩者的特點,再針對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制定合理有效的結合方案。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在課程目標上對學生語文知識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小學語文作為知識性的學科課程,教師可以適當地通過學生學業成績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從中反饋信息,指導和調節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改善并提高教育質量。相較之下,德育的內容更抽象、更豐富,形式更靈活多樣,更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整體和諧發展的過程,關于校內的德育工作一般是通過開設專門的道德課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這樣的形式雖能夠讓學生有效掌握與德育相關的知識,但教育形式上過于死板,不易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還容易使德育工作脫離生活實際,所以在開展德育課程的同時,不論是學科教育還是學校的課程管理,在學校集體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進行德育滲透才能更有效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為了讓小學教育階段的德育工作更加順利進行,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對于學生的德育要求,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發掘,深化語文知識與道德理論的聯系,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將語文課程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過于單調,缺乏創新

陶行知說過,我們發現兒童有創造力,認識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在學生還不能有意識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的成長階段,其創新思維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引導。但是,現在很多小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死板硬性的灌輸式教育,導致了學生的思維僵化,從一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就失去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只享受著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F在要想將學生的創新思維解放,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無數個新的生長點和衍生點,設置一個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知識的好奇心,為學生能夠培養自身的自主創新思維打基礎。在小學教育階段,對于語文教學往往采用的是以講授法為主,問答法和討論法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而這樣的教學手段往往是圍繞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展開教學活動,側重于培養學生對文字的讀識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雖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業成績,但這樣單調機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并不能兼顧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的學習,并沒有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中,也并未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知識、內化知識,這些教育形式上的弊端導致無法實現促進學生智能和品德共同發展的目標。

(二)常常脫離生活實際

在小學語文教育課程中,我們常常是以教科書作為最基礎的教育手段,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生上課時學習學科知識的工具,并且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極富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和偉人事跡,但教科書上的知識內容與道德規范大多都是由教師以理論的形式進行表述,并引導學生學習的,會使教學內容嚴重脫離生活實際,這樣的內容和現實生活并不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比較難懂且枯燥。同時,這樣的文章可能其中心思想和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想法不相符,對于學生的興趣發展以及語文素質培養效果不是非常顯著,讓學生僅僅是從認知學習的角度理解語文知識和道德規范,沒有真正內化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內容,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的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當中,也并沒有真正內化道德規范,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與道德習慣。

(三)教師工作的關注度不高,缺乏教育激情

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教師的教育目標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這也間接反映出教師對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關注度不高,并且在為學生制定語文教學計劃的時候并沒有將德育工作擺在同一位置,僅將語文知識的學習作為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業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有效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工作,而且如果教師自身對德育工作的關注度都不高,就更沒法調動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的積極性,便無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很難促進自身道德素養的形成和提升。

(四)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制約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總是將教學生學習文字、運用詞句等作為教育工作的重心,容易忽視語文學科自身對學生的人文影響,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著寶貴的中華文化瑰寶,隨著我國義務教育新課標不斷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使得教師越來越重視建立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之間的聯系,因為小學階段為學生打好基礎對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積極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正確處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之間的關系,不能混淆,也不能掩蓋教師的職能。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向靈活的“討論探究式”進行轉變,自身的角色也從知識的講授者向課堂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進行轉變,并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從傳統被動地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轉變。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優化方法

第一,采取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方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的新模式,提升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改善單一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不能死板地運用講授法,不拘泥于閱讀背誦的學習方式,多重視學生本身的人文精神,多采用探究討論與講授相結合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內容上聯系道德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采用語文學科教育與德育雙管齊下的方式。例如,在語文課文講授的同時,可以引入社會生活中與課文內容主旨相似卻又充滿正能量的事跡,使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也可以通過對真實事例的新認識慢慢勾勒出屬于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不斷嘗試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可以積極地進行自我反思,促進學生優良品格的塑造,實現培養小學生“德語”雙馨的教育目標。

第二,深入發掘語文教材,深化語文知識與德育內容的聯系,傳授學生積極正向的道德觀念。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往往取決于語文教材的內容和編寫思路,教師想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就必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把握語文知識中的人文性和價值導向,將語文知識和德育內容有機融合,分析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可以不斷建立起自身積極正向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往往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起著重要作用,而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不明顯,它的隱性特點注定了德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常常要合二為一,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深挖文本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并設置與之對應的德育情境,使學生既有知識的積累,又兼具德育素養的培養,給學生以感化和熏陶,這樣才會使學生朝著向善、向美的方向前進。

第三,強化教師對德育滲透的理解,了解學情,把握最佳教學時機,并開設語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履行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教師的言傳是職責所在,而身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思想、信念和道德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作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好得多,這種方式有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教師對祖國的愛,對學生的愛,對事業和未來的愛,都體現在他對自己生活目標的要求和努力工作的程度上,教師作的行為會直接影響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效果,所以,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進行品德教育,深化教師對德育的理解,在學校工作中向教師強調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創新地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把握最佳的教學時機,并結合講授法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了解學生學情,指導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履行道德規范,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奠定基礎。

第四,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立足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小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發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成為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標,語文作為學生的思想啟蒙學科,在語文教材中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詞語、詩句有很多,這些內容都在不經意間引導學生形成對祖國江山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既激發學生的美感,又能從自然中萌生出愛國情懷,進而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勇于投身祖國建設的激情和熱情,可以通過借助對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學生對英雄人物的認同感,無論是他們超凡的能力,還是精神品格上的超凡脫俗,都能夠激發起學生學英雄、當英雄的熱情,培養學生學好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在教學前期,可以利用語文的人文知識,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在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認識到每一個中華兒女身上都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任務,從小培養學生形成學有所成建設祖國的思想覺悟。

總之,小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自身的教材內容和基本知識框架來為德育提供基礎,教師需要負擔起德育的責任,幫助學生在較好的學習環境中理解和提升德育知識,在不斷加強自身語文知識學習的同時,將德育知識融入到自身的理念之中,讓學生能夠全面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歡
德育工作德育語文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