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穿時光的吟唱

2022-04-16 04:54陳洪金
邊疆文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東巴文化東巴納西

陳洪金

1

人類進入童年時期,文明的產生經歷了一個特別漫長的過程。從全球的角度,人類早期文明因為產生了文字,隨之產生了影響至今的史詩,比如埃及祭師使用的圣書字記載的《梅騰自傳》、中國的甲骨文書寫的占卜文,讓人們對尼羅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遠古文明充滿了無限的想象。比如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希臘拉丁文語境里的《荷馬史詩》,極大地擴展了人類文明在幼年時期的文學領域。比如印度河流域城市摩享佐·達羅的印章文字,墨西哥瑪雅人書寫的鹿皮、棕樹皮和石碑上的瑪雅文字,更是讓我們對那些已經消失的人類遠古文明滿懷著熱烈而執著的眷念與暢想。

人類從久遠的歷史深處一路走來,祖先們曾經鮮活而溫暖的肉身,成群結隊地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外。他們一代一代地流傳到我們面前的遺存,包括那些文化結晶,以文字的方式告訴我們,那些被風雨歲月侵蝕過的時光,飽含著他們曾經的顛沛流離、餐風飲露、悲歡愁喜,也飽含著他們對自然的珍愛,對天空星辰的敬仰,對子孫后代的厚望。這時候,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人們,跟先輩們一樣,依然是大地的子民。每當看到那些古樸的、厚重的、沉拙的文字,每一個人都會為先輩們在遠古時期的智慧與創造感覺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當今的每一個納西族也應當是驕傲的,自豪的。

因為,納西族的先輩們,在他們從青海、甘肅的河湟地區沿著藏彝走廊一路南下的路途中,在重重疊疊的山水之間,一路尋找美好的生活,同時創造了納西東巴文字。在路上,在水邊,在森林里,神靈指引著他們,穿過太陽和月亮的輝光,抵達一個又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最后來到玉龍山下,來到金沙江邊,來到一個叫做耶古堆的地方,從此不離不棄。一路的行程上,納西族沒有只顧埋頭走路,他們的群體里,一直有一群叫做東巴的智者。東巴教、東巴文、東巴,通過東巴經把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納西族是一個幸福的民族,他們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字記載著一個民族漫長的歷史往事,并且一直傳承到今天,甚至,還會用這種古老的文字,去記載不斷到來的明天。

回首過去,人們發現,納西族的東巴們,居然是一群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生產勞動的人。他們一邊耕作放牧,一邊代表族人們與神靈對話。在納西語里,東巴,其實就是山鄉育經者的意思。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生活在泥土莊稼與草木山林之間的智者,居然用他們特有的文字,書寫出了至今無法計量的東巴經書。這些東巴經書,紙是從山野里采來的植物莖葉搗制而成的,墨是用鍋煙灰拌膽汁制成的,筆是用竹子削制而成的。他們用所的一切,都是那么簡樸,根本不像漢族文人那樣,用宣紙和毛筆,用綢帛和硯臺,自然,原生態,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2

浩如煙海的東巴經,構成了納西族千百年來龐大而自成體系的精神世界,它特別完整地保留了納西族三大史詩:創世史詩的《崇搬圖》(又名創世紀)、英雄史詩《黑白之戰》(又名東埃術埃)、悲劇長詩《魯般魯饒》。

《崇搬圖》跟所有的關于人類幼年時期的的神話傳說一樣,充滿了想象的魅力和光彩。在納西族的遠古神話傳說里,人類最初的時候,也是處在一片混沌之中,人與自然本為一體。從人類第一代始祖赫史赫忍到第九代崇忍利恩,人類逐漸發展起來,對自然不斷侵蝕和破壞,于是,人類與自然和神靈產生了矛盾,山川水草和日夜星辰都被人類污染了,于是發生了大洪水,受到神靈憐憫和啟示的崇忍利恩躲在牛皮囊里待了九個月零九天才逃過了洪水滔天的劫難,得以獨自生存下來。崇忍利恩先是娶了美麗的豎眼天女,但是天女第一胎生下了松樹和栗樹,第二胎生下了羊和雞,第三胎生下了蛇和青蛙。為了繁衍人類,他歷盡了重重艱難險阻,才重新娶到橫眼天女襯紅褒白,后代便是如今的納西族。在《崇搬圖》里,充滿靈性的動物、植物、山河、神靈與魔鬼隨處可見,人類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理念時時彰顯出來,告訴人們,納西族在多么久遠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樸素的、深刻的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和理念。

納西族英雄史詩類《黑白之戰》似于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天地演變出日月山川的同時,演變出了東部落和術部落,兩個部族因為爭奪含英巴達寶樹而發生隔閡,互不來往。后來,術族的術主偷了東族的太陽月亮,被東族的東主找回以后,東族王子阿璐守護,術族的王子米委再次去偷,結果米委落入陷阱死了。于是,術主發動了對東主的戰爭,卻又以失敗告終。最后,術主實施美人計,用女兒格饒茨姆誘捉阿璐。她來到神海邊沐浴,彈起動人的口弦,唱起迷人的情歌,經過三次誘惑,使純真、多情的阿璐陷入情網,中計就擒。格饒茨姆在阿璐的真情下,也情意纏綿,假戲真做,陷入愛河。術主迫使阿璐投降,但是阿璐寧死不屈,最后被殺害了。阿璐之子長大后悄悄避開術族的黑云黑風,懇求東族的白云白風回白界報信。東主聞迅后,經過一番精心準備,發動了對術主的戰爭:“虎紋豹紋的戰甲打出來,閃閃發亮的頭盔打出來,箭鏃矛尖打出來,叉戟寶刀打出來??诚氯粕剂?,做成千支萬支長矛桿,砍下三座金竹林,做成千塊萬塊堅盾牌。殺掉千只萬只牦牛犏牛,牛骨做堅弓,牛皮做弓弦?!睎|主最后殺死了千千萬萬的術主的兵馬,大獲全勝。黑魔術主被滅絕,光明從此永生,東族子孫世代昌盛。整部史詩分為寶樹之爭、掘洞漏光、術偷日月、阿璐巡邊、受邀開天、米委之死、術兵進犯、美女出馬、阿璐被殺、東主決戰等不同篇章,每一個章節都極盡渲染抒情,引人入勝。尤其是阿璐與格饒茨姆的愛情,描寫得無比動情,催人淚下,表達了古代納西族人民矢志不移地追求、捍衛光明的理想和愿望,贊美了他們為自己的理想而同惡勢力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民族品格。

納西族史詩《魯般魯饒》以麗江納西族特有的殉情方式“情死”作為素材,展現納西族青年男女在父母包辦婚姻制度下的反抗和對美好的愛情與婚姻自由的熱切向往?!肮媚镄』锶ぱ?,山路彎彎繞九繞。南邊山里有大樹,姑娘小伙樹下歇。樹上白鶴舞得歡,樹下白鹿跳得樂。姑娘小伙都快樂,邊談邊笑邊商議:樹上結果做糧食,樹葉采來喂羊群?!逼渲杏幸粚偃?,俊美的羽勒盤和純潔的開美久蜜金,他們父母對兒女的婚戀卻是保持著傳統的包辦與強制,“母親們苦苦阻攔,父親們嚴厲訓斥:哪里有自由之地?哪里有什么樂土?花一年只開一次,草一年只綠一回,人生在世僅一輩,何苦找尋那遙遠?好馬要配上鞍子,好狗要套上項圈,好男要披上盔甲,好女要穿上絲綢,好男好女不要逃,好男好女不要跑!”“父親怕兒子逃走,采來白石砌山門,九座山門堵前山;母親怕女兒逃走,采來黑石砌山門,九座山門堵后山?!庇谑?,在反抗無效的情況下,青年男女相約一起殉情而死。他們相約到了麗江最美麗的地方“舞魯尤翠閣”(玉龍第三國),以在人間因為無望的愛情而選擇的死,抵達無限向往著在自由自在的天國里的生,過著“白鹿當耕牛,斑虎當坐騎”的美好生活。

3

東巴經作為納西族的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化典籍,幾乎承載了納西族的整個民族文化,因此,誰也無法統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納西族的東巴們,究竟書寫了多少東巴經書。直到上世紀初期,隨著我國社會因為貧窮落后而產生的持續動蕩,西方列強本著瓜分世界的目的,開始對東方各國不斷關注。麗江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驛站,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關注。西方世界的傳教士、探險者、科學家一踏上云南的土地,便被麗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納西族文化習俗所吸引。

這些西方人當中,有一個叫做約瑟夫·洛克的人。1920年,洛克受美國農業部委派,到印度、泰國、緬甸、中國等地考察植物種。洛克是1922年進入中國的。他到達中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把麗江作為大本營,對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自然科學的考察和植物標本的收集。在短短幾年里,他的足跡還到過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地區,這個范圍,也就是后來在西方社會廣為流傳的香格里拉地區。其實,他的足跡遠不止于此,1924年至1928年間,他還三次到達今甘肅省甘南州的夏河縣一帶,在那里,洛克以當地著名的卓尼土司客人的面目出現。而且,他還更向西,進入青海,考察了靠近黃河源頭的阿尼瑪卿山地區。洛克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行走,使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拍攝了許多照片,他的這些新鮮無比的資料和奇妙的行走體驗,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上發表以后,讓西方世界看到了一個神奇的未知世界。后來,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西方引起轟動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向西方世界的人們呈現了一個叫做香格里拉的人間天堂,希爾頓的創作靈感,便來自洛克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發表的大量文章。

再后來,洛克又結束了他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雇傭關系,成為了一個自由人。但是,作為一個自由人的洛克,并沒有打道回府返回美國或者歐洲的絲毫意愿,依舊在麗江靜靜地待著。這才是洛克最希望的生活狀態。人們說,洛克是一個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不容易接近的人。就是這樣一個洛克,在麗江開始了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納西族以及摩梭人的研究。如果說,洛克以前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還帶著西方人對東方世界膚淺的好奇心的話,洛克此刻在麗江所做的事情,則成就了他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者最為冷靜與客觀的學術性。在雪蒿村,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獻古籍、東巴經書和實物資料,這讓他的住所成為一個琳瑯滿目的博物館,那些典籍記載著中國西南地區各個古老人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里曾經走過的山川河流,曾經經歷過的悲歡離合,曾經發生過的恩愛情仇。那些陳舊的、殘破的、古老的器物,凝聚了早已隱退到人們的記憶之外的神靈、祭師、武士、行吟者、僧侶的氣息?;蛟S每一件器物背后,都包藏著一段或長或短的傳說與故事。一個世界,即將從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的角度,以嚴謹的學科研究,被洛克揭開神秘魔瓶的蓋子。

作為一個異鄉人,洛克在麗江雪蒿村的居住,終究不是長遠之計,他遲早是要離開的。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最為艱難的時期。大半國土淪陷,中國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保持著與國際社會的聯系。這時候,美國政府對華援助的大量物資也只能通過這條通道艱難運到中國來。因為洛克對滇緬地區比較熟悉,這一年,他被美國軍方召回去,給軍方繪制駝峰航線地圖。他回國的時候帶回去的,是他在中國西南地區收集到的大量植物標本和文件資料。后來的事實證明,那是一段對于洛克來說痛不欲生的行程。洛克前往美國的同時,他的那些“寶貝”也隨后啟程,但是,這艘軍艦非常不幸被日本魚雷擊中沉了。隨著軍艦沉入太平洋海底的,還有洛克利用二十年時間收集到的資料,其中,包括他在麗江收集到的數千冊東巴經書,甚至有他已經寫就的《納西—英語百科詞典》的全部手稿。而他采集到的數以萬計的蝴蝶標本,則以五彩繽紛的色澤,飄蕩在太平洋的水面上。

在1946年,洛克又回到了麗江,重新撰寫他的《納西—英語百科詞典》。1949年,麗江解放。這一年,洛克死在夏威夷的家中。洛克在中國停留的27年間,共收集了大約8000冊東巴經書,這些經書后來分別收藏在歐美的各大圖書館。1963年,洛克的巨著《納西—英語百科詞典》第一卷在意大利羅馬出版,1972年,《納西—英語百科詞典》第二卷出版。

4

一個非凡人的生命軌跡,如果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那曲曲折折的經歷,究竟要演繹出什么樣的旅程。李霖燦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最初的生命里,在河南輝縣,出身寒門的他,如果沒有一種堅持,他將會終老于田畝,生死廝守在老家的鄉村阡陌之間。但是,他走出來了,從河南到杭州,成為當時的國立杭州西湖藝專的學生。這時候,貧寒依舊陰魂不散地糾纏著他,幸虧得到當時的書畫大師李苦禪的資助,他才完成了學業。這時候,如果李霖燦是一個平凡人,他完全可以作為一個老師或者一個畫家,幽居一片陋檐,在筆墨與宣紙中終老一生。然而,他又開始了一段行程,在當時的西湖藝專校長騰固的厚愛里,遠涉萬里山河,到云南麗江調查邊疆藝術。這時候,如果李霖燦是一個凡人,他完全可以循規蹈矩地完成老師的任務,按期回程交差,然后過上自己作為一個舊式文人的平靜生活。

然而,到了麗江,他的生命就從此改變了。麗江從此融入了他的生命,與他的血液一起,日夜不停地在他的身體里流淌著,魂夢相依。

1939年,當李霖燦踏上麗江的土地那一刻起,他就被麗江迷住了。玉龍雪山的千年積雪,白沙古村的淳樸古風,金沙江畔的奇峰峻嶺,四方街上的人聲如潮,瀘沽湖邊的悠揚情歌,讓這個來自西子湖畔西湖藝專的畫家魂縈夢牽。他用自己的筆,貪婪地投身于西南邊陲麗江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瑰麗異彩的山野景物,如癡如醉地畫著,如癲如狂地寫著。他隨身帶著干糧,深入到鮮為人知的野村寂地,風餐露宿于人跡罕至的密林幽谷,流連忘返于鳥獸膽寒的峭巖險灘。在李霖燦的筆下,麗江在一幅幅畫,一頁頁寫生里,以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的形式呈現出來。麗江原始的美,把李霖燦驚呆了,隨即把李霖燦的魂勾住了。于是,他寫信給西湖藝專的同學,與他一起并稱藝?!半p瘋”的另外一個“瘋子”李晨嵐,約他來麗江共享麗江攝人心魄的美。隨后,他們在麗江成立了“西湖藝專麗江工作站”,并以此為據點開展調查工作。

作為一個來自中原漢地的文人,李霖燦在麗江的行走,在他沉迷于麗江的美景的同時,他發現了流傳于以麗江為核心的納西族地區的東巴文化,以及納西族象形文字。這是一個充滿了秘密的寶庫。千百年來,它被保存在封閉的納西族地區,絕少為外人所知。當李霖燦與東巴文化,尤其是納西象形文字遭遇的時候,他的生命軌跡再一次被改變了。麗江作為他生命里的一道印痕,深深地烙進了他的靈魂里,從此,他與麗江再也不能分開。在麗江的幾年里,李霖燦與他在麗江當地的助手、納西族向導和才一起,走遍了中國西南地區幾乎所有的納西族聚居地區,遍訪東巴,把對東巴文化和納西象形文字的研究,作為他以身相許的終身事業。關于麗江,他寫下了《玉龍大雪山》《西湖·雪山·故人情》等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他編纂的《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標音文字字典》《么些經典譯注九種》《么些研究論文集》,真正地把麗江納西文化及其象形文字引向了學術研究的殿堂,使之成為一門學科。所有這些著作,每一個字,每一個筆劃,都凝結了李霖燦在麗江一步一步地行走時灑下的汗水,以及他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著的納西族的熱愛。時至今日,就連當年跟隨他一起走遍納西族聚居區村村寨寨的向導和才也早已離世了,誰也不知道,李霖燦在麗江走過了怎樣艱辛的路。我們只是從后人的文字里了解到:在1949年那場大轉移的洪流里,李霖燦從麗江啟程去臺灣,臨行前,他淚流滿面地跪在玉龍雪山腳下的云杉坪,深深地叩了三個頭,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麗江。從此,他再也沒有回來過。

李霖燦走了,他到臺灣以后,擔任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職務對他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更重要的是,他到臺灣以后,同時也帶去了他對納西族東巴文化和納西象形文字的研究。他的文字,與顧彼得、約瑟夫·洛克一起,把納西族古老的文化推向了世界的前臺,最終開啟了納西學研究的先河。麗江、納西族、東巴文化、納西象形文字……所有的這些來自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的符號,共同構成了納西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榮耀。李霖燦也因此在學術界獲得了“么些先生”的美稱。在臺灣的時間里,李霖燦一直牽掛著麗江。他在臺灣的書齋,便沿用了他當年在麗江時的書齋的名字:綠雪齋。這綠雪,便是玉龍雪山的一個絕景:綠雪奇峰。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霖燦隔著臺灣海峽,心里卻深深地牽念著遙遠的麗江。然而,由于兩岸之間長時間的隔絕,他的這種情感,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伴隨著他一天天老去。直到大陸改革開放以后,兩岸開啟了民間往來的大門,早已年邁的李霖燦幾次委派他的弟子于涌踏上麗江的土地,尋訪他當年走過的地方和當年舊友。跟他當年的情形一樣,于涌一到麗江,就被麗江迷住了,他帶著李霖燦的那塊“綠雪齋”匾牌,在麗江定居下來,先是在麗江古城之側的白馬龍潭開辦了私人民俗舊器博物館,后來又在黑龍潭景區門口“綠雪齋·8 號”餐館,一邊以餐飲謀生,一邊繼續他的民俗舊器收集,再后來,又開辦了麗江雅集客棧,還是沒有放棄他的民俗舊器收集。許多年過去了,于涌已經融入了麗江,儼然一個地地道道的麗江人了——與麗江相廝守,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貼近麗江的土地,這是李霖燦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夢想,他沒有實現,但是他的弟子于涌,代替他實現了。

李霖燦老了,他像一葉人生風云里的浮萍,從麗江出走臺灣以后,再也沒有走回來。在臺灣故宮博物院退休以后,他懷揣著他的東巴文化,懷揣著他的納西象形文字,寓居加拿大多倫多市,只有在夢里,他才能飛渡重洋,與他的麗江相見。在那些日子里,誰也無法想象,跨越重洋的思念,到底有多深沉,有多沉重,有多綿長。也許,命運還是眷顧那些有心人的。幾經輾轉,作為國際知名學者的李霖燦,與同樣潛心于納西學研究,正在德國求學的納西族學者楊福泉聯系上,并且成了知已。已經垂垂老矣的李霖燦,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動容的決定——李霖燦剪下一縷頭發,郵寄給楊福泉博士,請他葬在玉龍雪山的雪峰之下。為了李霖燦的夙愿,1991年4月16日,納西族學者楊福泉、楊世光和麗江當地領導一行來到被李霖燦稱為錦繡谷的云杉坪,把他的那一縷花白的頭發埋葬在那一片鮮花盛開的土地里?;貋砹?,終于回來了,納西族的好朋友,“么些先生”李霖燦,終于魂歸麗江,與他千里萬里牽掛著的麗江生死同在,魂夢相依了。

5

1959年,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簡稱邊縱)第七支隊革命軍人的徐振康,受命擔任麗江縣委書記。作為一個同時兼具讀書人和軍人身份的領導干部,他在工作的時候始終保持著讀書的習慣,經常派秘書到縣圖書館去幫他借書。在閱讀中,徐振康開始大量地接觸到麗江歷史文化,很快就被納西族特有的東巴文化所吸引。徐振康敏銳地發現,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是一筆非常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而此刻,東巴文化的精髓東巴經正在歷史的煙塵里逐漸消失。于是,作為縣委書記,徐振康開始高度重視納西族民族文化的搶救性保護。他選拔了當時的著名畫家周霖擔任分管文化的副縣長,召開專題會議,撥出???,對包括東巴經在內的納西族文化遺產進行收集、整理、研究,甚至專門派人到各個村寨去,把那些分散在各縣各地的老東巴請到麗江縣文化館來,幫忙翻譯東巴經。

縣里這次收集整理東巴經古籍的成績是特別明顯的。通過組織工作人員到全縣各地展開全面的收集,總共征集到了5000 多冊東巴經古籍。在東巴們的廣泛參與下,翻譯工作也全面展開。在麗江縣文化館,千百年來一直作為東巴們的工具書散落在鄉里民間的東巴經,第一次進入國家視野,被標注上漢字、國際音標,成為麗江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麗江民族文化保護的初步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東巴經的收集整理取得了初步成果,縣里把這些東巴經進行分類,翻印,分別送給國家一些重要的圖書館珍藏。當年參與了這些工作的工作人員當中,很多人后來都成為東巴文化研究專家。

這其中便有納西族著名作家木麗春和牛相奎。

木麗春與東巴經的淵源,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并且,他還曾為此付出過慘重的代價。1955年,木麗春還在讀高中,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學生。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團深入到當時的路南縣圭山區彝族撒尼人聚集地進行文化發掘工作,搜集到阿詩瑪的異文傳說20 種。后由公劉、黃鐵、劉知勇、劉綺等對異文進行了整理、潤色,于1954年發表了長篇敘事詩《阿詩瑪》,在全國產生了轟動。作為一個有著很深的文學情結的納西族青年學生,木麗春的內心也是暗流涌動,他認為,納西族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好作品,尤其是納西族的民族史詩《魯般魯饒》同樣也是特別感人的。于是,1955年春節期間,木麗春和他的同學好友牛相奎到了他的老家拉市壩子里的美泉村,請老東巴和光給他們講東巴經《魯般魯饒》里的故事。

回到學校以后,兩個人合作,創作了長篇敘事詩《玉龍第三國》。1956年,木麗春和牛相奎的《玉龍第三國》發表,同樣在全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這部不朽的作品后來被收入在改革開放初期最具權威性的文學經典《中國新文學大系》里,備受文學界的敬仰。作為高中學生的木麗春和牛相奎,突然間成了遠近聞名的詩人。1957年,高中畢業后,木麗春被安排在麗江縣文化館工作。從此,木麗春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艱難、火熱、瘋狂。1958年,麗江縣委從各部門抽調工作隊員下派到農村,木麗春作為縣文化館被抽調的工作隊員,下派到當時的石鼓區巖頭村工作。

工作隊的任務完成,木麗春回到縣文化館,卻始終惦記著那些東巴經。他得知當時的麗江西部新主大隊的村子里,有一個叫做和文質的東巴,家里藏有一屋子的東巴經。木麗春心想,如果不把這些東巴經弄到縣文化館里來,極有可能又會面臨著被革命群眾燒毀的危險。于是,他一個人趕到了新主大隊和文質家里。那時候,和文質已經在土改的時候自殺死了,木麗春就找到了和文質的堂弟和正才。經過幾番動員,木麗春果然親眼見到了一屋子的東巴經書:“四壁木楞墻上搭架著一層層的手工很粗糙的書架,架上層疊層地摞滿用夾板夾著的經書,書架上堆滿了很厚的灰塵。我簡直被這么多的藏書驚呆了!”此后的幾天內,木麗春把這些東巴經書整理了一遍,總共是1700 多卷,然后到附近的供銷社買了十六只裝藥材的大竹籃,用八匹馬馱到了麗江縣文化館。

木麗春搶救東巴經書的舉動,在現在來看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但是在當時,卻是一件逆潮流而動的壞事。他把1700 卷東巴經帶到麗江縣文化館,很快被人發現,說他是為封建迷信復辟活動張目,很快,木麗春被開除了公職,遣返回家監督勞動。這段時間里,木麗春幾經輾轉,當過筑路工,生活過得特別苦悶。有人傳言說,他跳金沙江自殺了,很是讓家人悲傷了一段時間。后來,因為收集東巴經的事,在省委宣傳部領導的過問下,木麗春才恢復了公職,加入了縣委書記徐振康專門安排部署的民族文化遺產搶救整理工作,多次被派往納西族各村寨收集東巴經,組織東巴翻譯東巴經。在這個過程中,木麗春又收集到了500 多卷東巴經。

作為不朽巨著《玉龍第三國》的作者,牛相奎的經歷也跟木麗春差不多。牛相奎同樣也走上了收集東巴經的道路。1956年,中國社科院聘請牛相奎在麗江開展了為期3 個月的納西族民間文學調查。在開展田野調查期間,牛相奎發現納西族地區大量的東巴經因為無人繼承而有迅速損毀消失的危機。1959年,他到昆明參加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會議,見到了著名的納西族人類學專家方國瑜教授,把他的所見所聞告訴了方國瑜教授。在方國瑜教授的建議下,云南省圖書館請牛相奎幫忙在麗江收集東巴經。隨后的一段時間,牛相奎走村串寨,收集了600多卷東巴經,寄到了省圖書館,作為館藏典籍珍藏下來。在收集東巴經的過程中,牛相奎也在東巴和文燦的幫助下,大量地接觸了東巴經里的內容,為他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的滋養,后來,牛相奎成為麗江地區第一個云南省作協會員。

6

和萬寶跟徐振康一樣,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作為西南聯大的高材生,和萬寶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參加革命。解放前夕,受中共滇西工委的派遣,他回到家鄉麗江,組織了麗江革命歷史上著名的1949年“五一大游行”,有力地推動了麗江的和平解放,成為麗江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麗江解放初期,和萬寶先后擔任中共麗江地委委員、地委秘書長、麗江行署副專員等職務,為麗江的建設做了很多工作。1959年,36 歲的和萬寶被打成“地方民族主義分子”,被下放勞動改造。20年過后,1979年,56 歲的,和萬寶得到平反,恢復了職務,再一次擔任中共麗江地委常委、麗江行署副專員。重新走上領導崗位的和萬寶,干了一件讓麗江人民難以忘懷的事情:搶救整理翻譯東巴經。

和萬寶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人。很快,他就意識到,全面有效地開展東巴經的收集、整理、翻譯工作,僅僅依靠幾個人是不行的,必須成立專門的機構來專門從事這項工作。1980年,東巴文化研究室在麗江著名的黑龍潭景區成立了。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和萬寶親自擔任研究室主任,帶領大家全身心投入倒東巴經的整理翻譯工作。

后來,在方國瑜、郭大烈、和志武等專家學者的支持下,和萬寶以省人大常委的名義向省人大、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反映、爭取,研究室作為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的一個分設機構,成為了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這時候,和萬寶已經調任省委民族工作部副部長,但是他依然關注著東巴經的研究整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研究所解決了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已經是人才濟濟,連東巴們的生活補助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李靜生、王世英、趙世紅、習煜華等人,就是在和萬寶兼任麗江東巴文化研究室主任的時候,先后進去的,他們幾十年如一日,與那些東巴經、東巴文為伍,青絲變白發,紅顏變皺紋,黑龍潭的水面上,年復一年地綻放著海菜花,這些人,也慢慢地成為東巴文化研究的權威。隨著時間的緩慢推移,研究東巴文化的這個機構也不斷發展壯大,1981年,經云南省委批準,成立了東巴文化研究室,1991年改為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2004年改為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同時加掛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麗江分院的牌子。在黑龍潭旁邊,湖光山色輝映著的是不斷壯大的研究人員隊伍,不斷擴建的辦公場所,沒有改變的,只有那些進進出出的人們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初心。

十年磨一劍,經過研究人員的努力,東巴經的翻譯、整理與研究工作一刻不停地向前推進,成果一天天積累,應該到了向世人展示的時候了。

當時負責研究所日常工作的常務副所長趙世紅,在繼和萬寶之后兼任東巴文化研究所所長的麗江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和家修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先后多次拜訪了已經離休在昆明修養的和萬寶。和萬寶給時任云南省省長的和志強寫了一封信,專門反映公開出版研究成果《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迫切愿望。和志強省長高度重視,表示支持《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出版工作。與此同時,麗江地區行署也積極行動,向省人民政府爭取支持。1994年,麗江地區行署就此項目專題報告云南省政府,1995年3月29日,云南省政府批準安排了400 萬元的周轉金作為出版經費,于當年年底撥到了麗江。經費問題解決以后,在麗江行署的支持下,東巴文化研究所于1995年9月25日,與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簽署了出版協議書,作為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重大出版選題,列入了出版計劃。

1999年9月,100 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終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100卷書,每一卷都是如同一塊厚重的磚頭,一本一本地排開,足于擺滿一面墻。這部書,從第一卷的“祭天·遠祖回歸記”開始,到第100卷的“民歌范本”結束,包含了祈福類11 種儀式、禳鬼類(消災)12 種儀式、喪葬類6 種儀式、40 余種占卜書以及東巴舞譜、藥書、雜言、字典等經卷。它的內容真可謂包羅萬象,涉及到文字學、宗教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倫理學、史學、哲學、美學、法學、神話學、繪畫學、舞蹈學、音樂學以及天文學、地理學、軍事學、農牧學、醫藥學、原始預測(占卜)學等等多學科的成分。它完全可以說是古納西人的百科全書。

100 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公開出版,很快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強烈關注,曾經收藏過、研究過東巴經的美國、日本、法國、瑞士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對納西東巴經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納西東巴文化的研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門學科。

100 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一開始就倍受關注,當它被列入云南人民出版社計劃出版的時候,就被列入了“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當它公開出版以后,很快就于2001年榮獲了第五屆“中國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這榮譽獎可不是一般的象征性的鼓勵性質的獎勵,而是中國國家圖書獎的最高獎項,代表了我們國家圖書出版的最高榮譽。

其實,在獲得這個獎項之前,麗江的有識之士,就開始為100 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尋求更加引人注目的榮耀——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2000年11月,100 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剛剛公開出版不久,東巴文化研究所正式向麗江地區行政公署提交關于將東巴文獻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報告,得到行署領導重視,申報事項列地委、行署的議事日程。

2001年2月,麗江行署召開會議研究申報事宜,決定將東巴古籍文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并成立以行署專員和段琪為組長、副專員張紅蘋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申報領導小組,申報辦公室設在東巴文化研究所,同時安排申報經費5 萬元,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2002年3月8日,國家檔案局在昆明組織召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審會,經評審,東巴古籍文獻入選第一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10月,申報文本呈報國家咨詢委員會。經國家咨詢委員會嚴格審核,東巴古籍文獻被確定為2003年中國向世界申報的世界記憶遺產項目。

2003年8月28日至30日,這三天時間,是麗江人民難以忘懷的好日子——在波蘭格但斯克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咨詢委員會第六次評審會上,審議表決通過將東巴古籍文獻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此前,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 次全體會議上,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前,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麗江,從此擁有了3 項世界遺產,這個曾經在世人眼里名不見經傳的西南偏僻小鎮,成為四海賓朋無限向往的地方,每年人數以千萬計的游客,懷著對麗江的美好遐想,一次又一次地踏訪,來了不想走,走了還再來。

猜你喜歡
東巴文化東巴納西
云南省檔案館館藏《東巴經》
英國女子與兩只貓結婚10年:稱貓比男人好
玉水寨
白地吳樹灣村汝卡東巴經《內內抒》片段譯釋
麗江東巴文化的發展變遷芻議
新媒體視域下東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東巴文化保護的數字化策略研究
納西魯丁的微笑
納西族民間樂器
——納西琵琶
舌尖上的樂器——納西口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