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計時器到奢侈品

2022-04-18 12:14劉小方
百科知識 2022年7期
關鍵詞:利瑪竇計時鐘表

劉小方

人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中,如果要問“時間是什么”,每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答案。公元160年,羅馬帝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曾把時間描述為一件件流逝的事件。20世紀初,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人們對時間的傳統理解:如果一個物體移動得快,時間的速度就會慢一些,事物不是按既定的順序發生的。當代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先生則認為:“人不具備感覺時間的器官,時間只能被人體驗和構建。在等待、期盼或希望時,人才體驗并感受到了時間?!?/p>

對于如何記錄、標識時間,早期歷史中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使用了觀察日影和水(沙)漏計時等方法。從計時效果看,這兩種方法使用范圍有限,且誤差較大。機械鐘表的出現,才讓人類迎來了準確計時的時代。追溯鐘表旅行的歷史和路徑,我們發現早期的鐘表個頭較大,最早于12世紀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服務于天主教國家和地區宗教活動儀式的開展。隨著宗教文化的交流,鐘表旅行到法國和瑞士等地。新大陸的發現和耶穌教會登陸東方,引發了鐘表向美洲和亞洲的旅行。16世紀中期,鐘表(自鳴鐘)被裝進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行囊,成為打開東方古老國家大門的鑰匙。隨著鐘表技術的發展,其個頭和體積越來越小,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復雜,到20世紀初,瑞士成為全世界奢侈手表的生產中心。

關于“時間”是什么,科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等有著不同的理解?,F實中,生活在溫帶的人們,因為能明顯觀察到四季的變化,對時間流逝有較強的感受。而生活在熱帶,尤其是原始雨林中的人們,就不大有時間的概念。當然,對于絕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時間就是鐘表每分每秒的跳動和變化。毫無疑問,是鐘表給了我們時間的感受和概念,也是鐘表的普及,讓全世界的人們都有了“時、分、秒” 等具體的時間體驗。機械鐘表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它的早期旅行路線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英國歷史學家布里頓·F·詹姆斯在出版于1904年的《古董鐘表和制作工匠》一書中認為,機械鐘表的問世與確定和計算天主教復活節的準確時間關系密切。最早的鐘表是由一組重物驅動的輪子組成,其發明在史料中由太多含糊而矛盾的記載構成,因而很難推斷出準確的日期。學者們傾向認為,9世紀維羅納(位于意大利北部)大公帕西米烏斯在自己的《現代天文學》中,記錄的一個貌似配有擒縱機構的時鐘“Bailly”有可能是機械鐘表的最早雛形。史學家、古文物學者約翰·斯托(1524—1605年)在自己的《編年史》中指出:“直到十三、十四世紀,歐洲的修道院和教堂中才有了真正能敲響的時鐘?!?/p>

不過,就在機械鐘表發明之后,歐洲人仍保留了借助日影觀測計時的習慣。在當時的歐洲,日晷或被安置在教堂,或被存放在天文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就同時出現了日晷和鐘表兩種計時方法,如第一幕第一場,羅密歐說“天還是這樣早嗎”,班伏里奧說“剛敲過九點鐘”;到了第二幕第四場,茂丘西奧則說“我告訴你,不會錯,那日規上的指針正頂著正午呢”。

隨著鐘表技術的相互交流,西歐國家的鐘表制造水平不斷進步。根據英國科普著作《技術史》第二卷“機械計時器”的記述:到了13世紀晚期,更加準確的時鐘出現在卡斯蒂亞王國(位于今天西班牙北部)國王阿方索十世(1221—1284年)編寫的一部名為《里波洛斯·德爾·薩伯的天文學》的書中。根據書中描述,一種可以報時的水銀鐘表“(有)一個重錘系在環繞滾筒的繩子上,當重錘下落時,滾筒的轉速可由裝在滾筒內環狀容器中的水銀來控制,轉動的滾筒提升水銀,直到它與驅動重錘達到平衡”。后來,有規律地、周期性地中斷驅動力作用的設計應用到所有鐘表的設計中,以確保鐘表指針一步一步移動,達到相對準確的計時。

16世紀之前,鐘表主要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之間旅行。1348—1362年,意大利帕多瓦一名叫喬萬尼·德·唐迪的工匠制造出一臺最完整的鐘表。通過引進一個輔助的驅動重錘為走針轉動輪系提供額外的張力,唐迪的鐘表有效解決了走針轉動輪在夜間需要大得多的驅動力問題。這個鐘表以驚人的準確性闡明了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動,并為每年變化的宗教節日制定了萬年歷。與唐迪的鐘表幾乎在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著名的法國斯特拉斯堡鐘表??偟膩碚f,這一時期法國的鐘表制作水平領先其他國家。

1517年,西方世界出現了宗教改革浪潮。隨著天主教對新教徒迫害的加深,大量擅長鐘表制作的新教徒(以法國人為主)為了逃避宗教迫害,攜帶著鐘表和鐘表技術來到瑞士。根據杭州師范大學馬丁教授在《歐洲宗教改革與瑞士鐘表業的崛起》一文中的研究,這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改革為“瑞士能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鐘表王國’”奠定了基礎。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的200多年中,歐洲殖民者先后來到北美探險、建立貿易站點和殖民地,鐘表也隨歐洲人一起旅行到了北美。不過美國人認為,第一個美國的本土鐘表是由本杰明·班納克于1791年制作完成的。本杰明·班納克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黑人發明家和數學家,當年他在研究了一塊來自歐洲的袖珍手表之后,憑借自己的一雙巧手,制作了一個大木鐘。據說,該木鐘在隨后20多年里都運行得非常準確。

很早之前,中國先民就發現了太陽正午高度隨季節變化,日影長短也隨之變化這一自然現象。針對日影的變化,人們設計出日晷計時。對此,《周禮》中記載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背巳贞?,焚香和沙漏也是古代計時的方法。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與氣候、天象尤其是節氣測算相比,計時的精確與否并不那么重要。一般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照自身的生物鐘,或者聆聽晨鐘暮鼓就能建構自己的時間,所以中國古人在精準計時的技術探索方面不是很積極。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葡萄牙人獲得大明王朝認可的朝貢國家身份,享受把澳門作為永久陸上基地及所有進口商品納稅20%等待遇。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獲取在澳門修建永久性房屋的權利。這一時期,澳門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關鍵節點,大量來自西方的貨物和人員都先在這里匯集。17世紀初,機械鐘表就是隨著耶穌會士先旅行到澳門,再逐步來到內地。

與中國傳統計時器相比,西方鐘表不僅計時更準確,而且到點能發出聲響,所以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自然漏”或“自鳴鐘”。對此,曾于明嘉靖年間任浙江衢州、海鹽等縣知縣的王臨亨在《粵劍編》中說:“澳中夷人飲食器用無不精鑿,有自然樂、自然漏……自然漏以銅為之,于正午時下一籌,后每更一時,籌從中一響,十二時乃已?!蓖跖R亨是江蘇昆山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他奉命到廣東審案,其間他游歷廣州、澳門,將所見所聞寫成《粵劍編》,正是在澳門,他看到了來自西方的鐘表。

是誰最先把自鳴鐘從西方帶到澳門?臺灣政治大學李侑儒在其博士論文《明清鐘表1582—1911》中認為,被譽為“西方漢學之父”的意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堅于1579年將自鳴鐘帶到了中國澳門。然而,來到澳門的自鳴鐘并沒有很快向北旅行,它還在等另一位更加重要的人物——利瑪竇。

作為耶穌會士,利瑪竇等人來中國的終極目標是傳播基督福音。為此,他們千方百計想要謁見中國皇帝。經過不懈努力,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利瑪竇終于得到進京面見萬歷皇帝的機會,在此之前,他上疏詳奏自己進貢之物時說:“本次向皇帝陛下進獻的都是我們國家自產的東西,有耶穌畫像一幅,圣母瑪麗亞畫像兩幅,《天主經》一本,鑲嵌珍珠的十字架一座,兩架自鳴鐘,《萬國土志》一本等,這些東西不算什么珍奇,但是都是從遙遠的西方送來,讓陛下看看我們國家有的不同東西?!?/p>

關于利瑪竇所攜帶的鐘表,應天府江寧(今南京)人顧起元(1565—1628年)在《客座贅語》中說:“所制器有自鳴鐘,以鐵為之,絲繩交絡,懸于簴,輪轉上下,戛戛不停,應時擊鐘有聲,器亦工甚……利瑪竇后入京,進所制鐘及摩尼寶石于朝,上命官給館舍而祿之?!睙o可非議,在給萬歷皇帝的這些貢品中,自鳴鐘是最貴重的禮物。兩個自鳴鐘大小各一座,小的僅二三寸高。

由于鐘表制作精良且不為中國所有,利瑪竇送來的鐘表很快成為大明皇帝案幾上的珍玩?;实郾救藢χ異鄄会屖?,還特意安排兩位太監每天為鐘表上發條。史料記載,當太后得知自鳴鐘的消息后也想鑒賞把玩?;实蹞淖约旱哪赣H會留為己用,竟然命太監把鐘表的發條松了后再送去。結果,面對一個“不鳴”的鐘表,太后不是很欣賞,在放了一段時間后便送回給皇帝。因為擔心自鳴鐘出毛病,皇帝和他身邊的太監不得不時常召神父進宮維修。換言之,自從宮中有了自鳴鐘,萬歷皇帝便離不開利瑪竇等人了。

與利瑪竇等人的鐘表自南而北的中國旅行相比,耶穌會士鄂本篤攜帶的鐘表則從印度沿陸路來到中國。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這位與利瑪竇同時期的耶穌會士自印度亞格拉啟程,經中亞細亞,越帕米爾高原,于1605年到達肅州(今甘肅酒泉)。根據《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鄂本篤來到中國喀什拜見當地國王時,向其進獻了鐘表:“國王名曰摩哈美德汗,鄂本篤往朝之。進獻時辰表、望遠鏡以及歐洲帶來諸珍奇?!?/p>

鐘表旅行到中國后,不僅受到皇室的青睞,也得到民間能工巧匠的仿制。如萬歷年間的福建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中記載:“西域利瑪竇作自鳴鐘,更點甚明,今海澄人能仿作?!焙3问敲鞔泻笃谂c日本和西洋貿易的重要港口。到了清代初期,從海路旅行到中國的鐘表更多,以至于乾隆年間訪華的馬戛爾尼感慨說,清皇室收藏的地球儀、鐘表等西洋器物之豐富,讓他們對自己使團帶來的禮物感到汗顏。當然,清初中國人仿制西洋鐘表的水平也更高了,如《清稗類鈔》中說:“國初,福建漳州有孫細娘者,造小自鳴鐘,高僅一寸,而報時不差分毫?!?/p>

與中國相同,日本、朝鮮半島的鐘表也是漂洋過海從西方旅行而來的。

傳統東方社會僅有“時辰”這個相對粗放的時間概念,而“瞬間”“剎那”“一念”“須臾”等微觀時間都是來自印度佛教的舶來品。時至今日,日本靜岡久能山東照宮博物館仍珍藏有一件“洋時計”。那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三世贈送給德川家康家族的。據日本歷史學家的研究,最早收錄“鐘表”一詞的日文文獻是《日葡辭書》(1603—1604年),其中已經有“鐘表”這個詞匯。該辭書將葡萄牙語“鐘表”一詞標記為“時計”,并對此解釋為“標識白天時間的一種器具”。

日本京都大學歷史學家平岡隆二指出,機械鐘表及其制作的最初技術也是通過西方耶穌會士傳播到日本的。他認為,自鳴鐘傳入日本比《日葡辭書》的記錄還要早。1551年,耶穌會士沙勿略已經將一個鐘表進獻給了山口縣的西國探題(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地方官職)大內義隆。由于缺乏對西方世界的了解,當時日本人將來自歐洲的鐘表誤認為是來自天竺,所以《大內義隆記》中記載:“從天竺國而來的禮物中,有一能夠司時而隨晝夜長短發出聲響之物?!?/p>

有趣的是,日本文獻中關于鐘表的來源還采用了中文典籍的記錄。如寺島良安編寫的《和漢三才圖會》(1712年)就收錄了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一書關于自鳴鐘的記述:“自鳴鐘,俗云時計?!段咫s俎》云,西僧利瑪竇有自鳴鐘,中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如是經歲無頃刻差訛也,亦神矣?!比瘴溺姳須v史文獻直接引用中國典籍,或許說明有些鐘表是經過中國再轉運到日本的。

除了日本,一部分鐘表也通過中國繼續向東旅行,來到朝鮮半島。對此,葛兆光先生在《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中指出,17世紀中期,來中國的朝鮮使臣日記中“遭遇西洋人的記載漸多”,在這些朝鮮使臣的日記中,自鳴鐘赫然在列。1631年,朝鮮使臣鄭斗源由海路從朝鮮到達北京。在北京,朝鮮使臣見到了葡萄牙傳教士陸若漢等人。1632年,鄭斗源的手下李榮和鄭季吉將陸若漢贈送的紅夷炮、千里鏡和自鳴鐘等器物,帶回朝鮮進獻給了仁祖。隨著更多的鐘表旅行到朝鮮,朝鮮人也開始研究鐘表原理,并著手開始仿制。郭世榮先生在《“重器非其人勿傳”—自鳴鐘在朝鮮的文化意義》一文中指出,到了18世紀后期,朝鮮半島已經有不少能自己設計、制造自鳴鐘的匠人。其中,黃胤錫(1729—1791年)還完成了系統研究自鳴鐘的專著《輪鐘記》。

從鐘表完成全世界旅行的那天開始,標準的、統一的世界時間就被構建了。時至今日,技術的發展早已不需要用鐘表來計時了,但是勞力士等名表的價格仍高得離譜,它們主打懷舊情調,依然是頂級奢侈品的代名詞。從計時器到奢侈品,這大概是鐘表在旅行之初沒有想到的吧。

猜你喜歡
利瑪竇計時鐘表
暢游計時天地
腕表計時2.0
利瑪竇倫理哲學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證
利瑪竇、德里格與錢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樂家
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互化
從利瑪竇與“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麗娜認鐘表
鐘表的認識
24時計時法
藏起來的鐘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