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風琴形制統一性與多樣性探究

2022-04-19 05:17鄭琪文
樂器 2022年4期
關鍵詞:統一性多樣性

鄭琪文

摘要:手風琴新形制的興起對于舊有形態的沖擊,反映了社會歷史背景下在音樂領域內新舊審美需求交替的客觀事實。在手風琴民族化、多元化道路中,如何看待形制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是其發展必經思考的命題。

關鍵詞:手風琴形制? 多樣性? 統一性

當一類樂器以“經世致用”或實用的立場制作時,就必然受社會需求、時代需求的影響,從而具有社會歷史性。其需求除了反映在藝術創作、表演形態、音樂教育外,形制變化是更為具象化的表現。在看待手風琴不同形制及同一形制不同形態之間的關系時,個性與共性的普遍問題在中國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境況下,就形成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回顧手風琴在中國的形制變化歷程,結合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了解手風琴形制發展特征,把握多樣性與統一性關系的重點與難點,旨在為手風琴當下發展提供一個思考路徑。

一、不同時期的形制特征

手風琴具體在何時何地傳入中國雖無法經過史料考究,但對傳入初期的形制特征窺探可從早期的教科書中了解。從現存最早的兩本教材中可窺見一斑,手風琴在傳入初期的主要類別當歸屬于全音階鍵鈕式手風琴,是一種基礎的、在世界上較為流行的手風琴形制。其特征在于同一鍵鈕開合風箱發出的音高不同。與現代鍵鈕式手風琴相比鍵鈕數量較少,構成簡單,故而彈奏方式也易于學習與掌握,不足在于音域、音色及演奏樂曲的種類較為局限。延安“魯藝”時期,國內開始出現鍵盤式手風琴,隨著特定時代的需求,呈現鍵盤和鍵鈕共存的趨勢。此時鍵盤手風琴雖然琴體較小音域較窄,但已經在教學活動中使用。鍵鈕式手風琴相較于傳入初期更為完善,右手鍵鈕數量增加至三排,逐漸趨于現代樣式,左手增加至四列貝司,所彈奏的音域相應的擴大,可以自如演奏歌詠樂曲和蘇聯東歐樂曲等,充分發揮了手風琴和聲豐富、音響豐富的長處,成為了紅色革命音樂的重要樂器。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制造業的發展使手風琴得以開始自主生產。這一時期鍵鈕手風琴逐漸退出大眾視野,承繼歷史革命的鍵盤手風琴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設計產生了不同型號、款式的鍵盤手風琴,尤其是為女士打造的輕巧、精致的“坤琴”至今仍為大眾喜愛。1980年日本手風琴演奏家御喜美江來華訪問,對天津樂器廠生產的79-3型演奏琴①的褒獎及肯定,證明鍵盤式手風琴作為國內手風琴使用的主流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成熟階段。1982年,御喜美江隨父再次訪華,此行帶來的還有自由低音手風琴在中國的首次亮相,直接推動了我國手風琴在專業道路上的進步。此后,國內開始生產的自由低音手風琴首先在專業院校教學與音樂家中使用,音域寬廣、音響豐富的優勢加上專業教育的開展使它逐漸傳播開來。雖然自由低音鍵鈕手風琴因價格昂貴與體型沉重的等不足之處并未快速在大眾中廣泛傳播開來,但部分大眾手風琴愛好者也隨之受其影響,開始學習、演奏(傳統低音)鍵鈕手風琴,聚少成多逐漸形成一股鍵鈕手風琴的學習風潮。

那么鍵盤手風琴的傾向在何時發生轉變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到來,審美觀念的轉變與多重音樂的沖擊,使國人開始接觸除現有形制之外的其他類型手風琴,更有一些音樂學者在國外專門學習了不同形態的手風琴并將其帶回中國,使國內涌現了班多鈕、電子手風琴、菱形手風琴等。自此手風琴形制開始呈現多元形態,在中國的發展也逐步以分流的形式發展。雖無法確切地指出具體是哪一個時段開始發生變化的,但可以知曉的是這個變化是與社會審美意識相關聯的,是與文化形態緊密連接的,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然的。

二、形制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

在如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手風琴形制、音樂創作、表演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時間,大眾對原有印象外的陌生新奇的形制款式感到好奇。如何能學習掌握演奏技巧、是原有形制的延續發展還是另辟蹊徑、材料造價是否昂貴等系列問題接踵而來。從這類形制只在專業院校中傳播開來的而鮮少在大眾手風琴音樂中出現便能知曉其答案——其技巧與價格并不被大眾所接受。手風琴發展也由此產生分流——具有人民基礎的鍵盤手風琴因群眾所喜愛擁有廣大的受眾面;追求專業化發展的院校派則傾向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自由低音手風琴;新穎形制的手風琴因傳入時長短、價格高、所獲渠道窄在專業領域內以小部分專業人群艱難推廣。在現如今多種新型音樂形態的沖擊下,不同渠道、不同樣式、不同層次獨自發展的分散現象使手風琴的整體態勢逐步趨于式微,不勝往日之光彩。以至于當人們初學或初次了解手風琴這門樂器時,產生類似于“不同形制的手風琴為不同門類的器樂”般的誤解。同時也反映了手風琴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基礎音樂教育、大眾傳播推廣的手風琴概念混淆。因此,平衡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一)統一性發展是實施多樣性的前提

手風琴藝術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手風琴為核心展開的形制變化、教育教學、音樂創作、演奏技巧以及藝術傳播等多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如今在中國流通使用的手風琴家族種類數量眾多,其特征和用途不盡相同,這同時也意味著差異的存在。如何在差異中把握事物的統一規律,更好地展開發展道路,以至于落實在實際方式、方法上,是需要廣大群眾與音樂工作者存在共同意識并付諸努力的。建立當代手風琴發展的統一性認知是首要前提。多樣類型共存的現象是在手風琴全局發展中而產生的,需要意識到手風琴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概念,不能將不同形制視為單獨或分離的個體,更不能脫離整體只發展某一類型或某一風格的手風琴。兩者就如同大樹的根莖與枝干一般,如若工匠只注重裁剪修補枝干而忽略了根莖的補給與養分,大樹終究會走向枯萎。只有意識到統一性發展是實施個體多樣性的前提,才能擺脫離本趣末的境地。同時也應意識到,各類形制之間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同形制之間如同枝干相連一般,其發展和完善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只有照顧好了每一個枝干才能使手風琴這棵大樹呈現精彩面貌。

為避免“舍本逐末”現象的發生,作為“工匠”的我們除需建立整體統一意識外,在教育、宣傳等有效傳播途徑中對手風琴統一性發展觀念的引導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來說,在教育中教授者應樹立正確的意識觀念,即對不同形制手風琴之間及與其整體的關系把握,這決定了在傳授教課的過程中受教者甚至潛在的受眾對于手風琴整體概念的認知,以局部影響整體從而發展形成統一性的觀念。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中手風琴初學階段,對統一性概況的整體把握有利于此后個體的發展,因而加強基礎教育中教師的整體意識是尤為重要的。此外,現代宣傳渠道的拓寬,對于手風琴藝術傳播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除了教育之外的一種重要傳播方式。通過網絡媒體、視頻平臺、交友軟件等途徑的推廣具有廣大的受眾面,大眾也越來越依賴網絡來獲取信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灌輸統一性觀念,為大眾認識到手風琴作為整體發展的必然性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多樣性探索是統一性發展的路徑

由整體發展而來的多種形制手風琴的差異并非矛盾或對立,恰恰相反,是我國文化尊重多樣性、具有包容性的表現。面對現代多元文化交融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2006年,李聰先生指出“中國手風琴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實現手風琴繁榮發展的途徑在于堅持對其多樣性的探索。此后,學者們在多元化道路上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具體表現為對教學體系建設、音樂創作內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多樣化探究。誠然,實踐的道路離不開以作品為載體的音樂文化內容,也離不開將無聲曲譜變為有聲音響的音樂表演及形式,更離不開身具教學、實踐、傳播職能的教育先行者。實現多樣性的探索能夠帶動手風琴的整體發展是當下學者們形成的共識。除此之外,筆者還想要強調的是作為物質基礎的器樂本體的多樣性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手風琴制造作為探索多元化道路的基礎設施保障,極大程度影響著發展路徑的形成與拓展?,F如今,國內手風琴生產側重于流行在各大比賽和日常娛樂的巴揚手風琴與鍵盤手風琴中,對于其他形制的手風琴涉獵較少。雖是滿足大眾市場供給需求的事實,但就形制多樣性發展來說是不利的。因為缺少本土制造,在推廣與教學活動中,只能購買使用國外進口琴,其造價和運輸的昂貴費用對經濟基礎的要求較高,使普羅大眾與許多學者望而卻步,限制其在人民、在教學、在藝術中的廣泛傳播,也限制了多樣性發展。然則手風琴結構精密,制作過程繁復,對于新形制樂器的開發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平衡原有形制與新型形制之間的生產無疑是一大難題,技術更新、供給需求是制作的重要條件,同時社會、政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對其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作為手風琴形制多樣性路徑的根基,重視并發展其基礎建設是實現多樣性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手風琴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

統觀中外文化交流歷程,音樂文化的碰撞無不經歷一個“排斥-認同-吸收-融合”的過程。反映在器樂上,自南北朝傳入的琵琶是如此,自明末傳入的揚琴也是如此。手風琴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已經走過了百年歲月,作為一個較為“年輕”的樂器,或受冷落,或曾繁榮。至21世紀以來,藝術、文化、觀念的不斷更迭,使手風琴藝術在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革新自身的藝術形式。堅持統一性意識與多樣性探索相結合的多元化道路是新時代文化融合大趨勢下的要求,也是以結合中華民族文化為目標的民族化道路前進發展的要求。筆者相信,在手風琴的多元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終會出現屬于其樂器特色的中國化道路,實現新時代繁榮昌盛的藝術事業。

三、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難點

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道路存在一定的理想化,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難點,如受眾審美的差異、教育對象的差異等都實實在在影響著最終實行效果。因此,極大程度地適應客觀事實中的難點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主題。

回顧手風琴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形制的選擇趨向根據社會需要產生變化,然而歸根結底手風琴發展所要滿足的社會需求主體事實上是人類精神生活需求,其需求隨時代、文化的發展反映在手風琴形制上,故而呈現著不同形態的樣貌。以人類在音樂活動中擔任的不同角色來說,創作者、演奏者、教學者、傾聽者的審美需求不同;以社會分工中不同階級的代表來說,商人、農民、藝術家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需求的差異無關好壞對錯,是每個獨立個體的審美意識的表現。不同音樂需求促使演奏傾向發生偏移,手風琴又隨著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審美的音樂需求產生變化,要滿足如此多層次、多維度的受眾需求是十分不易的。

此外,在大眾音樂藝術活動中,面對不同年齡、不同演奏水平和要求的演奏者,其推廣、教學的方法也不同。對手風琴整體認識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上述文章中提及的多元教學體系建設更多適用于高等院校,對于社會大眾的基礎教學而言并不能完全采用這套高效性、專業性的教學方式,而要建立新的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基礎性的教學模式。事實上,在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道路中除了整體性意識欠缺外,如何更好地應對多元化差異帶來的難題是推進發展的重難點,也是促進手風琴發展的重要手段。

結語

手風琴作為有機整體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引領不同形制的手風琴藝術互相聯系、相互發展,在統一性意識和多樣化探索相結合的多元化道路中,實現個性與共性統一,是手風琴方興未艾發展道路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趨勢下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要求。

注釋:

①梁孟元.御喜美江訪問天津市樂器廠[J].樂器科技.1980,(04)

參考文獻:

[1]高潔.中國手風琴藝術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2]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醫院出版社,2006.

[3]李聰.中國手風琴音樂多元化發展的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01).

[4]許鍵.文明的沖突——中國手風琴多元化、民族化之路[J].人民音樂,2010,(09).

[5]鄧偉志.全球化時代:我們如何認識多樣性與統一性[J].青年發展論壇,2019,29(04)

[6]石一冰.傳統手風琴的產生及其歷史意義[J].中國音樂. 2014,(04).

[7]余冰.多元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手風琴音樂[J].中國音樂學,2007,(01).

猜你喜歡
統一性多樣性
建筑的統一性與獨特性的展現
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統一性分析
新世紀以來澳大利亞“質量標準驅動”的高等教育改革:演變、特征及啟示
通過“同案不同判”淺議司法統一性問題
利用網絡教學多樣性 開展有效教學
由古典戲曲看“代言體”在中國的前世今生
淺談新時期群文輔導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水磨地區蕨類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
試論中國夢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民性統一性理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