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的密碼

2022-04-21 06:33撰文雷強
廈門航空 2022年4期
關鍵詞:王羲之書寫書法

撰文_雷強

藝術和地氣之間永恒互動,編碼和解碼之間靈性傳承。

墨影和編碼

貞觀年間的這一天,陽光耀眼,透照窗扉,大唐內府弘文館的將仕郎馮承素,小心翼翼地將一張涂過黃蠟后變得透明的紙張,覆壓到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書跡上。確保貼合穩固后,它們被移到窗前置立,光線瞬間穿透了紙張的纖維,將墨寫的字跡清晰地映合在了蠟紙上。

馮承素心定神肅,取筆上前,就著明亮和字影,開始仔細描摹每一處墨跡的輪廓。描好后,中空的部分還要再施墨以填,最終成形為書圣真跡的“雙鉤廓填本”復制品。

這樣的手摹工程細致而浩大,務須百密而無一疏。即便是馮承素這樣受太宗李世民欽點的高手,失敗率也極高。馮承素和他的同仁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全力以赴,也不過成就數本。羲之真跡久不見于人間,已經成為天地傳說,連帶唐宋摹本也變得價值連城。馮承素的摹寫帖里,行墨結字都神韻流動,比發絲還細的筆觸也清晰精美,在所有傳世摹本中被認定為最接近原跡。

但它終究,是馮承素“填寫”的字。始行于唐的這種所謂“響搨”摹寫法,雖然忠實了原跡的輪廓,但是填墨的無奈之舉,還是令書寫原本固有的流動,以及毛筆的筆勢筆力大為受損。

除了摹本,王羲之書跡傳世的法帖還有另外兩種,分別是臨本和仿本。臨本是看著原作,邊看邊臨,仿本則走得更遠,純粹靠書寫者仿學原作傳說中的技巧自創而成。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一個對“王羲之的藝術”進行重新編碼的過程。

后世書人一代接一代地接力,各種法帖也反復翻刻,所觸摸遞傳的,其實都是王羲之書法的“影子”,甚至是“影子的影子”。流失和誤讀幾乎是不證而自在的,到最后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流失的是什么,誤讀的又是什么?因為真正屬于王羲之的密碼已如神龍之隱沒:眾人皆知其神妙,卻再沒有人親眼見過。

唐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留下了他的書寫的傳說和作品,之后的事情,他也許沒有在意,不知曉后世對他的尊崇到了什么地步,也不知道有人會愛他的字到入魔。

帝權和神話

李世民大概是王羲之最重要的粉絲之一。

他破天荒地以帝王九五之尊為《晉書》親撰了《王羲之傳》;他下令用金帛四處搜羅換取王的字跡,幾乎掃清了民間留存,在他和后續高宗朝內,內府收藏的王羲之真跡有2290 紙,共128 卷;他專門設立了書學教育,教授王之書道;本人也身體力行地學習,“心慕手追”,有得意之作還制成拓本送給外國的使節。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動搖的至尊地位,就是由這位政治色彩濃厚的帝王來推動的。無法假設,如果沒有唐太宗以及之后歷代帝王們的推崇,僅憑藝術的純粹,王羲之是否能擁有如今的地位。

唐取代短暫的隋朝立國,底子還是染著南北朝的遺色,幾百年分裂時光里人心向背難攏,在文化世界和書法世界里都身為主流的南方士族,雖然已經式微,但與三國時期吳國滅,吳族高門勢力尤存一樣,南方的那些根基深厚的望族,實在是統治者不容錯過且必須借重的資源和寶藏。出身北方的唐王室無論是要懷柔天下規劃民心,還是要在文化上接軌高階主導文脈,都需要一個好的切入點。推崇并“圣化”當時已經很有書名的王羲之,有百利而無一害。

首先王羲之的出身無可挑剔,書法歷來獲評高邁俊逸又柔中帶剛,他的哲學在儒家和道家之間互補而通融,既有前者的中和之美,又有后者的自然之氣。他的人生不激不厲,不是社會秩序的挑戰者,更不對政治統治上心,是非常完美的“杰出文藝界代表”以及知所進退的“士大夫典范”。

而作為歷史上留有政名的“一代雄主”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愛戴”不管是出于政治需要,還是心靈依貼,也不論是帝王在附庸風雅,還是他意圖對天下士子有所指示,總之,帝權天下無匹,帝王的愛好臣民皆爭相效仿。

唯王獨尊?,樼鹜跫业臅ㄌ觳磐豸酥_成了書壇的神話。而所謂“神話”,在被證明是實事前,都是“被需要”的結果。

生命和流美

在帖派文人的書法領域里,王羲之是“書圣”,即便在清代碑學聲勢上揚,也無法更改他高坐中國書法首把交椅的地位。他的美學是集大成后的創新,把漢字的書寫從實用引入到了一個情趣叢生的境界,得益于“人”的覺醒,也得益于自己內心的情懷、通透和力量。

不得不說漢字的生命力是一個奇跡,適應能力也是一個奇跡。今天書寫升華的程度也許已經超出了神話中造字者倉頡的想象。漢末鐘繇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道出了書寫藝術的本質:人之所以創作書法,是為了流出人的美。北宋的奸相蔡京即使筆跡再佳,不足以確保他在“宋四家”里的名位。

魏晉時候的美學張揚個性和情懷,常見信筆翻飛,無拘無束,同一時代、同一地區、甚至同一家族里都有不同書風并存,是屬于藝術的“黃金亂世”。

而魏晉之風的復雜也在于,那些看似頹廢、放縱的情緒后面,往往都隱藏著對生活對生命的執念和流連,而那些縱情享樂的面孔背后,又透露出對人生對命運的絕望與悲戚。

復雜正是人性的本相,也是藝術的活源。百臨不倦,百讀不厭,后世文人不惟在技法上肝腦涂地地尊崇王羲之,實際上也是試圖在整個魏晉風度里尋找精神慰藉。羲之獨秀,遠非魏晉書法的全部。但當他的書體被確立為典范時,也就意味著對別的書體的掩蓋和遮蔽。帖傳天下,擴散的是名家的墨名,沿襲的也是法度的規矩,是否仍有人想要掙脫束縛,觸摸前所未見新的光亮?就像王羲之在他的時代曾經做到的那樣。

王羲之已經永遠屬于那個遙遠的時代。后世的人不是沒有文化根系的獨自生長,但更需要的是來自先人的指引,而不是來自先人的限制。拜倒和臣服,是傾心欣賞的結果,追崇和學步,終歸是美學偷懶的表現吧!

彈指之間,無遠弗屆。在現代人越來越減少書寫,而轉用效率更高的科技手段后,書法的未來會怎樣?也許書法獲得它藝術性的至純之日,就是這一行為消亡之時,它是它生命的火焰,也將煅燒出自己華麗的墓志銘——這個過程本身就十足的“藝術”。

王羲之書法的密碼,是攜帶有遺傳信息的基因,切換出傳世之初的清朗神秘,包蘊有人性生長的智慧美麗,也在寧靜喧囂里千年流轉。它在日后又會經歷怎樣的旅程?

或許也不該杞人憂天。人類總是喜看萬物生、愿行千里路、放不下一瓢飲,要在肉身的演繹里驗證手之創造和心之喜悅。

這也許就是藝術和地氣之間的永恒互動,編碼和解碼之間的靈性傳承。

東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摹本)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猜你喜歡
王羲之書寫書法
Unwritten 尚未書寫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王羲之送字
用什么書寫呢?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書法欣賞
《王羲之 蘭亭序》
王羲之書蘭亭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