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游走與思想執守

2022-04-27 08:32楊晨潔
揚子江評論 2022年2期
關鍵詞:韓少功邊緣化尋根

楊晨潔

“邊緣化”的狀態,是重讀九十年代的韓少功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1990年代分崩離析的時代語境下,韓少功執守著警覺、懷疑的思想底色和“邊緣化”的思考狀態,避免自己陷入苦悶彷徨。他理性反思既有文學創作的話語方式、厘清知識體系、整合質地各異的思想資源,進而重識被遮蔽的現實,以躬身實踐的姿態更新文學創作,為199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留下了一個可供考察的樣本。

一、以“邊緣化”狀態直面九十年代

全球化和現代性的漲潮帶來了社會巨變,1990年代誕生之初的文化語境可用“斷裂”一語進行摹狀。長久以來依靠人的精神性存在而閃耀光輝的文學走入下行期。如何在這一新的氣象中實行有效的自救,是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曾在 20世紀 80年代被視為翹楚的文史哲學者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正如甘陽所言,“80 年代的十年是最后的‘文化人(homo culture)時代,90 年代開始中國就進入了‘經濟人(homo economics)時代”a?!艾F代性”“人性”“文學性”等一度被視為超歷史真理的話語范疇在新語境中顯露弊病。世俗化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席卷社會,知識分子的啟蒙角色呈現弱化趨勢,人文知識界進入了精神的苦悶期。持續了兩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是知識分子在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刺激下的一場自救運動,試圖定位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中的啟蒙身份,重建知識分子的話語中心。然而,“人文精神”大討論不僅沒能完成預設的目標,反而充分暴露出既有文學已陷入自我增殖的圈套,無法對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進行有效的意義解讀,更無法改變文學邊緣化的趨勢,知識界的思想分化反而加劇。

不同于知識界中普遍存在的困擾,韓少功在1990年代少有失落感和抱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贊同思想界的分化,期待高質量的對話與交流。b這是韓少功思想的一貫表達,他始終秉持著“邊緣化”的立場與狀態,確信在觀念碰撞的邊緣處、討論辯駁的交鋒處,會出現新的思想火花。在知識界的苦悶期,1988年就選擇南下遠居海南島的韓少功,以“后排觀眾”的位置觀察著大陸喧囂熱鬧的文化現場。地理位置造就的遠視距,偏好孤靜的性格,讓他得以在自己的精神島嶼中重新整理可利用的思想資源,保持精神的自足。1988至1990年,韓少功進入了創作的沉寂期,他嘗試以辦刊的方式體驗全新的社會現實,激活新的文學質素。在他的帶領下,《海南紀實》經歷了激進的市場化風暴,創刊至??亩潭虄赡陜?,政治因素與經濟利益混雜而成的現實不斷沖擊著韓少功的認知,成為他走進九十年代的重要背景。真切的實踐經驗與一貫的反思姿態讓他游走于1990年代中期的“左右”之爭,懷疑的精神使他不愿融入任何主義或思想的中心。加之,歷時三年之久的“馬橋事件”不斷發酵,在文壇引起軒然大波,這一令人唏噓的事件反映出1990年代文壇的一個側面。文學同現實愈發變形的關系,讓韓少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站位與視角。

1980年代一度以明朗自信的精神姿態面世,為革命歷史及現代化激烈發聲的韓少功在此時轉向了猶疑、審慎,懷疑主義精神成為其在這一時期鮮明的思想印記。正因如此,知識分子地位的“邊緣化”,以及這一時期社會上普遍流行著的某種悲觀情緒并未對韓少功產生太多負面影響,反而成為他思想騰躍而起的基點。當反抗邊緣成為一些知識界人士的追求時,韓少功卻執著于對“邊緣化”的堅守,在具有統治性和霸權性的主流認識模式的邊緣,反思啟蒙主義及現代性的思想資源和知識體系。韓少功強調理論的實踐品格和呈現多元認知的必要性,力圖打破知識危機背后話語強權造成的新壁壘,發現被遮蔽的現實,以“進步的回退”保持“邊緣化”的狀態,再次激活自己的文學創作。

二、“邊緣化”狀態下的自我圓融

“邊緣化”的狀態是韓少功人生歷程的隱形特征?;厮輾v史可知,韓少功曾在汨羅天井茶場以“下鄉知青”的身份度過了正青春的六年時光。此間,革命以兩種不同的力量作用于知青韓少功。一方面,城市中混亂的暴力斗爭,親友間的猜忌與提防打破了韓少功下鄉前的正常生活,革命本身的摧毀性及暴力性間離了韓少功與城市的親密感。離開城市到農村天地有所作為,不僅是政策的要求,也應著韓少功的希望。另一方面,雖然革命以改造重塑的力量,以熱情的革命話語號召知青韓少功來到農村。但韓少功是以“他者”的形象,帶著“教育農民”并努力“改造一方山水”的目的突進農村的?!八摺钡纳矸莺汀案脑臁钡脑妇伴g離著韓少功與農村、農民,使其未能完全融入真實的農村。待他從農村回城后,城市早已換了模樣,不可忽視的疏離感與重復單調的生活讓韓少功惦念起鄉下的溫情與鄉間的智慧,與城市的隔膜再次凸顯,農村以全新的感召力吸引著韓少功回歸。革命的間離力量形塑了知青韓少功的人生歷程及思想情感,使其一開始就游走于城鄉之間。作為必須離開城市的青年人,韓少功無法真正扎根農村。早已遠離城市,長于鄉野的韓少功也無法真正回歸城市。他徘徊在城與鄉的邊緣,最終以“邊緣化”的狀態進入一段歷史,這奠定了其觀察世界的基礎。

恰恰是此種“邊緣化”體驗與狀態,助力韓少功確立了自我的藝術精神,獲得一種繼續生長的可能?!皩じ蔽膶W便是“邊緣化”狀態在其創作中的一次現身。城鄉間的文化差異,讓游走的韓少功“在文化身份的撕裂之下,獲得了一種獨特的生命感受切面”c。1985年,韓少功選擇楚文化作為自己尋根的重點,正在于楚文化相對疏離于中原文化中的生活狀態與精神感受,可以提供一種參照,有利于文化多元性及文化活力的生成。他倡導的尋根文學是在傷痕文學、改革文學與文化傳統、鄉村記憶碰撞的邊緣處找到的自我生命體驗的落地生根之所。它以本土經驗的記述“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d,尖銳地反抗西方文化的誤解和鉗制,掙脫西方文化強加的話語方式和評價尺度,探尋至幽深邊緣的湘楚之地,逃離主流話語的管控,在傳統文化的廣袤背景中考察歷史和人性。

隨后韓少功的尋根創作還擴展至對文學這一藝術本體的探源,從寫作技法、寫作方式、寫作精神等不同維度豐富“尋根”的語義場。1990年代后的韓少功對語言的尋根,對馬橋的發現,是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主流背景下對中國鄉村生存現象的觀照。當現代化和城市化已成為主流話語,文學需要對“鄉村”這一具有時代“邊緣性”的區域進行觀察,從中生成對主流的反思。這呼應和延續了1985年尋根初期,韓少功朝向中國傳統文化方向的回歸途中對被壓抑、被忽視的居于弱勢地位文化的關注。韓少功在21世紀初期回歸“尋根原點”汨羅后的創作,更是將“文化尋根”“文學尋根”提煉至精神的“復魅”,豐富了“尋根”的闡釋空間,在“根性”喪失的時代氛圍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寫作。C4E8E0AE-63CB-414E-894C-0953CCA78E79

反觀韓少功的人生軌跡,新世紀回歸汨羅后,似乎形成了一個重復的圓圈。但實際上韓少功走過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躲避中心的困擾,尋找新的邊緣。正是對“邊緣狀態”的執著追求,使他具有不斷突破的可能性和對話主流的另一重視野。況且,文學并不是一場群體賽,而是一種個人的堅守?!斑吘墶币馕吨陋?,保持孤獨有利于保持精神的冷靜和思維的敏銳度。更重要的,以理性著稱的韓少功內在的懷疑主義精神讓他時常質疑主流話語的合理性,思想獨立性的堅守也需要他避開核心,獨居邊緣,擁有足以審視的距離。他一次次將自己置于不同理論或思想的碰撞擠壓處,堅持著從《文學的二律背反》 《夜行者夢語》 《完美的假定》一路而來反思且警覺的態度,在邊緣處發現更大的空間,相遇更多的可能。韓少功欣賞這樣一些知識分子,“他們并不需要關心自己聲音的響亮度,只是關心自己發出何種聲音,甚至沒有多少為‘知識分子的身份感,當然也就無所謂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有多少人看著自己”e。在此意義之上,他的精神原鄉不僅意指地圖上的汨羅,更喻指一種邊緣性的經驗與精神之地。

三、“邊緣化”狀態下重構知識

“知識危機”是根植于現代性本體之中無法避免的危機,呈現在文學創作中,是既有寫作范式下語言和文體對現實生活的遮蔽與遺忘。經歷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期的復雜形勢,中國社會漸趨平穩。尚未及時對新情況做出反應的1990年代文學仍延續著上一時期的知識體系,一定程度上固化了1980年代的主流文學觀念與文學制度,制造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文學同現實的關系難以指認。如何調整知識結構,突破寫作的限制,恢復寫作的彈性,讓文學體系更具包容性,喚醒文學介入現實的能力,是1990年代的文學創作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韓少功的思考所在。

更新知識的來源,確定知識的意義,是化解“知識危機”的重要內容。語言成為韓少功選中的突破口。在《馬橋詞典》與《暗示》這兩個文本中,韓少功接連對固化、碎片化的知識及“脫實向虛”的知識生產提出質疑與反問。他在《馬橋詞典》中限定語言與存在的關系,讓馬橋之地的方言同馬橋之外的廣大公共語言互相對峙與詰問。呈現出同一詞語下的相悖釋義,凸現語言與現實本身的違和,進而反思語言或文本對知識的承載限度?!栋凳尽分羞M一步思考語言與事實的分離問題。他質問那些脫離社會實踐的話語口號和“空心”知識能否與社會諧振,指出精英化的知識生產無形中消解了現實的豐富性與知識的延展能力,掩蓋了許多社會真實,認為懸空的狀態致使“起源于具象,終止于觀念”f的知識與現實間形成了無法消除的隔閡。

鑒于知識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那如何保持知識的活力,從源頭處入手可能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式。韓少功不止一次強調,“中國迫切需要恢復理論的實踐品格”g,“知識只屬于實踐者,只能在豐繁復雜的人民實踐中不斷汲取新的內涵——這是唯一有效和可靠的內涵,包括真情實感在概念中的暗流漲涌”h。作家本身就在現實中,是充分參與社會實踐的“具體的人”,但“同質化的生活對作家構成了極大的挑戰……他們新的生活經驗只能來自報紙,來自于影碟這樣的二手資源”i。而且,太多的“二手知識”聚集會造成知識的“近親繁殖”和思維的固化。故而需要最大限度恢復身體力行的生活,“克服文人清談務虛的陋習”,將知識放到實踐中檢驗。韓少功改版《天涯》后創設的一檔欄目——“民間語文”便是題中之意。這一欄目著重撐開固有思想意識的縫隙,聚焦斷裂的邊緣處,發現正統文學之外的文學資源,收錄了生活實踐在最廣大一線的創作者的文學作品,傳播頗具實踐性的知識內容。這些具有強烈社會現實意義、人文關懷的邊緣性、交叉性的作品不僅豐富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知識內涵,還向讀者傳遞出寫作者自始至終來自民間、當下、底層的直接生命體驗。

此外,為避免知識的同質化,保證經驗的有效性,韓少功還著重強調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對民間智慧的贊賞。有異于浮光掠影的下鄉采風,“勞動”是韓少功選中的靠近農村、靠近農民的對話方式。勞動消除了因為身份不同帶來的差異感,成為與農村相處的語言、與山水相遇的中介。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勞動被區分為“腦力”與“體力”,“勞動”日益邊緣化。而在韓少功的作品中,勞動仍保有勤勉耕作的氣息,連接著傳統美德與農人本色,支撐著傳統社會德性倫理。并在相當程度上喚醒了韓少功長久居于城市的疲憊身體,迥異于同時期浸淫在商業文明下趨于物化的身體審美。經由勞動,身體的存在與價值得到了確認,生活著的人不再只是空洞的能指,鮮活的生命力得到了舒展,肯定了生活主體的尊嚴與存在價值。

不僅如此,通過勞動,韓少功重新發現了農民。他看到了農民來自生活,來自田間地頭新鮮且靈動的生活經驗,驚訝于農民的知識與智慧。他還看到,農民更愿意注意一些細節,農民思維方式更接近文學的方式,這提醒著韓少功關注文學經驗的來源途徑。農村鄉野間的知識經驗吸引、更新著韓少功的知識體系。他不異化農村,不將其視為凝固著鄉愁的“風景畫”;也不神化農民,而是看到其身上的可悲可泣。他與農民一道生活在無法完全依靠科學釋義的鄉間,感受著天地中的天然風物,體會著不同于主流敘述的另類“邊緣化”的現實。這不僅避免了他的創作滑向無病呻吟,還增強了寫作的真實感與情感的信服力,充實了其作品內容中的別樣知識,走向與中產階級趣味相異的文學之路。

寫作作為一種知識制度內的規范行為,本身蘊含著某種規訓的過程。韓少功挑戰著此種規訓,不斷反思既有知識體系的不合理,開放知識的界限,將知識從理性工具中松綁,恢復知識的鮮活性,嘗試知識與文學締結的新可能,以期永葆文學的青春。他放松了寫作的刻意性,不再迫切地展現寫作的技巧,轉而追求文學創作中“不可究詰的豐富、完整、強大,從而迫使人的理解力一次次的死里求生”k,努力創造一種由充盈的知識支撐的無法移植和模仿的寫作,其創作漸入佳境。

四、“邊緣化”狀態下重識現實

1990年代多元且無序的文化氛圍敞開了文學的創作空間,但與之相伴而來的還有作家們困頓的處境和更具難度的寫作。韓少功曾強調“文學的作用不應被過分夸大,起碼它不能把人變成狗,或者變成高高在上的上帝”j,但文學又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改寫著歷史和社會的面貌。這無形中要求文學拓寬觀察的視域,在主流視野之外,對邊緣狀態的人物予以關注,對處于邊緣狀態的文化給予重視。C4E8E0AE-63CB-414E-894C-0953CCA78E79

韓少功清醒意識到文學的局限,也正是這份清醒引導他經由對農村的熱情描繪、對城市的冷峻思考、對民族文化的重敘,以一種倫理的、審美的方式發出自己的聲音,介入社會歷史。2002年出版的《山南水北》繪就了一副迥異于普遍觀念的八景峒鄉生活圖,將鄉間生活中質樸、踏實的德性倫理反饋至現代城市生活。當正式進入對城市的直接描寫,韓少功關注的是城市邊緣處的現實?!秷蟾嬲方浻梢粋€落難實習記者對監獄囚犯的描述,展開了一般城市生活之外的生存圖景:“黎頭”為了生活只能以偷搶方式完成繼父的要求、“大嘴巴”以合法方式討債多年未果后大開殺戒,“貴八條”刑滿出獄卻不被社會接納,最后自殺身亡。無論是否在獄中,他們都是城市生活中的多余人。囚犯是社會的底層人物,他們淪落的原因中不止有個人的緣由,還隱藏著許多未被看見的社會事實。韓少功要以自己的寫作糾正對現實的偏頗認知,揭開被遮蔽的事實,為這些難以被看到的人的存在境況留下一些見證。

在寫作方式、人物角色的選擇上韓少功也遵循著類似原則,既然要最大程度接近生活的現實面目,不如遵循生活的邏輯。散點式的寫法,主導線索與情節缺失的方式成為最適宜的文體選擇,看似混亂曖昧的敘述對應的是生存的動蕩與不安。韓少功有意在寫作中凸現人物存在的碎片感和不確定性,不強求將人物行為納入邏輯鏈條,承認其自身的獨立意義,不對現實做出簡單明了的判斷,關注隱匿于邊緣處千姿百態的生命樣態,并將這部分內容納入社會的全圖景,重新建構起人在現實生存中的境遇,獲得對時代境況較為完整的認識。如此一來,不僅拓寬了文本內容的層次,還豐富了寫作的面向。從1990年代的《馬橋詞典》起,韓少功就有意識擱置主流的敘述方式及敘述重點。他放棄了敘述者的主體性,確立起被講述者的主體性存在,以“確保言說的原生型和有效信息含量”l。韓少功以異于主流的觀察對象修正補充著原有的知識庫,以“邊緣化”的狀態發現社會中被遮蔽的生活、完整現實的真目,將敘述真正作為可以反映生活本貌的一種有效形式,賦予寫作以社會現實意義。

“邊緣化”的狀態作為一種認識裝置,內含著鮮明的反思精神與質疑態度,深刻作用于韓少功的文學創作與生活實踐。韓少功深知,文學的重要意義在于書寫異質世界,提供多樣的想象?!拔膶W的審美,是怎樣把握判斷現實的精神尺度,是如何對自己和大眾的生存現實保持一種創造性的價值追問的問題?!眒這要求作家避免趨同的生活,保持思想的活性和批判性。執守“邊緣化”的狀態成為他的必然選擇。韓少功在文學創作中堅持自己的批判立場與思考判斷,以“邊緣化”的狀態不斷發掘質地各異的思想資源,自覺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邊緣處和現實的細微處中尋找中國當代文學內在的發展邏輯和話語方式,建構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文學格局,超越創作的窠臼,走向新的平曠之地。

【注釋】

a甘陽:《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bem韓少功:《韓少功讀本》,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頁、349頁、345頁。

c韓少功、郝慶軍:《九問韓少功——關于文學寫作與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孔見編:《對一個人的閱讀——韓少功與他的時代》,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版,第268頁。

d韓少功:《文學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f敬文東:《具象能拯救知識危機嗎?——重評韓少功的〈暗示〉》,《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9期。

g韓少功:《在小說的后臺》,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頁。

hl韓少功:《暗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395頁、478頁。

i廖述務編:《韓少功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頁。

j韓少功:《進步的回退》,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77頁。

k韓少功:《海念》,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頁。C4E8E0AE-63CB-414E-894C-0953CCA78E79

猜你喜歡
韓少功邊緣化尋根
唐冠玉:尋根筑夢秉初心 砥礪奮進獻僑力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體操教學“邊緣化”問題及對策研究*
《探索與回望——論韓少功的“后知青”寫作》文獻研究綜述
“邊緣化”初中的去邊緣化
尋根稽古德祚綿長
尋根問源,把知識教得有理有據
韓少功鄉土敘事與命名
寫作教學不應被“邊緣化”
韓少功:“挑著糞桶”寫作的文聯主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