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何來、何謂與何為

2022-04-28 18:53王佳寧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摘要〕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中,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實踐形態,即共產主義的“現實的運動”這一維度作了較為科學、系統的闡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運動”是以奠基于“現實的個人”之上的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以革命為主要形式來實現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時至今日,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的現實性、長期性和人民性等特點依然啟迪著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關鍵詞〕 共產主義;現實的運動;《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2)02-0009-06

馬克思自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初次闡釋自己的共產主義概念開始,就從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這一維度展開論述,他認為要揚棄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私有財產,必須通過“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1〕232。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進一步強調:“在實踐中,一開始就和這種共產主義批判相適應的,是廣大群眾的運動?!薄?〕290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這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中,馬克思從形式上明確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薄?〕539除此之外,他也多次使用“無產階級的階級運動”“無產階級運動”等詞匯來表達自己對共產主義的看法。從內容上看,伴隨著唯物史觀的初步確立,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這一重要維度的闡發日臻系統和科學?!缎螒B》中有關“現實的運動”的重要論斷,是我們理解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依據。

一、社會狀況與理論思辨共同催生馬克思對“現實的運動”的關注

通過上述文本中關于共產主義的表述可以鮮明看出,馬克思一直注重共產主義的實踐形態。馬克思的這一關注,既離不開當時社會上經濟發展狀況引起的階級斗爭形勢,也離不開馬克思對關于人的解放的道路探索,是主客觀條件相統一的結果。

(一)“現實的運動”是經濟發展狀況和階級斗爭狀況的必然結果

對于共產主義運動的必然性,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目標和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在它自己的生活狀況和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組織中明顯地、無可更改地預示出來了?!薄?〕262正是當時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突出矛盾,造成了無產階級悲慘的生活狀況??梢钥闯?,“現實的運動”正是無產階級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而向反映于社會狀況的歷史的、現實的社會關系發起斗爭的一種探索,當時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嚴重的貧困。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演進到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動力的變革、財富總量的提升,意味著社會文明在進步,人的解放的物質手段在增加。但是,這種變革并沒有使人們的貧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飛速發展起來的生產力成果不能為當時社會上的所有人所共享,富裕和貧窮的對立變得更加尖銳。不僅如此,資本主義私有制使這些生產力“只獲得了片面的發展,對大多數人來說成了破壞的力量”〔1〕566,大量的生產力在私有制下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這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了矛盾,以私有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關系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可調和性。

社會中的嚴重貧困,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嚴重貧困是這一矛盾最直接的體現,具體表現為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兩個方面。物質方面,社會財富總量的變化,不論是走向衰落,還是逐步增長,抑或是達到頂點,對工人而言都影響不大,因為工人們毫無例外地只能得到有限的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微薄工資。而工人們一旦失業,還會更加劇他們的貧困。精神方面,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薄?〕159機器的廣泛使用和工人們奴隸般的固定分工,不僅使工人遭受著肉體的痛苦,也忍受著心靈的摧殘,人失去了人的本質,異化成了資本驅使下的工具。

經濟發展的片面性造成的貧困問題引發了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這一斗爭,大致經歷了工人們自發地毀壞機器、經常性地舉行罷工、有組織地進行革命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進程,整體上看是日漸進步的,反映出工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對自身出路探索的日臻成熟。無產階級對變革進行嘗試的探索,日漸進入馬克思的視野中,這樣,工人階級的“現實的運動”,就成為他致力于人的解放過程中的重要關注對象,也構成了他建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現實的運動”是馬克思致力于人的解放過程中的重要關注對象

馬克思在思考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們為了擺脫束縛而謀求解放的具體路徑,反對以教條、抽象的態度研究共產主義。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論述人的解放相比于政治解放的進步作用時,特別強調人的解放指的是“現實的、實際的解放”〔1〕32。19世紀30年代以來,在法國里昂、英國倫敦、德國西里西亞等地先后爆發了多次工人起義。隨著斗爭的發展,工人們在起義過程中逐漸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只是砸毀機器、破壞工廠等無益于自身解放的斗爭形式,他們將斗爭目標明確對準了私有制社會。這一時期的工人斗爭在實踐和理論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政治斗爭性質,這為馬克思思考共產主義、探討“現實的運動”帶來了較大影響,成為其重要的實踐依據。這些運動推動著馬克思找到了埋藏在現實土壤中的未來“種子”——無產階級,將社會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與共產主義前景相關聯〔2〕。馬克思不僅密切關注工人運動的發展,也特別注重從運動中汲取經驗教訓,并及時對影響運動發展的錯誤理論和思想進行批判,以推動“現實的運動”更有成效的開展。

(三)“現實的運動”是馬克思批判其他共產主義思潮之后的理論建構

《形態》中對共產主義概念的闡發,離不開對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1845年前后,帶有共產主義性質的運動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青年黑格爾派和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作為當時在學術界乃至社會上都具有較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在理解共產主義時卻表現出極為錯誤的觀點,特別是他們沒有把現實的運動看作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維度。

19世紀40年代,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造成災難這一事實已經在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明顯表現出來。青年黑格爾派注意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這些“災難”,但他們并不從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審視這種“災難”,而認為這種苦難只存在于人的精神領域,真正束縛人們生活的是觀念、概念這些意識層面的內容。因而在消除災難的路徑選擇上,青年黑格爾派向人們提出了根本無濟于事的道德要求,認為人們只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現在的意識〔1〕516,就能擺脫自身受到的壓迫和束縛,而根本不需要采用暴力的革命運動這一方式。與此同時,產生于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受到了法國和英國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但與英法等國不同,“德國人沒有英法兩國人所有的那種發達的階級關系”〔3〕544。因而“真正的社會主義”所面對的是德國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并不明顯的事實,并沒有把英法等國的共產主義文獻與社會上實際發生著的階級運動聯系起來,自然不會重視工人們為了反對這種“災難”而進行的“現實的運動”。正是在批判上述兩種錯誤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鮮明地指出:“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539,明確了共產主義的實踐形態。

二、《形態》對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的理論闡發

《形態》較為科學、全面地構建了“現實的運動”的思想體系,系統梳理了相關表述??梢钥闯?,在《形態》中,“現實的運動”是以奠基于“現實的個人”之上的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以革命為主要形式,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實現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

(一)“現實的運動”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

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在如何認識共產主義、如何實現共產主義等問題上觀點錯誤,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錯誤的理論預設。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沒有把人納入歷史的視野和作為自己學說的理論前提,如布魯諾·鮑威爾把“無限的自我意識”作為其學說的立論基礎。有時他們關注到了人,但也只是把人視為抽象的、宗教的人,未能對人的生成、人的活動作出現實的闡釋。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著作中,馬克思就對人的存在、人的本質等內容進行了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關于人的不科學認知?!缎螒B》進一步將一切人類歷史的演進奠基于“現實的個人”之上,這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關注到了人,更把人視為一種現實的、有生命的、能動的個體,“只有從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才能打破以往思想史和觀念史的神秘性和欺騙性,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4〕。共產主義作為人類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也必然是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的。

明確了自己學說的出發點和共產主義的歷史前提,馬克思恩格斯繼續對“現實的個人”進行了更具體的分析。這些“現實的個人”為了保證其生命的正?;顒?,有著各種各樣的需要。馬克思指出:“人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薄?〕514為了滿足需要而進行的生產生活也就成了人們實踐的主要形式。馬克思從人的需要以及人為了滿足需要而從事的物質生產出發,初步闡述了包括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理論、分工理論、意識和存在的關系理論和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理論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其中,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是理解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的關鍵。人們在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中,一方面,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形成并發展著自身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通過人與人的互動,產生并發展著交往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形式也必將得到變化,當舊的交往形式成為桎梏,就會被更能適應個人生活方式的新的形式所取代。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交往形式,與他后來在分析社會基本矛盾時所用的生產關系是同義語。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就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中生發出來的?!缎螒B》在論述二者關系時進一步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薄?〕567-568而每一次“歷史沖突”都會帶來社會形態的變革。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交往形式再一次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意味著“現實的運動”同以往“一切歷史沖突”一樣,必然會發生。

(二)“現實的運動”以革命為主要形式

《形態》明確了“現實的運動”來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資本主義條件下二者之間的沖突、避免因沖突的發生給人帶來的奴役狀態,《形態》提到:“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薄?〕567因而革命也就成了“現實的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工人們為了“追求實際目的”所采用的“實際手段”。在無產階級進行暴力斗爭之前,資產階級作為社會的新興階級就曾采用過革命的方式反抗封建勢力,實現了自己的統治。例如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現存的示范。因此,當時無產階級也普遍采用起義、革命等方法試圖推翻資產階級。馬克思之所以提出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在客觀上是由于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在實踐中來源于對現實的工人運動的觀察。

在馬克思看來,革命之所以必需,既是社會基本矛盾作用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無產階級改造社會和改造自己的必然抉擇。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強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是一致的,二者的改變是一種革命的實踐,意味著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實現改變環境和改變自己的雙重目標。從改造社會的角度看,無產階級是當時社會上承受著一切壓迫、苦難,處于最底層的階級,無法指望也不能指望這個社會的其他階級幫助他們實現解放,他們必須通過改造社會,即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才能解放自己。從改造自己的角度看,無產階級是從資產階級社會中產生的,帶有強烈的革命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帶著“陳舊的骯臟東西”,包括腐朽的道德觀念、落后的生活習慣、冷漠的人際關系等,這些內容是和他們作為人類社會解放力量的主體地位不相匹配的,所以他們必須在革命的運動中,逐漸磨煉自己、提升自己,拋棄這些從原有社會中帶來的消極因素。

(三)“現實的運動”以生產力發展和世界交往為前提條件

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1〕539,這兩方面的前提在共產主義的實現過程中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必須足夠發展才能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束縛,在此之后,生產力才能夠獲得新的更進一步的發展。其次,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能為共產主義條件下人的物質方面的解放打牢堅實基礎。人的解放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擺脫貧困,首要的是擺脫物質貧困的束縛。人們物質貧困的解決,最終依靠的還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大量物質財富。再次,生產力的發展能為共產主義條件下人在其他方面的解放提供充分條件。生產力能夠發展,必然意味著物質生產在“怎樣生產”方面發生了變革,特別是科學技術發生了進步,這必然帶來人的工作時間的縮短和人的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有機會擺脫資本主義條件下被分工牢牢束縛的情況,工作之余可以通過參與民主政治、進行藝術創造等方式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曾引用舒爾茨的一句話:“一個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發展……他們首先必須有能夠進行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的時間?!薄?〕125這句話強調了閑暇時間對人而言的重要意義。

第二,世界交往的重要作用。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交往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兩個前提,但世界交往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不斷升級的需要,必然要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視野不斷拓展,人們的交往更加廣泛,在當時的條件下,資產階級推動著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較之以前,已經聯系得更加緊密。因而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局限于一時一地,未來的共產主義必將成為世界性的存在。其次,世界交往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可以使某一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普遍化,盡管在當時并不是每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都發展到了極端尖銳以引發革命的程度,但這并不影響共產主義成為世界性的存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1〕568。再次,隨著交通工具的出現和升級、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世界各個民族的無產階級之間在地域上的界限被打破,他們可以較為便利地發生聯系,加之世界各民族無產階級所受壓迫的相同性,使得各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心靈相通,“現實的運動”也就成了他們共同的必然的選擇。

三、《形態》中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的時代意義

盡管在當今世界,“現實的運動”的內涵更為深刻,但《形態》中關于“現實的運動”的理論闡發,依然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一)“現實的運動”的現實性與從實際出發建設共產主義

作為“現實的運動”的共產主義,既指向未來,又立足現實。指向未來,是指它直通作為未來理想社會層面的共產主義。立足現實,要求我們面對這一美好理想,必須從實際出發,科學采用方法。在現實實踐中,容易出現割裂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和實際社會形態兩個層面之間聯系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薄?〕65這一論斷中所說“當前的運動”和“運動的未來”之間的關系,就代表著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和實際社會形態兩個維度之間的關系,要求我們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仡欀袊伯a黨的歷史,可以看到,黨在百余年歷程中的艱辛探索和輝煌成就,正是“現實的運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實在表現。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既是為了每一時期“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奮斗,又都代表著“運動的未來”,而每一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都是向著未來理想社會付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

共產主義是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3〕236。這啟示我們共產主義的理想深深鐫刻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社會革命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6〕。同時也應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體進程中,也同樣具有階段性的實踐特征。在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又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的征程,是我們明確任務、繼續推進“現實的運動”的根本依據。同時,要一如既往地“追求實際目的”。既要看到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最終目標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畢生追求是一致的,即實現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要看到黨立足新的歷史節點的目標,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以,追求實際目的,必須堅持最終目的和近期目標的辯證統一。此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創新和豐富“實際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薄?〕186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不同,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破生產關系的束縛已經不再是我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采取的主要“實際手段”,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繼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頑瘴痼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例如,立足新發展階段要突出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繼續贏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

(二)“現實的運動”的長期性與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已經證明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必將經歷非常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但這并沒有動搖作為馬克思主義創立者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后來者為人類謀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念。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創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嶄新階段。10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作為“現實的運動”的共產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力量、貢獻了新的智慧。面向未來,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探索,中國共產黨人還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就諱言甚至丟掉遠大理想?!薄?〕505理想信念是否堅定,在理論上表現為是否堅定共產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在實踐上表現為能否一心一意地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砥礪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薄?〕知之是首要的,要在原文原著中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研究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將共產主義奠定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兩大科學理論基石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指引下,始終堅持科學理論、堅守正確價值指向,已經并且還將繼續為進入未來理想社會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知之而后信之,只有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原理,才會自覺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實可行性,不會因共產主義事業的艱巨而退縮,也不會因共產主義事業的漫長而懈怠。行之,就是在知之和信之的基礎上,自覺地聽黨話、跟黨走,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和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真正抵御共產主義渺茫論等錯誤論調的腐蝕、侵襲,心無旁騖地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三)“現實的運動”的人民性與不斷推進人的解放

馬克思無論是將“現實的運動”看作“無產階級的階級運動”,還是將其稱為“廣大群眾的運動”,都是對“現實的運動”的人民性、主體性的深刻揭示。審視馬克思闡發“現實的運動”的實踐基礎和具體語境,可以看出,“現實的運動”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這一運動是無產階級從自己悲慘的現實境遇出發,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自身解放。歸根結底,現實的運動是人民的運動,共產主義是人民的事業。在不斷的革命斗爭中,無產階級內部逐漸建立起以政黨為核心的自身領導力量,推動“現實的運動”繼續向前發展。但政黨并沒有獨立于無產階級之外,“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44。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這既是對共產主義人民性的深刻體悟,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不斷推進人的解放的高度概括。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人民根本不可能實現解放,因此黨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闡發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嶄新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讓中國人民自豪地站了起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通過帶領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設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等舉措,為實現人的解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著眼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變了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在實現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新發展理念,充分激發各族人民投身偉大時代、實現偉大夢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在團結帶領人民朝著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穩步邁進。

四、余論

共產主義要想由思想理論層面的設想轉化為社會形態層面的理想實現,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必須通過現實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形態》之后,他們繼續深化著對“現實的運動”的思考。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重要地位作了闡明,指出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中,“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5〕66。之后,隨著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視野的拓展,他們對“現實的運動”的長期性、復雜性及運動的新形式又有了嶄新的思索。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探索,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得到了有效廣泛的傳播?;仡櫳鐣髁x發展史,馬克思恩格斯建立第一國際的實踐、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以及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都是這一現實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這些現實的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逐漸走向理想的彼岸。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劉同舫.馬克思的解放哲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13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郝立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1.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鑄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N〕.人民日報,2022-03-02(01).

責任編輯 郎明遠

〔收稿日期〕 2022-02-18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AKS015)。

〔作者簡介〕 王佳寧(1994-),男,遼寧彰武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詩歌集
科學把握共產主義長期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一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十大亮點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李海青:共產主義的歷史現實性與邏輯必然性
共產主義就在你我的奮斗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